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Bobath技术
一、概述
1984年,在伦敦Bobath中心召开了成人中枢神经疾患Bobath治疗指导者会议(IBITA协会)。经过不断讨论,协会将Bobath理论定义为:Bobath理论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技术,可应用于成人及儿童。它最初源于Berta与Karel Bobath的临床经验以及当时的运动控制理论模型。这种整体性治疗技术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今天已经以新的“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理论模型为指导。它的理论框架将随着运动科学知识的更新而不断丰富、发展。2005年IBITA进一步将定义简化为“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引起的功能、运动和姿势控制障碍的患者,给予每个病例进行具体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图2-2-1)。治疗中通过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以促进身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英国Bobath讲师协会(BBTA)还进一步对Bobath理论做了如下说明:“Bobath理论以运动控制为核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为了再建患者的身体图式[身体图式(body schema)可确定某一瞬间人体肌肉的位置及身体各部分间相互的位置关系,其完全是无意识的、会瞬间变化的,随身体的运动方向而变化。身体图式混乱后会难以协调运动与维持平衡。其形成与及时更新对正常人类运动有着极大的意义],通过治疗师给予各种向心性输入,促使患者完成更有效的、更具功能性的运动再学习。为此需要治疗对象与治疗师之间构筑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综上可见,形成目前这种Bobath理论。历经了很长的历史变迁。
图2-2-1 运动控制的系统疗法
二、发展历史
Bobath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想要更好的理解Bobath概念就必须从其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1940年代,Berta Bobath(夫人)在伦敦开始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并对包括Bernstein系统理论在内的人体运动与姿势控制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她将临床见解总结成论文《紧张性反射活动患者的过紧张治疗》发表。因为当时的医学知识还没有能够明确说明过紧张症状机制的科学依据,Karel Bobath(先生)博士当时对于Berta Bobath所寻求的“过紧张”的医学解释感到非常为难与困惑。最后,他们将谢林顿(Sherington)与马格那斯(Magnus)根据动物实验而得出的有关紧张性姿势反射活动的见解,用于解释人体(患者)现象。
Karel Bobath认为,“过紧张”在神经生理学里被定义为“兴奋”,如果你不想与催眠疗法或自主神经放松疗法混为一谈,而想强调这是一种全新观念的话,那么最好使用它的反义词“抑制”。因此,反射抑制姿势(RIP)及其理论的说明就这样诞生了。在论证的过程中,他们又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能减弱中枢神经疾病患者表面上的过紧张症状,就会发现患者其实拥有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在反复探讨的过程中,两人共同携手,不断积累并进行研究。他们的假设在大量的病例上得到证实,Berta Bobath提出的发掘患者潜在能力的想法不断进化,深深感动着患儿(者)和家属及所有与事者,并先后发表了《脑损伤合并异常姿势反射活动》《脑瘫的运动障碍》《脑瘫的分型与运动发育》(与Berta Bobath合著)。
1970年起Berta Bobath大力提倡在不束缚整体姿势、治疗局部异常的同时,进行关键点控制,以促进患者的自发性(主动)运动。相关的康复评定方法与治疗计划方案也有很大的发展。
1985年,Berta Bobath从重视患者个人能力的观点出发,提出治疗师应先从观察患者的能力开始,边治疗边找出患者的各种障碍及其诱因。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模式与运动模式,来确认其躯干控制能力、头部控制能力、四肢的支持性、动态平衡能力等;在考虑到将来关节挛缩与变形同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居家及外出等生活方式的建议(图2-2-2、图2-2-3)。
图2-2-2 1990年前Bobath方法的整体说明
图2-2-3 Bobath旧的模式说明
Berta Bobath于1971年首次出版了《偏瘫的评定与治疗》,1979年再版,1990年发行第3版。第3版则是在基本治疗理念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了治疗方法的新发展,如在治疗中强调患者要与治疗师紧密配合,要使患者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脊柱连结着肩胛骨与骨盆,脊柱的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肢、下肢的肌张力;相对于上下肢来讲,患者躯干的主动运动在治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治疗方法的另一发展,是删去了与日常生活活动(ADL)没有直接联系的“为训练而训练”的垫上练习动作。提倡在治疗中再现日常生活的部分场景,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地练习达到患者再学习的目的(24h管理的概念)。1991年1月Bobath夫妇逝世。
第2代继承人珍妮弗·布莱斯(Jennifer Bryce)、玛格丽特·梅斯通(Margret Mayston)、玛丽·琳奇(Mary Linch-Ellerington)等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对Bobath理论进行修正。Karel Bobath曾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称为正常姿势反射系统并进行了说明,但在1990年之后它被更改为中枢性姿势控制系统(CPCM),取消了“反射”这一用语(图2-2-4)。
图2-2-4 1990年后的Bobath理论
1990年后,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随着CT和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确立,Bobath理论很快在英国的成人神经康复领域里得到普及。第3代所长玛格修接受了Bobath夫妇的教导。她科学地分析了珍妮弗·布莱斯、玛丽·琳奇等人在临床治疗上的成就,将其与Berta Bobath时代新旧异同之处以论文形式归纳总结(图2-2-5)。她将以往的“RIP”“RIPs”替换为“肌张力调整模式”,并强调指出不能单单只重视患者神经学方面的改善,非神经学方面的症状改善也很重要。
1994年珍妮弗·布莱斯Jean Massion所著的《姿势控制与运动控制的统合》发表,文里关于姿势控制与运动控制的图示(图2-2-6、表2-2-1),并与最新的上运动神经元控制机制成果相结合,阐述了大脑与运动的复杂关系。
图2-2-5 Bobath理论的进化史
图2-2-6 姿势控制与运动控制
表2-2-1 Bobath技术发展的变迁
三、现代Bobath概念
1991年Bobath技术的创始人Bobath夫妇辞世,然而Bobath技术的发展并未因此而停止,相反由于讲习班的多年举办,很多医生和治疗师都以当时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为基础,吸收最新的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系统理论、运动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技术和理念,并付诸于临床治疗与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了现代的“Bobath技术”。
1995年IBITA为Bobath概念作出了最新的定义:Bobath技术是针对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姿势张力、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评定与治疗的方法。治疗目标是通过促通改变姿势控制和选择性运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出运动功能。这一定义的确立,标志着新Bobath技术的诞生。
2008年为纪念伦敦Bobath中心开创50周年,举行了几场专题讲演。玛格丽特·梅斯通使用图例演示了Bobath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图2-2-7),并将Bobath理论的核心总结为以下5点:
图2-2-7 最新的Bobath理论与未来的发展
1.Bobath技术主要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脑瘫和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方法;
2.修正不正确的协调运动模式,控制不必要的动作与运动,但是决不能因此而牺牲患者参与个人日常生活的权利;
3.促通日常生活动作所需的正常且适宜的肌肉活动,减少异常的肌肉运动形式所导致的影响;控制痉挛产生的过度肌紧张,配合治疗师积极地参与治疗;
4.治疗不仅需要考虑运动方面的问题,也要考虑到患者的感觉、知觉,及环境适应程度,需要多角度、多方位的治疗;
5.治疗也是一种管理,所有的治疗都应有助于日常生活(24h管理)。以上5项原则作为整体性治疗方针,一直密不可分地被应用于实践当中。
现代Bobath重视前馈与反馈的理解与应用:前馈是为了运动而先将效应器官准备到姿势运动的状态,如在上肢做够取动作之前对要够取的物体的重量、大小、质地进行先行的判断从而对够取姿势进行先行性准备;反馈是对运动过程中的感觉信息的判断,之后对运动的姿势进行改变,从而更好地完成运动,如在上肢触摸到够取物体后的姿势及运动的调整。可见若无感觉输入这一向心性信息的获取,则运动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也就是说在运动前大脑不断地进行思维、策划形成前馈,运动后得到向心性信息形成反馈再返回大脑,可见运动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新Bobath技术可以使大脑的可塑性得到改善。因而前馈、姿势控制、运动控制、反馈,形成正确的运动循环,此循环过程就是大脑对事物整体的策划战略,战略的过程中,神经系统不断的修缮来支配肌肉收缩,让患者的肌肉收缩更接近于正常,从而获得运动能力。
现代Bobath技术对偏瘫患者的认知障碍能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调动整个身体的功能去适应环境。
现代Bobath概念的康复评定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是简单的评定—治疗—评定,而是评定—治疗+评定—评定,也就是说评定是治疗的一部分,或者说时时刻刻治疗的同时伴随着时时刻刻的评定,患者与治疗师结为一体,其个体化康复评定内容与主要问题的分析均因人而异。
现代Bobath的康复评定十分注意个人与环境及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家庭、地区及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特点。评定与治疗时会将障碍问题点按ICF进行层次化分析。在这基础上完成各运动课题的治疗。
可见现代Bobath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国际Bobath协会的指导教师及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还在不断丰富着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已有25个国家与地区的约270名指导教师及几百名治疗师从事此项事业。
四、康复评定理念
我们知道人类的运动,是从个体、课题,环境3个要素中产生的,同时也受这3个因素制约(图2-2-8)。
图2-2-8 人类运动的构成要素
Bobath的康复评定是以Bobath的理念对患者的表现作出的临床推理。通过患者的主诉及症状对病情进行推测,作出初步判断,并选择适宜的检查法评估,最终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法的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治疗者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需要基于临床经验及知识为基础的辨证性思考与鉴诊能力,并在定性治疗中循环反复验证自己的最新推理(图2-2-9)。因此说Bobath的评定与治疗是不能完全割裂的,即评定中有治疗,治疗的每时每刻都存在评定(表2-2-2)。
图2-2-9 Bobath的评定关系图
表2-2-2 Bobath临床实践表(2016年版)
续表
TUG:起立行走试验(time up and go test);BOS:支持基底面(base of support)
五、Bobath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仰卧位骨盆的选择性运动训练
详见图2-2-10。
关键操作点:腹横肌下部、腘绳肌近端;目的:人类的一切运动都是以姿势控制为基础的,而核心(Core)控制则是姿势控制的前提,可以说Core是“人类运动开始的地方”。患者偏瘫后双侧核心一般均存在问题,核心控制乃至姿势控制受到影响,骨盆是人的位置中心、质量中心,也是核心所在,此课题通过对骨盆的选择性运动的手法治疗,使包括腹肌、盆底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得到促通,从而改善核心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
图2-2-10 仰卧位骨盆的选择性运动训练
a.仰卧位骨盆从中立位到前倾位;b.仰卧位骨盆从中立位到后倾位
(二)坐位姿势的调整
详见图2-2-11。
图2-2-11 坐位姿势的调整
a、c.调整前;b、d.调整后
目的:良好的支持基底(BOS)、躯干的抗重力伸展能力、姿势的对称性是人类获得良好姿势控制的基础,而这正是偏瘫患者所最容易缺失的。利用一些小的道具是患者使患者的重心重新回到双侧坐骨结节之间,为躯干的抗重力伸展提供良好BOS,使姿势的对称性得到改善。
(三)坐位躯干的抗重力伸展训练
详见图2-2-12。
图2-2-12 坐位躯干的抗重力伸展训练
a.b.抗重力伸展调整前;c.d.抗重力伸展的调整;e.f.抗重力伸展调整后
目的:没有良好的抗重力伸展就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姿势定向与控制,由于躯干为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偏瘫患者双侧的躯干均会出现抗重力伸展不利的现象。治疗师于患者身体后侧对其多裂肌、竖脊肌等肌肉进行感觉收入,使躯干出现自动的抗重力伸展变化。
(四)坐位肩胛带的设置
详见图2-2-13。
图2-2-13 坐位肩胛带的设置
a.b.肩肱关节的外旋与肩胛带的外展;c.d.肩肱关节的内旋与肩胛带的内收
目的:肩胛骨的稳定与运动是上肢手运动的基础,是肩肱节律的前提,偏瘫患者肩胛骨的稳定性与运动的恢复,再配合上肢手的治疗可减少肩关节半脱位的概率或对半脱位进行复位治疗。
(五)立位重心的控制及骨盆的选择性运动训练
详见图2-2-14。
目的:骨盆前后倾的选择性运动是下肢步行等运动的基础,偏瘫患者骨盆运动的促通训练及下肢抗重力伸展肌的离心性运动是立位姿势控制、重心转移、步行等运动的前提。
(六)立位患侧向后一步的训练
详见图2-2-15。
目的:对于偏瘫患者的步行,患侧下肢在后方的负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难点所在。而小腿三头肌的离心性收缩、足部趾屈与背屈的正确力线的恢复及足跟着地感觉的确认是关键,可以提高负重的稳定性,为下一步足部蹬离地面做好关节及肌肉的准备。
图2-2-14 立位重心的控制及骨盆的选择性运动训练
a.重心的下移,骨盆的后倾运动;b.重心的下移,骨盆的前倾运动
图2-2-15 立位患侧向后一步的训练
a.患侧下肢先后一步,小腿三头肌的促通与踝关节的趾屈;b.小腿三头肌的离心收缩,踝关节的背屈,足跟着地负重的确认
(七)后方借助的步行训练
详见图2-2-16。
图2-2-16 后方借助的步行训练
a.后方借助下的步行(侧面观);b.后方借助下的步行(正面观)
目的:偏瘫患者的步行,是一个复杂的诱导训练过程,治疗师在后方对患者的躯干进行姿势控制与诱导,使患者的躯干与骨盆出现良好的轴向反向运动,在此基础上诱导其改善步行姿态,调整步行速度。
(八)为改善患者步行,在骨盆、脊柱、肩胛带、上肢的治疗
详见图2-2-17。
图2-2-17 为改善患者步行,在骨盆、脊柱、胛带、上肢的治疗
对于患者的步行训练,治疗师根据治疗目的设置各种治疗场景。分别施以对患者的骨盆的选择性运动训练(图2-2-17a);肩胛带的力线设置以及周围肌肉的激活训练(图2-2-17b、c、d、e);上肢手的力线调整及选择性运动(图2-2-17f、g)、滞空训练(h);下肢及足踝的步行力线诱导训练(图2-2-17i、j、k);躯干控制下的步行训练(图2-2-17l、m、n)等。
(刘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