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是场马拉松
芬兰,对我而言,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她开启了我内心世界中,一扇又一扇的生命窗口,让我学会了对自我探索的坚持、反刍,让我看到了人生的不同意义与价值,更让我真正去翻开一页一页不同的社会、人文、教育、艺术、创作价值观,以及生命历程里的得与失。
十五年前,我和新婚不久的先生,到了非洲西部大国的一座超迷你小城,自此之后的十余年跨国搬迁,就像是忘了踩紧煞车的北极哈士奇犬雪橇,被一群活蹦乱跳的极地犬,拉着不停向前奔驰,拖往不同的文化与国度。我的视野、心灵触角与思维层面,也在不同的人文、国度、社会游移之中,渐次开阔。
我的两个女儿也都是我身怀六甲之际,飘洋过海,绕了地球一大圈之后生下来的。这些年来,女儿一路跟我们从非洲到美国夏威夷,再回到中国台湾,之后再到北欧;从美国的托儿所、中国台湾的学前教育与小学一年级、芬兰的英式国际幼儿园、美式赫尔辛基国际学校,再到现在她们两个一起经历了近四年的芬兰教育。
因为两个孩子与搬迁生活,我在因缘际会下开启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与心灵视野。
住在芬兰六年期间,我不断地四处走访、对谈,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全球推崇的巨人身影,但却发现芬兰不过是众多平凡的民族之一,她的子民和你我一样,都会出现大小不同的错误。但她们却能平平实实地从错误中学习不断修正,再想尽办法稳稳地走好下一步。
她的教育方针历经多次转型,教改、论辩是常态,但教育模式是从严格管控到自由开放,从百般规定到充分授权与信任:对老师和学生都一样。
过往的芬兰教育,老师是权威,学生最好沉默是金;老师说,学生听。
过往的芬兰英文课,曾经是大家跟着老师念:This is a book. That is ……
过往的芬兰教育,是10岁分流,学生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决定是继续念书,还是走向职训。但今天,却扎实地将所有孩子都纳入基础教育体制里。
芬兰的教改,不是一帆风顺,也并非一蹴可就地达到今天举世艳羡的高水平成就。但这个国家,有很强健、深厚、具公信力的研发机制,提供了很多实在、确切的统计与分析,让师长和教育人员从中不断去检视、了解、讨论,再凭借着他们总是“先有计划再做事”的民族性格,以及不求快也不急着立竿见影的安稳心态,一步步踏实执行出来的。
最重要的是她们的信念中,多了一份实事求是,以及重视真正的“平等”:城乡无差距的教育资源平等;绝不强调“精英”的受教权平等。这个“苦寒”的北极圈小国所做到的“众生平等”,让我多次在走访之中动容落泪……
北欧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无差异地拥有所有人性中的各个方面;而所有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
唯一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
当然,芬兰人对于自己的社会与教育,也多有抱怨与批判。只是所有的争议,总是希望能找出未来更好的道路,稳健迈向美好的未来。
我知道,教育是进行时,所有的数据与统计都会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更新,所有的细微之处,也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修正。但这一项进行时就如同个人的生命一样,必须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到最重要、最值得珍视的精神与价值;而唯有回归根本,才能检验价值与精神的可贵之处。
芬兰的教育成就,就是把所有的“根本”与“偶然”,都去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之后,所产生的种种“必然”。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这本书涵概的内容,以7至16岁间的芬兰基础教育为主。毕竟,一切教育的基础,与社会观念的建立,来自人们小时候习惯与思维的养成、塑造。基础教育绝对是个关键。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只以赫尔辛基看芬兰,也不能只以自己两个孩子在芬兰的受教、成长经验来谈,而是描述芬兰各地给我的多元感受与真实体会。
借着在真正走到、听到、看到、谈到之时,真挚触动了自己内在的心灵,才将记述、观察与观点写下。
期盼藉由这本书,与您一起分享这些年来我对于芬兰教育的贴近观察。
希望透过我与芬兰教育的对谈,来与您对话。
我相信,你我必然能激起不同角度思考的火花。而每个四处迸射的火花与思辩,都会是一种对你我人生、对所处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与新希望。
谢谢您来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