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大禹晚年变小人,从此华夏不太平
从黄帝到尧舜禹,这一段是中国政治最为清明、领导最为清廉的时代。
人人争当谦谦君子,因为小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很难生存。人一旦被众人所唾弃、被集体所抛弃,游离于部落之外,就会沦为其他小部落的奴隶,或者成为森林怪兽的大餐。
尧对舜说,小舜子表现不错啊,比我家的亲戚都强,下次开人民代表大会,我推荐你接我的班。舜对禹说,小禹子啊,你一直表现很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先让你当个劳动委员,明年我提议你参加班长竞选。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抢班夺权”的大规模争斗没有发生。只有君子才能当领导,而且这个领导只有为民的义务,而没有违规的权利,一旦违规,领导就会下台。领导在这个年代并没有多少诱惑力。而一旦哪个人有意当领导,在没有推荐人的情况下毛遂自荐,就会被当作小人来看待,小人是当不了领导的。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管什么社会,总会有几个恐怖分子。比如尧、舜之时,鲧和共工先后吹响集结号,试图自己当领导,结果没有成功。后世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战斗比这两人掀起的波浪可要大多了。
潭面无风镜未磨,平静总会被打破。政治清明的时代被打破了,因为晚年的大禹起了小人之心,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皇位变成了某个家族的私人物品,“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关于这段历史,说法不一。有人说,禹在死前就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推荐伯益作为皇位继承人,大禹死后,伯益即位,禹的儿子启起兵,把伯益杀掉,自己做了皇帝。
而我感到这种说法不靠谱。大禹在治水之时立下不世之功,他的威信如日中天,他说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只要是大禹指定的接班人,任何人也不敢反对,就算是他的儿子启也没有这个胆子把老子指定的人给杀了,这是一种什么人品?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只是后人出于对大禹的尊敬,把“世袭制”的历史责任推给了他的儿子。
禹传位于儿子,相信他也煞费苦心地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到处宣传儿子的品德如何高尚,时不时地让他拿着公款慰问一下贫困家庭,组织一些公益慈善活动,让他当少先队员,再到劳动委员这个艰苦的岗位上锻炼锻炼,最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班长。
禹和启这对父子开启了“世袭制”的新时代,也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庙堂纷争起风云,天下从此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