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和殿广场上的大火越烧越旺的时辰,刚好是钦天监精心选定的皇后离母家的“良辰”——子时。大风夹杂着黄沙,在太和殿广场上掀起一圈圈弧形的波痕,仿佛墨汁溶化在水里,太和门的火,在狂风中迅速地膨胀起来,变得不可一世。后来我才知道,从方家胡同桂公府出发的迎奉皇后的队伍,在暗夜中几乎无法走动,大风不仅声援着宫殿里的大火,而且阻止着皇后进宫的脚步。队伍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比行走在荒野大漠还要艰难。装载着嫁妆、妆奁的两百抬轿子,经过史家胡同、东单大街,转入东交民巷、兵部街,进入大清门的时候,天已经发亮。亲爸爸当年是从皇宫的后门——神武门进宫的,当时的她,不得不屈尊于东太后之下,于是,她特意为我选了一名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她的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作为我的皇后,洗刷她昔日的“屈辱”,并且刻意要皇后从太和门光明正大地抬进紫禁城。她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太和门,已经变成一座焦黑的废墟,散发着焦煳的气息。迎亲的队伍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昨日还光彩流丽的太和门,而是一座虚拟的太和门——一座木钉纸糊的临时门楼。慈禧下令从宫外找来大批搭棚、裱糊、扎彩匠人,连夜完成了这一工程。如果他们在迎亲车队到达之前还不能完工,所有的工匠都将被砍头。
午正三刻,我穿着龙袍,仿佛一个木偶,被摆在太和殿的御座上,在我的对面,大火正在燃烧,使大婚仪式显得更加隆重和怪异。我面对着起伏不定的火焰,接受着王公百官的三跪九叩,聆听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这时,一股西风,更加猛烈地扫过太和殿广场,透过敞开的菱花隔扇槛窗,长驱直入,一直吹到我的御座上。我冷不丁猛呛了一口气,礼部官员顿了一下,又开始继续朗读。
早上,火终于被扑灭了,空气中散发着一股硫黄的气味。司仪公主把一条红色缎带递到我们手中,我和皇后各执一端,在手持红色蜡烛的司仪公主的引导下,进入洞房。我回到那座已经成为洞房的坤宁宫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洞房已经被打扮成一间红色的屋子,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帐子、红褥子、红衣、红裙、红花朵、红蜡烛……让我想到宫殿里的火。龙凤喜床上的匾额是红底,上面书写着“日升月恒”四个大字,床上的百子被和百子帐也是大面积的红,各有一百个肥胖的婴孩,在上面翻滚游戏,仿佛在火里挣扎跳跃。突然想起前些日子读过的明代遗录中,崇祯在最后时刻刺死了一名妃子,或许就是在这张床上。侍从送上“子孙饽饽”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要吐,但一夜没有用膳,我的胃里是空的,只勉强吐出一些酸水。我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让身体放松下来。不知过了多久,再睁开的时候,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一个头戴盖头的女人。我知道她是谁,但我没有理会她。我就这样与她对坐着,过了几个时辰,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个注定要伴随我一生的人,至今我都觉得十分陌生。她比我大三岁,面容瘦削,颧骨突出,嘴唇很薄,永远是紧抿着,看不出她有欢乐,也看不出她有痛苦。在这一点上,她与亲爸爸十分接近。她一看就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她的原则,写在她棱角分明的脸上。
繁冗而漫长的婚礼令我觉得索然无味。我于是传旨,取消了原定在太和殿举行的宴请“国丈”及整个皇后家族、在京满汉官员的筵宴。轰轰烈烈的大婚戛然而止。整个朝廷都在议论这件事,但我并不在乎。大婚的几日里,我躲进了养心殿三希堂,取出王珣的《伯远帖》,一连端详了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