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人类从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从制造石器工具到发现量子力学,从原始社会走向人工智能时代,并将迈向广袤无垠的宇宙。这一切都源自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教育。而现代大学教育,自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以来,大学理想在争论与批判中不断进化,从传授知识到科学研究再到服务社会,从培养“绅士”到培养“完人”再到培养“实用性人才”,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演化方式,映射人类社会,丰盈人类文明。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创造并依从“机械+动力+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快速而持续地推动人类进步。21世纪,量子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重叠并进,迅猛地推动着新一轮科学、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到来。一个人类与机器结合、生物智能与非生物智能一体、现实与虚拟模糊的智能化时代即将来临。人类推动科技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人类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前所未有,人类推动自身变革的方式前所未有。
大学作为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最富韧性和最具普遍意义的组织,在千年历史长河中荡涤弥新。正如《大学的理念》所言,“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通过教育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明白事理,培养智者。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大学教育的核心是自由精神、公民责任和远大志向。北京大学潘光旦先生强调,“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人力,而在培养人的独立性”。人类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大学教育都必须牢记自身的根本目的,即尊重和满足人类的本质需要,塑造独立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
然而,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虽历经120余年沧桑,跌宕不息,报国图强,奋力进取,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甚大,尤其是学术声誉、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方略。大学教育仍然存在“三个中心”“六个局限”“五个缺乏”“四多四少”等问题,照搬书本满堂灌,一本教材讲到底。哈佛大学丘成桐认为,“以目前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资中筠甚至认为,“在中国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等。基于此,我及所在大学于2004年提出并实施大学创新教育,即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以能力为中心,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有机融合,塑造创新人格、唤醒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将人类创新活动特征赋予教育全过程,以实现人的创新发展的教育。以塑造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在对什么是大学教育、大学科技、大学教师、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6个基本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深度辨析基础上,从界定概念定义,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教育“教学三维论”4个层面开展大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考核评价、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和文化环境9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办学实践中,提出“四个面向”的办学理念和“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医学名校”的总体办学思路,确立“瞄准一个目标,履行双重使命,完成三大任务,实现四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三维论”,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科技创新上,提出“基础研究世界第一,应用研究效益第一”的评价标准和“基础研究三原则”“应用研究三部曲”,走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在医院建设上,倡导创一流品质,做行业典范,建设研究型医院,打造“目的地医疗”高地;在卫勤保障上,提出建设“能力型”卫勤,发展新一代军事医学,为国防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作贡献。努力推动大学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转型,从根本上扭转模仿、依附和跟踪型的办学模式,探求一条创办世界一流军医大学的中国路径。
今天,中国大学正在迈向理想之路。如何坚守与创新?如何调整与契合?如何面对现实与未来?我始终认为,大学之大,在于人才之大、思想之大、成果之大;大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大学的责任在于对未来负责,大学的使命在于为国家和人类作贡献;办大学最迫切的是转变观念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最关键的是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面向未来,中国大学,仍当学习强者,创造自己,超越强者。大学教育,当应塑造人格、发现天赋、培养能力,使受教育者成长为独立、自由、成熟的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大学科技重在发展基础科学、创造先进工具、解决人类难题,以提高人类认识水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大学教师以教学为先、以科学为乐、以育人为本,为师者师为范,为学者学为新;大学课程=教科书+一本到多本经典和最新参考书+多篇源头性论文和重要论文,课程不能仅等同于一本教科书;课堂教学讲“三天”:讲昨天(教材)、讲今天(前沿)和讲明天(趋势),坚守科学前沿,探究高深学问,以教师的思维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教学做“三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科教融合,六位一体,倾力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
任期结束之际,我欣慰地看到在全体三医大人的努力和参与下,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开创了全面内涵发展的转型格局,正迈向创办世界一流军医大学的理想之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相继突破在Nature,Science,Lancet,Immunity等顶级期刊发文,入选ESI前1%学科由1个增至6个,自然指数位列全球400强,《2016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名列全国医科大学第二位、军医大学首位。国务院前副总理刘延东称赞“三医大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体系值得总结推广”。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原部长赵克石上将称赞学校建设发展“前瞻、开放、系统、长远”。卸任后这两年,不少专家教授当面鼓动和劝说,建议把这几年办学治校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记录下来,我起初是拒绝的,后几经犹豫反复,才把部分讲话、发言、建议和文章汇集成册,只为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以献给一起为大学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全体三医大人,为中国大学迈向理想之路尽绵薄之力。本书成稿之际,要特别感谢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和团结协作,衷心感谢全体机关同志的精心谋划与辅助决策,真诚感谢全校师生员工的创新实践和卓越奉献,由衷感谢家人的鼎力相助和理解支持,万分感谢唐万能、王源、陈浩、徐远旭、冷怀明、秦宇彤、张守华、倪庚、肖全美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精心整理、打印、编辑和校对,还有许多领导、专家、同事、好友,因限于篇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是为序。
罗长坤
2018年12月6日于重庆高滩岩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