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硬肿症(neonata1 sc1erema)系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多见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婴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
一、诊断
(一)病因
1. 内因。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分布较多,易于散热;皮下脂肪少,缺少使饱和脂肪酸变为不饱和脂肪酸的酶,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稍低温度极易发生凝固。
2. 外因。寒冷环境;摄入量不足;疾病(肺炎、败血症、腹泻、窒息等)。
(二)临床表现
1. 三不。包括:不吃、不哭、体温不升。
2. 硬肿好发部位。硬肿为对称性的,依次为双下肢、臀部、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处。
3. 硬肿特点。患处皮肤发硬,不能用手指捏起,并有可凹陷性水肿,严重者肢体僵硬,不能屈曲,面颊变硬不能吸吮。
4. 严重者可伴有多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三)辅助检查
1. 做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检查。
2. 做血气分析可表现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3. 有出血倾向者,应做有关DIC化验。
4. 少尿时应检查肾功能。
5. 常规拍胸片以求早期发现肺出血或肺部感染。
6. 做心电图观察心肌改变。
(四)分度
本症分轻、中、重度,评分标准见下表。
注:① 每项分别评分,总分为0分者属轻度,1~3分者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② 硬肿范围的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 ,前胸及腹部14% ,背部及腰骶部14% ,臀部8%,双下肢26% 。③ 器官功能衰竭:指休克、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④ 无条件测肛温时,腋温<35℃为1分、<30℃为4分。
摘自:黄德珉.新生儿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05
二、治疗
(一)复温
1. 对轻、中度、体温>30℃产热良好者,入院后在27℃~29℃室温内自然复温,然后将患儿置暖箱内,将箱温调至30℃~34℃ ,使患儿在6~12h 恢复正常体温。
2. 对重度患儿,体温<30℃,首选辐射式保温台,床面温度从30℃开始,每15~30min升高体温1℃,随体温升高逐渐提高远红外线箱的温度(最高33℃),于12~24h恢复正常体温,此后置于预热至适中环境温度的暖箱中。
(二)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有代谢性酸中毒时,给予5% 碳酸氢钠3~5m1/(kg?次),加10% 葡萄糖等量静点,如不能纠正1d 内可给2次。轻者用 10%葡萄糖液每日60m1/kg,其中生理盐水占1/4~1/5;重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10m1/kg 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三)补液与营养
能吸吮者用母乳或牛奶喂养,重者可用静脉营养,开始每日液量60~80m1/kg ,热卡每日209.2kj/kg(50kca1/kg);随体温升高液量增至每日 100m1/kg,热能逐渐增至每日418~502. 1 kj/kg(100~120kca1/kg)。
(四)防肺出血
入院后对中、重度病人给予吸氧,纠正低氧血症;静点活血化瘀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2m1/次,加入10% 葡萄糖液中,每日 1次;可输新鲜全血,10m1/kg。
(五)控制感染
新生儿硬肿症常伴有严重感染,特别是肺炎、败血症,故常规应用适当的抗生素。
(六)对症治疗
其治疗方法参见本书其他相关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