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提高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积极落实十九大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改革的冲击,稳妥处理中美经贸摩擦,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展望2019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节点,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全面推动对外开放,是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制造强国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外部形势严峻复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各国都在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引领的制造业回流,以及以越南、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低端加工制造的强盛,都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同时,我国也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等内部问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激活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核心关键,更是抓住战略机遇,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将创新理念深入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协同攻关能力,扩大工业技术应用规模。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强化考核评估能力,提升工程质量。开展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支持有能力的部门和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深入合作,整合完善创新资源。鼓励研发、制造、检测、应用等环节联合攻关,攻克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志性产品。

(二)聚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质量优先,重点关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工作,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精准发力。在2018年工作成效基础上,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开展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专项抽查,对不能达标的企业积极实施限期整改和退出计划,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对影响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步推进、逐步升级,形成国内先进典范。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部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

(三)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引领两化融合升级版

当前,互联网由消费领域、虚拟经济向生产领域、实体经济深度拓展,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加快转型,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完善推广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支持引导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二、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2018年,我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上下调了增值税税率,对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予以退还,提高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将小微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认定标准由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全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1.3万亿元,给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红利。201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纵向推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加大破、立、降力度,重点推进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提升产业链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优化我国产业体系,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发挥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加快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步伐,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二)积极推进结构性减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深化税制改革步伐加快,增值税税率降低等举措成效已逐步显现,形成了全行业普遍受益的减税格局,经济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下一步要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将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减至两档税率,较大幅度地降低制造业税率水平,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社保缴费名义费率,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落实好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进一步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科技研发领军人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人员投身实体经济。

(三)拓宽民营企业融资路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着重提出要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从长远发展考虑,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须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鼓励创新融资新模式,拓宽民企直接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因杠杆率过高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形成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的财务救助,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可以自筹资金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

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一些硬骨头和棘手问题也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这就要求推动国企改革、支持民企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提升行政效率等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一)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在201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营商环境排名中,我国已上升到46位,相较于2017年提高了32位。为了和国际接轨,打造更加全球化的便利营商环境,应全面推行市场进入负面清单制,减少禁入事项,体现“放给市场和社会的要放足放到位,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的改革宗旨。进一步创新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授权必须为”落到实处,形成“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良好协同关系。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形成新供给,形成具有较强增长带动力的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推进消费提质升级。

(二)继续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内市场效率

近几年,随着去产能、降杠杆、去库存等工作稳步推进,防风险、防污染等重大行动取得成果,供给侧的结构与效益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改革成效在国有与民营之间体现不一,一方面国企利润大幅度超预期回升,另一方面大批民营企业利润微薄甚至有的还陷入了经营困境。为化解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应引入竞争中性原则,在土地、资本、准入等各个方面将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以此激活国内经济的微观主体,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净化国企经营环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改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优化调整金融体系结构,降低金融市场风险

2018年,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外部环境动荡,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不够、垄断程度较高、融资渠道较单一、监管机制不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等因素,提升了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未来应加快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针对当前突出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针对当前“点多面广”的金融风险问题,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实施分地域、分层监管。

四、推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贸易便利化自由化

2018年,我国对外开放成绩斐然,大幅度放宽了市场准入,包括放宽了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措施;同时加强了规则和制度的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措施。2019年,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经济的下行风险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国内环境方面,对外开放迈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但短期内将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一)放宽市场准入及制度规则,保护外商投资权益

在2018年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合法权益。积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落实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同等适用国内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标准化工作和政府采购活动,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外商投资促进政策。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权保护,鼓励国内政府、企业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具体技术合作条件由投资各方协商确定,政府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商独资经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华建厂投资,提升外商投资积极性。

(二)削减进出口环节制度性成本,推动市场多元化

发挥好关税对国际市场的统筹作用,协调国内相关产业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积极调整进出口环节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韩国、澳大利亚、格鲁吉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国家的协定税率,带动多元化进出口合作。同时自2019年7月1日起,对298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四步降税,取消14项信息技术产品进口暂定税率,缩小1项进口暂定税率适用范围,也将带动我国相关产业降低进口成本。推动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扩围,自2019年1月1日起,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提高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商品限额上限,扩大清单范围,继续研究将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的商品纳入清单商品范围。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中美经贸摩擦妥善解决

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规划合作蓝图,启动了多边合作进程。2019年4月,在前期成果基础上,我国举办第二届高峰论坛,旨在带动更多“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全面推进,展开更加全面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积极筹备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扩张展览布局和规模,在国家综合展、企业商业展和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布局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适度增加企业商业展览面积,展出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业状况、投资旅游等方面有特色的产品。在2018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期间,中美元首会晤达成共识,停止加征新关税,双方同意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2019年将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贸易摩擦关税效应突出显现的时期,推动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将影响双边经贸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中国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