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巢之乱

【内容提要】

《黄巢之乱》叙述了唐僖宗李儇(xuān)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的农民起义的历史。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揭竿而起。次年六月,王仙芝攻克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和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部众增至数万。这时,黄巢率领数千人在冤句起兵,响应王仙芝,更大规模的农民暴动爆发了。

面对农民暴动的迅猛发展,唐朝政府急忙调兵遣将进行镇压。乾符三年(876年)七月,王仙芝在沂州(治今山东临沂)被诸道行营招讨使宋威打败,于是采取避实击虚、流动作战的方针,转而进军河南,转战湖北。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攻陷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斩杀节度使薛崇。当年七月,王仙芝、黄巢联合出兵进攻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意图切断运河交通,但不久后分兵。次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曾元裕部斩杀,余部逃奔亳州(治今安徽亳州)投靠黄巢。此后,黄巢被推举为王,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尔后,转战黄河、淮河流域,进军长江下游一带,从浙江、福建攻入岭南。然后,挥师北伐。广明元年(880年),攻陷东都洛阳。同年底,占领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建年号为“金统”。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唐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

广明二年(881年),唐军反攻长安,黄巢率军暂时撤出,驻军灞(bà)上。唐军入城后烧杀掳掠,不得民心。黄巢率军趁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中和二年(882年),唐朝军队再次反攻,负责东部防务的黄巢大将朱温在同州(治今陕西大荔)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朱全忠。次年四月,黄巢率军撤出长安,经蓝田(今陕西蓝田)向河南退却。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沙陀贵族李克用率领四万军队,自河中南渡,连败黄巢军于太康、汴河一带。黄巢败走山东。同年六月,黄巢在撤至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时自刎身亡(一说为部下林言所杀)。此后,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到处流窜,号“浪荡军”。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901年),黄皓被湘阴土豪邓进思所杀,唐末农民暴动至此结束。

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原文】

唐僖宗乾符元年春正月丁亥,翰林学士卢携上言,以为:“陛下初临大宝,宜深念黎元[1]。国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若秋冬培溉,则春夏滋荣[2]。臣窃见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碨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3]。或更衰羸,亦难采拾[4]。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5]。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6]。其蠲免余税,实无可征[7]。而州县以有上供及三司钱,督趣甚急,动加捶挞,虽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费,未得至于府库也[8]。或租税之外,更有他徭。朝廷傥不抚存,百姓实无生计。乞敕州县,应所欠残税,并一切停征,以俟蚕麦[9]。仍发所在义仓,亟加赈给,行之不可稽缓[10]。”敕从其言,而有司竟不能行,徒为空文而已。冬十月,以吏部侍郎郑畋、户部侍郎卢携并守本官,同平章事[11]

【注文】

[1]唐:即唐朝(618—90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攻克长安。次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定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的历史。此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相继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至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共历二十二位皇帝(含武则天),历时二百九十年,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僖宗:即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yì)宗李漼(cuǐ)第五子,初名李俨。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扶持下被立为皇太子。唐僖宗继位后,沉溺于游乐,朝廷政务一概委任宦官田令孜处理,唐朝统治越来越黑暗,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导致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乾符:唐僖宗李儇所用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874年至879年。  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有秦府十八学士。武则天当政时,曾设立北门学士。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设立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心腹。唐德宗李适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员,经常值宿皇宫禁中,承命撰草任免诏书、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  卢携(?—880年):字子升,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初为浙东节度府属官,后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乾符五年(878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迁任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弘文馆大学士。在朝中内倚宦官田令孜,外靠藩镇高骈。次年,因围剿黄巢农民起义军时与郑畋政见不和,遂被免相。同年复拜相。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军攻破潼关后,他被再次免相,当夜服毒自尽。  陛下:皇帝的专有称号。“陛”本指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yōng)《独断》记载,大臣与皇帝对话,因距离较远,先呼立陛下,大臣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大宝:登基帝位。出自《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  黎元:指黎民百姓。

[2]根柢(dǐ):草木的根。

[3]关东:隋唐时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  虢(guó):州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治所设在卢氏县(今河南卢氏)。隋炀帝大业初年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移至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  碨(wèi):磨。  齑(jī):切碎的腌菜。

[4]或更衰羸(léi),亦难采拾:有的百姓更为衰弱,连采野菜的能力都没有。

[5]稔(rěn):庄稼成熟。

[6]沟壑(hè):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

[7]蠲(juān)免:免除、除去。

[8]上供:指唐朝后期地方应上交朝廷的赋税。唐朝后期,逐渐形成了新的朝廷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即将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各州的赋税分为三:一部分上交给朝廷,即上供;一部分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亦称留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称为留州。  三司钱:此指户部、度支、盐铁使所征收的商税、杂税,以及粮、盐的赊卖款。  趣(cù):古同“促”,催促,急促。  雇妻鬻(yù)子:卖妻子、儿女。  所由:即所由吏。此指催督租税的差役。

[9]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

[10]义仓:国家或地方储粮备荒的仓库。

[11]吏部侍郎:官名。唐朝吏部副长官,协助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隋唐时期的吏部是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之首。  郑畋(tián)(约823—882年):字台文,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封荥阳郡侯。黄巢率军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他奉命留守关中(今陕西中部秦川及甘肃南部之地)抗击黄巢。但不久就因病解职,死于成都(今四川成都)。  户部侍郎:官名。唐朝户部副长官,协助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税钱谷、仓廪库藏等政务。  同平章事:官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来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到唐末五代,以节度使而兼同平章事的,则为虚衔,被称为“使相”。

【译文】

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年)春季正月丁亥(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卢携上书禀奏:“陛下刚刚登基,应当注重关心百姓疾苦。国家拥有百姓,就像草木有根基一样。倘若秋冬适时栽培浇水,那么春夏就会繁茂兴旺。据臣观察,关东去年遭受旱灾,从虢州到东海之滨,小麦只有一半收成,秋季庄稼几乎没有收获,冬菜就更少了。百姓中的穷户磨压蓬籽为面,采摘槐树叶当菜。更为穷困不堪的百姓,连拾蓬籽、采槐树叶的力气都没有了。以往没有收成的时候,百姓便逃散到相邻地区。如今,到处都闹饥荒,没有一处可以投靠,百姓只好坐守乡里,等待饿死沟壑。那些被免征的税,实际上根本就征收不来。然而,各州县却因有向朝廷进供以及向户部、转运、盐铁三司上交钱款的任务,加紧督促百姓交税,动不动就用棍棒捶挞那些无法交齐税款的百姓。一般百姓即使是拆毁住屋,砍伐门前树木,甚至出卖妻子儿女,所得的钱也只能供给催督租税吏卒们的酒食费用,一文钱也没能交到国库。有的地方除租税之外,还有其他各类徭役。朝廷如果再不抚恤救济,他们实在没有生路了。希望陛下下令州县,一律停止征收所欠的余税和其他徭役,等蚕丝和麦子有收成后再做打算。此外,还应当启用义仓储粮,赈济灾民,此事决不可以再拖延了。”唐僖宗李儇于是下诏按此建议办理。然而地方竟不照办,唐僖宗的诏令成为一纸空文。冬季十月,朝廷任命吏部侍郎郑畋、户部侍郎卢携以原职任同平章事。

【原文】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楯[1]。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2]。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3]。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4]

【注文】

[1]南牙北司:即南衙、北司。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这是由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的。唐时,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南北的对称,唐初就已出现。到唐中期以后,由于皇帝的宠信,宦官逐渐掌握权力,干预政事。安史之乱后,由宦官充任的使职逐渐增多,势力远在一些朝官之上。当时,朝廷为与地方机构相对应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通称为司,因此有北司之称。唐后期,宦官和朝臣的斗争非常激烈。他们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相互对抗,使朝政更加混乱。  楯(dùn):同“盾”。

[2]懿(yì)宗:即唐懿宗李漼(cuǐ)(833—873年),本名温,唐宣宗李忱之子。会昌六年(846年)封郓(yùn)王。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病危,他被宦官王宗实等矫诏立为皇太子。不久唐宣宗病逝,他即位于灵柩前。他在位期间,唐朝国势日渐衰败,先后爆发了浙东裘甫起义、桂林戍军庞勋起义,南诏亦屡次入侵,然而他不思进取,宠信宦官,专心事佛,置危亡于不顾,致使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咸通十四年(873年),病逝,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葬于简陵(今陕西富平)。

[3]流殍(piǎo):流浪饿死。

[4]是岁:《资治通鉴》记载王仙芝暴动发生在乾符元年(874年)。关于这个问题在史学界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乾符二年(875年)初。  濮(pú)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juàn)城县(今山东鄄城北)。隋炀帝大业初年废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鄄城及河南濮阳南部地区。  王仙芝(?—878年):唐末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唐末农民暴动领袖之一。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聚众起义,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乾符五年(878年),在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杀。  长垣:地名,位于今河南长垣东北附近。

【译文】

唐僖宗李儇年少,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大臣手中,南衙朝官与北衙宦官为了争权夺利,矛盾很深。自唐懿宗李漼以来,奢侈浪费日益严重,又因连年用兵,赋税更加繁重。潼关以东地区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州县地方不如实上报,上下互相蒙蔽,官吏贪赃,百姓或流浪或饿死,无处控诉,于是就相聚为强盗,在各地蜂拥而起。州县地方兵少,又加上天下太平已久,士兵们已不习惯于作战,每次与盗贼遭遇,官军大多战败。这一年,濮州人王仙芝聚集数千人在长垣起兵。

唐末农民大起义示意图

【原文】

二年。初,上之为普王也,小马坊使田令孜有宠,及即位,使知枢密,遂擢为中尉[1]。上时年十四,专事游戏,政事一委令孜,呼为“阿父”。令孜颇读书,多巧数,招权纳贿,除官及赐绯紫皆不关白于上[2]。每见,常自备果食两盘,与上相对饮啖,从容良久而退。上与内园小儿狎昵,赏赐乐工、伎儿,所费动以万计,府藏空竭[3]。令孜说上籍两市商旅宝货悉输内库,有陈诉者付京兆杖杀之,宰相以下,钳口莫敢言[4]

【注文】

[1]小马坊使:唐代内府诸司之一,掌饲养本坊御马等事,由宦官担任。唐懿宗李漼咸通年间,宦官田令孜曾任此职。  田令孜(?—893年):唐朝宦官,字仲则,本姓陈,蜀(今四川)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入内侍省为宦官,任小马坊使。后唐僖宗李儇提升他至左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他恃宠横暴,把持朝政。在黄巢率军进逼长安时,挟持僖宗逃往四川。最终被养子永平节度使王建杀死。  知:主管。  枢密:即枢密使,官名,始置于唐中期,以宦官充任。唐后期,担任枢密使的宦官逐渐侵夺宰相权力,直接指挥公事,干预朝政,以至参与废立皇帝,权倾一时。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但到了宋代,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中尉:即神策军中尉,唐德宗李适(kuò)贞元十二年(796年)置,有左、右二员,由宦官充任,掌管禁军。神策军中尉的设置使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唐末宦官专权的军事保证。

[2]除官:授予官职。  绯(fēi)紫:指红色和紫色官服,为古时高官的服饰。

[3]内园小儿:唐代禁苑中供使唤的杂役。  狎(xiá)昵(nì):指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乐工:指歌舞演奏艺人。  伎儿:指歌舞艺人。

[4]说(shuì):劝说、说服。  两市:唐代都城长安城中东市、西市的合称。东市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为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宅第,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1959至1962年对两市遗址的勘察与实测,东市遗址范围在今陕西西安碑林区咸宁路以南,西安铁路局以北,安东街以东,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市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莲湖区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东桃园桥以北,东桃园以东,糜家桥以西的范围。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大门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并设有门吏专管。  内库:唐朝皇宫的府库。  京兆:府名。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置,治所设在长安、万年二县(今陕西西安),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铜川以南,武功、乾县以东,蒲城、渭南以西地区。  杖杀:唐朝一种用重杖击打并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之前,唐僖宗李儇为普王时,负责养马的小马坊使田令孜很受他的宠信。等到李儇登基当上皇帝后,便任命田令孜为主管机要的枢密使,进而又提拔为掌管禁军的神策军中尉。当时唐僖宗李儇仅十四岁,喜好游戏玩乐,国家政事一概委托田令孜办理,并尊称其为“阿父”。田令孜很喜好读书,聪明伶俐,鬼点子很多,他独揽大权,收受贿赂,封官拜爵和赏赐高官厚禄都不向唐僖宗禀报。每次面见唐僖宗,他总是自备两盘点心,与皇帝对坐吃喝,从容过了好长时间才告退。唐僖宗和宫内杂役亲热戏耍,赏赐奏乐、歌舞艺人所用经费,动辄数以万计,以致宫内府库空竭。田令孜就怂恿唐僖宗将长安城东、西两市商贩的货物全部没收归入内库,凡敢陈诉的就交给京兆府以乱棍打死。自宰相以下的满朝文武大臣都闭口吞声,不敢说话。

【原文】

夏六月,王仙芝及其党尚君长攻陷濮州、曹州,众至数万[1]。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击之,为仙芝所败[2]

【注文】

[1]尚君长(?—878年):唐末起义军将领,籍贯字号均不详。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年),与王仙芝一同起兵于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次年,跟随王仙芝攻占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后又跟随王仙芝转战山东、河南等地区。不久,为唐军所杀。  曹州:州名。北周武帝宇文邕改西兖州置,治所设在左城县(隋改为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一度改为济阴郡,后复为曹州。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菏泽、曹县、成武、东明及河南兰考、民权等地。

[2]天平:唐后期藩镇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军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后,从淄青节度所领州中分出曹州、郓州、濮州,置郓曹濮节度使。次年,赐号为天平军节度使,治所设在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西北),领郓州、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唐懿宗咸通年间曾一度增领齐州(治今山东济南)、棣州(治今山东惠民东南)。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为朱全忠所并,仍置天平军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jīng)节,故称此名。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沿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共十个节度使。他们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颇重,已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  薛崇(?—877年):唐末官吏,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任兵部员外郎,咸通十年(869年)任兵部郎中。后又担任天平节度使,参与镇压王仙芝起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三月,兵败被黄巢杀死。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夏季六月,王仙芝率领部将尚君长攻占了濮州、曹州等地区,军队扩大至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率兵出击,结果被王仙芝打败。

【原文】

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1]。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2]

【注文】

[1]冤句(qú):地名。在今山东菏泽西南。  黄巢(?—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盐贩出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起义,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他被推举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率众攻取江、浙、闽、粤等地,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北上攻陷洛阳(今河南洛阳)、长安,自号为帝,国号大齐。黄巢攻克长安之后,未能乘胜追击,消灭唐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反攻打败,自杀。

[2]私盐:指违反政府有关禁令而私自生产、运输、销售的食盐。私盐的产生和泛滥与古代政府的食盐专卖政策关系密切。  进士:创立于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山东:地区名。古代通称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以东的河南、河北地区为山东。

【译文】

冤句人黄巢聚集了数千人响应王仙芝。黄巢年轻时与王仙芝都以贩卖私盐为生计。黄巢善于骑马射箭,性格侠义,粗略涉读经书史传,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就做了强盗,与王仙芝攻掠州、县,在崤山以东一带横行。饱受官府重征暴敛之苦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地投奔他。几个月时间,起义军便达到了数万人。

【原文】

群盗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1]。诏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监军亟加讨捕及招怀[2]。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平卢节度使宋威表请以步骑五千别为一使,兼帅本道兵所在讨贼[3]。乃以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仍给禁兵三千,甲骑五百[4]。因诏河南方镇所遣讨贼都头并取威处分[5]

【注文】

[1]侵淫:亦作“浸淫”,逐渐扩展。

[2]诏: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唐代,诏书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尚书省执行。  淮南: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置,治所设在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境屡有变动,长期管辖的有扬州、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地区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的大部分。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为杨行密占据。  忠武:唐方镇名。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以陈许节镇为忠武军,治所设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治所迁移到陈州(今河南淮阳)。  宣武: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置,治所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治所迁至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境屡有变动,主要管辖的地区大致包括汴、宋(治今河南商丘)、亳(治今安徽亳州)、颖(治今安徽阜阳)等四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开封、封丘、尉氏、沈丘以东,山东单县及安徽颍上、阜阳、蒙城、涡阳、亳州、砀(dàng)山等地。  义成:唐方镇名。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以永平军改名,治所设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更名为宣义军。  监军:也称监军事、督军。秦汉时为临时委任的皇帝使者,负责监督出征的将帅,不常置。唐代中期以后成为常设官员,诸方镇及出征军队皆设有此官,多以宦官充任。直到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尽杀宦官,唐代宦官监军制度告终,至此监军制度亦走向衰落。  亟(jí):急切。

[3]沂(yí)州:州名。北周改北徐州置,治所在即丘县(今山东临沂西)。隋初移治临沂县(今山东临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沂河本支流域及沂水、新泰等地。隋炀帝大业初年、唐玄宗天宝年间曾一度改称琅邪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沂州。  平卢: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置,治所设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治所迁移至青州(今山东青州)。辖境大致在今济南、淄博到威海的山东东部、中部一带。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治所又迁移至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治所迁回青州。  宋威(?—878年):唐朝大臣,唐僖宗时为平卢节度使。乾符二年(875年)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指挥河南诸镇兵马,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军。乾符四年(877年)劫持向宦官杨复光投降的黄巢部将尚君长,冒称获俘。次年,以年老久病,罢招讨使,返回青州,不久去世。  表: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为大臣写给君主的呈文。

[4]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官名。招讨使置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掌管镇压暴乱和招降伐叛事务,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  甲骑:身披铠甲的骑兵。

[5]方镇:又称“道”,唐代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是依山川形势而划分的监察区域。唐太宗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唐玄宗李隆基时分天下为十五道,至唐代后期,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最初并无地方实权,类似于汉代的刺史。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方镇(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译文】

群盗的势力逐渐扩大,劫掠了十多个州,到达淮南地区时,每伙强盗多者一千余人,少者几百人。朝廷于是下诏命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监军加紧讨伐追捕,而且进行招降与安抚。乾符二年(875年)十二月,王仙芝率领军队进攻沂州。平卢节度使宋威上表申请拨给他五千名步兵、骑兵,另给自己一个招讨使名义,兼带本道兵前往镇压。朝廷于是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配给三千禁军、五百骑兵,统一归宋威指挥。于是诏告河南方镇所派的讨贼都头一并接受宋威的调遣。

【原文】

三年春二月,敕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刺史皆训练士卒;又令天下乡村各置刀弓鼓板以备群盗[1]。三月,以左仆射王铎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2]

【注文】

[1]福建:即福建道。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治所设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废,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管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等五州的二十四县,辖境约今福建大部分地区。  江西:即唐代江南西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中部置,治所设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和皖南、粤北、鄂东南的部分地区。安史之乱后,湖北南部设鄂岳道,湖南设湖南观察使,江南西道只剩今江西地区。  湖南:即湖南道。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设置湖南观察使,治所设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大历四年(769年)治所移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辖境约今湖南长沙以南和广东连江流域地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改为钦化军节度,光启元年(885年)改为武安军节度。仍通称湖南。  观察:即观察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前期常由中央不定期派出使者监察州县。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置十道按察使。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职如汉代刺史,察访地方官政绩。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采访处置使改名为观察处置使。观察处置使负责考核州、县官吏政绩,还兼理民事,辖一道或数州。观察使无旌节,地位低于节度使,它的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  刺史:官名,又称郡守、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始置于汉代,本为中央临时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后来,随着职权的进一步扩大,逐渐变成地方常设的行政军事长官。  鼓板:战鼓及盾牌。

[2]左仆射(yè):官名,亦称尚书左仆射。东汉末置,为尚书台副长官,位在右仆射之上,辅佐尚书令处理政务。如尚书令缺,则代掌尚书省事务。隋文帝时,尚书左仆射为朝廷首相。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仆射总领政务,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唐中宗、睿宗以后,仆射被逐渐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此时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  王铎(?—884年):字昭范,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进士。唐懿宗李漼时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由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宣武节度使。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复任宰相并自请督军镇压北上的黄巢起义军,担任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镇守江陵。中和四年(884年),任义昌节度使,赴任路上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所杀。  门下侍郎:官名。秦、汉有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为帝王近侍。南北朝时地位逐渐提高,参与朝廷大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的副长官,正三品。

【译文】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春季二月,唐僖宗下诏命令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刺史训练本道士卒;同时又命令全国各地乡村自备刀、弓、鼓、盾,以防备群盗。三月,任命左仆射王铎兼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原文】

秋七月,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仙芝亡去。威奏仙芝已死,纵遣诸道兵,身还青州[1]。百官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仙芝尚在,攻剽如故。时兵始休,诏复发之,士皆忿怨思乱。八月,仙芝陷阳翟、郏城,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击之[2]。安潜,慎由之弟也[3]。又命昭义节度使曹翔将步骑五千及义成兵卫东都宫,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东都[4]。又诏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二千守汝、邓要路[5]。仙芝进逼汝州,诏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陕州、潼关[6]。九月丙子,王仙芝陷汝州,执刺史王镣[7]。镣,铎之从父兄弟也[8]。东都大震,士民挈家逃出城。乙酉,敕赦王仙芝、尚君长罪,除官以招谕之。仙芝陷阳武,攻郑州,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屯中牟,击仙芝,破走之[9]

【注文】

[1]青州:州名。西汉武帝刘彻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晋时治所设在东阳城(今山东青州)。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称北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青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博兴、广饶、青州、临朐(qú)、昌乐、寿光等地。

[2]阳翟: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郏(jiá)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郏县。  崔安潜: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唐僖宗出逃蜀中时,任命他为太子少师。平卢节度使王敬武死后,朝廷又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加授检校太师兼侍中,但王敬武之子王师范拒绝他入境,他只得返回,被朝廷任命为太子太傅。

[3]慎由:即崔慎由,生卒年不详,字敬止,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唐文宗太和初年,考中进士。唐宣宗大中年间担任右拾遗、充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为湖南观察使。回朝后,又作为刑部侍郎治理浙西。后任户部侍郎,不久升任工部尚书。大中十年(856年),以本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任太中大夫兼礼部尚书。大中十二年(858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懿宗咸通初年,担任华州刺史,后改任河中节度使。

[4]昭义:唐方镇名。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置,治所设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历十二年(777年)与泽潞节度使合为一镇。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治所迁往潞州(今山西长治),辖境有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磁(治今河北磁县)、邢(治今河北邢台)、洺(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五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隆尧、内丘以南,邱县、肥乡、巨鹿以西,邯郸、涉县以北,山西浊潼河、丹河流域和沁水、阳城等地。唐僖宗中和以后因李克用占据泽、潞二州,昭义军便分为二:一个治所设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另一个治所设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唐昭宗天复初年再度合二为一,治所设在潞州。  曹翔(?—878年):唐末官吏,历任福州刺史、昭义节度使、金吾大将军。乾符五年(878年)转任河东节度使,曾率军与沙陀军作战,同年暴卒。  东都:指洛阳,因其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先后有东汉、西晋、北魏等十几个朝代建都于此。  左散骑常侍: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三国魏文帝曹丕将散骑与中常侍合为一官,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唐太宗李世民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曾元裕:唐朝将领。生卒年不详。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任左散骑常侍充招讨副使,防守东都(今河南洛阳)。乾符五年(878年)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击破王仙芝,因功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山东青州)。  招讨副使:招讨使副职,位在招讨使下。

[5]山南东道:唐方镇名。贞观年间,唐太宗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军事区域统一部署,共有十道,山南道为其一。唐玄宗开元后,以山南道所部阔远,于是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二道,其中,山南东道治所设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庆东部的万州地区。  李福:字能之,陇西(今甘肃陇西)人,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进士,累迁尚书郎,出为商、郑、汝、颍四州刺史。唐宣宗大中时,担任检校工部尚书、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郑滑颍观察使。后入为刑部侍郎,累迁刑部、户部尚书。唐僖宗乾符初年,以检校右仆射、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山南东道节度。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因功升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终于太子太傅。  汝:即汝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伊州置,治所设在承休县(今河南临汝),次年改置襄城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伊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复名汝州,治所设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邓:即邓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荆州置,治所设在穰县(今河南邓州)。隋炀帝大业初年改置南阳郡。唐高祖武德初年复置邓州。

[6]邠(bīn)宁:唐方镇名。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置,治所设在邠州(今陕西彬州)。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辖有邠、宁(治今甘肃宁县)、庆(治今甘肃庆城)三州,大致相当于今甘肃东部的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及陕西彬州、永寿、旬邑、长武等地。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号静难军。后为朱玫、王行瑜等割据。唐昭宗乾宁后为李茂贞占据。  李侃: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邠宁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凤翔: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治所设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统领凤翔府、陇州(治今陕西陇县东南),唐宣宗大中年间曾一度增领秦州(治今甘肃秦安西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眉县、周至等地。因地处关中西部,东接京畿,南通巴蜀,西连甘青,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令狐绹(795—872年):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东南)人,字子直。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中进士,初入仕途任弘文馆校书郎。开成年间,为左拾遗,累官至户部员外郎。唐宣宗时,官至宰相。唐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等道节度使。后召入知制诰,辅政十年,拜司空、检校司徒,封凉国公。咸通九年(868年),庞勋起义军攻占徐州(今江苏徐州),令狐绹受命为徐州南面招讨使,但屡被庞勋打败。僖宗时被任命为凤翔(今陕西凤翔)节度使,后又召为太子太保,徙封赵。卒于封地。  陕州:州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所设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洛宁、渑池、灵宝等地以及山西平陆、芮城、运城东北部地区,以后辖境逐渐缩小。隋炀帝大业年间废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陕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陕州,后升为节度使。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东北黄河南岸。因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的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7]王镣:字德耀,生卒年不详,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扬州(今江苏扬州)。唐懿宗、僖宗朝宰相王铎的堂弟。富有词学,于唐懿宗咸通中进士及第,累官主客员外郎。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迁左司郎中、汝州刺史。次年,王仙芝攻破汝州城,被俘,贬为韶州司马。官终太子宾客。

[8]从父兄弟:即叔伯堂兄弟。从父首先表示一种关系,表示具有同一祖父的关系,后加“兄弟”等词来描述自己与另一人的辈分距离。

[9]阳武:县名,郑州所属县,治今河南原阳。  郑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置,治所在成皋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治所迁至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唐玄宗天宝初年改为荥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置郑州。  判官:官名。唐朝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属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辅佐政务。判官位在行军司马之下,分判仓、兵、骑、胄(zhòu)四曹事务。  雷殷符: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昭义监军判官,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曾在中牟打败王仙芝,挫败了王仙芝继续北上、攻打东都洛阳的计划。  中牟(móu):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中牟东。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省,北魏宣武帝景明初年复置。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移治圃田城(今河南中牟西)。隋文帝开皇初年更名内牟,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圃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名中牟县。

【译文】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秋季七月,宋威在沂州城下攻击王仙芝,大破起义军,王仙芝逃跑。宋威上奏朝廷称王仙芝已死,请求遣散各路军马,自己也返回青州。百官都入朝向唐僖宗李儇祝贺。过了三天,地方州县上奏说王仙芝还活着,并且和以前一样攻掠他们。当时,诸道军队刚刚休整,又得到重新征发的诏令,士卒心怀怨恨,甚至有了作乱的念头。八月,王仙芝攻陷阳翟、郏城。唐僖宗下诏命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讨伐,崔安潜是崔慎由的弟弟。又命令昭义节度使曹翔率领五千名步兵、骑兵及义成兵保卫东都洛阳。任命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戍守东都。又下诏命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挑选两千名步兵、骑兵扼守汝州、邓州等要道。此时,王仙芝军队进逼汝州,朝廷命令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挑选一千名步兵、五百名骑兵镇守陕州、潼关。九月丙子(初二日),王仙芝攻陷汝州,活捉刺史王镣。王镣是王铎的叔伯兄弟。消息传来,东都洛阳内外震动,士兵与百姓都带领家眷逃出城外。乙酉(十二日),唐僖宗下诏赦免王仙芝、尚君长,并给二人授职拜官,企图招降他们。王仙芝攻陷阳武,又转攻郑州,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屯兵中牟,抵御王仙芝,王仙芝兵败而逃。

洛阳城历代变迁示意图

【原文】

冬十月,仙芝南攻唐、邓[1]。十一月,王仙芝攻郢、复二州,陷之[2]。十二月,王仙芝攻申、光、庐、寿、舒、通等州[3]。淮南节度使刘邺奏求益兵,敕感化节度使薛能选精兵数千助之[4]

【注文】

[1]唐:即唐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唐玄宗天宝初改为淮安郡,唐肃宗乾元初复名唐州。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移治泌阳县(今河南唐河),后改名泌州。

[2]郢:即郢州。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置,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北周改为石城郡,隋文帝开皇初复称郢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竟陵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郢州。唐太宗贞观初废。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富水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郢州。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北钟祥、京山两地。  复:即复州。北周武帝宇文邕置,治所设在建兴县(隋改为沔阳县,在今湖北仙桃西南)。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沔阳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为复州,治所在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又移治沔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竟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为复州。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移治竟陵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洪湖等地。

[3]申:即申州。北周改郢州置,治所设在义阳郡(今河南信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名义州。唐复名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一度改为义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申州。  光:即光州。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所设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治所迁至定城县(今河南潢川)。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南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新县、淮滨等地。  庐:即庐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合州置,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合肥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合肥、六(lù)安、霍山、庐江、巢湖等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庐江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庐州,治所移至今安徽合肥,属淮南道。  寿:即寿州。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置,治所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称淮南郡。唐肃宗乾元初复名寿州,隶属于淮南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寿州为吴国地。  舒:即舒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置,治所设在怀宁县(今安徽潜山),辖境相当今安徽天柱山、三官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同安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改盛唐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舒州。  通:即通州。经查阅史书,淮南道无通州,据胡三省考证,此“通州”当为“蕲州”之误。蕲州,北周以罗州改置,治所在齐昌县(隋改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北)。唐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

[4]刘邺(?—880年):字汉藩,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唐懿宗、僖宗朝宰相。进士出身。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年),擢左拾遗,召为翰林学士。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充翰林学士承旨,旋为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改兵部侍郎。次年拜相,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免相,任使相节度淮南。后被黄巢军杀死。  感化: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置徐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置徐泗濠节度使,治所设在徐州(今江苏徐州)。贞元后时废时置,称号屡变。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置武宁军节度使,领徐、泗(治今江苏泗洪东南)、濠(治今安徽凤阳东北)、宿(治今安徽宿州)四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池河、江苏淮河以北,即江苏丰县,山东滕州、郯城以南,安徽濉溪、怀远以东地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复置徐泗观察使,次年更号为感化军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初年,为时溥所据。唐昭宗李晔景福初年,为朱温所并。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罢。  薛能(约817—880年):字太拙,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进士。曾任滑州观察判官。唐懿宗咸通年间,代理嘉州刺史,又先后担任度支、刑部郎中、同州刺史、京兆尹等职。咸通十二年(871年),出任感化军节度使。他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多有诗与其唱和。

【译文】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冬季十月,王仙芝向南进攻唐州、邓州。十一月,王仙芝攻克了郢州、复州。十二月,王仙芝进攻申州、光州、庐州、寿州、舒州、蕲州等地。淮南节度使刘邺上奏朝廷请求增兵救援,唐僖宗敕令感化节度使薛能率领数千精兵前往援助。

【原文】

郑畋以言计不行,称疾逊位,不许;乃上言:“自沂州奏捷之后,仙芝愈肆猖狂,屠陷五六州,疮痍数千里[1]。宋威衰老多病,自妄奏以来,诸道尤所不服,今淹留亳州,殊无进讨之意[2]。曾元裕拥兵蕲、黄,专欲望风退缩[3]。若使贼陷扬州,则江南亦非国有[4]。崔安潜威望过人,张自勉骁雄良将,宫苑使李瑑西平王晟之孙,严而有勇[5]。请以安潜为行营都统,瑑为招讨使代威,自勉为副使代元裕[6]。”上颇采其言。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奏尚君长弟让据查牙山,官军退保邓州[7]

【注文】

[1]逊位:让位,退位。  沂州奏捷:指宋威上奏朝廷击破王仙芝于沂州城下一事。  疮痍:战争给地方所造成的创伤。

[2]妄奏:指宋威假报王仙芝已死之事。  亳(bó)州:州名,为宣武军所领州。治今安徽亳州,唐时辖境相当今安徽亳州、蒙城、涡阳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地。

[3]黄:即黄州。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衡州置,治所在南安县(后改黄冈县,在今湖北武汉)。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永安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黄州,唐玄宗天宝初改为齐安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黄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黄冈、大悟等地区。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治所迁至黄冈县(今湖北黄冈)。

[4]扬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改邗(hán)州为扬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扬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六合以北以东,高邮湖、兴化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及安徽天长等地。

[5]张自勉(830—902年):字敏文。曾任左威卫上将军、东南面行营招讨使、颍州刺史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黄巢进攻宋州,张自勉率领忠武兵救援宋州。此后,多次受命镇压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  宫苑使:官名。唐代始置,掌京城宫苑囿园土地。多由宦官担任此职。  李瑑(zhuàn):生卒年不详。西平王李晟孙子,曾担任宫苑使、招讨使。  西平王晟(shèng):即李晟(727—793年),唐代名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勇武有才,善于骑射。初为边镇裨将,因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唐德宗时讨平朱泚叛乱,收复长安,因功担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册封为太尉、中书令,不久罢兵权。贞元九年(793年),病逝,被追赠为太师,谥号“忠武”。

[6]行营都统:官名。唐后期为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暴动,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

[7]都监:官名。唐朝中期以后,出兵作战常以宦官为监军,因督察多路兵马,故称“都监”。  杨复光(843—883年):本姓乔,唐末闽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因自幼被宦官杨玄价收养,而改姓杨。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历任唐将曾元裕、宋威、王铎的监军,曾诱降王仙芝。黄巢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唐忠武节度使周岌投降,他劝周岌复归唐朝,并袭杀黄巢使者。后又并蔡州割据者秦宗权部分军队,将他们分为八都,并任天下兵马都监。黄巢大将朱温驻守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他遣使招降,又引沙陀李克用军自太原进攻关中,迫使黄巢军撤离长安,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六月,突然得病,不久去世。死后赠“观军容使”,谥“忠肃”。  让:即尚让(?—884年),尚君长之弟,唐末农民战争领导人之一,生卒年不详。先随王仙芝起义,后投黄巢。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任大齐政权太尉中书令。后随黄巢撤出长安,驻守太康(今河南太康)。黄巢军败,尚让降于唐将时溥。也有学者认为他与黄巢同时战死。  查牙山:又作“嵖岈山”,在今河南遂平西。

【译文】

郑畋因自己的计策不被朝廷采纳,于是借口患病而要求去职逊位,但未获批准;于是又向唐僖宗李儇上奏:“自从宋威在沂州妄自报捷以后,王仙芝越发放肆猖狂,攻陷了五六个州,数千里国土满目疮痍。宋威年老多病,自从失实妄奏以来,诸道对他更为不服,现在他久留亳州,根本没有进兵讨伐的计划。曾元裕拥兵于蕲州、黄州一带,一心观望形势退缩不前。如果让贼兵攻陷了扬州,那么整个江南地区就不再为国家所管辖了。臣认为崔安潜威望过人,张自勉是一名骁勇的良将,宫苑使李瑑是西平王李晟的孙子,既威严又勇敢。请陛下任命崔安潜为行营都统,李璩为招讨使代替宋威,张自勉为副使代替曾元裕。”唐僖宗采纳了郑畋的建议。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上奏朝廷,报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占据查牙山,唐官军退保邓州。

【原文】

王仙芝攻蕲州。蕲州刺史裴渥,王铎知举时所擢进士也[1]。王镣在贼中,为仙芝以书说渥[2]。渥与仙芝约,敛兵不战,许为之奏官,镣亦说仙芝,许以如约。渥乃开城延仙芝及黄巢辈三十余人入城,置酒,大陈货贿以赠之,表陈其状。诸宰相多言:“先帝不赦庞勋,期年卒诛之。今仙芝小贼,非庞勋之比,赦罪除官,益长奸宄[3]。”王铎固请,许之,乃以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蕲州授之[4]。仙芝得之甚喜,镣、渥皆贺。未退,黄巢以官不及已,大怒曰:“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5]!”因殴仙芝,伤首,其众喧噪不已。仙芝畏众怒,遂不受命,大掠蕲州,城中之人,半驱半杀,焚其庐舍。渥奔鄂州,敕使奔襄州,镣为贼所拘[6]。贼乃分其军三千余人从仙芝及尚君长,二千余人从巢,各分道而去[7]

【注文】

[1]裴渥:生卒年不详。唐朝官吏,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员外郎、蕲州刺史。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试图招安王仙芝未果。  知举:即知贡举,为主管科举考试的官。唐初由考功员外郎担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以员外郎官职低微,于是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此职,从此,选拔士人由礼部主持。

[2]贼:唐朝统治者对王仙芝、黄巢等起义军的称呼。

[3]先帝:此指唐僖宗李儇之父唐懿宗李漼。  庞勋(?—869年):唐末桂林戍卒起义军领袖。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泗州军中任粮料官。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唐朝政府在徐州、泗州募兵戍守桂林(今广西桂林)。原定戍卒三年调换一次,但至咸通九年(868年)已满五年仍未调换。于是戍边士兵发动兵变,庞勋被推举为领袖,经湖南、浙西,入淮南,攻克宿州(今安徽宿州),称兵马留后。之后,北渡濉水,取彭城(今江苏徐州),俘虏唐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等,得到民众的热烈响应,队伍很快发展至二十万人,占有今鲁南、皖北、苏北大片地区。唐朝政府于是任命康承训为都招讨使,并约沙陀朱邪赤心(之后唐赐名为李国昌)协助镇压。最后,庞勋为唐军所败,战死于蕲县(今安徽宿州南)河边。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赵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4]左神策军押牙:神策军有左、右二军,为宦官所掌握的禁卫军。押牙也作“押衙”,唐朝掌管仪仗侍卫的官员。所谓“押”就是“掌管”,“牙”就是“牙旗”,可以理解为“掌管牙旗的官员”,引申为“掌管仪仗的侍卫”。牙,后来也作“衙”。  监察御史:官名。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监察御史属察院。品位不高,但权限很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整肃朝仪等事务。  中使:内诸司使的简称,指由宦官担任的各种使职差遣,如监军使、宣徽使、观军容使、内枢密使、少阳院使等。它是与由朝臣担任的外使相对应而言的。它的数量很多,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等史籍的不完全统计,就达五十余种。到唐后期,政治重心由部司诸曹转向使职差遣,内诸司使的权力地位大大加强,可出使各地,传达诏命,任免将相,甚至废立皇帝。  告身:任命官职的文凭,也称委任状。唐末官爵冗滥,有很多空白告身,可以随时填写人名。此处赐给张雄、冯弘铎的告身,即是高骈任诸道都统时朝廷赐给的空白告身。

[5]左军:即左神策军。  五千余众:王仙芝、黄巢初起义时,数月之间部众达到数万。而此时才五千余人,概因游动作战,聚散无常所致。

[6]鄂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置,治所设在江夏县(今湖北武汉)。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初年一度改为江夏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后复为鄂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武汉、嘉鱼、黄石、长江以南以东以西地区。  敕使:即皇帝派出的使者。  襄州:州名。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雍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隋炀帝大业初改为襄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襄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襄阳、谷城、老河口、南漳、宜城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襄阳郡,肃宗乾元初复为襄州。

[7]分道而去:从此王仙芝、黄巢分兵作战。王仙芝转战赣、鄂,死于黄梅。黄巢北攻齐、鲁,转向淮南、浙西,进入闽、广。其后回师北上,攻陷东都洛阳,进而又向西进军,攻入长安,随即称帝。

【译文】

王仙芝进攻蕲州。蕲州刺史裴渥是王铎主持科举时所选拔的进士。王镣被俘后,在起义军中替王仙芝写信劝说裴渥。于是裴渥与王仙芝约定,双方休兵不战,并答应向朝廷上奏为王仙芝求官。王镣也劝王仙芝答应这个合约。于是裴渥打开城门请王仙芝及黄巢等三十余人进城,并置酒设宴,将大量钱物赠送给王仙芝等人。裴渥上表朝廷陈述这一情况,朝中宰相大多都认为:“先帝唐懿宗都不赦免庞勋,当年就将庞勋铲除。现在王仙芝不过是一小贼,连庞勋之类都不如。如果赦罪授官,只能是更加助长了奸坏小人的气焰。”只有王铎坚持请求招降王仙芝,朝廷最终同意了王铎的建议。于是,任用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派宦官带着委任状前往蕲州授给王仙芝。王仙芝得到委任状后非常高兴,王镣、裴渥都前来祝贺。还没等王仙芝退出蕲州,黄巢便因朝廷没给自己职位,而勃然大怒,他痛斥王仙芝道:“当初我们共同立下誓言,将来要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接受朝廷的官位,到长安为禁军左军军官,让我们这五千人归于何处?”因而殴打王仙芝,把王仙芝的头打伤了。其部下也吵嚷不休。王仙芝畏惧众怒,于是拒绝了朝廷的任命,在蕲州大肆掠夺,城中百姓一半被赶跑,一半被杀掉,住宅也被烧毁。裴渥逃到鄂州,皇帝派来的使者逃至襄州,王镣被起义军拘押。起义军从此分兵行动,三千多人跟随王仙芝和尚君长,两千多人跟随黄巢北上。

【原文】

四年春二月,王仙芝陷鄂州。黄巢陷郓州,杀节度使薛崇[1]。三月,黄巢陷沂州。夏四月,黄巢与尚让合军保查牙山。

【注文】

[1]郓(yùn)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置,治所设在万安县(后改郓城县,在今山东郓城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东平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郓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迁至须昌县(今山东东平西北)。唐玄宗天宝初改为东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郓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郓城巨野、嘉祥、梁山、东平等地。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春季二月。王仙芝进攻鄂州。黄巢攻陷郓州,杀死了节度使薛崇。三月,黄巢又攻克了沂州。夏季四月,黄巢与尚让合军保卫查牙山。

【原文】

(六月)[秋七月]庚申,王仙芝、黄巢攻宋州,三道兵与战,不利,贼遂围宋威于宋州[1]。甲寅,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将忠武兵七千救宋州,杀贼二千余人,贼解围遁去[2]。王铎、卢携欲使张自勉以所将兵受宋威节度,郑畋以为威与自勉已有疑忿,若在麾下,必为所杀,不肯署奏[3]。八月辛未,铎、携诉于上,求罢免;庚辰,畋请归浐川养疾,上皆不许[4]。王仙芝陷安州[5]

【注文】

[1]宋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梁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宋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睢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宋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商丘、柘城、睢县、宁陵、虞城、夏邑以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单县等地。  三道兵:指平卢、宣武、忠武三道军队。

[2]甲寅:疑有误。这个时间应该在二十一日之后。  左威卫上将军:官名,十六卫上将军之一。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置,为左威卫最高统兵官,从二品,职同左右卫上将军,负责宫禁宿卫。

[3]署奏:在奏章上署名。

[4]浐(chǎn)川:河谷名,指浐水(位于今陕西西安东)谷地。浐水为灞河支流,源出陕西蓝田西南秦岭山中,在今陕西西安东入灞水,号“关中八川”之一。

[5]安州:州名。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年)置,治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初改名郧州,旋复名安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安陆、云梦、应城、广水、孝感等地。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秋季七月庚申(二十一日),王仙芝、黄巢进攻宋州,平卢、宣武、忠武三道军队迎战,最终官军失利,起义军将宋威包围在宋州城内。甲寅(十五日),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领七千名忠武兵救援宋州,杀死起义军两千多人,解除了宋州之围,起义军逃走。宰相王铎、卢携想让张自勉将他所率领的部队接受宋威调遣,宰相郑畋则认为宋威与张自勉因互相猜忌而结怨,若将张自勉置于宋威指挥之下,必定会被宋威杀害,便不肯在奏章上署名。八月辛未(初三日),王铎、卢携在唐僖宗面前指诉郑畋,要求罢免郑畋职务。庚辰(十二日),郑畋请求回浐川养病,唐僖宗对两方面的请求都没批准。王仙芝攻陷了安州。

【原文】

乙卯,王仙芝陷随州,执刺史崔休征[1]。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遣其子将兵救随州,战死。福奏求援兵,遣左武卫大将军李昌言将凤翔五百骑赴之,仙芝遂转掠复、郢[2]。忠武大将张贯等四千人与宣武兵援襄州,自申、蔡间道逃归[3]。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宣武节度使穆仁裕遣人约还[4]

【注文】

[1]随州:州名。西魏时置,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汉东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为随州,玄宗天宝初改为汉东郡,肃宗乾元初复为随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随州、枣阳等地。王仙芝攻陷安州、随州,《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均记载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八月事。但据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王仙芝陷安州”及“王仙芝陷随州”条,攻破此二州,当在起义军由郢,复东向蕲、黄时,是乾符三年(876年)底的事。  崔休征: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随州刺史。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攻陷随州,被俘。

[2]左武卫大将军:官名。隋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置一人,正三品。唐沿隋制,置一人,辖两将军,为左武卫最高统兵官,统领左武卫禁军,掌宫禁宿卫。朝会时,身披铠甲,执兵器盾牌及旌旗等,列为左右。  李昌言(?—884年):唐末藩镇节帅,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至中和四年(884年)担任凤翔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为使相。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死后由他的弟弟李昌符继任。

[3]张贯:生卒年不详,唐末忠武节度使崔安潜部将。曾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  自申、蔡间道逃归:忠武与宣武兵自许昌开赴襄阳,行至半路,即从申(治今河南信阳)、蔡(治今河南汝南)二州之间小路逃回本镇。

[4]穆仁裕: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宣武节度使。曾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  约还:约束、告诫,使其仍赴援襄州。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九月乙卯(十七日),王仙芝率军攻陷随州,俘虏了刺史崔休征。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派他的儿子带兵前往营救,结果战死。李福上奏朝廷请求援兵。朝廷派左武卫大将军李昌言率领凤翔五百骑兵前往增援。王仙芝于是转向攻掠复州、郢州两地。忠武军大将张贯等四千人与宣武军本来一同前去救援襄州,但他们却从申州、蔡州两处抄近道逃回本州。唐僖宗命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宣武节度使穆仁裕派人劝诫张贯等将士继续前往襄州救援。

【原文】

冬十月,郑畋与王铎、卢携争论用兵于上前,畋不胜,退复上奏,以为:“自王仙芝俶扰,崔安潜首请会兵讨之,继发士卒,罄供资粮[1]。贼往来千里,涂炭诸州,独不敢犯其境。又以本道兵授张自勉,解宋州围,使江、淮漕运流通,不输寇手[2]。今蒙尽以自勉所将七千兵令张贯将之隶宋威。自勉独归许州,威复奏加诬毁[3]。因功为辱,臣窃痛之。安潜出师,前后克捷非一,一旦强兵尽付他人,良将空还,若勍寇忽至,何以枝梧[4]?臣请以忠武四千人授威,余三千人使自勉将之,守卫其境,既不侵宋威之功,又免使安潜愧耻。”时卢携不以为然,上不能决。畋复上言:“宋威欺罔朝廷,败衄狼籍[5]。又闻王仙芝七状请降,威不为闻奏,朝野切齿,以为宜正军法[6]。迹状如此,不应复典兵权。愿与内大臣参酌,早行罢黜[7]。”不从。

【注文】

[1]俶(chù)扰:骚扰、扰乱。  罄(qìng)供资粮:竭本镇所有以供出征战士的物资粮食。

[2]漕运:中国古代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即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3]许州:州名。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置,治所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隋朝时治所设在颍川县(今河南许昌),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颍川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许州,治所设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颍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许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许昌、长葛、鄢陵、扶沟、临颍、舞阳等地。许州位于河南中部,历来是群雄逐鹿之地。

[4]勍(qíng)寇:强敌,劲敌。  枝梧(wú):抗拒、抵触。

[5]欺罔(wǎng):欺骗、蒙蔽。  败衄(nǜ):战败、失败。

[6]七状:七次上表。

[7]内大臣:即由宦官任职的两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冬季十月,郑畋与王铎、卢携在唐僖宗面前争论如何用兵讨伐王仙芝等,郑畋说服不了王铎、卢携,于是退朝后再次上奏称:“自从王仙芝叛乱开始,崔安潜最先请求派军队共同讨伐他,紧接着又调发士兵,用尽全部经费、粮草。贼兵四处剽掠,往来千里,不少州县遭到破坏,唯独不敢侵犯崔安潜的辖境。崔安潜又把本道兵授予张自勉指挥,解除了宋州之围,使江、淮之间的漕运得以畅通,东南财赋不致落入贼寇之手。现在陛下又将张自勉所率领的七千名将士全部交给张贯统领,隶属于宋威,而让张自勉独自返回许州。宋威还上奏对张自勉加以诬蔑和诋毁。张自勉因功反受屈辱,臣深感痛心。崔安潜出兵征讨王仙芝以来,前后打了不少胜仗。一旦把强兵交给了别人,良将空手而归,倘若强寇忽然来袭,用什么来抵御敌人呢!臣请求将忠武军中的四千兵马交给宋威指挥,其余三千人仍由张自勉率领,守卫他的辖境,这样既没有侵夺宋威的功劳,又能避免崔安潜的耻辱、羞愧感。”卢携不同意这个建议,唐僖宗也无法决定。郑畋又上奏:“宋威欺骗蒙蔽朝廷,被贼军打得一败涂地。还听说王仙芝曾七次上表请求投降,宋威都不上奏朝廷,朝廷内外对此都恨得咬牙切齿。臣认为应该将他处以军法。宋威劣迹昭彰,不应该再让他执掌兵权,希望陛下与两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商议,尽早罢免宋威的官职。”唐僖宗没有答应。

【原文】

黄巢寇掠蕲、黄,曾元裕击破之,斩首四千余级,巢遁去。

【译文】

黄巢率军攻掠蕲州、黄州,曾元裕打败了他,斩首四千余,黄巢率部逃走。

【原文】

十一月,招讨副都监杨复光遣人说谕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长等请降于复光,宋威遣兵于道中劫取君长等[1]。十二月,威奏与君长等战于颍州西南,生擒以献[2]。复光奏君长等实降,非威所擒。诏侍御史归仁绍等鞫之,竟不能明[3]。斩君长等于狗脊岭[4]

【注文】

[1]请降于复光:当时杨复光在邓州驻军,王仙芝在郢州。尚君长请求投降,中途须经颍州。

[2]颍州:州名。北魏孝明帝时置,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北齐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置信州,武德六年(623年)复为颍州,唐玄宗天宝初改为汝阴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颍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阜阳、颍上、阜南、太和、界首、临泉等地。

[3]侍御史:官名。亦称御史、侍御。西汉置,属御史大夫,由御史中丞统领。掌受纳章奏、纠举百官、出监郡国、收捕有罪官吏,平时给事殿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亦置。唐时侍御史为从六品下,属台院(御史台三院之一),掌纠察内外,受制出使及分判御史台内部事务。侍御史与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中书舍人共同掌管冤狱的审理,称为“三司受事”,或“小三司”。中唐以后常作为外官。  归仁绍:生卒年不详,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状元及第。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为侍御史,受命审查黄巢军将领尚君长受降一事,但终未查明。后历任度支郎中、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等。  鞫(jū):审问。

[4]狗脊岭:地名,在唐长安城东市(今陕西西安)内。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十一月,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派人说服王仙芝,王仙芝于是派尚君长等向杨复光请降,宋威派兵在中途将尚君长等人劫走。十二月,宋威上奏说与尚君长等在颍州西南交战,活捉尚君长等献给朝廷。杨复光上奏朝廷称尚君长等人实际是投降而来,并非宋威所擒获。唐僖宗下诏命侍御史归仁绍等审问这件事,最终没能查明真相。于是将尚君长等人斩首于狗脊岭。

【原文】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1]

【注文】

[1]匡城:县名,即长垣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河南长垣西南。

【译文】

黄巢攻取匡城县,继而又攻陷了濮州。唐僖宗下诏命令颍州刺史张自勉率领诸道军队予以还击。

【原文】

王仙芝寇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知至之兄也,以文学进,不知兵[1]。或告贼至,知温以为妄,不设备[2]。时汉水浅狭,贼自贾堑渡[3]

【注文】

[1]节度使:此指荆南节度使,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所在荆州(后升江陵府,在今湖北江陵)。辖境时有变动,较长期领辖有今湖北江陵、石首等地区以西,重庆丰都、垫江以东的长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以西地区。唐哀帝李柷天祐二年(905年)为朱全忠所并,仍以高季兴为节度使。  杨知温:生卒年不详,唐末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进士出身。唐末历任河南尹、陕虢观察使、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知至:即杨知至,字几之,生卒年不详,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杨知温的弟弟。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历任京兆尹、工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秋天,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都被吃得精光。杨知至却上奏道:“蝗虫进入京城管辖之地,不食庄稼,都抱着丛生的灌木死去了。”于是当朝宰相纷纷向唐僖宗道贺。这就是“杨知至奏蝗不吃稼”典故的由来。

[2]设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里是“防备”的意思。

[3]汉水:即汉江,古称沔(miǎn)水,为长江最长支流。源出陕西西南宁强,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至武汉汇入长江。  贾堑:地名。在今湖北钟祥南汉水北岸。

【译文】

王仙芝进犯荆南。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是杨知至的哥哥,因通晓文章而走上仕途,但不懂军事。有人禀报起义军已到,杨知温还以为是谣言,不做防御的准备。当时正值汉水水浅河窄时期,起义军便从贾堑渡过汉水。

【原文】

五年春正月丁酉朔,大雪,知温方受贺,贼已至城下,遂陷罗城,将佐共治子城而守之[1]。及暮,而知温犹不出。将佐请知温出抚士卒,知温纱帽皂裘而行,将佐请知温擐甲,以备流矢[2]。知温见士卒拒战,犹赋诗示幕僚。遣使告急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福悉其众自将救之。时有沙陀五百在襄阳,福与之俱,至荆门,遇贼,沙陀纵骑奋击,破之[3]。仙芝闻之,焚掠江陵而去[4]。江陵城下旧三十万户,至是死者什三四。

【注文】

[1]朔:农历每月的初一。  受贺:唐时凡元旦、冬至,诸州镇长官都在衙门接受属下将吏祝贺。  罗城:外城。  子城:即内城或附在城垣上的瓮城或月城。

[2]纱帽:也叫“乌纱帽”,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用纱制成,故名。后用作官职的代称。  皂裘(qiú):黑色的皮衣。  流矢(shǐ):乱飞的箭。

[3]沙陀:中国古代部族名。曾为西突厥别部之一,即沙陀突厥。唐太宗贞观年间居于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以南,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其境内有大碛(指沙漠,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得此称。唐懿宗时因平乱之功,首领被赐姓李。五代李克用、后晋创建者石敬瑭、后汉创建者刘知远均为沙陀族人。  荆门:县名,治所设在今湖北荆门。其地为从江陵北去襄阳必经之道,地势险要,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4]江陵: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春季正月丁酉朔(初一日),天降大雪,杨知温正在接受新年祝贺,起义军已经来到城下并攻入外城,将佐们合力修整内城加强守卫。到了黄昏时分,杨知温还没有出节度使府,将领们请他出来抚慰士卒,杨知温头戴纱帽,身着黑皮衣走了出来,将领们又请他穿上铠甲以防流箭。杨知温看到士兵们抗击敌人,还写诗给幕僚们欣赏,同时派遣使者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告急。李福调动所有兵马并亲自率领前来救援。当时有五百名沙陀族士兵驻守在襄阳,李福与他们会合后一并前往荆南,到荆门时,遇到起义军,沙陀军纵马奋力攻击,大败起义军。王仙芝听到这个消息,在江陵焚烧、抢劫一番后,扬长而去。江陵城下以前有三十万户,在这次战争中被杀的占到了十分之三四。

【原文】

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1]

【注文】

[1]还青州:宋威本平卢节度使,故令还其治所。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壬寅(初六日),招讨副使曾元裕在申州东部击败了王仙芝的军队,杀死了一万人,招降、遣散的也有一万人。因为宋威久病,朝廷命令免去他的招讨使职务,返回青州镇所;任命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

【原文】

二月,贬杨知温为郴州司马[1]

【注文】

[1]郴(chēn)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桂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桂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郴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永兴以南的耒(lěi)水流域和蓝山、嘉禾、临武、宜章等地。  司马:官名,州、郡佐官。魏晋以后,刺史带将军开府者则置为幕僚。隋初废,置治中为郡府幕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治中为司马,隋炀帝时废置。唐高祖武德初年复置治中,唐高宗继位后,又将诸州治中改为司马。司马掌本府军事,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二月,杨知温被贬为郴州司马。

【原文】

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于黄梅,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传首,余党散去[1]。黄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让帅仙芝余众归之,推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署官属[2]。巢袭陷沂州、濮州。既而屡为官军所败,乃遗天平节度使张禓书,请奏之[3]。诏以巢为右卫将军,令就郓州解甲,巢竟不至[4]

【注文】

[1]黄梅: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置,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北。  传首:将首级传送京师。

[2]冲天大将军: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称号,全称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  改元: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王霸:黄巢所用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878至880年。

[3]张禓(?—878年):字号不详。唐朝官吏,曾任天平节度使。

[4]右卫将军: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西晋初属中军将军,后隶于中领军(领军将军),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隋初置为十二卫中右卫的副长官,辅佐右卫大将军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隋炀帝时改称右翊卫将军。唐朝复置为右卫府副长官,从三品。  解甲:投降。

【译文】

曾元裕上奏,称在黄梅打败了王仙芝,杀了五万多人,追击并斩杀了王仙芝,并把他的首级传送到了京师长安,王仙芝的余部散去。此时,黄巢正在进攻亳州,尚未攻下来,尚让率领王仙芝的余部投奔于他,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年号为王霸,设立百官,任命官署。接下来,黄巢相继占领了沂州、濮州。此后,黄巢军队屡次被唐朝军队击败,于是就写信给天平节度使张裼,表示愿意投降,请向朝廷上奏任命官职。唐僖宗得到奏文后,下诏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命他在郓州解散军队,黄巢最终没有从命。

【原文】

加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同平章事,赏救荆南之功也。

【译文】

加封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同平章事,以嘉奖他救援荆南的功劳。

【原文】

三月,群盗陷朗州、岳州[1]。招讨使曾元裕屯荆、襄,黄巢自濮州掠宋、汴,乃以副使张自勉充东南面行营招讨使[2]。黄巢攻卫南,遂攻叶、阳翟[3]。诏发河阳兵千人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二千人共卫宫阙[4]。以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充东都应援防遏使,并将三镇兵,仍听于东都募兵二千人[5]。景仁,昌之孙也[6]。又诏曾元裕将兵径还东都,发义成兵三千守轘辕、伊阙、河阴、武牢[7]

【注文】

[1]朗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嵩州置,治所在武陵县(今湖南常德)。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桃源以东沅江流域。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肃宗至德间改为武陵郡。后复为朗州。  岳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巴州置,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罗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复改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巴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岳州。

[2]荆:即荆州,当时荆南道治所所在地。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东汉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其后屡有迁徙。东晋时移治江陵县(今湖北江陵)。晋以后辖境渐小,唐时仅有湖北松滋至石首间长江流域和北部今荆门、当阳等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升为江陵府。  汴:即汴州。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改梁州置,治所设在浚仪县(今河南开封西北)。隋炀帝大业初废置,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617年)复置。唐时迁治所至今河南开封,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陈留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汴州。  东南面行营招讨使:相当于东南方面军征剿司令。

[3]卫南: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楚丘县,不久改名卫南县,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治所迁至城西北滨河之新城,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又移治故城之南。  叶:即叶县,治所在今河南叶县西南。

[4]卫宫阙:此处指防卫东都洛阳。

[5]左神武大将军:官名。唐中期以后,由皇帝直接统率的禁军,共六军。左神武军为六军之一,其最高指挥官称“左神武大将军”。  刘景仁:字号、生卒年不详,唐末将领,曾任左神武大将军、东都应援防遏使等。  东都应援防遏使:官名,相当于东都洛阳支援卫戍司令,指挥河阳、宣武、昭义三镇军队。  三镇:指河阳、宣武、昭义。

[6]昌:即刘昌(738—801年),字公明,汴州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行伍出身。唐玄宗天宝末年,他跟随张介然讨伐安禄山。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迁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

[7](huán)辕:关塞名。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所设“八关”之一,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辕山上。  伊阙:关塞名。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置,在今河南洛阳南伊阙山上。  河阴:县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为便利东南漕运,在今河南荥阳北古汴河口筑河阴仓,并置县,其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北。  武牢:即虎牢关,唐避其祖李虎讳,改名武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西北大怀山上,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三月,一群盗贼攻占了朗州、岳州。招讨使曾元裕率军屯驻荆州、襄州,黄巢自濮州进攻宋、汴二州。朝廷于是任命招讨副使张自勉充任东南面行营招讨使。黄巢率兵进攻卫南,继而又进攻叶县和阳翟等县。唐僖宗下诏调发一千名河阳兵前往东都洛阳,与两千名宣武、昭义兵共同保卫东都。又任命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充任东都应援防遏使,并统率河阳、宣武、昭义三镇军队,又同意他在东都洛阳招募两千兵马。刘景仁是刘昌的孙子。唐僖宗又诏令曾元裕率军直接返回东都,调发三千名义成兵守卫辕、伊阙、河阴、武牢四个关隘要地。

【原文】

王仙芝余党王重隐陷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奔湖口[1]。贼转掠湖南,别将曹师雄掠宣、润[2]。诏曾元裕、杨复光引兵救宣、润。黄巢引兵渡江,攻陷虔、吉、饶、信等州[3]

【注文】

[1]王重隐:生卒年不详。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旧将。在王仙芝被杀后,他率领余部渡江转战江南、浙西等地,攻陷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与黄巢相互呼应。  洪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豫章郡置,因州治内有洪崖井得名。治所设在豫章县(唐代宗宝应初年改为钟陵县,唐德宗贞元中改名南昌县,即今江西南昌)。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一度改称豫章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后仍为洪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及南昌、进贤、丰城等地。  高湘: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唐僖宗初年,被召为太子右庶子。后迁任礼部侍郎、江西观察使。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余党王重隐攻陷洪州,他奔亡湖口(今江西湖口)。  湖口:地名,即今江西鄱阳湖水入长江之口,在今江西湖口。

[2]别将:官名。唐代军官中设有别将一职,职掌侍卫陪从。此外,在各折冲府也设别将。别将一般也用作偏将的代称。  曹师雄:生卒年不详。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王重隐部别将。王仙芝被杀后,曹师雄跟随王重隐率领余部在南方活动,与黄巢相互呼应。  宣:即宣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豫州置,治所在宣城县(今安徽宣城)。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为宣城郡,后复为宣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及江苏溧水、溧阳以西地区。  润:即润州。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置,以州东有润浦得名,治所在延陵县(今江苏镇江),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镇江、丹阳、句容、金坛等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所改名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丹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润州。

[3]虔(qián):即虔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以南康郡改置,因虔化水而得名,治所在赣县(今江西赣州西南,后徙今赣州)。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间复为南康郡,后仍为虔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西赣州以南赣江流域。  吉:即吉州。隋灭陈后置,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吉水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庐陵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为吉州。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迁治今江西吉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庐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吉州。  饶:即饶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鄱阳郡置,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鄱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鄱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饶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鄱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饶州。唐时辖境相当今江西鄱江、信江两流域(婺源、玉山除外)。  信:即信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治所在上饶县(今江西上饶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西贵溪以东,怀玉山以南地区。

【译文】

王仙芝余党王重隐攻陷了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逃奔湖口。起义军转而剽掠湖南,王重隐部别将曹师雄抢掠了宣州、润州。朝廷命令曾元裕、杨复光率军救援宣州、润州。黄巢领兵渡过长江,攻陷了虔州、吉州、饶州、信州。

【原文】

夏四月,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五通,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财助国稍多者赐之[1]。时连岁旱、蝗,寇盗充斥,耕桑半废,租赋不足,内藏虚竭,无所佽助[2]。兵部侍郎、判度支杨严三表自陈才短,不能济办,乞解使务,辞极哀切,诏不许[3]

【注文】

[1]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殿中侍御史:官名。唐代殿中侍御史掌宫门、库藏及纠察殿庭供奉朝会仪式,又以二人分掌左、右巡,负责京师治安、京畿军兵。初为二员,后增至六员,还有内供奉、里行等添差。隶属于御史台的殿院,位从七品下,地位低于侍御史。中唐以后,又作为外官的宪衔。  通:量词。

[2]内藏虚竭:指各家各户积蓄耗尽。  无所佽(cì)助:无人出来应诏资助。

[3]兵部侍郎: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为尚书省兵部副长官,辅佐兵部尚书处理兵部事务。唐沿置,官四品下,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政务。唐中期以后,尚书多由他官兼领,由此兵部事务实际上由兵部侍郎主持。  判度支:官名。唐代特派的主持户部度支司事务的官员。户部度支司是唐代最高财务主管机构。安史之乱后,军费开支浩大,度支司事务繁杂,往往以他官兼管度支事务,度支职司也超过本司的范围。开元年间,朝廷特派其他大臣总领度支事务,即判度支。所派大臣可能是户部的官员,也可能是户部以外的官员。  杨严(?—878年):字凛之,同州冯翊(治今陕西大荔)人,唐懿宗朝宰相杨收的弟弟。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唐懿宗咸通年间,历任给事中、工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杨收为相时,出任浙东观察使。唐肃宗乾符年间,以兵部侍郎判度支。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夏季四月,唐僖宗下诏,因东都洛阳军需储存不足,向商旅富人借贷钱粮以供数月的费用,并赐下空白的殿中侍御史委任状五份,监察御史委任状十份,来赐予那些能捐出较多家财帮助国家的人。但是当时连年发生旱灾、蝗灾,加之盗贼猖狂,农耕和蚕桑多半废弃,租赋收不上来,内府储藏空虚,以致没有人能拿出钱来。兵部侍郎、判度支杨严三次上表朝廷陈述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办理此事,请求解除职务,言辞极其恳切,但唐僖宗没有批准。

【原文】

五月丁酉,郑畋、卢携皆罢为太子宾客分司[1]

【注文】

[1]太子宾客:官名。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置,为太子东宫属官。负责侍从规谏,保卫太子。后多用作罢退大臣的加衔,不任实职。  分司:唐代以洛阳为东都,仿效京师官府,另置职官机构,在此任职者即称分司。除分司御史有监察职责外,其余皆为闲职,一般用以安置老臣。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五月丁酉(初二日),郑畋、卢携都被免职为太子宾客、分司。

【原文】

六月,王仙芝余党剽掠浙西[1]。朝廷以荆南节度使高骈先在天平,有威名,仙芝党多郓人,乃徙骈为镇海节度使[2]

【注文】

[1]浙西:方镇名,浙江西道的简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治所初在升州(今江苏南京),后徙治苏州(今江苏苏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唐德宗贞元后治所又屡有变动,先后移至润州(今江苏镇江)、杭州(今浙江杭州)。初期辖境约包括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各一部分;贞元后缩减为今浙江新安江以北,江苏长江以南及茅山以东地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号镇海军节度。

[2]高骈(821—887年):晚唐名将。字千里,先世为渤海人,后迁居幽州(今北京西南)。出生于禁军世家。唐懿宗咸通年间曾担任安南都护,屡败南诏军,收复交趾(今越南北部,治河内)。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及诸道行营都统,统率诸军镇压黄巢起义。曾遣部将张璘屡败黄巢军。后因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高骈割据一方,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唐僖宗下令夺其兵权。晚年,迷信神仙道术,重用方士吕用之,上下离心,后被部将毕师铎所杀。  在天平,有威名:高骈曾率军收复交趾,声威大振。  镇海: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浙江西道节度使号镇海军节度,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移治杭州(今浙江杭州)。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六月,王仙芝的余党在浙西一带抢掠。朝廷因荆南节度使高骈以前在天平军中有威名,而王仙芝党羽大多是郓州人,于是转调高骈为镇海节度使。

【原文】

秋八月,黄巢寇宣州,宣歙观察使王凝拒之,败于南陵[1]。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诸州[2]

【注文】

[1]宣歙(shè):唐方镇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观察使,治所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领宣、歙(治今安徽歙县)、饶(治今江西鄱阳)三州,辖境大致包括今安徽南部,江西婺源,江苏溧水、溧阳、高淳等地。次年废。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复置,改领宣、歙、池三州及采石军使。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罢领采石军使。景福元年(892年),唐昭宗为了利用杨行密稳定江南局势,升宣歙观察使为宁国军节度使。  王凝(821—878年):字致平,进士出身。历任中书舍人、湖南团练观察使、盐铁转运使等。曾率部打退黄巢军对宣城的围攻。  南陵:县名。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治所在今安徽贵池西南。唐高祖武德初年移治今安徽繁昌西。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又移治今安徽南陵。

[2]浙东:方镇名,浙江东道的简称。置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治所在越州(今浙江绍兴),辖越、婺(治今浙江金华)、台(治今浙江临海)、明(治今浙江宁波)、衢(治今浙江衢州)、温(治今浙江温州)、处[治今浙江丽(lí)水]七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衢江流域和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唐僖宗中和以后,先后建号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秋季八月,黄巢进犯宣州,宣歙观察使王凝率军抵御,结果在南陵击败了他。黄巢因未能攻克宣州,于是率军进入浙东,开辟山路七百里,进攻福建各州。

【原文】

九月,平卢军奏节度使宋威薨[1]。辛丑,以诸道行营招讨使曾元裕领平卢节度使[2]

【注文】

[1]薨(hōng):古代指诸侯死亡。为避讳起见,人们对“死”取了诸多别称。据《礼记》记载:天子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知识分子)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唐制,凡丧三品以上称薨。

[2]诸道行营招讨使:官名,相当于各道特遣兵团征剿司令。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九月,平卢军上奏朝廷称节度使宋威去世。辛丑(初九日),朝廷任命诸道行营招讨使曾元裕领平卢节度使。

【原文】

冬十二月甲戌,黄巢陷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走[1]

【注文】

[1]福州:州名。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置,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长乐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福州。  韦岫(xiù):字伯起,生卒年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大中年间进士。曾任泗州刺史、福建观察使等。  走:在古代汉语中“走”是逃跑的意思。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冬季十二月甲戌(十三日),黄巢攻陷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跑。

【原文】

六年春正月,镇海节度使高骈遣其将张璘、梁缵分道击黄巢,屡破之,降其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数十人[1]。巢遂趣广南。彦,徐州人;师铎,冤句人;罕之,项城人也[2]

【注文】

[1]张璘(?—880年):唐末镇海节度使高骈部将。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并屡战屡胜。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因中黄巢缓兵之计而战死。  梁缵(zuǎn)(?—887年):唐末高骈部将,曾屡次击败黄巢起义军,并收降黄巢起义军将领秦彦、毕师铎等。高骈晚年迷信神仙道术,重用方士吕用之,他曾屡劝高骈提防吕用之,但未被采纳,后因惧怕罹祸而逃走。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遭杨行密杀戮。  秦彦(?—888年):本名秦立,徐州(治今江苏徐州)人。原为徐州军卒,后加入黄巢起义军。黄巢战败后,又降于高骈,历任和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入扬州,自领淮南节度使。次年,被杨行密击败,投奔秦宗衡,同年,被秦宗衡部将孙儒杀死。  毕师铎(?—888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原为黄巢部将。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投降高骈,任淮南都将。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再次反叛,斩杀高骈。后为杨行密所败,投奔孙儒。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被孙儒所杀。  李罕之(842—899年):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说河阳人),生性残暴,绰号“李摩云”。初随黄巢起义,后投降高骈,任光州刺史。此后又相继投奔李克用、朱全忠。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病逝。后梁朱全忠开平二年(908年),诏赠中书令。  许勍(qíng):生卒年不详。初为黄巢部将,后投降淮南节度使高骈,担任滁州刺史。

[2]广南:指五岭以南地区,为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  徐州:州名。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东汉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三国魏时移治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东晋初治所南迁京口(今江苏镇江)。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间曾改为彭城郡,后复为徐州,治所迁回彭城县。  项城:县名。隋文帝开皇初改秣陵县置,治所设在今河南沈丘。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春季正月,镇海节度使高骈派他的部下张璘、梁缵分道进攻黄巢,屡次击败黄巢军。黄巢部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几十人投降高骈。黄巢于是急奔广南。秦彦是徐州人,毕师铎是冤句人,李罕之是项城人。

【原文】

上以群盗为忧,王铎曰:“臣为宰相之长,在朝不足分陛下之忧,请自督诸将讨之。”乃以铎守司徒兼侍中,充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1]

【注文】

[1]守: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十分普遍。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司徒:职官名。传说尧舜时代即有此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被尊为“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汉哀帝刘欣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多为加衔和荣誉衔,授予位高权重者。  侍中: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为宰相之职。安史之乱以后,侍中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功臣,逐渐变成虚衔。唐末五代时,以节度使而兼侍中也是虚衔,称为“使相”。  南面行营招讨都统:职官名,相当于南方面军征剿总指战官。

【译文】

唐僖宗因群盗作乱而忧愁,王铎对唐僖宗说:“臣身为宰相之首,在朝中不能分担陛下的忧愁,请批准我亲自督领诸将前去讨伐群盗。”于是,任命王铎为司徒兼侍中,担任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

【原文】

泰宁节度使李系,晟之曾孙也,有口才而实无勇略,王铎以其家世良将,奏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使将精兵五万并土团屯潭州,以塞岭北诸之路,拒黄巢[1]

【注文】

[1]泰宁:唐方镇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置沂海观察使,又称兖海观察使,治所设在沂州(今山东临沂),领沂、兖(治今山东兖州)、海(治今江苏连云港)、密(治今河南新密东南)四州。次年升为节度使,治所迁至兖州。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以沂海节度使号泰宁军。  李系:生卒年不详,李晟曾孙。时为唐朝南面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行营副都统: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383年),征二十岁以下富家子弟充军,以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都统之名始于此。唐玄宗天宝年间置天下兵马大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后遂以都统为官名。唐肃宗乾元年间,设都统总领数道军政,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为统帅,职掌征伐,兵罢则省。行营副都统为行营都统副职。  土团:唐代后期南方“土军”的构成之一,即由当地人组成的武装集团。  潭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湘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长沙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潭州。  岭北:地区名,即指五岭以北地区,今湖南、江西南部。

【译文】

泰宁节度使李系,是李晟的曾孙,口才很好而实际上却无勇无谋。王铎认为他家族世代都是良将,上奏朝廷请求任命他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率领五万名精兵连同土团,驻扎在潭州,以镇守岭北的通道,阻止黄巢北进。

【原文】

五月,黄巢与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书,求天平节度使[1]。二人为之奏闻,朝廷不许。巢复上表求广州节度使,上命大臣议之[2]。左仆射于琮以为:“广州市舶宝货所聚,岂可令贼得之[3]。”亦不许。乃议别除官。六月,宰相请除巢率府率,从之[4]

【注文】

[1]崔璆(qiú)(?—883年):字致美,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曾任浙东观察使。唐僖宗广明元载(880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任命当时罢职在京的崔璆为宰相。中和三年(883年),唐军收复长安,被杀。  岭南东道: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唐玄宗时边防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升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连州、连山、连南等地除外)。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岭南西道节度使治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  李迢(?—879年):晚唐官吏,曾任岭南东道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兵败被俘。黄巢命令他草拟奏表给朝廷,李迢宁死不屈,最后被杀。

[2]广州节度使:即岭南东道节度使。

[3]于琮(?—880年):字礼用,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一作河南人)。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进士,宣宗驸马(娶唐宣宗女广德公主为妻)。初以门资为吏,累迁兵部侍郎判户部。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拜相,因被人诬陷,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后被攻入京师的黄巢义军诛杀。  市舶:往来贸易的中外海船。唐在广州设市舶司,以负责与海外的贸易等事。

[4]率府率:太子武卫官,“率”为“率府”之长,副长官称为“副率”。唐朝时期,“率府”下设太子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各分左、右,共十率府,每府设一长,即“率府率”。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五月,黄巢写信给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请求担任天平节度使的职位。崔璆、李迢二人为他上奏朝廷,但朝廷不准。黄巢又上表请求担任广州节度使。唐僖宗召集大臣们讨论这件事。左仆射于琮说:“广州是通商船舶载运珍贵物品的集中地,怎么能让贼人控制呢!”唐僖宗也没有答应。于是,商议授予黄巢别的官职。六月,宰相提请授予黄巢太子率府率职务。唐僖宗同意了这个意见。

【原文】

秋九月,黄巢得率府率告身,大怒,诟执政,急攻广州,即日陷之,执节度使李迢,转掠岭南州县[1]。巢使迢草表述其所怀,迢曰:“予代受国恩,亲戚满朝,腕可断,表不可草[2]。”巢杀之。

【注文】

[1]诟(gòu)执政:辱骂当朝宰相。

[2]代受国恩:世代蒙受朝廷恩典。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秋季九月,黄巢得到太子率府率官职的委任状,非常生气,辱骂当朝宰相,并率军加紧攻打广州。当天攻下广州,活捉节度使李迢,转而抢掠岭南各州县。黄巢命令李迢草拟奏表,说明他要担任广州节度使的想法,李迢说:“我家世世代代受朝廷恩典,家族中很多成员都在朝廷中任职,哪怕砍断我的手腕,也不能草拟奏表。”黄巢于是将他杀死。

【原文】

黄巢在岭南,士卒罹瘴疫死者什三四,其徒劝之北还,以图大事,巢从之[1]。自桂州编大栰数千,乘暴水沿湘江而下,历衡、永州,十月癸未,抵潭州城下[2]。李系婴城不敢出战,巢急攻,一日陷之,系奔朗州[3]。巢尽杀戍兵,流尸蔽江而下。尚让乘胜进逼江陵,众号五十万。时诸道兵未集,江陵兵不满万人。王铎留其将刘汉宏守江陵,自帅众趣襄阳,云欲会刘巨容之师[4]。铎既去,汉宏大掠江陵,焚荡殆尽,士民逃窜山谷;会大雪,僵尸满野[5]。后旬余,贼乃至[6]。汉宏,兖州人也,帅其众北归为群盗[7]

【注文】

[1]瘴:即瘴气,热带山林中致人疾病的湿热蒸郁之气。

[2]桂州:州名。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置,以桂江为名。治所在武熙县(今广西柳州东南)。大同六年(540年)移治始安县(今广西桂林)。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为始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桂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始安县更名为临桂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龙胜、永福以东,荔浦以北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仍为始安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名为建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桂州。  栰(fá):同“筏”。  湘江: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永州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入洞庭湖后归长江。  衡:即衡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以衡山得名,治所在衡阳县(今湖南衡阳)。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南衡山和常宁、耒阳间的湘江流域。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间曾改为衡山郡。乾元初复为衡州。  永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零陵县(今湖南永州)。辖境大致相当于现在湖南祁阳以上的潇湘流域。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零陵郡,唐初复为永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零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永州。

[3]婴城:绕城守备。

[4]刘汉宏(?—886年):兖州(治今山东兖州)人,唐末军事将领。少时无赖,曾为兖州小吏。唐僖宗时,参与镇压王仙芝起义,但他素有野心,途中劫持军队物资而投奔起义军。乾符末年复降于唐,历任宿州刺史、浙东节度使、义胜军节度使。此后,据有江淮七州之地的他野心膨胀,屡次与董昌、钱镠交战。公元886年,被钱镠斩首。  刘巨容(826—889年):字德量,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唐末名将,曾任明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使、兼天下兵马先锋开道供军粮料使、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参与镇压庞勋赵义与黄巢起义。后被宦官田令孜所杀。

[5]焚荡:焚毁。

[6]旬:十天为一旬。

[7]兖(yǎn)州: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魏、晋时,兖州治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东晋末,刘裕平河南,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又寄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元嘉二十年(443年)废,元嘉三十年(453年)复治,治所在瑕丘(今山东郓城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鲁州,次年又改为鲁郡。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兖州都督府,辖兖、泰、沂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兖州,同时设兖海节度使,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州。唐时治瑕丘(今山东兖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兖州、曲阜、泰安、邹城、泗水、微山、金乡、宁阳等地。

【译文】

黄巢军在岭南,十分之三四的士兵染上瘟疫而死,他的部下劝他返回北方,以便谋取大业。黄巢听从了这个建议。军队到达桂林,编成木竹大筏几千个,乘涨水沿湘江而下,经衡州、永州,乾符六年(879年)十月癸未(二十七日),抵达潭州城下,李系绕城固守,不敢出战。黄巢军队猛烈进攻,一天就攻占了此城,李系逃奔朗州。黄巢杀尽了戍守潭州的唐朝军队,满江的尸首顺流而下。尚让率军乘胜进逼江陵,军队号称五十万。当时,唐朝各路兵马还没集结,守卫江陵的军队还不到万人。王铎留下部将刘汉宏镇守江陵,自己则率领军队赶赴襄阳,说是要与刘巨容军队会师。王铎离开后,刘汉宏便大肆抢掠江陵,焚烧殆尽,百姓们逃窜到山谷里。此时适逢大雪天,僵尸满山遍野。十几天后,黄巢的军队才来到。刘汉宏是兖州人,率领他的部队回到北方做了强盗。

【原文】

十一月,黄巢北趣襄阳,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屯荆门以拒之[1]。贼至,巨容伏兵林中,全晸以轻骑逆战,阳不胜而走,贼追之,伏发,大破贼众,乘胜逐北,比至江陵,俘斩其什七八,巢与尚让收余众渡江东走。或劝巨容:“穷追,贼可尽也。”巨容曰:“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2]。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众乃止。全晸渡江追贼,会朝廷以泰宁都将段彦谟代为招讨使,全晸亦止[3]。由是贼势复振,攻鄂州,陷其外郭,转掠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众至二十万[4]

【注文】

[1]淄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贝丘县(后改为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隋炀帝大业初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仍治淄川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邹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部分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置为淄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淄州。  曹全晸(zhěng)(819—880年):字文宣,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即以忠孝闻名,智勇过人,精于骑马射箭。唐懿宗咸通年间中举,任河南都尉,因平贼有功,不久擢升为淄州刺史。黄巢起义时,他被任命为江西招讨使,率兵南下讨伐。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升任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在与黄巢大军作战时阵亡。

[2]国家喜负人:指朝廷赏罚不公,常常言而无信。  不爱官赏:不惜官职赏赐。爱,吝惜。

[3]段彦谟(?—882年):字号不详,晚唐军事将领,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历官江西招讨使、荆南节度使。后被监军宦官朱敬玫所杀。

[4]外郭:即外郭城,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城市内面积最大的部分,功能为居民商业区,同时也作为城市的外围,拱卫内城。  池: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在秋浦县(今安徽贵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复置。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贵池、青阳、东至等地。  歙: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海宁县(今安徽休宁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新安郡。大业十三年(617年)移治歙县(今安徽歙县)。唐高祖武德初复为歙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歙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歙县、绩溪、黟(yī)县、休宁、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自唐朝开始,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就成为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代表作徽墨、歙砚、澄纸、汪笔均是文房四宝中的贡品和名品,备受各方墨客的青睐。  杭: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余杭县(今浙江杭州余杭西),次年移治钱唐县(今浙江杭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名余杭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名杭州,因避国号讳,将治所“钱唐县”改为“钱塘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十一月,黄巢往北急奔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屯扎在荆门阻击黄巢。黄巢军队到来后,刘巨容将兵埋伏在树林中,曹全晸以轻装骑兵迎战,表面装作战败而逃,黄巢军队追击,此时伏兵突起,大破黄巢军。唐朝军队乘胜往北追赶,等到江陵时,已经俘虏、斩杀了十分之七八的黄巢军队。黄巢与尚让收领残余部队渡江东走。有人劝刘巨容说:“倘若一直追下去,贼兵可以完全消灭!”刘巨容说:“国家经常做对不起人的事情,有急事时就抚慰将士,不惜官职赏赐,等到事情平息了就抛弃在一边,有的还反遭惩罚。不如留着贼寇作为我们求得富贵的条件。”他的部队就不再追赶了。曹全晸渡江追赶贼兵,正遇朝廷任命的泰宁都将段彦谟为代理招讨使,曹全晸也停止不追了。黄巢的势力因此又发展起来,于是攻打鄂州,攻陷其外城,转而又抢劫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军队很快发展到二十万人。

【原文】

十二月,以王铎为太子宾客分司[1]

【注文】

[1]太子宾客分司:参见前文“太子宾客”“分司”条注。王铎因江陵之败被罢免都统之职,授予虚职。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十二月,任命王铎为太子宾客、分司。

【原文】

初,兵部尚书卢携尝荐高骈可为都统,至是骈将张璘等屡破黄巢,乃复以携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凡关东节度使王铎、郑畋所除者多易置之[1]

【注文】

[1]兵部尚书:官名。西魏置,尚书省兵部长官,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罢。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复置为兵部长官。唐朝沿置,为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唐中期以后,多由宰相兼领。  关东节度使:亦称“镇国节度使”,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置,治所设在华州(今陕西华县),辖华州(今陕西华县)、同州(今陕西大荔),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黄河以西,澄城、华县以东,陇海路以北,梁山以南地区。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废置,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复置。

【译文】

当初,兵部尚书卢携曾推荐高骈可以担任都统,现在高骈率张璘等多次击败黄巢,于是唐僖宗又任命卢携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凡关东诸镇中由王铎、郑畋所提拔的节度使多数被更换改任了。

【原文】

广明元年春二月,左拾遗侯昌业以盗贼满关东,而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1]。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2]

【注文】

[1]广明:唐僖宗李儇的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880年至881年。  左拾遗:古代设立的谏诤机构。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为门下省属官,职权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  侯昌业(?—880年):唐朝官吏,出身寒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时任左拾遗的侯昌业见黄巢等起兵关东,而唐僖宗耽于游乐,不理朝政,赏赐无度,加之大宦官田令孜专权跋扈,心忧社稷,于是上疏苦苦规劝。唐僖宗览疏大怒,召侯昌业至内侍省,赐其自尽。  天文变异:天象变化异常。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发生旱灾,次年出现日蚀。  社稷(jì):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亦作国家的代称。

[2]内侍省:官署名,皇帝的近侍机构,即由宦官组成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机构。北齐初置侍中省和长秋寺;隋初改称内侍省,后称长秋监,参用宦官和士人。唐代或称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专用宦官。职掌侍奉天子、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下设掖庭局(掌宫人簿帐、女工)、宫闱局(掌宫闱锁钥,侍从皇后祭享等)、奚官局(掌管官奴、工役及其丧葬供给等)、内仆局(职掌皇后车乘并随侍左右)、内府局(保管宫中珠玉宝货,供给日用之物)、太子内坊局(职掌太子宫的供应等)等六局。

【译文】

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880年)春季二月,左拾遗侯昌业看到盗贼横行潼关以东各地,而唐僖宗不理政事,只知道一味游玩,赏赐没有节制,宦官田令孜专权祸国,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加上天象变化异常,国家处在危险之中,于是上书直言劝谏。唐僖宗看了奏章非常生气,把侯昌业召到内侍省,赐他自尽。

【原文】

上善骑射、剑槊、法算,至于音律、蒱博,无不精妙[1]。好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鹅一头至直五十缗[2]。尤善击球,尝谓优人石野猪曰:“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3]。”对曰:“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驳放[4]。”上笑而已。

【注文】

[1]剑槊(shuò):槊,长矛。此处泛指兵器。  法算:即数学一类的技能,唐国子监设有算学博士,教《九章算术》《五经算术》《缀术》等。  蒱(pú)博:一种博戏。

[2]蹴(cù)鞠(jū):又名“蹋鞠”“蹴球”“蹴圆”“踢圆”“筑球”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即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与今天的足球类似。但古人踢“足球”的花样比现代足球要多得多,大致有双球门踢法、单球门踢法、打球等几类。其中打球又有十种踢法,分别为:一人场踢法,即一人独踢,用头、肩、背、臀、胸、腹、膝等身体部位支配球,比赛时,球手们轮流表演,以花样多者为赢;二人场踢法,即二人传接对踢,既讲究花样又需要配合默契;其余几种,分别是三到十人为一组,彼此传踢,互相配合完成一些花样动作。  斗鸡:古代的一种游戏,又名打鸡、咬鸡、军鸡。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国家之一。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用诗描写斗鸡的场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缗(mín):古代钱的计量单位,即一贯,用绳穿连成串的一千文钱。

[3]击球:又称“击鞠”“打马球”,古代一种骑在马上打球的游戏。所用马球是用质轻韧性好的木料做成,空心或实以柔物,球大若拳,外涂红漆,彩绘花纹,亦称“彩球”“画球”“七宝球”“珠球”。球杖为木质,长数尺,杖头一端呈月牙形,亦绘有彩色花纹,类似于今冰球棍。游戏规则是在马上持鞠杖击球,往来驰骋,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因此打马球不仅要练球技,还要习马术。唐代皇帝多好打马球,故唐代宫廷大内中马球之风尤甚。据载,唐代宫廷内马球场有多出,且质量考究,“平望若砥,下看如镜”。  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石野猪:生卒年不详,唐末乐舞艺人。  朕:我。中国古代从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状元: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

[4]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十五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二十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在位七十年,其间定历法、施德政、抗天灾、建国制、选贤能,政绩卓著,为政勤俭朴素,体恤民众,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九十岁时禅让于舜。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从《楚辞·天问》看,舜应为商代的始祖神,与商代卜辞高祖夔相当。相传舜在年轻的时候,就以孝行而闻名。他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舜共在位四十八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修历法,巡守各地,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并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后在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  礼部侍郎:官名。隋唐时礼部副长官,正四品下,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等事。  驳(bó)放:驳其谬误而予以贬黜。

【译文】

唐僖宗善于骑马射箭,喜欢弄剑舞槊,并擅长阴阳算学,至于音律、蒱博,无不精通。此外,还喜好踢足球、斗鸡,和诸王赌鹅,一只鹅的价格竟达到五十缗。更擅长打马球,他曾对艺人石野猪说:“我如果参加击球进士科举考试,必定得状元。”石野猪答道:“假如遇尧、舜担任礼部侍郎,恐怕陛下就要落榜了。”唐僖宗听了只是笑笑而已。

【原文】

度支以用度不足,奏借富户及胡商货财,敕借其半[1]。盐铁转运使高骈上言:“天下盗贼蜂起,皆出于饥寒,独富户、胡商未耳[2]。”乃止。高骈奏改杨子院为发运使[3]

【注文】

[1]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2]盐铁转运使:唐后期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

[3]杨子院:官署名。杨,当作“扬”。即盐铁转运使扬州巡院的简称。在今江苏扬州南附近。  发运使:官名,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改杨子院置。掌管漕运等事宜。

【译文】

度支官因为开支费用不够,奏请借富户及胡族商人的钱财。唐僖宗下诏命令富户、胡商将其一半财产借给国家。盐铁转运使高骈上奏说:“天下盗贼蜂起,都是因为饥寒所迫,唯独富户、胡商没有参与!”唐僖宗于是撤销了诏令。高骈奏请改杨子院为发运使。

【原文】

三月,淮南节度使高骈遣其将张璘击黄巢,屡捷,卢携奏以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1]。骈乃传檄征天下兵,且广召募,得土客之兵共七万,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2]。夏四月,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3]。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4]。璘攻饶州,克之,巢走。

【注文】

[1]诸道行营兵马都统:相当于各战区特遣兵团总指战官。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高骈调任淮南节度使,升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被授予节制诸道大权,成为唐末诸藩中的强镇。

[2]土客之兵:土兵,指淮南当地之兵;客兵,指诸道派遣之兵。

[3]王重霸:生卒年不详。字定大,唐末参加黄巢起义,任草军别部帅。高骈派遣张璘率军镇压起义军,他兵败后投降唐朝,授通奉大夫。他为人狡诈,善于溜须拍马。朱温纂唐建梁后,任太子少傅,加尚书,以光禄卿退休。

[4]常宏: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别将,后投降唐朝。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三月,淮南节度使高骈派遣部将张璘进攻黄巢,屡战屡胜。卢携上奏请求任命高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于是发布告示招募天下兵马,最终招募到淮南本地兵和客籍兵共七万人。高骈声威大振,朝廷特别倚重他。夏季四月,张璘渡江袭击黄巢部将王重霸,迫使他投降。又屡次打败黄巢军队,黄巢退保饶州,其别将常宏率领几万名士兵向唐朝军队投降。张璘占据了饶州,黄巢逃走。

【原文】

以诸葛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1]。五月,以汝州防御使诸葛爽为振武节度使[2]

【注文】

[1]诸葛爽(?—886年):山东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唐末军事将领。原为庞勋部下小校,投降唐朝后,任汝州防御使,后升任振武节度使、夏绥银节度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京师长安,唐僖宗诏命他率领代北行营兵马,赴援关中。他率军进至栎阳,得知唐僖宗已经出奔蜀中,于是投降黄巢,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黄巢失败后,又归顺朝廷,进位检校司徒。

[2]防御使:官名,全称为防御守捉使。唐初置于西北边镇,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负责一州或数州的军事,因常由刺史或观察使兼任,故他们实际上是唐朝后期一个州或一个方镇的军政长官。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五月,诏停各州防御使。但不久,唐代宗又复置,并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振武:唐方镇名。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置,治所设在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黄河东岸)。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治所迁至单于都护府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唐朝从朔方军节度使中分置振武军节度使,治所仍在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绥德以北及内蒙古南部地区。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于1960年对和林格尔以北土城子古城进行考古发掘,随后在《文物》(1961年第9期)发表《和林格尔县土城子试掘纪要》,首次确定此城为唐代单于都护府和振武军节度使的治所。此外,在和林格尔城北还曾出土了唐朝振武节度使李玉祥墓志铭。

【译文】

朝廷任命诸葛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广明元年(880年)五月,任命汝州防御使诸葛爽为振武节度使。

【原文】

黄巢屯信州,遇疾疫,卒徒多死。张璘急击之,巢以金啖璘,且致书请降于高骈,求骈保奏[1]。骈欲诱致之,许为之求节钺[2]。时昭义、感化、义武等军皆至淮南,骈恐分其功,乃奏贼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朝廷许之[3]。贼诇知诸道兵已北渡淮,乃告绝于骈,且请战[4]。骈怒,令璘击之,兵败,璘死,巢势复振。六月,黄巢别将陷睦州、婺州[5]。庚戌,黄巢攻宣州,陷之。

【注文】

[1]啖(dàn):以利诱人。

[2]节钺(yuè):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官员或将帅,作为权力的标志。

[3]义武:唐方镇名,又称易定节度使。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置,治所设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统领定、易(治今河北易县)、沧(治今河北沧州东南)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太行山、曲阳、无极以东,涞水、容城、安国、深泽以西地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后为王处存、王处直等割据。

[4]诇(xiòng)知:侦察得知。  告绝:宣告决裂。

[5]睦州:州名。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置,治所设在雉山县(今浙江淳安西)。隋炀帝大业初改为遂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睦州。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治所迁至建德县(今浙江建德东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新定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睦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等地。  婺(wù)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中置,治所在吴宁县(今浙江金华)。隋炀帝大业初改为东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婺州,治所在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东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婺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金华、兰溪、浦江、义乌、东阳、永康、武义等地。

【译文】

黄巢军队驻扎在信州,遇上了瘟疫,很多士兵病死,张璘趁机猛攻贼军,黄巢以金钱引诱张璘,而且写信要求降于高骈,求高骈向朝廷保奏他。高骈此时也想引诱抓获黄巢,随即答应替他请求符节和斧钺。当时昭义、感化、义武等军都到了淮南。高骈担心这些军队抢占了他的功劳,就奏报朝廷称贼军很快即可平定,不劳各路兵马,请全数调回,朝廷同意了这个请求。黄巢军队探知各路军队已经北渡淮河,便宣布与高骈决裂,公开讨战。高骈大怒,命张璘出击,结果张璘战死,黄巢势力又振作起来。广明元年(880年)六月,黄巢的别将攻下睦州、婺州。庚戌(二十八日),黄巢攻克宣州。

【原文】

秋七月,黄巢自采石渡江,围天长、六合,兵势甚盛[1]。淮南将毕师铎言于高骈曰:“朝廷倚公为安危,今贼数十万众乘胜长驱,若涉无人之境,不据险要之地以击之,使逾长淮,不可复制,必为中原大患[2]。”骈以诸道兵已散,张璘复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3]。且上表告急,称:“贼六十余万屯天长,去臣城无五十里[4]。”先是,卢携谓骈有文武长才,若悉委以兵柄,黄巢不足平[5]。朝野虽有谓骈不足恃者,然犹庶几望之。及骈表至,上下失望,人情大骇。诏书责骈散遣诸道兵,致贼乘无备渡江。骈上表言:“臣奏闻遣归,亦非自专。今臣竭力保卫一方,必能济办。但恐贼迤逦过淮,急宜敕东道将士善为御备[6]。”遂称风痹,不复出战[7]

【注文】

[1]采石:地名,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三国吴时更名采石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长江东岸。此地江面狭窄,形势险要,自古为江防重地。  天长:县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为庆祝唐玄宗生日,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置千秋县。天宝七载(748年)改千秋县置天长县,治所在今安徽天长。  六合: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县置,治所即今江苏六合。

[2]长淮:关名。在今安徽凤阳西北淮河南岸。

[3]诸道兵:指昭义、感化、义武等三镇军队。

[4]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5]兵柄:兵权。

[6]迤(yǐ)逦(lǐ):连续不断、辗转曲折。  东道:潼关以东诸道。

[7]风痹:亦称“行痹”,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秋季七月,黄巢军自采石渡过长江,包围天长、六合,兵势非常强盛。淮南将军毕师铎对高骈说:“朝廷完全倚靠您,现在数十万的贼兵乘胜长驱而进,如入无人之境,如果不占据险要之地以抗击他们,让他们跨过长淮,就再不能控制住他们了,他们必定成为中原的大患!”高骈因为诸道兵马已经撤回,张璘又战死,估计自己不能够抵制敌人,于是心生胆怯而不敢出兵,只命将领们严加防备,自保而已。同时又上表告急称:“六十余万贼兵屯扎天长,离臣下的守城已经不到五十里。”先前,卢携认为高骈文武才能超群,若将全部兵权交给他,平定黄巢军队易如反掌。朝廷内外虽然有说高骈不足以完全依靠的,但还是多少寄希望于他。及至高骈表章一到,朝廷上下全都失望,人心极度恐惧。皇上下诏责备高骈遣散诸道兵马,以致贼兵趁其不备而渡江。高骈上表说:“臣是奏明朝廷后才遣返各道军队的,不是臣独断专行。现在臣竭力保卫一方,一定能取得成功。只是担心贼兵陆续渡过淮河,应该尽快下敕命给东道将士妥善做好抵御准备。”于是,高骈就说患风湿痹症,不再出战。

【原文】

诏河南诸道发兵屯溵水,泰宁节度使齐克让屯汝州,以备黄巢[1]

【注文】

[1]溵(yīn)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南。  齐克让:唐朝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泰宁军节度使、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遭时任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的堂弟朱瑾袭击而被逐出泰宁,朱瑾就此控制泰宁并被任为泰宁军节度使,此后齐克让下落不明。

【译文】

朝廷下诏命令河南各道调兵屯驻溵水,泰宁节度使齐克让屯驻汝州,以防备黄巢。

【原文】

辛酉,以淄州刺史曹全晸为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1]

【注文】

[1]东面副都统:武官名,大致相当于东面军副总指挥官。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七月辛酉(初九日),朝廷任命淄州刺史曹全晸为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

【原文】

九月,黄巢众号十五万,曹全晸以其众六千与之战,颇有杀获。以众寡不敌,退屯泗上,以俟诸军至并力击之,而高骈竟不之救,贼遂击全晸,破之[1]

【注文】

[1]泗上:即泗州。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改安州置,治所设在宿预县(今江苏宿迁东南)。隋文帝大业初改为下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泗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移治临淮县(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西北,淮水西岸)。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泗洪、泗阳、宿迁、涟水、灌南、邳州、睢宁及安徽泗县等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淮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泗州。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九月,黄巢军队号称十五万,曹全晸率领六千名士兵与黄巢交战,颇有一些战果,但终因寡不敌众,撤到泗上,等待援军到来后再合力打击敌人。然而此时高骈没有前去救援,黄巢军队于是击败了曹全晸。

【原文】

徐州遣兵三千赴溵水,过许昌[1]。徐卒素名凶悖,节度使薛能自谓前镇彭城,有恩信于徐人,馆之球场[2]。及暮,徐卒大噪,能登子城楼问之,对以供备疏阙,慰劳久之方定,许人大惧[3]。时忠武亦遣大将周岌诣溵水,行未远,闻之,夜引兵还,比明,入城,袭击徐卒,尽杀之[4]。且怨能之厚徐卒也,遂逐之。能将奔襄阳,乱兵追杀之,并其家,岌自称留后[5]。汝郑把截制置使齐克让恐为岌所袭,引兵还兖州[6]。于是诸道兵屯溵水者皆散。黄巢遂悉众渡淮,所过不虏掠,惟取丁壮以益兵。

【注文】

[1]许昌:县名。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置,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

[2]彭城:徐州古称。秦统一后置彭城县(治今江苏徐州)。至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3]供备疏阙:供应准备粗劣不全。

[4]周岌(jí)(?—884年):唐代忠武军节度使。最早在许州驻守,后投降黄巢。唐军收复长安后,又投降唐军,并与杨复光商议,力抗朱温。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十一月,杨复光部将鹿晏弘攻陷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周岌被其杀死。

[5]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唐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河北三镇和淄青、淮西诸镇的节度使多于临死时遗表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往往予以承认,随后即补行任命为正式节度使或观察使。

[6]汝郑把截制置使:齐克让本为泰宁节度使,为防御黄巢西进,调任汝州,担任汝郑把截制置使。把截制置使为唐朝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所设置的官吏。

【译文】

徐州派出三千兵马赶赴溵水,途经许昌。徐州兵素有凶悍之名,节度使薛能自以为以前镇守彭城时,有恩于徐州人,便将士兵安排在球场宿营。到了黄昏,徐州兵开始大吵大闹起来,薛能登上内城城楼询问怎么回事,回答说因供应太简单而不足,薛能解释安慰了好长时间才安定下来。许昌人十分恐惧。当时忠武方面也派大将周岌前往溵水,没走多远,听到这个情况,连夜带兵返回。及至拂晓,进入许昌城,袭击徐州兵,将其全部杀掉了。而且怨恨薛能厚待徐州兵,便赶走了他。薛能投奔襄阳,结果他和家属都被乱兵追杀。周岌于是自称留后。汝郑把截制置使齐克让害怕被周岌袭击,于是带兵返回兖州去了。这样,驻扎在溵水的各路军队都散去了。黄巢便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淮河,所经之处,秋毫无犯,只选取青壮男子补充兵力。

【原文】

冬十月,以诸葛爽为夏绥节度使[1]。黄巢陷申州,遂入颍、宋、徐、兖之境。

【注文】

[1]夏绥:唐方镇名。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为防御党项、吐蕃置,治所设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北),辖境屡次变迁,长期领有夏、绥(治今陕西绥德)、银(治今陕西榆林)、宥(治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等四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长城、清涧河以北,秃尾河流域以南及内蒙古南部地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改号定难军,自此以后为党项族拓跋思恭及其子孙所据。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冬季十月,任命诸葛爽为夏绥节度使。黄巢攻陷申州,于是进入颍州、宋州、徐州、兖州境内。

【原文】

十一月,诏河东节度使郑从谠以本道兵授诸葛爽及代州刺史宋玫,使南讨黄巢[1]。乙卯,以代北都统李琢为河阳节度使[2]

【注文】

[1]河东: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太原以北诸军州节度置,负责防御突厥,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领太原及石(治今山西吕梁)、岚(治今山西岚县)、汾(治今山西汾阳)、沁(治今山西沁源)、仪(治今山西左权)、忻(治今山西忻州)、代(治今山西代县)等州,辖境约为今山西内长城以南,左权、榆社、沁源、灵石、中阳以北地区。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号保宁军,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复称河东节度使。  郑从谠(dǎng)(?—887年):字正求,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初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刑部尚书。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任中书侍郎、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明元年(880年)免相,任河东节度使,讨伐李国昌,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中和三年(883年)复拜相,后任太子太保。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大多不听朝命,只有郑从谠知人善任,清正廉明,忠于朝廷。  代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置,治所在广武县(今山西代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西代县、原平、五台、繁畤、灵丘等地区。隋炀帝大业初改为雁门郡,唐初复为代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雁门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代州。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置雁门节度使。  宋玫: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代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2]代北:泛指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  李琢:生卒年不详,出身将门。历任义昌、平卢、镇海三镇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蔚朔等州节度使,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贬为刺史。  河阳:唐方镇名,全称河阳三城节度使,又名怀卫节度使,因治河阳三城得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置,治所在河阳三城的北中城(今河南孟州西南),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后又置孟州)及怀、卫二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阳的汜水、广武等地。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唐僖宗下诏,命令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将本道兵交付给诸葛爽及代州刺史宋玫指挥,让他们南下讨伐黄巢。乙卯(初五日),朝廷任命代北都统李琢为河阳节度使。

【原文】

初,黄巢将渡淮,豆卢瑑请以天平节钺授巢,俟其到镇讨之[1]。卢携曰:“盗贼无厌,虽与之节,不能止其剽掠,不若急发诸道兵扼泗州,汴州节度使为都统,贼既前不能入关,必还掠淮、浙,偷生海渚耳[2]!”从之。既而淮北相继告急,携称疾不出,京师大恐[3]。庚申,东都奏黄巢入汝州境。辛酉,以河中都虞候王重荣权知留后[4]

【注文】

[1]豆卢瑑(zhuàn)(?—881年):字希真,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唐懿宗咸通末年,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唐僖宗朝,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被杀。

[2]汴州节度使:又称宣武军节度使。  海渚(zhǔ):海边。

[3]淮北:地区名。指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淮河以北地区。

[4]河中: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所在蒲州(后升为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辖境屡有变迁,较长期领有河中、晋(治山西临汾西南)、绛(治今山西新绛)、慈(治今山西吉县)、隰(xí)(治今山西隰县)五府州地,相当于今山西霍州、汾西、石楼以南和垣曲、安泽以西地区。唐僖宗光启初年赐军号为护国军,唐昭宗天复初年为朱全忠占据。  王重荣(?—887年):唐末军事将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唐僖宗广明年间担任河中马部都虞候。黄巢攻入长安后,投降起义军。后又投降唐朝,任河中节度使,镇压黄巢起义军。与宦官杨复光部联合,召河东李克用军南下,迫使黄巢离开长安,因功进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因与宦官田令孜争夺盐池之利,引李克用军攻入关中,致使唐僖宗外逃。次年,拥唐僖宗复归长安。光启三年(887年),为部下所杀。

【译文】

当初,黄巢即将渡过淮河,豆卢瑑请唐僖宗将天平节度使的凭信、斧钺授予黄巢,等他赴镇后再讨伐他。卢携说:“盗贼的野心没有满足的时候,即使给他凭信,也不能制止他们剽掠,不如马上调集各路兵马扼守泗州,任命汴州节度使为都统,这样贼兵无法入关,必然会返回抢掠淮河、浙江一带,在沿海一带苟且偷生而已。”唐僖宗听从了卢携的意见。没过多久,淮北相继告急,卢携就称病不再出来,京师长安一片恐慌。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庚申(初十日),东都洛阳上奏称黄巢军队已经进入汝州境内。辛酉(十一日),朝廷任命河中都虞候王重荣暂时担任河中留后。

【原文】

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齐克让奏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转牒诸军云:“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1]。”上召宰相议之。豆卢瑑、崔沆请发关内诸镇及两神策军守潼关[2]。壬戌,日南至,上开延英,对宰相泣下[3]。观军容使田令孜奏:“请选左右神策军弓弩手守潼关,臣自为都指挥制置把截使[4]。”上曰:“侍卫将士不习征战,恐未足用。”令孜曰:“昔安禄山构逆,玄宗幸蜀以避之[5]。”崔沆曰:“禄山众才五万,比之黄巢,不足言矣。”豆卢瑑曰:“哥舒翰以十五万众不能守潼关,今黄巢众六十万,而潼关又无哥舒之兵[6]。若令孜为社稷计,三川帅臣皆令孜腹心,比于玄宗则有备矣[7]。”上不怿,谓令孜曰:“卿且为朕发兵守潼关。”是日,上幸左神策军,亲阅将士。令孜荐左军马军将军张承范、右军步军将军王师会、左军兵马使赵珂[8]。上召见三人,以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师会为制置关塞粮料使,珂为句当塞栅使,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等使,飞龙使杨复恭为副使[9]

【注文】

[1]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官名。临时设置的军队指挥官,以堵截黄巢起义军。  牒(dié):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唐宋时期,“牒”成为国家规定的文种名称,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行文。  京邑:指都城长安。  问罪:谴责朝廷的罪恶。  无预:无关、无涉。

[2]崔沆(hàng)(?—880年):字内融,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宰相崔铉之子,进士出身。曾任礼部侍郎、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等职。乾符二年(875年),任主考官时,录取了一个名叫崔瀣(xiè)的成绩很差的考生,被讥为“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乾符五年(878年)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明元年(880年)底,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被杀。  关内:地区名,指潼关以西的京畿附近。  两神策军:即左、右神策军,唐后期主要禁卫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由军将卫伯玉率领入援,后被宦官鱼朝恩控制。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鱼朝恩领军护驾,入居禁中,从此而为禁军。唐德宗时进一步扩充,贞元十二年(796年),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宦官充任,成为宦官掌权甚至废立皇帝的工具。唐僖宗时,神策军在黄巢之乱中溃败,僖宗避难蜀地,由宦官田令孜招募新神策军。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诛杀宦官,神策军同时被解散。

[3]日南至: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短,这时的太阳在最南方,古人把这一天叫日南至,也就是冬至。  延英:宫殿名,即延英殿。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位于长安大明宫内。殿外设有中书省等中枢机构。自唐代宗起,此殿成为皇帝召对宰相及重要官员听政议事之处。因旁无侍卫、礼仪从简,因此人得尽言,从而对唐代的政治生活以及史籍修撰发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史籍中关于延英殿的位置、修建时间等问题的记载或相互抵牾(wǔ)、各持一端,或语焉不详、颇有疏漏,致使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

[4]观军容使:官名,全称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原为节制、监察出征军队而设。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镇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因郭子仪、李光弼皆为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监九军,成为事实上的统帅。后成为禁军的最高军职,以宦官掌权者充任。

[5]安禄山(703—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本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后因其母亲嫁给胡人安延偃,而改为安禄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为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年)任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年),为范阳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至天宝十载(751年)时,他已身兼范阳、卢龙、河北三镇节度使,拥有兵众二十余万。随着权力欲望的膨胀,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拥兵自重,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相继占领了洛阳和唐都长安,使强大的唐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元年。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构逆:叛逆、反叛。此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玄宗: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提拔贤能,任命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弱。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尊他为太上皇。

[6]哥舒翰(?—757年):唐朝名将,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官任陇右节度使,后兼河西节度使,封平西郡王。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朝廷任命哥舒翰率领十多万蕃汉军队镇守潼关。次年,杨国忠建议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结果在灵宝会战中为安禄山伏兵所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后被杀。唐代宗时,追赠太尉,谥“武愍”。目前,在今甘肃临洮城南街有“哥舒翰纪功碑”一座,据传为唐玄宗御笔。  无哥舒之兵:指连十五万兵也没有。

[7]三川:唐代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及山南西道三镇的合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东道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原山南道东部地;西道治所在梁州(后改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辖原山南道西部地,东、西两道各置采访处置使。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分剑南节度使地为东川、西川二部。剑南东川治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广德、大历时曾一度并入剑南西川,唐末为王建所并,五代前蜀改为武德军节度使。剑南西川治所设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唐末王建以此建为五代前蜀。唐肃宗至德后把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西道三镇统称为剑南三川。

[8]左军马军将军:即左神策军马军将军。唐军的行军序列,全军按右虞候马军、右虞候步军、右军马军、右军步军、前军马军、前军步军、中军马军、中军步军、后军马军、后军步军、左军马军、左军步军、左虞候马军、左虞候步军的次序行军。  张承范: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唐僖宗时,曾率领军队守卫潼关以阻止黄巢军队。但神策军中多为长安富室子弟,最终潼关失守,黄巢军队直指都城长安。  右军步军将军:即右神策军步军将军。  王师会(?—880年):唐朝官吏。曾担任右神策军步军将军,后以制置关塞粮料使的职务镇守潼关,阻击黄巢军队,但最终兵败自杀。  兵马使:官名。唐中后期置,在节度使之下,统率兵马,其官阶未见记载。  赵珂: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以句当塞栅使的身份镇守潼关。

[9]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官名。临时设置的军队指挥官,以堵截黄巢起义军。  制置关塞粮料使:官名。临时设置的军队指挥官,负责后勤事务。  句(gōu)当塞栅使:官名。临时因事命官,掌防御工事。句:同“勾”。  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等使:左、右神策军及各战区道派遣军总指挥暨军政征剿司令,相当于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唐朝军队总指挥。  飞龙使:官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以宦官充任,初掌仗内飞龙厩马。唐玄宗天宝(742—756年)时犹属闲厩使,唐代宗以后扩其权,闲厩御马职权皆归飞龙使。  杨复恭(?—894年):字子烙,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本姓林,后投到大宦官杨玄翼门下,成其养子,并改姓杨。其家世代权宦。因通文墨,常监各藩镇军。唐僖宗时,因参与镇压庞勋起义有功,由河南监军升为宣徽使,不久迁为枢密使。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因与田令孜有矛盾,称病退居蓝田(今陕西蓝田)。田令孜失势后,复任枢密使。唐僖宗回京师后,任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封魏国公。唐僖宗去世,拥立唐昭宗,专典禁兵,操纵朝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被解除兵权,出任凤翔监军。后被李茂贞杀死。

【译文】

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齐克让奏报朝廷说黄巢自称为天补大将军,并转发文告通知各部队:“你们应该各自守卫壁垒,不要触犯我的兵锋。我将要进入东都洛阳,接着就到京师长安,我会向朝廷问罪,与各位没有任何关系。”唐僖宗召集宰相讨论这件事。豆卢瑑、崔沆主张调关内诸镇及两神策军镇守潼关。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壬戌(十二日),这天是冬至,皇上召开延英殿会议,与宰相大臣等相对而泣,观军容使田令孜上奏说:“请挑选左右神策军弓弩手守卫潼关,臣亲自担任都指挥制置把截使。”唐僖宗说:“侍卫、将士都不熟习征战,恐怕不顶用。”田令孜说:“以前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躲到蜀地避险。”崔沆说:“安禄山的兵众才五万,无法与黄巢相比。”豆卢瑑说:“哥舒翰以十五万兵不能守潼关,现在黄巢兵众六十万,而潼关又没有当年哥舒翰那样的强兵。如果田令孜为国家考虑,蜀中三川将帅都是田令孜的心腹,与唐玄宗相比则算有备无患了。”唐僖宗听了很不高兴,对田令孜说:“你暂时先为朕调兵守卫潼关。”当天,唐僖宗视察左神策军,亲自检阅将士。田令孜推荐左军马军将军张承范,右军步军将军王师会、左军兵马使赵珂。皇上召见他们三人,任命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王师会为制置关塞粮料使,赵珂为句当寨栅使,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等使,飞龙使杨复恭为副使。

【原文】

癸亥,齐克让奏:“黄巢已入东都境,臣收军退保潼关,于关外置寨。将士屡经战斗,久乏资储,州县残破,人烟殆绝,东西南北不见王人,冻馁交逼,兵械刓弊,各思乡闾[1]。恐一旦溃去,乞早遣资粮及援军。”上命选两神策弩手得二千八百人,令张承范等将以赴之。丁卯,黄巢陷东都,留守刘允章帅百官迎谒[2]。巢入城,劳问而已,闾里晏然。允章,乃之曾孙也[3]。田令孜奏募坊市人数千以补两军[4]。辛未,陕州奏东都已陷。壬申,以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都统,将左右军东讨[5]。是日,贼陷虢州。以神策将罗元杲为河阳节度使[6]

【注文】

[1]王人:王臣。  兵械刓(wán)弊:兵器损坏,锋刃用钝。

[2]留守: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称京城留守;洛阳是唐王朝陪都,常设留守,多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或以重臣担任。  刘允章: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字蕴中,洺州广平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出为鄂州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后迁东都留守。黄巢义军攻克洛阳后,率东都留守官员迎降,后罢官居家。  谒(yè):拜见。

[3]乃:即刘乃(?—784年),字永夷,洺州广平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他自幼聪明好学,历任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江留后、给事中等职。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他受朱泚逼迫,于兴元元年(784年)绝食而死。

[4]坊市:唐朝政府为更好地维护统治,对城内的居民和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坊市制便是其中的典型。“坊”与“市”是两个概念。“坊”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市”则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

[5]洛:即洛州。唐初改河南郡置,治所设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为河南府。  晋:即晋州。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改唐州置,治所在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北齐后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又以平阳郡复置,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临汾西南),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临汾、霍州、洪洞、浮山、汾西、安泽等地区。  绛(jiàng):即绛州。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闻喜东北)。隋炀帝大业初改为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绛州,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绛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曲沃、侯马、稷山、新绛、绛县、翼城、垣曲、闻喜等地区。  同:即同州。西魏废帝元钦三年(554年)改华州置,治所在武乡县(今陕西大荔)。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辖境大致为今陕西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置冯翊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同州。  华:即华州。西魏废帝元钦三年(554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高祖武德初复置,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改为太州,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为华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华阴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华县、华阴、潼关等地区及渭南部分地区。华州前据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右阻蓝田关,历来为关中军事重地。  左右军:即左、右神策军。

[6]罗元杲(gǎo):生卒年不详。唐末宦官田令孜的心腹,曾任河阳节度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为选择西川节度使的人选,唐僖宗命令他与杨师立、牛勖(xù)、陈敬暄等人“击球赌三川”。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癸亥(十三日),刘克让上奏说:“黄巢已进入东都洛阳境内,我军退保潼关,在关外安营扎寨。将士经过多次战斗,军用物资长期缺乏,州县残破不堪,地方上人烟几乎断绝,向东西南北方向环视,都不见皇家使者,将士们饥寒交迫,武器大多都已损坏,每个人都思乡想家。非常担心他们很快会散溃而去,乞求早日调来经费、粮草和援军。”唐僖宗于是在两神策军中选出两千八百名弓箭手,命令张承范等带领前去救援。丁卯(十七日),黄巢攻克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率文武百官迎降。黄巢进城,只是慰问一下而已,街坊巷里平静安然。刘允章是刘乃的曾孙。田令孜奏报募集城坊数千名市民补充神策军。辛未(二十一日),陕州奏报称东都洛阳已失陷。壬申(二十二日),以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等六州都统,率领左、右神策军讨伐黄巢。就在当天,黄巢军队攻下虢州。朝廷任命神策将领罗元杲为河阳节度使。

黄巢军进军洛阳示意图

【原文】

乙亥,张承范等将神策弩手发京师[1]。神策军士皆长安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廪赐,但华衣怒马,凭势使气,未尝更战陈[2]。闻当出征,父子聚泣,多以金帛雇病坊贫人代行,往往不能操兵[3]。是日,上御章信门楼临遣之[4]。承范进言:“闻黄巢拥数十万之众,鼓行而西,齐克让以饥卒万人依托关外,复遣臣以二千余人屯于关上,又未闻馈饷之计,以此拒贼,臣窃寒心,愿陛下趣诸道精兵,早为继援[5]。”上曰:“卿辈第行,兵寻至矣。”丁丑,承范等至华州。会刺史裴虔余徙宣歙观察使,军民皆逃入华山,城中索然,州库唯尘埃鼠迹,赖仓中犹有米千余斛,军士裹三日粮而行[6]

【注文】

[1]弩: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威力很大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2]长安:即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195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对该城遗址进行勘查发掘。根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由春明门到金光门)长9721米,南北(由明德门到宫城北面玄武门偏东处)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先后发掘了大明宫的含元殿和麟德殿、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以及西市、青龙寺、西明寺、外郭城的明德门、皇城的含光门等建筑遗址。  窜名:挂名。  廪(lǐn)赐:古时指由官府供给的俸禄、粮食和赏赐。  华衣怒马:鲜艳的衣服,健壮的马匹。  凭势使气:凭借宦官的势力而气焰嚣张。  更(gēng)战陈:经历过战斗。陈,同“阵”。

[3]病坊:唐在京城中设置病坊,收养贫穷有病者。  不能操兵:拿不动武器。

[4]章信门:宫门,在唐长安城太极宫。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将入潼关,唐僖宗登章信门遣将东征。

[5]鼓行而西:整队向西行进,直指长安。鼓,击鼓进军。  馈饷:运送粮食。

[6]裴虔余: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兵部郎中。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改任太常少卿,后又担任华州刺史、宣歙观察使等,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徙:古代有调任的意思。  华山:山名。在今陕西华阴南。  索然:空寂。  斛(hú):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唐长安城示意图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乙亥(二十五日),张承范等率领神策军弓箭手从京师出发。神策军士都是长安富家子弟,是通过贿赂宦官才得以登上军籍的,就是为获得优厚的饷给和赐赏,他们只会穿着华丽服装、骑着高头大马,依仗宦官的势力任意横行,但从未经历过战争,一听说要去出征打仗,父子们相聚在一起抱头痛哭,大多数出钱雇佣住在病坊的穷人去顶替,这些人往往连兵器都不会用。这天,唐僖宗到章信门楼为他们送行。张承范进言说:“听说黄巢几十万大军,正大张旗鼓地往西而来,齐克让率领一万多名饥饿的士兵驻扎在关外,又派调我以两千多人屯扎在关上,却没听说有发军饷的计划,凭借我们这样的力量抵抗贼兵,我私下里感到非常寒心。希望陛下催促各道精兵,早些来增援我们。”唐僖宗答道:“你们只管先出发吧,援兵不久就到。”丁丑(二十七日),张承范等到达华州,正赶上刺史裴虔余调任宣歙观察使,军民都逃入华山,城里冷冷清清,州的仓库到处是尘埃和老鼠活动的痕迹。幸好仓里还有一千多斛米,军士们便带着三天的粮食,继续前进。

【原文】

十二月庚辰朔,承范等至潼关,搜菁中,得村民百许,使运石汲水,为守御之备[1]。与齐克让军皆绝粮,士卒莫有斗志[2]。是日,黄巢前锋军抵关下,白旗满野,不见其际[3]。克让与战,贼小却[4]。俄而巢至,举军大呼,声振河、华[5]。克让力战,自午至酉始解,士卒饥甚,遂喧噪,烧营而溃,克让走入关[6]。关左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谓之“禁坑”[7]。贼至仓猝,官军忘守之,溃兵自谷而入,谷中灌木寿藤茂密如织,一夕践为坦涂[8]。承范尽散其锱囊以给士卒,遣使上表告急,称:“臣离京六日,甲卒未增一人,馈饷未闻影响[9]。到关之日,巨寇已来,以二千余人拒六十万众,外军饥溃,蹋开禁坑[10]。臣之失守,鼎镬甘心;朝廷谋臣,愧颜何寄[11]!或闻陛下已议西巡,苟銮舆一动,则上下土崩[12]。臣敢以犹生之躯,奋冒死之语,愿与近密及宰臣熟议,未可轻动[13]。急征兵以救关防,则高祖、太宗之业庶几犹可扶持,使黄巢继安禄山之亡,微臣胜哥舒翰之死[14]。”

【注文】

[1]菁(jīng)中:茂密的草木丛中。  汲(jí)水:从下往上打水。

[2]绝粮:军用粮食断绝。

[3]白旗:表示投降的旗帜。

[4]却:后退。

[5]俄而:不一会。  声振河、华:指黄巢军队声势之盛,震撼山河。  河、华:指黄河与华山。潼关地处华山与黄河之间。

[6]自午至酉:从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七点。从汉代开始,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古人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以此类推,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

[7]榷(què):专营、专卖。由官府专卖茶,以独占其利。

[8]寿藤:蔓生植物的一种。

[9]锱(zī)囊:辎重和囊橐(tuó)。辎重指随军之物,囊橐指私人行装。

[10]外军:指齐克让的泰宁军。

[11]鼎镬(huò):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犯人用鼎或大锅煮死。镬,大锅。

[12]西巡:谓西行入蜀。  銮(luán)舆(yú):皇帝的车驾。

[13]近密:指两中尉、两枢密。  熟议:周密地商议。

[14]高祖:即唐高祖李渊(566—635年)。唐朝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不久后便统一全国。玄武门之变后,退位为太上皇。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陇西成纪(治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初封秦王。曾随父李渊南征北战,为唐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天后,被立为皇太子。李渊退位后,他旋即登基即位。在位期间,他虚心纳谏、厉行节约、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此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微臣胜哥舒翰之死:指为国捐躯重于哥舒翰被俘投降而死。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庚辰朔(初一日),张承范抵达潼关,在茂密的草木丛中,搜寻到一百多名村民,让他们搬运石头和打水,做守城御敌的准备。张承范与齐克让的部队都断了粮食,士兵根本没有斗志。这天,黄巢前锋军队抵达潼关,白旗满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齐克让与其交锋,黄巢前锋军队稍微退却了一点。不一会儿黄巢大军到了,全军大呼,声震黄河、华山。齐克让奋力而战,从午时到酉时才收兵,士兵们都饿坏了,就喧闹起来,烧了军营溃散而去,齐克让逃进潼关。潼关东面有山谷,平时禁止百姓往来,专门用来征税,叫作“禁坑”。黄巢军队突然到来,官军忘记派兵把守,逃散的官军进入山谷,谷里的灌木长藤茂密得仿佛织到了一起,一夜之间就被踏为平道。张承范将全部辎重和私囊散发给士卒,并派使者上表告急,说:“臣离京六日,士兵没增加一人,粮饷也杳无音信。到潼关之日,强大的敌军已经来到,我用两千多人抗拒六十万敌军,在关外的齐克让军因饥饿溃散,踏开禁坑。我如果失守,即使投身油锅也甘心,但朝廷的宰相谋臣们脸往哪放呢?有消息说陛下已经讨论往西逃到蜀中,假使銮驾一动,则上下如土崩瓦解一样。臣敢用还活着的身躯,冒死说几句话,希望陛下与亲近的人及宰相大臣们仔细反复地商议,不可以轻易而动,抓紧征兵以救潼关之防,那么唐高祖、唐太宗的创立的帝业也许还可以维持,让黄巢成为继安禄山之后的败亡者,这样我就比哥舒翰死得更有价值。”

【原文】

辛巳,贼急攻潼关,承范悉力拒之,自寅及申,关上矢尽,投石以击之[1]。关外有天堑,贼驱民千余人入其中,掘土填之,须臾即平,引兵而度[2]。夜,纵火焚关楼俱尽。承范分兵八百人,使王师会守禁坑,比至,贼已入矣。壬午旦,贼夹攻潼关,关上兵皆溃,师会自杀[3]。承范变服,帅余众脱走[4]。至野狐泉,遇奉天援兵二千继至,承范曰:“汝来晚矣[5]!”博野、凤翔军还至渭桥,见所募新军衣裘温鲜,怒曰:“此辈何功而然,我曹反冻馁[6]!”遂掠之,更为贼乡导以趣长安[7]

【注文】

[1]自寅及申:形容从早上战斗到下午。寅,凌晨三到五点;申,下午三到五点。

[2]天堑:指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  须臾(yú):极短的时间;片刻。

[3]旦:早晨、早上。

[4]变服:换上便衣。

[5]野狐泉:地名。在今陕西潼关东北旧潼关之西。  奉天:唐高宗病逝后,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境内的梁山上)。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将乾陵一带设为奉天县,治所在今陕西乾县。唐昭宗时又将奉天县改为乾州。

[6]博野:县名。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改博陆县置,以地居博水之野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北蠡(lí)县。隋属河间郡。唐属深州。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胡三省《注》:“博野军,即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李寰率以归京师之兵也。”  渭桥: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渭河上。  所募新军:指田令孜新招募的左右神策两军。  衣裘(qiú):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

[7]乡导:即向导。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辛巳(初二日),黄巢军队猛攻潼关,张承范全力抗拒,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关上的箭都射完了,便投掷石块打击黄巢军队。潼关外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壕沟,黄巢军驱赶着一千多名百姓投入沟中,掘土填充,不一会儿就填平了,他们便领兵渡过壕沟。夜里,放火烧毁关楼。张承范分出八百士兵,由王师会率领前往镇守禁坑。等王师会赶到禁坑时,起义军已经进来了。壬午(初三日)早晨,黄巢军夹攻潼关,关上士兵溃散而逃,王师会自杀。张承范换上便装,率残余部队逃走了。到野狐泉时,遇见从奉天而来的两千援兵,张承范说:“你们来晚了!”博野、凤翔军退至渭桥,看到所招募的新兵都穿着华丽温暖的衣服,愤怒地说:“这些人有什么功劳可以享受如此待遇,我们反而挨冻受饿!”于是就抢掠了新兵,还给起义军做向导,直奔长安。

【原文】

贼之攻潼关也,朝廷以前京兆尹萧廪为东道转运粮料使,廪称疾,请休官,贬贺州司户[1]

【注文】

[1]京兆尹: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唐初京师所在地的行政机构称为雍州府,以亲王担任雍州牧,唐太宗、唐中宗、唐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治所在长安、万年二县(今陕西西安)。  萧廪(?—900年):字富侯,出身于官宦之家。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官至尚书郎、中书舍人、京兆尹等。唐僖宗逃亡后,避乱河北。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逝世。  东道转运粮料使:相当于东路粮秣供应总监。  休官:退休。  贺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设在临贺县(今广西贺州东南)。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贺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贺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贺州、钟山、富川等地区。

【译文】

起义军攻打潼关,朝廷任命前京兆尹萧廪为东道转运粮料使。萧廪装病,申请退休,结果被贬为贺州司户。

【原文】

黄巢入华州,留其将乔钤守之,河中留后王重荣请降于贼[1]。癸未,制以巢为天平节度使[2]。甲申,以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王徽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裴澈为工部侍郎,并同平章事[3]。以卢携为太子宾客分司。田令孜闻黄巢已入关,恐天子责已,乃归罪于携而贬之,荐徽、澈为相。是夕,携饮药死。澈,休之从子也[4]

【注文】

[1]乔钤: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将领。黄巢进军关中之初,曾留乔钤驻守华州,以扼守关中的东大门。

[2]制:古代帝王的命令。

[3]翰林学士承旨:官名。唐玄宗时设翰林学士院,置翰林学士六员。翰林学士承旨即为翰林学士院首席翰林学士,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置,承担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权势极重,号称内相。  尚书左丞:官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置尚书。汉光武帝刘秀时,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掌吏民文书章奏及尚书台中法纪;右丞辅佐仆射,掌钱谷等事。此后历代沿置,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唐中期以后,与尚书右丞实际主持尚书省日常政务,权任甚重。  王徽(约818—891年):字昭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进士,历任右拾遗、殿中侍御史、翰林学士承旨、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等职。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克潼关,他被俘,后趁机逃走,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他为官正直,敢于犯颜直谏。  裴澈(?—887年):字深源,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人,唐懿宗咸通时登进士第。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拜相,任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黄巢军攻入长安后,跟随唐僖宗出逃,免相改任鄂岳观察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再次拜相,任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因李煴称帝时受伪职,被杀。  工部侍郎:官名,唐朝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工部的副长官,掌营建之政令与工部庶务。唐中叶以后,尚书渐成虚衔,侍郎成为实际长官,主持部务。

[4]休:即裴休(791—864年),字公美,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一作孟州济源)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善文章,工书法,信仰佛教。唐德宗长庆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河东县子。

【译文】

黄巢进入华州,留下他的部将乔钤据守,河中留后王重荣向黄巢请降。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癸未(初四日),唐僖宗下诏任命黄巢为天平节度使。甲申(初五日),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王徽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裴澈为工部侍郎,二人并为同平章事。任命卢携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田令孜听说黄巢已入潼关,害怕天子责备自己,于是将罪责都推到卢携身上,并贬了他的官职,推荐王徽、裴澈为宰相。当天晚上,卢携服毒自杀。裴澈是裴休的侄子。

【原文】

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田令孜帅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门出,惟福、穆、泽、寿四王及妃嫔数人从行,百官皆莫知之[1]。上奔驰昼夜不息,从官多不能及。车驾既去,军士及坊市民竞入府库盗金帛[2]

【注文】

[1]金光门:唐长安外郭城西面中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分析,唐长安外郭城西共有三门,由北而南,第一叫开远门,第二叫金光门,第三叫延平门。  福、穆、泽、寿四王:都是唐僖宗的兄弟。

[2]府库:唐朝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帛:古代称丝织物为帛。包括锦、绣、绫、罗、绢、(shī)、绮、缣(jiān)、绸等,曾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

【译文】

百官退朝后,听说起义军已经进入长安城,纷纷逃窜躲避起来。田令孜率领五百名神策军保护唐僖宗从金光门逃走。只有福王、穆王、泽王、寿王及数个妃嫔随行,百官都不知道。皇上逃奔很快,日夜兼程,跟从的官员大多跟不上。唐僖宗的车驾离去后,士兵和街坊市民争相进入皇家库府抢劫金银绸缎。

黄巢起义军进军长安示意图

【原文】

晡时,黄巢前锋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十人迎巢于霸上[1]。巢乘金装肩舆,其徒皆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2]。民夹道聚观,尚让历谕之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但安居毋恐[3]。”巢馆于田令孜第[4]。其徒为盗久,不胜富,见贫者,往往施与之。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5]。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

【注文】

[1]晡时:从下午三时至下午五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柴存: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初随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死后,他在黄巢领导下南征北战。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克长安时为前锋,后事迹不详。  金吾大将军:武官名,唐代置,掌金吾卫军令。  张直方(?—881年):范阳(治今北京西南)人,唐朝将领。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之子。因父之功,封为金吾大将军。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进入长安,他率文武官员到灞上迎接。不过,他并非真心投降,而且还收留了唐朝大臣豆卢瑑、崔沆、于琮等数百人,又与凤翔节度使郑畋暗通消息,事情败露后,被诛三族。  霸上:即长安城东北的霸水旁,位于今陕西西安东。霸水上建有霸桥,唐时迎送宾客,常到此处。霸,一般作“灞”。

[2]金装肩舆:用黄金装饰以人工扛抬的交通工具,犹今滑竿。  约:束、缠。  辎(zī)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的总称。

[3]李氏:指李唐王朝。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又追认老子李耳为其祖先。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室带有浓厚的鲜卑血统。

[4]馆:动词,居住在。

[5]市肆:市中店铺。

【译文】

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黄巢前锋将领柴存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霸上迎接黄巢。黄巢乘坐金装轿子,他的部下都披着长发,并用红丝带扎束起来,身穿锦绣衣裳,手持兵刃侍从。铁甲骑兵如同流水一样涌进长安,辎重车辆塞满了道路,千里之内,络绎不绝。长安老百姓夹道聚集观看。尚让向百姓宣传:“黄王起兵,本是为了百姓,不会像李氏皇帝那样不爱你们,你们只管安居,不要害怕。”黄巢住在了田令孜的府邸。由于他的部下长期为盗,很是富有,见到贫困无依的人,往往施舍钱财给他们。住了几天,将士们都出去抢劫,焚烧街市上的店铺,满大街杀人,黄巢也禁止不住。他们尤其憎恨官吏,凡是被抓到了的都杀掉。

【原文】

上趣骆谷,凤翔节度使郑畋谒上于道次,请车驾留凤翔[1]。上曰:“朕不欲密迩巨寇,且幸兴元,征兵以图收复[2]。卿东扞贼锋,西抚诸蕃,纠合邻道,勉建大勋[3]。”畋曰:“道路梗涩,奏报难通,请得便宜从事[4]。”许之。戊子,上至壻水,诏牛勖、杨师立、陈敬瑄,谕以京城不守,且幸兴元,若贼势犹盛,将幸成都,宜豫为备拟[5]

【注文】

[1]骆谷:谷名。关中通往汉中的谷道之一,在今陕西周至西南。此处似指骆谷道,即秦岭南北交通的要道。  道次:路上临时停留之所。

[2]密迩:靠近。  兴元:府名。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置,治所设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于今陕西汉中、城固、南郑、勉县以及宁强北部地区。

[3]扞(hàn):同“捍”。

[4]梗涩:阻塞而不通畅。

[5]壻(xù)水:即骆谷壻水驿,今地不详。壻水,水名。源出陕西佛坪,西流经秦岭南麓,折东南经城固入汉水。  牛勖(xù):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田令孜的腹心,唐僖宗朝曾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杨师立(?—884年):唐朝将领。因当权宦官田令孜的关系得以成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封中山县开国公。但他后来与田令孜及陈敬瑄产生矛盾,在随后的军事冲突中,被陈敬瑄击败,自杀而死。  陈敬瑄(?—893年):唐朝将领,因是唐僖宗朝当权宦官田令孜之兄而得以任职左神策军,并升任左金吾卫将军。约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田令孜推荐自己的心腹牛勖、杨师立、陈敬瑄三人为山东西道、剑南东川、剑南西川节度使人选,并通过打马球来决定,陈敬瑄因拔得头筹而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夏,加封为检校司徒、侍中,封梁国公。唐昭宗继位后,他起兵抗命。最后被王建攻杀。  成都:府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蜀郡置,治所在成都、蜀二县(今四川成都)。  备拟:作好准备以待需要时。

【译文】

唐僖宗赶往骆谷的途中,凤翔节度使郑畋在道旁参见唐僖宗,请求唐僖宗能够留在凤翔。唐僖宗说:“我不愿住在离强贼很近的地方,暂且先到兴元,征调各路士兵以图收复京师。你留在这里往东可以抵挡贼寇锋芒,向西能抚慰各个少数民族,并联合邻近藩镇,努力建立杀贼大功。”郑畋说:“现在道路不通,奏报难以经常禀报,希望允许我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事务。”唐僖宗答应了他的要求。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戊子(初九日),唐僖宗到达壻水,下诏给牛勖、杨师立、陈敬瑄,由于京师失守,暂时先到兴元。如果盗贼势力还很嚣张,我便要去成都,应当预先做好准备。

唐僖宗出逃西川路线示意图

【原文】

庚寅,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庚寅(十一日),黄巢把留在长安城中的唐朝皇族杀得一个不剩。

【原文】

辛卯,巢始入宫。壬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皁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1]。登丹凤楼,下赦书[2]。国号大齐,改元金统[3]。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着黄家日月,以为己符瑞[4]。唐官三品已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以妻曹氏为皇后。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侍中,崔璆、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孟楷、盖洪为左右仆射、知左右军事,费传古为枢密使[5]。以太常博士皮日休为翰林学士[6]。璆,邠之子也,时罢浙东观察使在长安,巢得而相之[7]

【注文】

[1]含元殿:宫殿名,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日、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对含元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工作,初步确定含元殿建于龙首塬南坡上,主殿坐落在三层夯筑的大台上,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副阶。主殿东西两侧各建有栖风阁和翔鸾阁,殿阁之间有曲尺形长廊连接,并在长廊转折处有转角建筑,在塬下东南和西南处还建有东西朝堂。  衮(gǔn)衣:又称衮服,古代帝王所穿的上面绣有龙纹图案的礼服。黄巢仓促即帝位时没来得及准备绣有龙纹图案的礼服,就身着画有龙纹图案的礼服。  金石之乐:使用钟磬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常指庙堂之乐。

[2]丹凤楼:即大明宫南面丹凤门城楼,故称丹凤楼。唐代帝王常在此处宣布重要政事。  赦书:颁布赦令的文告。

[3]大齐:黄巢所建立的政权国号。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下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并改元金统。  金统:黄巢所用的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880年至884年。

[4]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著黄家日月,以为己符瑞:广明这个年号,是“唐”字去“丑”“口”而加“黄”字为“廣”,合“日”“月”而为“明”;亦即“广明”乃黄家日月,表明“黄”当代“唐”。故黄巢认为广明之号是自己的符瑞。

[5]太尉:官名。战国时秦国置,掌赏罚爵禄。秦汉置为最高武职,或作为皇帝的军事顾问,或临时出任军事统帅,平时不直接控制军权,且不常置。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复置,取代大司马成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首,常与太傅参录尚书事,综理国家军政大事,权任甚重。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至隋唐时期,无具体职掌,多作为朝廷重臣的加官。  中书令: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置,与中书监并为中书省长官,位在中书监下,掌皇帝诏命的起草与发布,并典尚书奏事,权任颇重。隋朝因避隋文帝杨忠讳改称内史令、内书令。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为中书省长官,掌草拟诏敕,呈奏表章并草拟批答,参与朝政机要。唐中后期,其职逐渐成为文武大臣的荣誉职位,不实际参与政事,且不常置。  赵璋: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被任命为宰相。  杨希古:字尚之,虢州弘农(治今河南灵宝)人,生卒年不详。家世显赫,进士出身,曾任户部郎中、尚书右丞。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他被任命为宰相。  孟楷(?—883年):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被任命为尚书仆射。起义军东撤时,他率军万余人为前锋进攻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击败秦宗权,遂移兵转攻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后于项城(今河南周口东南)战败被俘遇害。  盖洪: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他被任命为尚书仆射。  知左右军事:黄巢将军队分为左右军,交付两人分别掌管。黄巢的大齐政权,在形式上采取了唐的不少官号,如设置了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枢密使、翰林学士等官。  费传古: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被任命为枢密使。

[6]太常博士:官名。西汉置,掌参议国家礼仪制度、应答顾问、教授诸生,隶属于太常。东汉沿置,设博士祭酒一人统领。晋以后沿置,职称清要,品级不高。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约生于公元834年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著名诗人,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曾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职。后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著有《皮子》《文薮》。

[7]邠(bīn):即崔邠(754—815年),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少年时就考中进士,又中贤良方正科。唐德宗贞元年间,任渭南尉、拾遗、补阙等职,以敢言著称。后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至中书舍人,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常卿等职。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主持科举考试。死后追赠吏部尚书,谥“文简”。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辛卯(十二日),黄巢进入皇宫。壬辰(十三日),黄巢在含元殿登上皇帝宝座,身穿临时画有龙纹图案的黑丝绸衣服作为天子礼服,敲战鼓数百下以代替金石音乐。登上丹凤楼,颁布赦书。建国号为大齐,改年号为金统。黄巢认为唐僖宗的年号“广明”,是去掉唐字下面部分而突出黄家日月,以此作为自己的符瑞。又下令唐朝官员三品以上的全部停职,四品以下的留任。立妻子曹氏为皇后。以尚让担任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任侍中,崔璆、杨希古都担任同平章事,孟楷、盖洪担任左右仆射,主持左右军事,费传古担任枢密使。任命太常博士皮日休担任翰林学士。崔璆是崔邠的儿子,当时被罢免了浙东观察使等职务,住在长安,黄巢得到他以后,便任命他为宰相。

【原文】

诸葛爽以代北行营屯栎阳,黄巢将砀山朱温屯东渭桥,巢使温诱说之,爽遂降于巢[1]。巢以诸葛爽为河阳节度使。爽赴镇,罗元杲发兵拒之,士卒皆弃甲迎爽,元杲逃奔行在[2]

【注文】

[1]栎阳:县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广阳县置,治所设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砀(dàng)山: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在今安徽砀山东。  朱温(852—912年):砀山(今安徽砀山东)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加入黄巢起义军,任大齐政权同州防御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并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参与镇压起义军。后逐渐成为唐末最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占有黄河流域地区。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任命为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晋爵梁王。天祐元年(904年),杀害唐昭宗,拥立年仅十三岁的李柷(chù)为唐哀帝,自任摄政。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名为朱晃,建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被他的儿子朱友珪杀死。  东渭桥:参见前文“渭桥”条。

[2]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师,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译文】

诸葛爽率领代北行营屯驻栎阳,黄巢部将砀山人朱温屯驻东渭桥,黄巢让朱温去劝诱诸葛爽,诸葛爽于是投降了黄巢。黄巢任命诸葛爽为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前去上任,罗元杲派兵抗拒,士卒都丢掉武器铠甲迎接诸葛爽,罗元杲只好逃奔唐僖宗所在的地方。

【原文】

郑畋还凤翔,召将佐议拒贼。皆曰:“贼势方炽,且宜从容以俟兵集,乃图收复。”畋曰:“诸君劝畋臣贼乎?”因闷绝仆地,甃伤其面,自午至明旦,尚未能言[1]。会巢使者以赦书至,监军袁敬柔与将佐序立宣示,代畋草表署名以谢巢[2]。监军与巢使者宴,乐奏,将佐以下皆哭。使者怪之,幕客孙储曰:“以相公风痹不能来,故悲耳[3]。”民间闻者无不泣。畋闻之曰:“吾固知人心尚未厌唐,贼授首无日矣[4]。”乃刺指血为表,遣所亲间道诣行在[5]。召将佐谕以逆顺,皆听命,复刺血与盟。然后完城堑,缮器械,训士卒,密约邻道合兵讨贼,邻道皆许诺,发兵会于凤翔。时禁军分镇关中者尚数万,闻天子幸蜀,无所归,畋使人招之,皆往从畋,畋分财以结其心,军势大振[6]

【注文】

[1]闷绝:因痛苦而昏过去。  甃(zhòu)伤其面:郑畋仆地时脸被井壁磕伤。

[2]袁敬柔(855—905年):唐末宦官,曾任凤翔监军,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序立:按官职高低依次站立。

[3]幕客:古代以西东分宾主,做官僚们私人秘书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孙储:生卒年不详,唐末凤翔节度使郑畋幕僚,后官至天雄节度使,兵部尚书兼京兆尹,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相公:旧时对宰相的敬称。此指郑畋。

[4]授首:被杀。

[5]刺指血:刺手指以血写表。

[6]禁军分镇关中者:即神策军在关中地区设置的八镇之兵。

【译文】

郑畋回到凤翔,召集将领讨论抵御贼兵的事宜。大家都说:“贼兵势头正在强盛时,应当等待各路兵马汇集后,再计划收复长安之事。”郑畋说:“你们要劝我投降贼军吗?”接着昏倒在地,面部也被井壁磕伤了,从午间到第二天早晨,还不能说话。此时,黄巢使者携带赦书来到,监军袁敬柔与将佐们按次序站好接受赦书,并代替郑畋草拟表章以感谢黄巢。监军举行宴会招待黄巢使者,音乐奏响,将佐们都流下了眼泪。使者感到奇怪,幕僚孙储说:“那是因为军府相公郑畋患风痹病不能参加宴会,所以感到伤心啊!”民间百姓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不落泪的。郑畋听说后说:“我原本就知道人心还没厌弃唐朝,贼军被砍掉头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于是刺破手指写下血表,派遣亲信抄近道送到皇帝所在地。又召集部将说明反叛与忠顺的道理,部下官兵都听从他的命令,再次刺血立下誓约。然后修整城壕,修缮兵器,训练士卒,秘密联系邻近藩镇军队一同讨伐贼军。邻近各道都答应发兵到凤翔集合。当时,分镇关中的神策军尚有数万人,听说天子到蜀地去了,没地方投归,郑畋于是派人召集他们,他们便都跟随了郑畋。郑畋分发钱财给他们,用以团结他们,于是军队的气势大振。

【原文】

丁酉,车驾至兴元,诏诸道各出全军收复京师。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丁酉(十八日),唐僖宗到达兴元,下诏命各地藩镇出动全部军队收复京师。

【原文】

己亥,黄巢下令,百官诣赵璋第投名衔者复其官[1]。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御史中丞赵蒙、刑部侍郎李溥、京兆尹李汤扈从不及,匿民间,巢搜获,皆杀之[2]。广德公主曰:“我唐室之女,誓与于仆射俱死[3]。”执贼刃不置,贼并杀之[4]。发卢携尸,戮之于市。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系义不臣贼,举家自杀[5]。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虽臣于巢,多纳亡命,匿公卿于复壁,巢杀之[6]

【注文】

[1]名衔:类似于今天的名片,上面书写有官位和姓名。

[2]太子少师:官名。与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西晋始置,掌奉皇太子。隋唐沿置,多为虚衔。  裴谂(shěn)(?—881年):唐代官吏。唐宣宗大中年间,任太中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刑部侍郎、上柱国。封河东男,赐金鱼袋。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为黄巢所杀。  御史中丞:官名。秦置,为御史大夫主要属官。西汉沿置,外督诸州刺史,内领侍御史,监察百官,并参治刑狱。东汉时为御史台长官,主管监察、执法,权任甚重。唐朝置为御史台次官,辅助御史大夫监督百官,初为正五品上,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升为正四品下。唐中叶以后,又常作为观察使及州刺史的加衔。  赵蒙(?—881年):字不欺,新安(今河南新安)人,后徙居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状元及第。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由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次年迁御史中丞。广明元年(881年)为黄巢所杀。  刑部侍郎:官名。刑部副长官,辅佐刑部尚书处理司法行政事务。  李溥(?—881年):唐末官吏,曾任刑部侍郎。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为黄巢所杀。  李汤(?—881年):唐文宗朝宰相李宗闵侄子。累官给事中、京兆尹。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为黄巢所杀。  扈从:帝王随从人员之称。

[3]广德公主(?—881年):唐宣宗李忱之女,于琮之妻。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于琮被杀,公主求同死,没有应允,后赐自缢。

[4]不置:不放。

[5]将作监:官名。掌修建宫室宗庙、城门、官署及其他土木工程。  郑綦(qí)(?—881年):唐末将作监。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黄巢军队进入长安,他不肯投降而自杀。  库部郎中:唐代库部长官。库部,官署名。掌戎器、卤簿、仪仗制造及收藏。始置于曹魏,为尚书诸郎曹之一。两晋、南朝沿置。北魏曾直属尚书省,设尚书为长官。北齐属度支尚书。隋为兵部四司之一。设侍郎、员外郎为正副长官。唐改为郎中、员外郎。  郑系(?—881年):唐末官吏,曾任库部郎中。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黄巢军队进入长安后,他不肯投降而自杀。

[6]左金吾大将军:唐武官名。在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年(786年)置上将军前,为左金吾卫长官,掌宫中、京城巡警,及烽候、道路、水草事务。左金吾卫是唐南衙禁军机构名,十六卫之一。  复壁:即夹墙,两重而中空,可藏物或匿人。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己亥(二十日),黄巢下令,凡是百官到宰相赵璋住宅投报名衔者都恢复其官职。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御史中丞赵濛、刑部侍郎李溥,京兆尹李汤由于没有来得及跟随唐僖宗逃走,藏匿在民间,被黄巢军队搜了出来,全部被杀。广德公主说:“我是唐皇室的公主,愿与驸马于琮一同去死。”抓住行刑士兵的刀刃不放,结果黄巢军把她一起杀了。还挖出宰相卢携的尸首,在大庭广众之下砍杀。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系,宁死也不投降黄巢,全家自杀。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虽然向黄巢称臣,但收留了许多逃亡人,把公卿大臣藏在夹墙里面,事情败露后,黄巢便杀了他。

【原文】

初,枢密使杨复恭荐处士河间张浚,拜太常博士,迁度支员外郎[1]。黄巢逼潼关,浚避乱商山[2]。上幸兴元,道中无供顿,汉阴令李康以骡负糗粮数百驮献之,从行军士始得食[3]。上问康:“卿为县令,何能如是?”对曰:“臣不及此,乃张浚员外教臣。”上召浚诣行在,拜兵部郎中[4]

【注文】

[1]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河间:隋炀帝大业初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张浚(?—903年):字禹川,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中书舍人张仲素孙子。唐僖宗乾符年间,被枢密使杨复恭举荐为太常博士,后历任度支员外郎、兵部郎中、谏议大夫。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自兵部侍郎、诸道租庸使,拜同平章事。次年,任中书侍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曾率军征讨李克用,战败而回。次年,罢相,出为鄂岳观察使,再贬连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自绣州司户为太子宾客,后拜兵部尚书,领租庸使。乾宁四年(897年),被免去租庸使职务,改任尚书右仆射。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罢租庸使。不久以左仆射致仕,退居洛阳(今河南洛阳)。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为朱全忠所杀。  度支员外郎:官名。唐朝度支司副长官,掌管全国财政收支。属户部,从六品上。

[2]商山:山名,又名商洛山,位于今陕西商州东南,地形险阻。黄巢事先派兵扼守蓝田道,所以兵败后得由此路逃跑。

[3]供顿:供应,即提供食宿及行旅所需之物。  汉阴:县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以安康县改置,治所在今陕西石泉东南。  李康:生卒年不详,唐末曾担任汉阴县令。  糗(qiǔ)粮:干粮。  驮:牲畜负载之物曰驮。亦作量词,一驮百斤。

[4]兵部郎中:官名。唐代设于兵部的佐官。兵部是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唐代尚书省兵部的兵部司设有两名郎中、两名员外郎,他们各有分工,一位郎中主管全国在役将士的服役名簿,另一位郎中掌派遣在役军人的名数。

【译文】

当初,枢密使杨复恭向唐僖宗推荐了一个处士河间人张浚,任命为太常博士,后升任为度支员外郎。黄巢逼近潼关时,张浚避乱于商山。唐僖宗来到兴元,中途没有食宿供应,汉阴令李康用骡子运送数百驮干粮献给唐僖宗,随行军士才有饭吃。唐僖宗问李康:“你是一个县令,怎么能做到这样?”李康回答:“臣的确是没有考虑到这些,都是张浚员外教我这么做的。”唐僖宗于是召张浚到他住处,任命为兵部郎中。

【原文】

义(成)[武]节度使王处存闻长安失守,号哭累日,不俟诏命,举军入援,遣二千人间道诣兴元卫车驾[1]

【注文】

[1]王处存(831—895年):唐朝官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长安城中富豪,拥有数百万家财。初为右军镇使,历骁卫将军、左军巡使。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定州制置使、义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出逃并任命他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京城东面都统,率军收复长安。因功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译文】

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听说长安失守,痛哭了好几天,不等到朝廷的诏命,就率军前来救援,并派遣二千人抄近路赶往兴元保卫皇帝。

【原文】

黄巢遣使调发河中,前后数百人,吏民不胜其苦。王重荣谓众曰:“始吾屈节以纾军府之患,今调财不已,又将征兵,吾亡无日矣,不如发兵拒之[1]。”众皆以为然,乃悉驱巢使者杀之。巢遣其将朱温自同州,弟黄邺自华州合兵击河中[2]。重荣与战,大破之,获粮仗四十余船,遣使与王处存结盟,引兵营于渭北[3]。陈敬瑄闻车驾出幸,遣步骑三千奉迎,表请幸成都。时从兵浸多,兴元储偫不丰,田令孜亦劝上,上从之[4]

【注文】

[1]纾(shū):解除,延缓。

[2]黄邺(?—883年):又名黄思邺,唐末起义军将领,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弟弟。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九月,被黄巢任命为华州刺史。起义失败后,被杀于泰山狼虎谷。

[3]粮仗:粮食与兵器。  渭北:地区名。指渭水以北地区。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的鸟鼠山,由陕西潼关汇入黄河,流域包括今甘肃、宁夏、陕西地区。

[4]储偫(zhì):储备的物资。

【译文】

黄巢派使者到河中征调钱粮兵役,前后去了数百人,官民苦不堪言。王重荣于是对众人说:“开始时我屈节臣服于贼,是求缓解军府的灾患。现在贼军征调钱财没有节制,又来征兵,我们早晚要死在他们手里,不如出兵抗拒他。”部将们都表示赞同,于是把黄巢的使者全部杀掉了。黄巢派部将朱温自同州,他的弟弟黄邺自华州合兵进攻河中。王重荣迎战,大破敌军,缴获粮食器械四十多船,并派使者与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结盟,率领军队在渭河以北安营扎寨。陈敬瑄听说唐僖宗出逃兴元,于是派三千名步兵和骑兵前去迎接,上奏请求唐僖宗到成都来。当时跟随的兵马越来越多,兴元储备的物资不足,田令孜也劝皇上到成都,唐僖宗同意了。

【原文】

中和元年春正月,车驾发兴元[1]。辛未,上至绵州,东川节度使杨师立谒见[2]

【注文】

[1]中和:唐僖宗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881年至885年。

[2]绵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置,治所在巴西县(今四川绵阳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金山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绵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巴西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旧称绵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绵阳、江油、安县等地。  东川:唐方镇名,剑南东川节度使的简称。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东部地置,治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梓、遂(治今四川遂宁)、绵(治今四川绵阳东)、普(治今四川安岳北)、陵(治今四川仁寿东)、泸(治今四川泸州)、荣(治今四川荣县西)、剑(治今四川剑阁)、龙(治今四川平武东南)、昌(治今重庆荣昌南)、渝(治今重庆)、合(治今重庆合川)等十二州,约当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沱江下游流域以东以及剑阁、青川等地。唐代宗广德、大历时曾一度并入剑南西川。唐末为王建所并。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春季正月,唐僖宗从兴元出发。辛未(二十二日),到达绵州,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参见。

【原文】

壬申,以工部侍郎、判度支萧遘同平章事[1]

【注文】

[1]萧遘(ɡòu)(?—887年):字得圣,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德宗时宰相萧复曾孙。从小就有大志。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中状元,授秘书省校书郎。黄巢军队占领长安后,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楚国公。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被赐死。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正月壬申(二十三日),任命工部侍郎、判度支萧遘同平章事。

【原文】

郑畋约前朔方节度使(田)[唐]弘夫、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同讨黄巢[1]。巢遣其将王晖赍诏召畋,畋斩之,遣其子凝绩诣行在,凝绩追及上于汉州[2]。丁丑,车驾至成都,馆于府舍[3]。上遣中使趣高骈讨黄巢,道路相望,骈终不出兵。上至蜀,犹冀骈立功,诏骈巡内刺史及诸将有功者,自监察至常侍,听以墨敕除讫奏闻[4]

【注文】

[1]朔方:唐方镇名。又作灵盐、灵武、灵州。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置,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初期辖境较广,以后逐渐缩小。长期领有灵、威二州及定远等军、丰宁等城,约为今除盐池以外的整个宁夏地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后,为韩遵、韩逊等割据。  唐弘夫(?—881年):唐末曾任行军司马、朔方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在收复长安的战斗中,被黄巢杀死。  泾原:唐方镇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治所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领泾、原(治今宁夏固原)、渭(治今甘肃平凉)、武(治今甘肃武都)等四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蒲河以西地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号“彰义军”。唐昭宗天复初年为李茂贞占据。  程宗楚(?—881年):唐末曾任泾原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在收复长安的战斗中,被黄巢杀死。

[2]王晖(?—881年):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将领。曾受命招降唐将郑畋,却反被其杀死。  赍(jī):怀抱着,带着。  凝绩:即郑凝绩,唐僖宗朝宰相郑畋之子。字裕圣,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卒年不详。曾担任兵部侍郎、壁州刺史、彭州刺史等职。  汉州:州名。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置,治所在雒(luò)县(今四川广汉)。唐玄宗天宝初年改为德阳郡,唐肃宗乾元初年复为汉州。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广汉、德阳、绵竹、什邡等地。

[3]府舍:即西川节度使府。

[4]自监察至常侍:从监察御史到散骑常侍。  听:听任,同意。  墨敕:又称“墨诏”,指由皇帝亲自发出的命令,不必经外廷签署同意。此外,由皇帝授意可自主授官者,也称墨敕除官。

【译文】

凤翔节度使郑畋约前朔方节度使唐弘夫、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共同讨伐黄巢。黄巢派部将王晖带着诏书去招降郑畋,郑畋杀了使者,并派自己的儿子郑凝绩前往皇帝那里,郑凝绩在汉州追上了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正月丁丑(二十八日),唐僖宗到达成都,住在了节度使府。唐僖宗派宦官督促淮南节度使高骈出兵讨伐黄巢,虽然前后派出了许多批使者,但高骈还是不肯出兵。皇上到达蜀地,还希望高骈讨贼立功,于是下诏给高骈,在他管辖之内从刺史到部将凡是建立功劳的人,从监察御史到散骑常侍,听凭他以墨敕形式自行任命,然后奏报朝廷就可以了。

【原文】

二月(乙)[己]卯朔,以太子少师王铎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1]。丙申,加郑畋同平章事。加淮南节度使高骈东面都统[2]。加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兼侍中,依前行营招讨使[3]

【注文】

[1]乙卯:严衍《通鉴补》改“乙”作“己”。

[2]东面都统:临时官职,相当于东面军团总指挥官。

[3]行营招讨使:临时官职,掌管镇压暴动和招降讨叛事务。唐宋多以重臣大将兼任,事毕撤销。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二月己卯朔(初一日),唐僖宗任命太子少师王铎代理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丙申(十八日),加封郑畋同平章事。加封淮南节度使高骈东面都统。加封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兼侍中,依旧担任先前的行营招讨使。

【原文】

代北监军陈景思帅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安庆、吐谷浑诸部入援京师[1]。至绛州,将济河,绛州刺史瞿稹,亦沙陀也,谓景思曰:“贼势方盛,未可轻进,不若且还代北募兵[2]。”遂与景思俱还雁门[3]

【注文】

[1]陈景思:唐朝宦官,生卒年不详。曾任代北监军,率领沙陀及其他民族军队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李友金:沙陀人,李克用叔父,生卒年不详。唐将李涿攻蔚州李克用时,朔州刺史高文集与李友金降唐,故李友金得以与陈景思南赴京师。  萨葛:古代北方部落。为沙陀部落之一,唐代后期主要活动于今山西境内。  安庆:古代北方部落。为沙陀部落之一,唐代后期活动于今山西境内。  吐谷(yù)浑:古代西北民族。原为游牧于辽东徒河一带的鲜卑慕容部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众一千七百余户沿阴山西迁,至今甘肃、青海等地,征服当地氐羌部落。至其孙叶延时,以吐谷浑为族称。统治集团慕容鲜卑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兼并氐、羌,势力渐强。夸吕(540—591年在位)继位后,称汗建国。曾与隋朝联姻。唐初,政权分成东西两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因受吐蕃攻击,迁至宁夏中部。唐肃宗时,迁往朔方和河东,部族分散,被称作退浑、吐浑。

[2]瞿稹(zhěn):沙陀人,生卒年不详,曾任绛州刺史等职务。

[3]雁门:唐方镇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以大同节度改置,治所在代州(今山西代县),领忻、代二州,大致相当于今山西云中山以东,系舟山以北,繁峙以西和旧长城、恒山以南地区。中和三年(883年)号“代北”。

【译文】

代北监军陈景思率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安庆、吐谷浑诸部前来援救京师。到绛州,刚要过黄河,绛州刺史沙陀人瞿稹对陈景思说:“贼兵的势力正在强盛的时候,不可以轻率进军,不如暂时回代北招募士兵。”于是,瞿稹与景思一同返回了雁门。

【原文】

以枢密使杨复光为京城西南面行营都监[1]

【注文】

[1]京城西南面行营都监:即京城长安西南面主持军事事务的官员。

【译文】

任命枢密使杨复光为京城西南面行营都监。

【原文】

黄巢以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将兵攻邓州,三月辛亥,陷之,执刺史赵戎,因戍邓州以扼荆、襄[1]

【注文】

[1]都虞候:武官名。唐代后期,藩镇多置此官,以亲信充任,为军中执法官。  赵戎:生卒年不详,唐末曾担任邓州刺史,后被朱温俘虏。

【译文】

黄巢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带兵进攻邓州。中和元年(881年)三月辛亥(初三日),朱温攻克了邓州,活捉刺史赵戎。因此朱温就戍守邓州,以控制荆州、襄州地区。

【原文】

壬子,加陈敬瑄同平章事。甲寅,敬瑄奏遣左黄头军使李将兵击黄巢[1]

【注文】

[1]黄头军:因以黄帕包头,故名。唐代曾先后出现过六支“黄头军”,此处指崔安潜所置的西川黄头军。  (chán):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曾担任左黄头军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壬子(初四日),加封陈敬瑄同平章事。甲寅(初六日),陈敬瑄上奏请求派遣左黄头军使李进攻黄巢。

【原文】

辛酉,以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赐畋诏:“凡蕃、汉将士赴难有功者,并听以墨敕除官[1]。”畋奏以泾原节度使程宗楚为副都统,前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为行军司马[2]。黄巢遣其将尚让、王播帅众五万寇凤翔,畋使弘夫伏兵要害,自以兵数千,多张旗帜,疏陈于高冈[3]。贼以畋书生,轻之,鼓行而前,无复行伍[4]。伏发,贼大败于龙尾陂,斩首二万余级,伏尸数十里[5]

【注文】

[1]蕃:泛指外族,是用来区分华夏和蛮夷的称呼。

[2]行军司马:官名。始设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唐代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具有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行动频繁,多以掌实权者充任,协助主将指挥战斗。

[3]王播:《新唐书》作“王墦”。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

[4]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这里指排列的行列。

[5]龙尾陂:地名。一作龙尾坡,在今陕西岐山东。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辛酉(十三日),任命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赐其诏书:“凡是汉族和其他非汉族将士赴难有功者,都可以用墨敕授予他们官职。”郑畋奏请任命泾原节度使程宗楚为副都统,前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为行军司马。黄巢派部将尚让、王播统帅五万大军进攻凤翔,郑畋命令唐弘夫在要害地区埋伏,自己则带领数千士兵,摆设了许多旗帜,稀疏地陈兵于高岗之上。黄巢军认为郑畋是书生,看不起他,击鼓前进,队伍毫无秩序。这时唐朝伏兵突然冲出,黄巢军大败于龙尾陂,被杀死者达二万多人,伏卧在地上的尸体连绵数十里。

【原文】

有书尚书省门为诗以嘲贼者,尚让怒,应在省官及门卒,悉抉目倒悬之,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者给贱役,凡杀三千余人[1]

【注文】

[1]尚书省:官署名。唐朝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共同掌管国家大政。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诏令,处理行政事务。以尚书令为长官,但多缺而不置,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省中日常政务由尚书左、右丞处理。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各部尚书为长官,分领二十四司,以各司郎中为长官,分别处理政务。唐中期以后,尚书省及六部职责渐为宰相及诸使职代替。  应:一应、一切。  抉(jué)目:挖出眼珠。

【译文】

有人在尚书省门上写诗来嘲笑起义军,尚让大发雷霆,认为是尚书省的官吏及守门的士卒所为,于是把他们的眼珠全都挖掉,倒吊起来。同时,还在全城搜捕会作诗的人,全部杀掉,凡是识字的都罚做劳役,一共杀了三千多人。

【原文】

瞿稹、李友金至代州募兵,逾旬得三万人,皆北方杂胡,屯于崞西,弓广悍暴横,稹与友金不能制[1]。友金乃说陈景思曰:“今虽有众数万,苟无威望之将以统之,终无成功。吾兄司徒父子,勇略过人,为众所服,骠骑诚奏天子,赦其罪,召以为帅,则代北之人一麾响应,狂贼不足平也[2]。”景思以为然,遣使诣行在言之,诏如所请。友金以五百骑赍诏诣达靼迎之,李克用帅达靼诸部万人赴之[3]

【注文】

[1]胡:中国古代对外族的称呼,通常指中国北方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带有藐视的意义。  崞(guō)西:即代州崞县(治今山西原平北)的西边。

[2]司徒父子:指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李国昌由于平定庞勋有功,授检校司徒官职。  骠(piào)骑:即骠骑大将军,武官名。东汉置为临时统帅,统军出征,不常设置。晋、南北朝置为正式官号,位高于骠骑将军,多作为朝廷重臣的加官。唐朝置为武散官,从一品。自高力士以来,宦者多加此官。此借以称陈景思。陈景思官至骠骑将军,故以其官爵称呼他。  一麾(huī)响应:一招手,人们就像回声一样立即应和。

[3]达靼(dá):又作达怛、塔坦、鞑靼、达达、塔塔儿等,古代北方民族。唐中叶始见于史载,称“三十鞑靼”“九姓鞑靼”。分布于突厥以东,契丹之北,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唐末,漠南达靼数万之众被李克用父子招募为军进入中原,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权力角逐。后达靼人逐渐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鞑靼一名也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的泛称。  李克用(856—908年):本姓朱耶氏,西突厥小部沙陀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杀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治云中,今山西大同)。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他率军镇压黄巢起义军。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他因功受封河东节度使。从此以太原为据点,发展为割据势力。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封为晋王。此后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连年战争。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病死,其子李存勖称帝后,追尊他为后唐太祖。

【译文】

瞿稹、李友金前往代州招募兵马,仅仅过了十天,就招募到三万人,都是北方的少数部族,于是屯扎在崞县西。这些新招募的士兵彪悍横暴,瞿稹与李友金都无法管制他们。李友金就对陈景思说:“现在虽然有几万兵马,但如果没有威望高的将领统管,最后还是不能成功的。我的兄长李国昌和他的儿子李克用,勇力谋略超人,为众人所敬服,倘若您诚恳地上奏天子,赦免他们的罪,召他们为帅,那么代北的人就会一呼百应,镇压猖狂的反贼也就易如反掌了。”陈景思表示同意,于是派使者到皇帝那里去禀明这个意思,唐僖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李友金带领五百名骑兵拿着诏书到达靼迎接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达靼各部一万人前往代州。

【原文】

群臣追从车驾者稍稍集成都,南、北司朝者近二百人,诸道及四夷贡献不绝,蜀中府库充实,与京师无异,赏赐不乏,士卒欣悦[1]

【注文】

[1]四夷:古代中国对四方其他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贡献:进奉,进贡。

【译文】

追随皇帝的大臣逐渐在成都集合,南衙、北司前来朝见的近二百人,各地藩镇及四方民族进贡接连不断,蜀地府库充实,与京城没有什么区别,赏赐也不缺乏,士兵们都很高兴。

【原文】

黄巢得王徽,逼以官,徽阳瘖不从[1]。月余,逃奔河中,遣人间道奉绢表诣行在[2]。诏以徽为兵部尚书。前夏绥节度使诸葛爽复自河阳奉表自归,即以为河阳节度使。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党项羌也,纠合夷夏兵会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于鄜州,同盟讨贼[3]

【注文】

[1]阳瘖(yīn):装聋,同“喑(yīn)”。

[2]间道:偏僻的小路。

[3]宥(yòu)州:州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以安置自江淮迁回的胡户,取“宽宥”为名。治所在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海及鄂托克旗一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移治长泽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  拓跋思恭(?—886年):唐末党项族首领。初为夏州偏将,唐懿宗咸通末年占据宥州,自称刺史。黄巢军队攻入长安后,出兵镇压起义军,唐僖宗任命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节度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加封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黄巢之乱平定后,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嗣襄王李煴变乱时,唐僖宗诏命他出兵,但还未发兵便去世了。  党项: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属西羌族的一支。南北朝末期分布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上游地区。隋朝时,部分党项族开始内附。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族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他们与内迁的土谷浑及汉族杂居相处,以畜牧业为主。唐朝政府多在党项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他官职。

鄜(fū)延:即鄜州、延州。鄜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北华州改名,治所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洛交县(今陕西富县),改为鄜城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鄜州,仍治洛交县。领有洛交、三川、伏陆、洛川、中部、鄜城六县。辖境约为当今陕西甘泉以南,宜君及黄陵以北洛河中游地区。次年,分中部、鄜城二县设坊州,辖境后缩小为今陕西甘泉、富县及洛川北部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洛交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鄜州。延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夏州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地区。  李孝昌:唐末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鄜延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译文】

黄巢俘虏了王徽,逼他做官,王徽装聋不肯从命。一个多月以后,逃奔到河中,派人抄近道把写在绢布上的表章送到皇上行宫。唐僖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前夏绥节度使诸葛爽又从河阳向朝廷上表表示要复归唐朝,就再任命他为河阳节度使。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是党项羌人,纠集各族士兵在鄜州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会合,共同约定讨伐贼寇。

【原文】

奉天镇使齐克俭遣使诣郑畋求自效[1]。甲子,畋传檄天下藩镇,合兵讨贼[2]。时天子在蜀,诏令不通,天下谓朝廷不能复振,及得畋檄,争发兵应之。贼惧,不敢复窥京西。

【注文】

[1]自效:投军效力。

[2]藩镇:屏藩之镇。唐初,设都督于要地,主管军事防务,统率相应兵力。唐睿宗景云年间设节度使,授以行政、财政、司法、监察等事权,辖区已超过一州。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仍以安史旧将担任魏博、成德、幽州三镇节度使。以后山东、江淮地区也仿设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些藩镇在辖区内自行任免官吏,管辖州县;掌管财政税收,不向朝廷缴纳;拥有强悍兵力。这样节度使名为唐朝的屏藩之镇,实为割据一地的军阀。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不断争战,割据局面延续了百余年。

【译文】

奉天镇使齐克俭派使者到郑畋处要求效力。中和元年(881年)三月甲子(十六日),郑畋将檄文布告天下藩镇,要求集合军队共同讨伐贼寇。当时,天子在蜀地,诏令不能送达,天下都以为朝廷不可能再振兴起来了,等得到了郑畋的檄文,争相发兵响应。黄巢军非常恐惧,不敢再窥视长安以西地区。

【原文】

夏四月戊寅朔,加王铎兼侍中。以拓跋思恭权知夏绥节度使[1]

唐末勤王军集结关中示意图

【注文】

[1]权知:暂时代理。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夏季四月戊寅朔(初一日),加封王铎兼侍中。任命拓跋思恭暂时代理夏绥节度使。

【原文】

黄巢以其将王玫为邠宁节度使,邠州通塞镇将朱玫起兵诛之,让别将李重古为节度使,自将兵讨巢[1]。是时唐弘夫屯渭北,王重荣屯沙苑,王处存屯渭桥,拓跋思恭屯武功,郑畋屯盩厔[2]。弘夫乘龙尾之捷,进薄长安[3]

【注文】

[1]王玫: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曾任邠宁节度使。  通塞镇:军镇名。故址在今陕西彬县北部,为关中通往西北部的驻防要地。  朱玫(?—886年):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人。唐末军事将领,曾任通塞镇将,后升任邠宁节度使。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宦官田令孜挟持唐僖宗返回长安,与他及凤翔(治今陕西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联合进攻盘踞河中的王重荣,大败而归,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再度逃走。朱玫改附李克用,后又攻入长安,拥李煴为帝,专断朝政,又派王行瑜追击唐僖宗。后因王行瑜倒戈而被杀。  李重古:生卒年不详,唐末朱玫的部将。曾任邠宁节度使,率军镇压黄巢起义。

[2]沙苑:地名。又名沙阜、沙窝,在今陕西大荔南渭河与北洛河之间。  武功:县名。治所在今陕西武功西北。  盩厔(Zhōu zhì):县名。西汉武帝置,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东。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治所迁至今陕西周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宜寿,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为盩厔。

[3]龙尾之捷:指唐僖宗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三月,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率部在龙尾陂击败黄巢宰相尚让的战斗。

【译文】

黄巢任命他的部将王玫为邠宁节度使,邠州通塞镇守将朱玫起兵杀死了王玫,并任命别将李重古为节度使,自己则率兵进攻黄巢。当时,唐弘夫屯兵渭北,王重荣屯兵沙苑,王处存屯兵渭桥,拓跋思恭屯兵武功,郑畋屯兵盩厔。唐弘夫乘龙尾陂之捷,进兵逼近长安。

【原文】

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1]。坊市民喜,争讙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2]。宗楚等[恐]诸将分其功,不报凤翔、鄜、夏[3]。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4]。处存令军士首系白为号,坊市少年或窃其号以掠人[5]。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6]。处存收余众还营。

【注文】

[1]延秋门:唐长安禁苑城西面南门。

[2]讙(huān)呼:欢呼,“讙”通“欢”。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3]不报凤翔、鄜、夏:不向凤翔节度使郑畋和鄜延节度使李孝昌及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通报进入长安城之事。

[4]妓妾:古代称歌女、表演歌舞的女子和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5]束发用的丝带。

[6]重负:士兵掠夺财物甚多,负担沉重。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四月壬午(初五日),黄巢军队向东撤退,程宗楚首先从延秋门入城,唐弘夫紧接着赶到,王处存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卒也在夜里进入了长安城,街坊中的百姓非常高兴,争先恐后欢呼着出来迎接官军,有的人用碎石瓦块投掷贼寇,有的人拾箭供给官军。程宗楚等担心其他将领分享他的功劳,就没有向凤翔节度使郑畋和鄜延节度使李孝昌及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通报进城之事。进城后的官军都放下兵器,私自闯入民宅,抢劫金银财帛和妓妾。王处存命令士兵头扎白丝带为记号,街坊市面上的无赖少年有的也利用这种标记去掠抢钱财。黄巢军队露宿在霸上,侦查了解到官军军纪败坏,而且各军兵马还没有赶到,便带兵返回袭击长安,从各门分头进入城中,双方在长安城里交战,程宗楚、唐弘夫战死。官军抢劫来的财物太重了,以致行动不便,最终被黄巢军队打败,十之八九的人都被杀死。王处存收拾残兵返回驻地。

【原文】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1]”。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贼所署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商州刺史宋岩,闻巢弃长安,皆帅众奔邓州,朱温斩溥、谦,释岩使还商州[2]

【注文】

[1]纵兵屠杀: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杀八万人”。

[2]王溥(?—881年):唐末黄巢部将。曾被任命为同州刺史。黄巢撤出长安后,率领军队逃奔邓州,后被朱温杀死。  乔谦(?—881年):黄巢部将,曾被任命为华州刺史。黄巢撤出长安后,率领军队逃奔邓州,后被朱温杀死。  商州:州名。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置,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洛)。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间为上洛郡,后复为商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及湖北郧(yún)西等地。  宋岩: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部将。曾被任命为商州刺史。黄巢撤出长安后,率领军队逃奔邓州。后被朱温释放,返还商州。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四月丁亥(初十日),黄巢再次进入长安,非常恼火长安百姓帮助官军,于是放纵士兵进行屠杀,血流成河,叫作“洗城”。于是,唐朝各路军队纷纷撤退,黄巢军的势力更加猖獗。黄巢军所任命的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商州刺史宋岩,听说黄巢放弃长安,都率领军队逃奔邓州,朱温杀了王溥、乔谦,释放了宋岩,命他回商州镇守。

【原文】

庚寅,拓跋思恭、李孝昌与贼战于王桥,不利[1]

【注文】

[1]王桥: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长安城东。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四月庚寅(十三日),拓跋思恭、李孝昌与黄巢军队在王桥交战,很不顺利。

【原文】

诏以河中留后王重荣为节度使。

【译文】

下诏任命河中留后王重荣为节度使。

【原文】

贼众上黄巢尊号曰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1]

【注文】

[1]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古代皇帝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加在皇帝身上。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译文】

黄巢军给黄巢上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原文】

有双雉集广陵府舍,占者以为野鸟来集,城邑将空之兆[1]。高骈恶之,乃移檄四方,云将入讨黄巢,悉发巡内兵八万,舟二千艘,旌旗甲兵甚盛[2]。五月乙未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和元年五月戊申朔,无乙未日。,出屯东塘[3]。诸将数请行期,骈托风涛为阻,或云时日不利,竟不发[4]

【注文】

[1]雉:野鸡。  占者:以占卜为职业的人。古代常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2]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

[3]东塘:地名。位于今江苏扬州东。

[4]时日不利:时辰不吉利。

【译文】

有一对野鸡降落在广陵府屋顶上,占卜的人认为野鸡来集,是城市将要变空的前兆。高骈非常讨厌这件事,于是向四方发布文告,声称将要率兵入关讨伐黄巢,调动辖区内的全部八万兵力,两千艘战船,军旗和全副武装的战士非常威武强盛。中和元年(881年)五月乙未,高骈出兵驻扎在东塘。部将们多次请示出发日期,高骈以风浪太大为借口,或说时日不吉利,始终没有发兵。

【原文】

黄巢之克长安也,忠武节度使周岌降之。岌尝夜宴,急召监军杨复光,左右曰:“周公臣贼,将不利于内侍,不可往[1]。”复光曰:“事已如此,义不图全。”即诣之。酒酣,岌言及本朝,复光泣下,良久曰:“丈夫所感者恩义耳。公自匹夫为公侯,奈何舍十八叶天子而臣贼乎[2]!”岌亦流涕,曰:“吾不能独拒贼,故貌奉而心图之。今日召公,正为此耳。”因沥酒为盟[3]。是夕,复光遣其养子守亮杀贼使者于驿[4]。时秦宗权据蔡州,不从岌命,复光将忠武兵三千诣蔡州,说宗权同举兵讨巢[5]。宗权遣其将王淑将兵三千从复光击邓州,逗留不进,复光斩之,并其军[6]。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7]。王建,舞阳人;韩建,长社人;晏弘、晖、造、师泰,皆许州人也[8]。复光帅八都与朱温战,败之,遂克邓州,逐北至蓝桥而还[9]

【注文】

[1]召监军杨复光:杨复光为忠武监军,原屯驻在邓州。朱温攻陷邓州后,杨复光遂至许州依附周岌。  内侍:称杨复光。

[2]丈夫:犹言大丈夫。指有所作为的人。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十八叶:自唐高祖李渊至唐僖宗李儇十八世。其中不计武则天,唐僖宗是第十八代皇帝。

[3]沥(lì)酒:洒酒于地,表示祝愿或起誓。

[4]守亮:即杨守亮(?—894年),本姓訾(zī)名亮,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宦官杨复光在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收他为养子,于是改姓杨,名守亮。早年为扈跸(bì)都将,后在杨复恭的提拔下,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欲投奔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行至华州(治今陕西华县)时被韩建擒获,处斩。  驿: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5]秦宗权(?—889年):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一作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初为许州牙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同年冬,黄巢军攻入潼关,唐僖宗逃奔四川,他因进攻起义军有功授蔡州奉国军节度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关中,进入河南。他迎战失败,投降黄巢。黄巢失败后,他于光启元年(885年)在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称帝,并攻占了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洛州(治今河南洛阳)等二十多个州,一时成为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集团。随后,与盘踞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展开争霸。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在与朱温的交战中,战败被擒,后被押送至京师斩首。  蔡州:州名。隋炀帝大业初改溱州置,治所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后改为汝南郡。唐初改为豫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汝南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豫州,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改为蔡州。辖境大致在今河南淮河以北,桐柏山以东,洪河上游以南地区。

[6]王淑(?—881年):唐末秦宗权的部将,因跟随宦官杨复光进攻邓州时逗留不进被杀。

[7]八都:唐末禁军名。置于唐僖宗时期。由忠武监军杨复光从诸军中挑选骁勇善战者组成,任命鹿晏弘、韩建等八人为都将,分别统辖一千人(即一都)。  牙将:统帅牙军的将领。唐末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作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牙军是藩镇中最精锐的军队,常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领,是藩镇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武装力量。  鹿晏弘(?—886年):唐末将领,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宦官杨复光部下。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逃到成都(今四川成都),他跟随杨复光镇压黄巢军队。黄巢战败后,杨复光任命他为都将。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他又被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后被蔡州刺史秦宗权杀死。  晋晖(844—923年):字光远,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末忠武军牙将,曾跟从宦官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军。黄巢军队占领长安后,唐僖宗逃亡蜀地,他跟随王建与韩建等人率领忠武军迎接唐僖宗,担任“随驾五都”之一。唐僖宗返回长安后,他被任命为神策军使。后辅弼王建,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封弘农郡王。1974年,在四川成都东北郊附近出土了前蜀晋晖墓志铭。按墓铭晋晖死于前蜀后主王衍乾德五年(923年),享年79岁,其生年当为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  王建(847—918年):字光图,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钢)人,田令孜养子。黄巢起义时投效唐朝军队,隶属于忠武军。唐朝都城长安沦陷时他奋不顾身护驾,号为“随驾五都”之一,是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唐僖宗返回长安后,任命他为禁军将领。光启二年(886年),唐僖宗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任命他为“清道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他率领精兵攻破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北),占据汉州(治今四川广汉),进攻彭州(治今四川彭州),大败陈敬瑄,不久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到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已占有东川梓(治今四川三台)、渝(治今重庆)等州,遂有两川兼三峡之地。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取得山南西道控制权。次年,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同年九月,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韩建(855—912年):唐末军事将领。字佐时,许州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初为蔡州军校,后随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黄巢退出长安后,他率部迎接唐僖宗返京,被任命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节度使。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他被封为太傅、许国公。后参与唐末军阀混战,战败后投降朱温。后梁代唐后,任司徒、同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使、陈许蔡观察使等职。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被乱兵所杀。  张造:生卒年不详,唐末龙州(治今四川平武东南)人。原为忠武军牙将,曾跟从宦官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与王建等弃鹿晏弘而投靠田令孜,为“随驾五都”之一。后追随前蜀王建,官至茂州刺史。  李师泰: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初为忠武军牙将,曾跟随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与王建等弃鹿晏弘而投靠田令孜,为“随驾五都”之一,担任忠州刺史。后跟随王建前往西川,历官蜀州刺史、节度判官。  庞从: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初为忠武军牙将,曾跟随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

[8]舞阳: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河南舞阳西北,南朝宋废。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移治吴城镇(今河南舞阳东)。  长社: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七年(549年)治所迁至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隋炀帝开皇初更名颍川县,唐初复名长社县。

[9]蓝桥:地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译文】

黄巢攻克长安时,忠武节度使周岌投降了黄巢。周岌曾经在晚上设宴,紧急宴请唐监军杨复光,杨复光的左右随从劝说道:“周公投降了贼寇,将会不利于您,不能前去。”杨复光说:“事情已经这样,我只能舍生取义。”于是去见周岌。酒喝到畅快时,周岌说到唐朝,杨复光落泪,过了好久说:“最能打动大丈夫的是恩义,您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公侯,为什么要抛弃立国十八代的天子而投降黄巢呢?”周岌听后也哭着说:“我没有能力单独抵抗贼寇,所以表面上投敌而内心在想如何打败他。今天请您来,正是为了这件事。”于是洒酒为盟。当天晚上,杨复光派养子杨守亮在驿馆杀了黄巢的使者。当时秦宗权占据了蔡州,不听从周岌的命令,杨复光率领三千名忠武兵来到蔡州,劝秦宗权一同举兵讨伐黄巢。秦宗权派部将王淑率领三千名士兵跟随杨复光进攻邓州,王淑因逗留不进,被杨复光斩杀,吞并了他的军队。而后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调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率领。王建是舞阳人,韩建是长社人,鹿晏弘、晋晖、张造、李师泰都是许州人。杨复光率领八都与朱温交战,击败了他,于是攻克了邓州,往北追击敌军到蓝桥而回。

【原文】

昭义节度使高浔会王重荣攻华州,克之[1]

【注文】

[1]高浔(xún)(?—881年):唐末官吏,高骈侄孙。曾任陕虢观察使、昭义节度使等。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在石桥(今陕西华县西)被黄巢将领李详打败。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被部将成麟杀死。

【译文】

昭义节度使高浔会同王重荣一起进攻华州,攻了下来。

【原文】

六月戊戌,以郑畋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都统如故[1]

【注文】

[1]司空: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主管水利、土木工程和官府手工业等。此后历代沿置。隋唐虽设司空,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多为大臣的加官。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六月戊戌(二十二日),任命郑畋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仍旧担任原先的都统职务。

【原文】

邠宁节度副使朱玫屯兴平,黄巢将王播围兴平,玫退屯奉天及龙尾陂[1]

【注文】

[1]兴平:县名。初名始平县,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吐蕃遣使迎和亲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亲送金城公主至此,并将此县改名为金城县。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改金城县为兴平县。治所设在今陕西兴平。

【译文】

邠宁节度副使朱玫驻扎在兴平,黄巢部将王播包围兴平,朱玫退兵驻扎在奉天及龙尾陂。

【原文】

西川黄头军使李将万人,巩咸将五千人屯兴平,为二寨,与黄巢战,屡捷;陈敬瑄遣神机营使高仁厚将二千人益之[1]

【注文】

[1]军使:官名。掌军中的赏功罚罪。  巩咸:生卒年不详,唐末将领。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神机营使:武官名。剑南西川节度使下设置的负责火器制造的官员。  高仁厚(?—886年):唐末将领。曾任剑南西川神机营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叛陈敬瑄,被杀。

【译文】

剑南西川黄头军使李率领一万军队,巩咸率领五千军队驻扎在兴平,设立两个营寨,在与黄巢军队的交锋中,多次战胜。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命令神机营使高仁厚率领两千人前往增援。

【原文】

初,车驾至成都,蜀军赏钱人三缗。田令孜为行在都指挥处置使,每四方贡金帛,辄颁赐从驾诸军无虚月,不复及蜀军,蜀军颇有怨言[1]。秋七月丙寅,令孜宴土客都头,以金杯行酒,因赐之,诸都头皆拜而受[2]。西川黄头军使郭琪独不受,起言曰:“诸将月受俸料,丰赡有余,常思难报,岂敢无厌[3]。顾蜀军与诸军同宿卫,而赏赉悬殊,颇有觖望,恐万一致变[4]。愿军容减诸将之赐以均蜀军,使土客如一,则上下幸甚[5]。”令孜默然有间,曰:“汝尝有何功?”对曰:“琪生长山东,征戍边鄙,尝与党项十七战,契丹十余战,金创满身[6]。又尝征吐谷浑,伤胁肠出,线缝复战。”令孜乃自酌酒于别樽以赐琪[7]。琪知其毒,不得已,再拜饮之。归,杀一婢,吮其血以解毒,吐黑汁数升[8]。遂帅所部作乱,丁卯,焚掠坊市。令孜奉天子保东城,闭门登楼,命诸军击之。琪引兵还营,陈敬瑄命都押牙安金山将兵攻之,琪夜突围出,奔广都[9]

【注文】

[1]行在都指挥处置使:唐僖宗临时设置的使职,相当于行宫总指挥官兼军政总监。  虚月:空月。古代指没有贡物的月份。

[2]土客都头:土军指蜀军,客军指从驾诸军。都头,本指诸军统帅,后来一部之军称为一都,其部帅即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宋代州县捕快头目亦有此称。

[3]郭琪:生卒年不详,唐末将领。曾任西川黄头军使。后因不满田令孜的行为,逃奔淮南节度使高骈。  俸料:唐代官员的薪水,一般发禄米或钱。

[4]赏赉(lài):赏赐。  觖(jué)望:抱怨、不满意。

[5]军容:官名,观军容使的简称。参见前文“观军容使”条注。

[6]契丹:古代东北民族,北魏时始见于史籍。源于东湖,为鲜卑的一支。分布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以游牧、狩猎和捕鱼为业。隋朝时,契丹各部已形成松散的部落联盟。唐朝初年,正式形成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唐太宗时,契丹归附唐朝,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窟哥为松漠都督,并赐姓李氏。唐玄宗时,契丹内部动乱不已,再加对唐朝战争的失败,使氏族部落组织大部溃散。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在位期间统帅契丹军马,连年对外掠夺,俘掠大批奴隶和牲畜,不断扩大统治地区,使契丹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金创:中医名词,指金刃对人体所致的创伤。

[7]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8]婢:旧时供有钱人家役使的女奴。

[9]都押牙:督管押牙的官员。押牙是唐朝设置的官名,所谓“押”就是“掌管”,“牙”就是“牙旗”,可以理解为“掌管牙旗的官员”,引申为“管领仪仗的侍卫”。牙,后来也作“衙”。  安金山:生卒年不详,唐末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部将。曾奉陈敬瑄之命,围剿西川黄头军使郭琪的叛乱。  广都:县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置,县治在今四川双流东南。

【译文】

当初,唐僖宗到达成都时,蜀地军队每人赏钱三缗。田令孜担任行在都指挥处置使,每逢四方贡献金钱布帛,就颁赐给随驾诸军,而且每月都有,不再发给蜀军,蜀军多有怨言。中和元年(881年)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田令孜宴请四川土军和外来客军的都头,用金杯来行酒,顺势把金杯赠送给大家,众都头都拜谢接受。唯独西川黄头军使郭琪不接受,站起来说道:“诸将每月都有国家的俸禄,丰富有余,常常想到难以答报,岂敢贪得无厌!现在蜀军和诸军一同守卫,而赏赐却十分悬殊,蜀军颇有不满,我非常担心发生事变。希望田军容能够减少诸将的赏赐,并均给蜀军,使土著和客军一样,则上下都很庆幸了。”田令孜沉默了一会儿,说:“你曾经有什么功劳?”回答:“郭琪生长在山东,戍守在边防地区,曾经与党项交战十七次,与契丹交战十几次,全身都是战伤,又曾征伐吐谷浑,肋下受伤,肠子流出,用线缝上后又去战斗。”田令孜就从别的酒器中斟酒赐给郭琪,郭琪知道里面有毒,不得已,再拜后喝下。郭琪回家后杀了一个奴婢,喝她的血来解毒,吐出黑毒汁好几升。于是率部队反叛。丁卯(二十一日),郭琪军队焚烧抢劫了市场和居民区。田令孜保护着唐僖宗退保东城,关闭城门登上城楼,命令诸军攻打他。郭琪领兵回营,陈敬瑄命都押牙安金山带兵进攻,郭琪趁夜色突围出去,逃往广都。

【原文】

上日夕专与宦官同处,议天下事,待外臣殊疏薄[1]。庚午,左拾遗孟昭图上疏,以为:“治安之代,遐迩犹应同心;多难之时,中外尤当一体[2]。去冬车驾西幸,不告南司,遂使宰相、仆射以下悉为贼所屠,独北司平善[3]。况今朝臣至者,皆冒死崎岖,远奉君亲,所宜自兹同休等戚[4]。伏见前夕黄头军作乱,陛下独与令孜、敬瑄及诸内臣闭城登楼,并不召王铎以下及收朝臣入城。翌日,又不对宰相,亦不宣慰朝臣[5]。臣备位谏官,至今未知圣躬安否,况疏冗乎[6]?傥群臣不顾君上,罪固当诛;若陛下不恤群臣,于义安在!夫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北司之天下。天子者,四海九州岛之天子,非北司之天子[7]。北司未必尽可信,南司未必尽无用。岂天子与宰相了无关涉,朝臣皆若路人[8]。如此,恐收复之期,尚劳宸虑,尸禄之士,得以晏安[9]。臣躬被宠荣,职在裨益,虽遂事不谏,而来者可追[10]。”疏入,令孜屏不奏。辛未,矫诏贬昭图嘉州司户,遣人沉于蟇颐津,闻者气塞而莫敢言[11]

【注文】

[1]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专指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寺人、阉官、宦者、中官等。  外臣:外廷之臣,即朝官。

[2]孟昭图(?—881年):唐朝官吏。唐僖宗时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为宦官田令孜所恶,贬为嘉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被田令孜所派刺客沉杀于蟇(má)颐津。孟昭图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岸边建造了一个祠堂,称为孟昭图祠。  治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遐迩(ěr):远近。  中外:宫中与外廷。

[3]平善:平安完好。

[4]同休等戚:即休戚与共。休戚,喜乐悲伤。

[5]翌(yì)日:明日,第二天。  不对宰相:不召集宰相一起商讨政事。

[6]疏冗(rǒng):指居于散位之官。

[7]四海九州:犹言天下。泛指中原。《礼记·祭义》中详细记载“四海”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8]了无关涉:全无关系。

[9]尸禄:居位食禄而不做事。

[10]职在裨益:谏官之责在于裨补缺漏。  虽遂事不谏,而来者可追:语见《论语·八佾(yì)》(“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和《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过去的事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借鉴。

[11]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嘉州:州名。北周时期置,治所设在平羌县(今四川乐山东北),取“郡土嘉美”之意。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并入眉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眉山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嘉州。治所迁至龙游县(今四川乐山),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乐山、峨眉山、夹江、犍为、沐川、马边等地。唐玄宗天宝初改为犍(qián)为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嘉州。  蟇颐津:津渡名。在今四川眉山东。蟇,蟆的异体字。

【译文】

唐僖宗整日与宦官在一起,讨论国家事情,对待朝臣特别疏远淡薄。中和元年(881年)七月庚午(二十四日),左拾遗孟昭图上书,说:“政局安定年代,远近尚且应该同心协力,多难之时,朝廷内外更应当团结一致。去年冬天皇帝西行,没有告诉南衙的朝官,于是使得宰相、仆射以下的官员,全部被贼寇所杀,只有北司平安无事。况且今天来到的朝臣,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经过崎岖之路,远道来拥戴皇上的,应当从此与他们休戚与共。臣看到前几天黄头军作乱,陛下只与田令孜、陈敬瑄以及内侍诸臣闭城登楼,并没有召王铎以下的人,也不让朝臣进城。第二天,又没有召见宰相问对,也不宣召和安慰朝臣。臣是谏官,至今不知圣上平安与否,何况疏远的散官呢?倘若群臣不顾君上,他们的罪过应当斩首;如果陛下不体恤群臣,道义上说得通吗!唐朝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北司的天下;天子是四海九州的天子,不是北司的天子。北司未必人人可信,南司未必全无用处。岂有天子与宰相毫无关涉,与朝臣如同陌路之人的事情!这样下去,恐怕收复长安之期还有待时日,那些行尸受禄之士得以宴享安定。臣是身受宠信荣华的谏官,职责就是要对朝廷有所帮助,虽然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但未来还是可以追补的。”奏疏递上去之后,田令孜拦下没禀奏皇帝。辛未(二十五日),田令孜假借皇帝名义下诏贬孟昭图为嘉州司户,又派人把他沉进蟇颐津中淹死,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义愤填膺而不敢言语。

【原文】

鄜延节度使李孝昌、权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屯东渭桥,黄巢遣朱温拒之。

【译文】

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代理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驻扎在东渭桥,黄巢派遣朱温前往抵抗。

【原文】

以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邠宁节度副使朱玫为节度使。

【译文】

任命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邠宁节度副使朱玫为节度使。

【原文】

秋八月,高浔与黄巢将李详战于石桥,浔败,奔河中,详乘胜复取华州[1]。巢以详为华州刺史。

【注文】

[1]李详: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曾于石桥击败唐将高浔,收复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等地,黄巢任命他为华州刺史。  石桥:又名西石桥,在今陕西华县西石堤河上。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秋季八月,昭义节度使高浔与黄巢将领李详在石桥交战,高浔战败逃往河中,李详乘胜攻取了华州。黄巢于是任命李详为华州刺史。

【原文】

以权知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为节度使。

【译文】

任命代理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为节度使。

【原文】

九月,李孝昌、拓跋思恭与尚让、朱温战于东渭桥,不利,引去。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九月,李孝昌、拓跋思恭与尚让、朱温在东渭桥交战,失利,率军撤退。

【原文】

初,高骈与镇海节度使周宝俱出神策军,骈以兄事宝[1]。及骈先贵,有功,浸轻之[2]。既而封壤相邻,数争细故,遂有隙[3]。骈檄宝入援京师,宝治舟师以俟之,怪其久不行[4]。访诸幕客,或曰:“高公幸朝廷多故,有并吞江东之志,声云入援,其实未必非图我也,宜为备。”宝未之信,使人觇骈,殊无北上意[5]。会骈使人约宝面会瓜洲议军事,宝遂以言者为然,辞疾不往[6]。且谓使者曰:“吾非李康,高公复欲作家门功勋以欺朝廷邪[7]!”骈怒,复遣使责宝:“何敢轻侮大臣?”宝诟之曰:“彼此夹江为节度使,汝为大臣,我岂坊门卒邪[8]?”由是遂为深仇。骈留东塘百余日,诏屡趣之,骈上表托以宝及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将为后患。辛亥,复罢兵还府,其实无赴难心,但欲禳雉集之异耳[9]

【注文】

[1]周宝(810—884年):字上珪(guī),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末军事将领。唐武宗会昌年间,以善击毬为神策军打毬军将,入值宿卫,与高骈皆隶属于右神策军,后擢为金吾将军、泾原节度使。黄巢义军攻陷长安后,他率军护驾,屡次与起义军作战。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进平章事,兼天下租庸副使,封汝南郡王,调任镇海节度使。他在职期间溺于声色,不亲政事,导致部将作乱。兵败后被钱镠(liú)杀死。朝廷追赠他为太保。

[2]浸轻之:逐渐看不起周宝。

[3]封壤相邻:两人所管辖的地区,高骈是淮南,周宝是浙西,只隔着一条长江。

[4]舟师:水军。

[5]觇(chān):暗中察看。

[6]瓜洲:又称瓜步洲,在今江苏扬州南。本系长江中的沙洲,唐中叶后与北岸陆地相连。

[7]吾非李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刘辟任西川节度使,李康任东川节度使,刘辟想兼有东川地,于是发兵进攻东川,把李康围困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随后攻陷梓州俘虏李康。而此时唐宪宗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出兵讨伐刘辟。刘辟于是将李康送还给高崇文,以求减免自己的罪过。高崇文由于李康兵败失守梓州,将其处死。  作家门功勋:指高崇文斩东川节度使李康。高崇文乃高骈之祖。

[8]坊门卒:长安城居住区共一百零六坊,每坊皆有墙有门,每门皆有守卒。

[9]禳(ráng):祈求消除灾殃。

【译文】

当初,高骈和镇海节度使周宝都出身于神策禁军,高骈把周宝当作哥哥。等到高骈先升了官,立了战功,就逐渐看不起周宝了。后来,两人所管辖的区域又相邻,多次因小事情发生争执,于是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高骈命令周宝入关援救京城,周宝准备好船只和军队等待出发,但对高骈久无动静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向幕僚求教,有的说:“高公庆幸朝廷多发生事变,让他好吞并江东一带。他虽然口口声声说要进京援救,其实未必不是想借机除掉我们。我们应该及时提前准备。”周宝开始没有相信。于是命人前去窥探,得知高骈根本没有北上的意思。正赶上高骈让人来约周宝到瓜洲会面商讨进军的事情,周宝认为幕僚说的有道理,于是借口生病无法前往。并对使者说:“我不是李康,高公又想在家门口寻找借口,假称谋反而收捕大将,作为自己的功勋来欺骗朝廷吗!”高骈听后十分生气,又派使者责备周宝:“你为何敢轻慢侮辱大臣?”周宝也回骂说:“我们彼此隔江做节度使,你是大臣,我难道是看管街坊市门的小吏吗?”从此,两人就结下了深仇。高骈在东塘停留了一百多天,皇帝多次督促他出兵,高骈上表称周宝及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将要成为后患而不肯发兵。中和元年(881年)九月辛亥(初六日),高骈又撤兵回府,其实他并没有北上抗贼之心,只是想要避让双雉齐集府衙屋顶的灾异之兆罢了。

【原文】

忠武监军杨复光屯武功。凤翔行军司马李昌言将本军屯兴平。时凤翔仓库虚竭,犒赏稍薄,粮馈不继。昌言知府中兵少,因激怒其众,冬十月,引军还袭府城。郑畋登城与士卒言,其众皆下马罗拜曰:“相公诚无负我曹[1]。”畋曰:“行军苟能戢兵爱人,为国灭贼,亦可以顺守矣[2]。”乃以留务委之,即日西赴行在。

【注文】

[1]罗拜:罗列而拜、围绕着下拜。

[2]戢(jí)兵:本义为息兵。此指收敛约束士兵。  顺守:以武力夺取天下为逆取,以文教治理天下为顺守。此处引申为以武力逐帅为逆取,讨贼立功而任节度使为顺守。

【译文】

忠武监军杨复光屯兵武功,凤翔行军司马李昌言率领军队屯驻兴平。当时凤翔仓库空虚,给将士们的犒赏比较少,粮食也供给不上。李昌言知道凤翔节度使府中兵力很少,所以乘机煽动部下,中和元年(881年)冬季十月,领兵回袭凤翔节度使府城。郑畋登城对士兵喊话,李昌言的部下都下马跪拜说:“相公实在没有对不起我们的事情。”郑畋说:“行军司马李昌言假如能收兵爱护百姓,为国消灭贼寇,也可以说是顺守了。”于是就委任李昌言为凤翔留守,自己当天就西赴成都觐见皇帝。

【原文】

天平节度使曹全晸与贼战死,军中立其兄子存实为留后[1]

【注文】

[1]存实:即曹存实(?—882年),天平节度使曹全晸侄子,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曹全晸在镇压黄巢起义军时战死,曹存实被军中拥立为天平留后。次年,在抵抗魏博节度使韩简的进攻中,战死。

【译文】

天平节度使曹全晸战死,军中拥立他哥哥的儿子曹存实为留后。

【原文】

十一月,孟楷、朱温袭鄜、夏二军于富平,二军败,奔归本道[1]

【注文】

[1]鄜、夏二军:即李孝昌鄜延兵与拓跋思恭夏绥兵。  富平:京兆府所属县,治今陕西富平西南。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孟楷、朱温在富平袭击李孝昌的鄜延军与拓跋思恭的夏绥军,两军战败,逃回本道。

【原文】

郑畋至凤州,累表辞位[1]。诏以畋为太子少傅分司,以李昌言为凤翔节度行营招讨使[2]

【注文】

[1]凤州:州名。因西界有凤凰山而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南岐州置,治所在梁泉县(今陕西凤县东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河池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凤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河池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改凤州。

[2]太子少傅:官名。“东宫三少”或“太子三少”之一。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隋唐时逐渐成为虚衔。

【译文】

郑畋到达凤州,屡次上表请求辞去官职。下诏改任郑畋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任命李昌言为凤翔节度行营招讨使。

【原文】

十二月,以感化留后时溥为节度使[1]。赐夏州号定难军[2]

【注文】

[1]时溥(?—893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末军事将领。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时任牙将的他率兵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军,行至河阴(今河南荥阳北),军士哗变,于是返归徐州(治今江苏徐州),驱逐节度使支详,他被拥立为留后,后又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他发兵征讨黄巢,捷报频传,因功授东面兵马都统。又合兵追击黄巢部将尚让。中和四年(884年),尚让叛降,黄巢死,黄巢之甥林言亦降。时溥论功第一,获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受封巨鹿郡王。朱温不服,与他产生矛盾,从此双方争战不息。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徐州被攻破,时溥自焚而死。

[2]夏州:即夏绥节度使,因其驻守夏州,故又称夏州节度使。参见前文“夏绥”条注。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任命感化留后时溥为节度使。赐夏州号为定难军。

【原文】

王铎以高骈为诸道都统无心讨贼,自以身为首相,发愤请行,恳款流涕,至于再三,上许之[1]

【注文】

[1]恳款:诚恳,恳切。

【译文】

王铎因为高骈为诸道都统却无心讨伐贼寇,考虑到自己身为宰相,便决心要求亲自前往督战,诚恳真切地流下了眼泪,经再三请求,最终获得唐僖宗同意。

【原文】

二年春正月辛亥,以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都统,权知义成节度使,俟罢兵复还政府[1]。高骈但领盐铁转运使,罢其都统及诸使[2]。听王铎自辟将佐,以太子少师崔安潜为副都统[3]。辛未,以周岌、王重荣为都都统左右司马,诸葛爽及宣武节度使康实为左右先锋使,时溥为催遣纲运租赋防遏使[4]。以右神策观军容使西门思恭为诸道行营都都监[5]。又以王处存、李孝昌、拓跋思恭为京城东北西面都统,以杨复光为南面行营都监使。又以中书舍人郑昌图为义成节度行军司马,给事中郑畯为判官,直弘文馆王抟为推官,司勋员外郎裴贽为掌书记[6]。昌图,从谠之从祖兄弟;畯,畋之弟;搏,玙之曾孙;贽,坦之子也[7]。又以陕虢观察使王重盈为东面都供军使[8]。重盈,重荣之兄也。

【注文】

[1]充:担任。  都都统:官名。总领诸道行营都统的长官。  政府:唐时称宰相治理政务之处为政府,即政事堂。

[2]但领盐铁转运使:淮南为南北交通要冲,故仍保留高骈盐铁转运使之职。

[3]辟:征召推举授官。

[4]康实: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宣武节度使,唐僖宗任命他为王铎的左右先锋使,讨伐黄巢起义军。  时溥为催遣纲运租赋防遏使:江南纲运,自江淮而来,皆由徐州境内通过,故以时溥担任此职。

[5]西门思恭:生卒年不详,唐后期宦官。历任左军辟仗使、左监门卫上将军、右卫上将军、右神策观军容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被任命为诸道行营都都监,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6]中书舍人:官名。西晋置,为中书省属官,掌呈奏案章。东晋时与中书通事合为一职,称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梁复称中书舍人,专掌草拟诏敕,兼掌呈奏文书章表。隋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职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权力日重。但唐中期后,其草拟诏敕的权力渐为翰林学士所夺,权任遂轻。  郑昌图(?—887年):字光业,开封(今河南开封)郑氏北祖之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中状元。他身材魁梧,不拘小节,胸怀大度。曾任凤翔副使、中书舍人、义成节度行军司马、户部侍郎等职,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给(jǐ)事中:官名。秦置,为朝中官员的加官,加此官衔者可以出入宫禁,侍从皇帝左右。西汉沿置,为中朝要职。魏晋时仍作为加官,但也可单授,五品,属散骑省。南朝设为职事官,掌收发文书,谏诤皇帝,属集书省。北魏置为内朝官,派驻外朝诸曹,参掌政务,并进行监察,从六品上。北齐属集书省,从六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于门下省置给事郎,掌省读奏案。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给事中,为门下重职,处理门下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回,权任颇重,正五品上。  郑畯:生卒年不详,荥阳(今河南荥阳)人,郑畋的弟弟。唐末曾任给事中、判官等职,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直弘文馆:即弘文馆直学士,为六品以下官,属门下省。掌校对图籍。  推官:唐末节度使的属官之一,掌刑狱等事。  王抟(tuán)(?—900年):字昭逸,咸阳(今陕西咸阳)人,进士,唐昭宗乾宁年间累官右仆射。当时宦官专权,唐昭宗与另一宰相崔胤商议诛灭宦官。他认为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激起变故。崔胤于是诬陷他是宦官党羽,而引起唐昭宗的疑忌。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上书诬告他与宦官勾结。次年,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随即被害。  司勋员外郎:官名,为司勋郎中的副职,是吏部的重要佐官。唐代尚书省所辖吏部,下置四司,其中司勋,由郎中、员外郎主其政。员外郎二人,均从六品上。  裴贽(?—905年):字敬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进士。曾任主客、司勋两员外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为义成节度使郑昌图辟为掌书记。后擢右补阙、御史中丞。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由礼部尚书转为刑部尚书,不久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在当时的大臣中,裴贽以风纪严明著称。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以司空致仕。朱温篡位后,他被贬为青州司户参军,不久被杀。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追赠司徒。  掌书记:官名。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始置于行军府,为唐代外官之一。唐玄宗开元以后,诸节度使下亦置掌书记,为节度使府中的秘书官员,主要负责府内各种表奏、命令、书信的拟制。

[7]玙(yú):即王玙(?—768年),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自幼习礼学,精通祭祀礼仪。历仕唐玄宗、唐肃宗二朝。唐玄宗晚年推崇老子之道,好神仙事,王玙以鬼神献媚,颇得玄宗宠幸,被擢为太常博士、侍御史、祠祭使。唐肃宗即位,迁太常卿,以祠祭、祈福受宠。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任蒲、同、绛等州节度使,不久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因资望浅,不服众议,次年罢为刑部尚书,出为淮南节度使,仍兼祠祭使。后召入,迁太子少师。不久,病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简怀”。  坦:即裴坦(795—874年),字知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福建观察使裴乂之子,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曾任左拾遗、史馆修撰,历任职方郎中、礼部侍郎、华州刺史等职。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死于任上。

[8]陕虢(guó)观察使:唐方镇名。唐高祖至德元年(756年)置,治所设在陕州(今河南陕县)。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改为保义军,治所设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王重盈(?—895年):唐末将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人,王重荣的哥哥。以雄武矫健著称,历任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河中尹,封琅琊郡王。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病死。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春季正月辛亥(初八日),任命王铎兼任中书令,担任诸道行营都都统,暂时代理义成节度使,等待战事平息后再返还朝廷。高骈只兼任盐铁转运使,罢免他的都统及其他诸使职务。允许王铎自己任命将佐,以太子少师崔安潜为副都统。辛未(二十八日),任命周岌、王重荣为都都统左右司马,诸葛爽及宣武节度使康实为左右先锋使,时溥为催遣纲运租赋防遏使,任命右神策观军容使西门思恭为诸道行营都都监。又任命王处存、李孝昌、拓跋思恭为京城东北西面都统,以杨复光为南面行营都监使。又任命中书舍人郑昌图为义成节度行军司马,给事中郑畯为判官,直弘文馆王抟为推官,司勋员外郎裴贽为掌书记。郑昌图是郑从谠的叔伯兄弟,郑畯是郑畋的弟弟,王抟是王玙的曾孙,裴贽是裴坦的儿子。又任命陕虢观察使王重盈为东面都供军使。王重盈是王重荣的哥哥。

【原文】

黄巢以朱温为同州刺史,令温自取之。二月,同州刺史米诚奔河中,温遂据之[1]

【注文】

[1]米诚:生卒年不详,唐朝官吏。唐僖宗朝曾任同州刺史一职。

【译文】

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刺史,命令朱温前去攻取同州。中和二年(882年)二月,同州刺史米诚逃奔河中,朱温便占据了同州。

【原文】

己卯,以太子少傅分司郑畋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召诣行在,军务一以咨之。以王铎兼判户部事。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二月己卯(初六日),任命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郑畋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召他到成都行宫,军务一律与他商议。任命王铎兼管户部事务。

【原文】

朱温寇河中,王重荣击败之。

【译文】

朱温进攻河中,王重荣打败了他。

【原文】

以李昌言为京城西面都统,朱玫为河南都统[1]

【注文】

[1]河南:据胡三省注称,当时朱玫担任邠宁节度使,不可能出关东统河南诸镇,因此,此处河南当指自龙门河东至蒲津一带大河南岸。但岑仲勉却认为这种说法只是向字面求解而未察唐代朝廷当时的军事布置。当时朱玫镇邠宁,在长安以西,因有黄巢军驻扎的缘故,因此朱玫不可能兼顾长安以东的蒲津一带。经考证,河南实为“渭南”之误。参见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朱玫为河南都统”条。  渭南:县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新丰县置,治所在今陕西渭南东南。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移治今陕西渭南。

【译文】

任命李昌言为京城西面都统,朱玫为河南都统。

【原文】

以右神策将军齐克俭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兼博野奉天节度使。赐鄜坊军号保大[1]

【注文】

[1]鄜坊: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治所设在坊州(今陕西黄陵西南),领坊、鄜(治今陕西富县)、丹(治今陕西宜川)、延(治今陕西延安东北)四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治所迁至鄜州(今陕西富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号为保大军。

【译文】

任命右神策将军齐克俭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兼博野、奉天节度使。赐给鄜坊军保大称号。

【原文】

夏四月,王铎将两川、兴元之军屯灵感寺,泾原屯京西,易定、河中屯渭北,邠宁、凤翔屯兴平,保大、定难屯渭桥,忠武屯武功,官军四集[1]。黄巢势日蹙,号令所行,不出同、华[2]。民避乱,皆入深山筑栅自保,农事俱废,长安城中斗米直三十缗。贼买人于官军以为粮,官军或执山栅之民鬻之,直数百缗,以肥瘠论价[3]

【注文】

[1]两川:东川和西川的合称。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因有两川之称。  灵感寺:建于唐初,又名西明寺,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江留村。本为永兴王府家佛堂,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为灵感寺。灵感寺为玄奘弟子圆测法师驻锡之所、道宣法师住所、宏法法师道场。  易定:即义武节度使。  保大、定难:原鄜坊节度赐号为保大军,参见前文“鄜坊”条注。原夏绥节度赐号为定难军,参见前文“夏绥”条注。

[2]不出同、华:当时黄巢大将朱温占据同州,李详占据华州,其余地方非黄巢所控制,故号令只行此二州。

[3]直:通“值”。  肥瘠(jí):指肥瘦。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夏季四月,王铎率领两川、兴元军屯驻灵感寺,泾原军屯驻京西,易定军、河中军则屯兵渭北,邠宁军、凤翔军屯驻兴平,保大军、定难军屯扎渭桥,忠武军屯武功,官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黄巢势力则越来越小,号令推行已不出同、华二州。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都跑进深山,筑起堡寨围栏保护自己,农业生产全都荒废,长安城里一斗米值三十缗。黄巢军只好向官军买人当粮食吃,官军有的抓住山寨里的百姓就卖给他们,一个人值数百缗,并按人的肥瘦来论价。

【原文】

五月,加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侍中,罢其盐铁转运使。骈既失兵柄,又解利权,攘袂大诟,遣幕僚顾云草表自诉,言辞不逊[1]。其略曰:“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又曰:“奸臣未悟,陛下犹迷,不思宗庙之焚烧,不痛园陵之开毁[2]。”又曰:“王铎偾军之将,崔安潜在蜀贪黩,岂二儒生能戢强兵[3]?”又曰:“今之所用,上至帅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4]。”又曰:“无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耻[5]。臣但虑寇生东土,刘氏复兴,即轵道之灾,岂独往日[6]。”又曰:“今贤才在野,憸人满朝,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子等计将安出[7]!”上命郑畋草诏切责之[8]。其略曰:“绾利则牢盆在手,主兵则都统当权;直至京北、京西、神策诸镇,悉在指挥之下,可知董制之权;而又贵作司徒,荣为太尉,以为不用,如何为用乎[9]?”又曰:“朕缘久付卿兵柄,不能翦荡元凶,自天长漏网过淮,不出一兵袭逐,奄残京国,首尾三年[10]。广陵之师,未离封部,忠臣积望,勇士兴讥,所以擢用元臣,诛夷巨寇[11]。”又曰:“从来倚仗之意,一旦控告无门,凝睇东南,惟增凄恻[12]。”又曰:“谢玄破苻坚于淝水,裴度平元济于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将[13]。”又曰:“宗庙焚烧,园陵开毁,龟玉毁椟,谁之过与[14]!”又曰:“奸臣未悟之言,何人肯认?陛下犹迷之语,朕不敢当。”又曰:“卿尚不能缚黄巢于天长,安能坐擒诸将!”又曰:“卿云刘氏复兴,不知谁为魁首?比朕于刘玄、子婴,何太诬罔[15]!”又曰:“况天步未倾,皇纲尚整,三灵不昧,百度俱存,君臣之礼仪,上下之名分,所宜遵守,未可堕陵[16]。朕虽冲人,安得轻侮[17]!”骈臣节既亏,自是贡赋遂绝。

【注文】

[1]兵柄:兵权。  利权:财权。唐僖宗于这年春季正月罢高骈都统,罢免了他督率诸道的兵权;现在又罢免他的盐铁转运使,是解其财权。  攘袂(rǎng mèi)大诟:暴跳大骂。攘袂,捋袖伸臂,发怒的样子。  草表自诉:书写章奏,自我申诉。  言辞不逊:指高骈所上奏章,语言犯上,失人臣礼。

[2]奸臣:高骈所指奸臣为王铎、崔安潜等。  不思宗庙之焚烧,不痛园陵之开毁:此二句所说之事,指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军队攻入长安,宗庙与皇陵遭兵火之灾。宗庙,指唐皇室祖庙。园陵,指唐皇帝诸陵。

[3]偾(fèn)军之将:败军之将。此指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镇守江陵,为黄巢所败。  崔安潜:当时跟从唐僖宗逃亡蜀中,为太子少师。王铎代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以崔安潜为副,故高骈记恨他们。  贪黩:贪污。  戢强兵:指控御骄兵悍将。

[4]裨(pí)将:副将。

[5]刮席之耻:借东汉末淮阳王刘玄故事讥讽唐僖宗。据《汉纪》载,淮阳王刘玄即帝位于洛阳,王莽败后,迁都长安,面对官吏、宫女,羞怍汗颜,俯首刮席不敢视。刮席:以手擦席,形容手足无措的样子。

[6]刘氏复兴:此句的意思是说将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兴起于山东草泽之中。  轵道之灾:高骈引秦王子婴亡国之君事例斥责唐僖宗。轵道:亭名,在陕西咸阳东北。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在轵道亭投降于刘邦。

[7]憸(xiān)人:小人,奸邪之人。

[8]切责:切直批驳,痛加申斥。

[9]绾(wǎn)利:此指高骈曾为盐铁使,专有江淮盐利。绾,专擅。  牢盆:煮盐器。此指江淮盐利。  京北、京西:指京北、京西行营。  神策:即神策军。  董制:总领。  司徒: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时,曾进位检校司徒,故称。  太尉:两京沦陷后,唐僖宗为了笼络高骈,特进位检校太尉。

[10]缘久:已有很久。  元凶:此指黄巢。  漏网过淮:此指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北上围攻天长,高骈畏怯,避战自保,致使黄巢过淮一事。  奄残京国:指黄巢攻陷都城长安,“残破国家”。  首尾三年: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至中和二年(882年),前后已有三年。

[11]广陵之师:指高骈所领淮南之师。广陵:即淮南节度治所扬州,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称广陵郡。  积望:怨恨已多。  兴讥:奋起指斥。  元臣:大臣。此指宰相王铎。  巨寇:大盗。此指黄巢。

[12]凝睇(dì):注视。  凄恻:悲伤。唐僖宗一向重用、依恃高骈,而高骈抵御黄巢很不得力,致使黄巢军渡过淮河。消息传到京师,上下失望,人情大骇。作为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无所赴告,只能注视东南局势的恶化,增加悲伤。

[13]谢玄破苻坚于淝水:此指东晋谢玄在淝水击破前秦苻坚一事。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向南方的东晋发起的战役,结果前秦战败而衰落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黄河流域,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保持了再无外族侵略的局面。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出身名门望族。曾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苻(fú)坚(338—385年):字永固,十六国前秦皇帝,公元357年至385年在位。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淝水:即今东肥河。发源于今安徽合肥西南紫蓬山,向北分流为二,一支流入巢湖,一支则由西北流至寿县经八公山南入淮水。当时秦晋两军作战的地点在后一条水上。  裴度平元济于淮西:此指唐宪宗元和年间裴度平定藩镇淮西时的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裴度(765—839年):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朝宰相。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自幼饱读经史,能诗善文,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历任司封郎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山南西道节度使(治今陕西汉中)、山南东道节度使(治今湖北襄阳)、河东节度使(治今山西太原)等。曾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势力,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元济:即吴元济(783—817年),唐宪宗李纯时叛藩首领之一,淮西节度使吴少阳长子,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去世,吴元济秘不发丧,假托吴少阳之名上表,请求任命自己为留后。朝廷不同意,便自领军务,发兵四处焚掠。唐宪宗发兵讨伐,双方相持数年。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派宰相裴度赶赴淮西督师进攻蔡州城,城破吴元济被擒,随后斩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淮西: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方镇名。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置,是唐朝为了防止安禄山叛军南下设置的方镇,治所设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漯河以南、信阳以北地区。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改号淮宁军,同年又改为申光蔡节度使。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改号彰义军。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再改淮西节度使。

[14]龟玉毁椟(dú):语出《论语·季氏》:“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龟玉、宝龟和宝玉,皆为国家重器,借指国运。椟,木匣。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今国运衰落,像高骈这样的守土封疆大臣,难辞其咎。

[15]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后裔,汉光武帝刘秀族兄。王莽地皇四年(23年),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年号更始,历史上又称更始帝。更始三年(25年),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夹击之下,更始政权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不久被杀。后刘秀大将邓禹遵刘秀之意将刘玄葬在了长安附近的霸陵。  子婴:即嬴子婴(?—前206年),秦始皇的嫡长孙,扶苏之子,秦朝末代皇帝,在位仅47天。性格隐忍软弱。秦二世胡亥被杀后,宦官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刘邦进入关中,到达灞上后,子婴用绳索反绑自己,携带传国玉玺投降。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撤退。项羽入咸阳城后,杀死子婴,秦朝至此灭亡。

[16]天步未倾:天步,天行,指星象运行。天步未倾,指天行有度,喻国运兴隆。  皇纲:即朝纲。此指帝王的权柄、纲纪。  三灵:即三光,日、月、星。三灵不昧,喻政通人和。  百度:各种法度。此指百官有司遵循的法度,与上文“皇纲”相对,亦是互文。  堕(huī)陵:败坏废弛。堕,古同“隳”,毁坏。

[17]冲人:年少之人。时僖宗二十一岁,故谦称冲人。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五月,唐朝政府加封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侍中,罢免了他盐铁转运使的职务。高骈既失去了兵权,又被解除了财权,勃然大怒,命令幕僚顾云草拟表章向皇帝诉苦,言辞极不恭顺。大意说:“是陛下不重用微臣我,绝不是微臣我有对不起陛下之处。”又说:“朝廷的奸臣没有醒悟,陛下仍然迷茫,不忧虑宗庙被焚烧,不痛惜皇陵被掘毁。”又说:“王铎乃是败军之将,崔安潜在蜀地贪污腐化,岂有两个儒生能管辖强兵的道理?”又说:“现在所用的将帅,上到帅臣,下至一般将士,按我的估计,全都将被活捉。”还说:“不要给百代以下留下怀恨抱遗的忠臣范例,不要给千古之后留下汉朝淮阳王那样的刮席之耻。我只担心盗寇生于东土,刘邦这样的人将再次兴起,像秦王子婴轵首投降之灾,难道仅仅只有从前才会发生的事吗?”又说:“现在贤臣在民间,奸臣却布满朝廷,致使陛下成为亡国之君,这些人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唐僖宗命令郑畋起草诏书严厉责备高骈。大意说:“若讲实利,你曾经拥有江淮一带的盐利,如说管理军事,你曾当都统,京北、京西、神策等藩镇,全在你的指挥之下,可以说拥有监督和决定的大权;而且又拥有尊贵和荣耀的司徒和太尉之位。你却说没有重用你,那怎样才算重用呢?”又说:“朕本来好久以前就把兵权交付于你,你既不能翦灭和扫荡黄巢军队,让他们从天长漏网渡过淮河,你又没有出一兵一卒去追击敌人,结果让贼兵占据和摧残京都,前后已经三年。你所率领的广陵军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辖地半步,忠臣们已经埋怨你很长时间了,勇士们也都纷纷议论你,因此朕才提拔元老大臣去诛灭黄巢。”又说:“朕一向非常依仗你,但黄巢军渡过淮河。消息传到京师,上下失望,人情大骇。我作为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无所赴告,只能注视东南局势的恶化,增加悲伤!”又说:“谢玄在淝水大破前秦苻坚,裴度在淮西扫平吴元济之乱,可见文臣未必不如武将。”又说:“宗庙焚烧,园陵掘毁,龟玉在木匣中被毁,这是谁的罪过呢?”又说:“你说‘奸臣没有醒悟’,什么人能够赞同你的说法呢?‘陛下依然迷茫’的说法,朕也不敢承担。”又说:“你在天长尚且连黄巢都不能捉住,怎么能‘活捉其他将领’呢!”又说:“你说刘氏复兴,不知谁是头目?你把朕比作刘玄、子婴,你不也太污蔑和欺罔朕了吗!”又说:“况且,我朝国运未衰,皇朝纲纪整齐,日、月、光三灵不乱,各种制度尚存,君臣的礼节,上下的名分,应该遵守,不可废毁。朕虽然年幼,怎么可以轻慢侮辱!”高骈既然已经有失为臣的礼节,从此也就断绝了向朝廷的进贡。

【原文】

黄巢攻兴平,兴平诸军退屯奉天。

【译文】

黄巢进攻兴平,兴平诸军撤军驻扎在奉天。

【原文】

秋七月,以保大留后东方逵为节度使,充京城东面行营招讨使[1]

【注文】

[1]东方逵: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唐僖宗时曾任保大留后、保大节度使、应城东面行营招讨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加封同平章事。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秋季七月,任命保大留后东方逵为节度使,担任京城东面行营招讨使。

【原文】

八月,黄巢所署同州防御使朱温屡请益兵以扞河中,知右军事孟楷抑之,不报[1]。温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亲将胡真、谢瞳劝温归国[2]。九月丙戌,温杀其监军严实,举州降王重荣[3]。温以舅事重荣,王铎承制以温为同华节度使,使瞳奉表诣行在[4]。瞳,福州人也。李祥以重荣待温厚,亦欲归之,为监军所告,黄巢杀之,以其弟思邺为华州刺史[5]

【注文】

[1]抑之:按下朱温所上请兵奏章,不报黄巢。

[2]日蹙(cù):一天比一天缩小。  胡真:生卒年不详,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早年曾担任县吏,后加入唐末黄巢起义军,为朱温部将。力劝朱温投降唐朝,历任检校刑部尚书、滑州节度留后、郑滑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右金吾卫大将军、宁远军节度使、容州刺史、检校太保等职。卒赠太傅。  谢瞳:字子明,生卒年不详,福州(今福建福州)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留居长安。黄巢攻陷长安后,投入朱温部下。力劝朱温投降唐朝,授予检校屯田员外郎,赐绯衣。历任陵州刺史、通州刺史、亳州团练使兼太清宫使、宣义军节度副使等职,治理滑州十几年,户口和兵力都有增加。最后,官至大中大夫、检校右仆射。

[3]严实(?—882年):黄巢派驻朱温军队的监军。朱温投降唐朝时,被杀死。

[4]以舅事重荣:朱温母王氏,与王重荣同姓,所以认王重荣为舅舅。  同华: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分河中的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二州置。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以同州为奉诚军。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又更名为匡国军。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省。

[5]思邺:即黄思邺,又作黄邺。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八月,黄巢任命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屡次要求增兵,以捍卫河中,主管右军事的孟楷把这件事压下来,没有上报。朱温看到黄巢兵势日益减弱,知道他必将灭亡,亲信部将胡真、谢瞳也都劝朱温归顺朝廷。九月丙戌(十七日),朱温杀死监军严实,带领全州投降王重荣。朱温把王重荣认作舅舅来侍奉。王铎依照皇帝命令任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派遣谢瞳携带表章到唐僖宗的行宫报告。谢瞳是福州人。李详因为王重荣厚待朱温,也想归降,被监军告发,黄巢便杀了他,任命他的弟弟黄思邺为华州刺史。

【原文】

[冬十月],以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使,赐名全忠[1]。(冬十月)以平卢大将王敬武为留后[2]。时诸道兵皆会关中讨黄巢,独平卢不至,王铎遣都统判官、谏议大夫张浚往说之[3]。敬武已受黄巢官爵,不出迎,浚见敬武责之曰:“公为天子藩臣,侮慢诏使;不能事上,何以使下[4]!”敬武愕然,谢之。既宣诏,将士皆不应,浚徐谕之曰:“人生当先晓逆顺,次知利害[5]。黄巢前日贩盐虏耳,公等舍累叶天子而臣之,果何利哉[6]?今天下勤王之师皆集京畿,而淄青独不至[7]。一日贼平,天子返正,公等何面见天下之人乎[8]!不亟往分功名,取富贵,后悔无及矣。”将士皆改容引咎,顾谓敬武曰:“谏议之言是也[9]。”敬武即发兵从浚而西。

【注文】

[1]右金吾大将军:武官名。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置上将军前,为右金吾卫长官,掌京城巡警。

[2]王敬武(?—889年):青州(今山东青州)人,晚唐军事将领。初隶平卢军,为偏校。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占据青州后自任留后,并投降于黄巢。唐朝军队收复长安后,转向效忠唐朝,进封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3]关中:地区名。泛指函谷关以西,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都统判官:官名。唐节度、观察、防御诸使的僚属,佐理政事。  谏议大夫:官名,通常称为言官、谏官。掌顾问应对,议论政事得失。唐制,谏议大夫分左、右,分属于中书省、门下省,正四品下。

[4]藩臣:指镇守一方的大臣。

[5]逆顺:逆,反叛朝廷;顺,归服朝廷。

[6]贩盐虏:指黄巢贩盐出身。  累叶天子:指唐朝天子。累叶是“累世”的意思。

[7]京畿(jī):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管辖地区。  淄青独不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将平卢与淄沂两镇合并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故此以淄青指代平卢留后王敬武。

[8]天子返正:天子返回京师。

[9]引咎: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冬季十月,任命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使,赐名全忠。(冬十月)任命平卢大将王敬武为留后。当时各道军队都会集关中讨伐黄巢,只有平卢军没有来。王铎派都统判官、谏议大夫张浚前去劝说。王敬武已经接受了黄巢的官爵,不肯出来迎接,张浚见到王敬武后责备他说:“您是为天子镇守一方的大臣,却侮辱怠慢宣诏的使臣,你如果不能效忠皇上,还怎么能指挥属下呢?”王敬武非常惊愕,向他道歉。张浚宣读完诏书,将士们都不说话,张浚就慢慢开导他们说:“人生应当先明白逆顺的道理,然后才能懂得利害关系。黄巢从前只是一个贩私盐的卑贱之人,你们抛弃数代唐朝天子而效忠于他,到底有什么好处?现在天下勤王的军队全部聚集到京畿一带,而只有淄青军没有到。一旦贼寇被平定,天子返回长安,你们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的人呢?现在还不赶紧去分一些功名,争取富贵,否则后悔都来不及了。”王敬武的将士们都转变了态度,检讨错误,回头对王敬武说:“谏议大夫的话是对的。”王敬武于是发兵随张浚西进。

【原文】

黄巢兵势尚强,王重荣患之,谓行营都监杨复光曰:“臣贼则负国,讨贼则力不足,奈何[1]?”复光曰:“雁门李仆射骁勇,有强兵,其家尊与吾先人尝共事相善,彼亦有徇国之志,所以不至者,以与河东结隙耳[2]。诚以朝旨谕郑公而召之,必来,来则贼不足平矣。”东面宣慰使王徽亦以为然[3]。时王铎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谕郑从谠。十一月,克用将沙陀万七千自岚、石路趣河中[4]

【注文】

[1]臣贼:指向黄巢称臣。  负国:背叛朝廷。

[2]雁门:当时李克用据代州,故以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  家尊: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此指李克用之父李国昌。  先人尝共事相善:此指杨复光的养父杨玄价。杨玄价曾监盐州军,李克用父子归国,先由盐州,故与之相善。  徇国之志:为国牺牲的志向。  河东:指河东节度使郑从谠。  结隙:此指李克用与郑从谠结隙。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称奉诏率领五万军队讨伐黄巢,命令郑从谠准备酒食以供军。郑从谠闭城自守,李克用大掠河东而归。

[3]宣慰使:官名。唐置,为朝廷所派宣谕敕命,安抚民众的使臣。

[4]岚:即岚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以东会州改名,治所在宜芳县(今山西岚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岚县、静乐、岢岚、兴县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楼烦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岚州。  石:即石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改西汾州置,治所设在离石县(今山西离石),辖境当今山西离石、临县、中阳地区。隋大业初省。唐高祖武德初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昌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石州。

【译文】

黄巢的兵势还很强大,王重荣为此十分担心,对行营都监杨复光说:“臣服于贼便对不起国家,讨伐贼兵又力量不足,怎么办呢?”杨复光说:“雁门李克用仆射骁勇善战,拥有强大的兵力,他的父亲和我的先人曾经共事,相处得很好,他们也有为国献身的志向,他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与河东节度使郑从谠结仇的缘故。如果朝廷拟诏劝告郑从谠,而召李克用,李克用必定前来,只要他来了,平定贼军就不成问题了。”东面宣慰使王徽也认为很有道理。当时王铎在河中地区,就用墨敕召调李克用,并把这件事告诉了郑从谠。中和二年(882年)十一月,李克用率领一万七千名沙陀族士兵自岚州、石州出发,赶赴河中。

【原文】

李详旧卒共逐黄思邺,推华阴镇使王遇为主,以华州降王重荣[1]。王铎承制以遇为刺史[2]

【注文】

[1]华阴:县名。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改宁秦邑置,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南。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治所迁至今陕西大荔。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复还旧治。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治所再次移至今陕西华阴。  王遇:生卒年不详,参加唐末农民起义,为黄巢将领。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投降唐朝。曾任华阴镇使、华州刺史。

[2]承制:谓秉承皇帝旨意而行事。

【译文】

李详过去的士卒共同驱逐黄思邺,推举华阴镇使王遇为首领,以华州投降王重荣。王铎按照皇帝授权任命王遇为刺史。

【原文】

十二月,以忻、代等州留后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1]。李克用将兵四万至河中,遣从父弟克修先将兵五百济河尝贼[2]。初,克用弟克让为南山寺僧所杀,其仆浑进通归于黄巢[3]。自高浔之败,诸军皆畏贼,莫敢进[4]。及克用军至,贼惮之曰:“鸦军至矣,当避其锋[5]。”克用皆衣黑,故谓之鸦军。巢乃捕南山寺僧十余人,遣使赍诏书及重赂,因浑进通诣克用以求和。克用杀僧,哭克让,受其赂以分诸将,焚其诏书,归其使者,引兵自夏阳渡河,军于同州[6]

【注文】

[1]忻:即忻州。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在秀容县(今山西忻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定襄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忻州。忻州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2]从父弟:堂弟。从父,即父亲的兄弟。  克修:即李克修(860—890年),李克用的叔伯兄弟,字崇远,沙陀部人,唐末应州(今山西应县)人。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多次跟随父亲征战。参与镇压庞勋起义,因功担任朔州刺史。李克用镇守雁门时,他升任奉诚军使。李克用入关镇压黄巢起义,他担任先锋,因剿灭黄巢起义军有功,迁为检校刑部尚书、左营军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出任昭义节度使。死于任上。  尝贼:试探黄巢军的虚实。

[3]克让:即李克让(?—881年),沙陀人,李克用之弟。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在担任振武军校时,参与镇压王仙芝起义,因功提拔为金吾卫将军,宿卫京师。后在守卫潼关时被黄巢大军打败,逃入终南山庙中,被和尚所杀。  浑进通:生卒年不详,李克让的奴仆。李克让被杀后,投降了黄巢。

[4]高浔之败: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八月,昭义节度使高浔与黄巢军将领李详在石桥交战,战败后逃奔河中。

[5]鸦(yā)军:李克用从小就骁勇善战,军中号“李鸦儿”。其所率沙陀兵皆着黑衣,称“鸦儿军”。

[6]夏阳:县名。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改河西县置,属河中府,治所在今陕西合阳东南,黄河西岸。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十二月,任命忻、代等州留后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领兵四万到达河中,派遣叔伯兄弟李克修先带五百兵马渡过黄河试探黄巢起义军的虚实。当初,李克用的弟弟李克让被终南山的和尚所杀,他的仆人浑进通投降了黄巢。自高浔被黄巢军击败后,诸军都非常畏惧起义军,不敢前进。等到李克用的军队到了,起义军害怕地说:“鸦军到了,应当避开他们的锋芒。”李克用的军队都穿黑衣,所以称之为“鸦军”。黄巢于是逮捕了终南山的和尚十几人,派使者携带诏书和丰厚的财物,随浑进通到李克用那里去求和。李克用杀死和尚,为他的弟弟李克让之死痛哭流涕。李克用接受黄巢送来的财物,分给了手下将领,烧毁了黄巢的诏书,把他的使者遣返回去,领兵从夏阳渡过黄河,驻扎在同州。

【原文】

三年春正月,李克用将李存贞败黄揆于沙苑[1]。己巳,克用进屯沙苑。揆,巢之弟也。王铎承制以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以杨复光为东面都统监军使,陈景思为北面都统监军使[2]。乙亥,制以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王铎为义成节度使,令赴镇。田令孜欲归重北司,称铎讨黄巢久无功,卒用杨复光策,召沙陀而破之,故罢铎兵柄以悦复光[3]。又以副都统崔安潜为东都留守,以都都监西门思恭为右神策中尉,充诸道租庸兼催促诸道进军等使[4]。令孜自以建议幸蜀,收传国宝、列圣真容、散家财犒军为己功,令宰相、藩镇共请加赏[5]。上以令孜为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6]

【注文】

[1]李存贞:生卒年不详,唐末李克用的部将。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并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正月,在沙苑(今陕西大荔西南)打败黄巢的弟弟黄揆。  黄揆(kuí)(?—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的弟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跟随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中和三年(883年)沙苑之战时,为李克用部将李存贞所败。不久又被李克用军击败。次年,与黄巢同时死在泰山狼虎谷。

[2]监军使:官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始置,为各道方镇的监军官府长官,负责监视刑赏、纠察违谬,由宦官充任,下设副使、判官、小使等属官。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五代时亦置。

[3]归重北司:即重掌北司大权。  兵柄:田令孜见黄巢势力已衰,杨复光之功必成,故罢王铎兵权取悦杨复光。

[4]诸道租庸兼催促诸道进军等使:官名。相当于全国物资调节总监兼督促各战区道进军特使。

[5]幸蜀: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直趋长安,田令孜率领五百名神策军护卫唐僖宗逃亡成都。  传国宝:指传国玉玺。古代皇帝用的印叫玺。根据记载,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各不相同,由符节令丞掌管。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它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  列圣真容:唐朝历代皇帝画像。

[6]十军:即神策十军。田令孜随唐僖宗入蜀,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分为十军。  十二卫:指南衙十二卫。唐禁兵分为南、北衙。南衙指诸卫兵,北衙为禁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以称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侯卫为十二卫。每卫统一军,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下为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形成了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唐沿置,改名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与左右金吾卫。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春季正月,李克用部将李存贞在沙苑击败了黄揆。己巳(初二日),李克用进驻沙苑。黄揆是黄巢的弟弟。王铎按照皇帝的命令任命李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任命杨复光为东面都统监军使,陈景思为北面都统监军使。乙亥(初八日),皇帝任命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王铎为义成节度使,命令他赶赴镇所。田令孜想把大权揽归北司,便说王铎讨伐黄巢很久不见成功,最终采用了杨复光的策划,召来沙陀而击败黄巢,所以罢免了王铎的兵权来取悦杨复光;又任命副都统崔安潜为东都留守,任命都都监西门思恭为右神策中尉,担任诸道租庸兼催促诸道进军等使。田令孜自认为建议皇帝出巡蜀地,收藏传国玉玺和先帝们的真容画像、散发家财来犒劳军队都是自己的功劳,于是让宰相、藩镇共同请求给他加赏。唐僖宗任命田令孜为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

【原文】

二月壬子,李克用进军乾阬,与河中、易定、忠武军合[1]。尚让将十五万众屯于梁田陂,明日,大战,自午至晡,贼大败,俘斩数万,伏尸三十里[2]。巢将王蟠、黄揆袭华州,据之,王遇亡去[3]。甲子,李克用进围华州,黄思邺、黄揆婴城固守,克用分骑屯渭北。

【注文】

[1]乾阬:地名,在今陕西大荔西。

[2]梁田陂:又名良田坡,在今陕西华县西南。

[3]王蟠:生卒年不详,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曾与黄揆一起攻克华州。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二月壬子(十五日),李克用进军乾阬,与河中、易定、忠武军会合。尚让率领十五万军队驻扎于梁田陂。第二天,两军大战。自中午一直打到黄昏,起义军大败,被俘虏、杀死的达数万人,方圆三十里布满了尸体。黄巢将领王蟠、黄揆袭击并攻占了华州,王遇逃走。甲子(二十七日),李克用围攻华州,黄巢部将黄思邺、黄揆据城固守。李克用分骑兵驻扎在渭北。

【原文】

加凤翔节度使李昌言同平章事。

【译文】

加封凤翔节度使李昌言同平章事。

【原文】

黄巢兵数败,食复尽,阴为遁计,发兵三万搤蓝田道[1]。三月壬申,遣尚让将兵救华州。李克用、王重荣引兵逆战于零口,破之[2]。克用进军渭桥,骑军在渭北,克用每夜令其将薛志勤、康君立潜入长安,燔积聚,斩虏而还,贼中大惊[3]

【注文】

[1]阴为遁计:秘密计划逃跑。  搤(è):控制、把守。“搤”同“扼”。  蓝田道:蓝田,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蓝田。蓝田道是通往武关南下之路。

[2]零口:镇名,位于今陕西临潼东。

[3]薛志勤(836—899年):小名铁山,蔚州(治今河北蔚县)奉诚人,原任云州牙将,为沙陀李国昌的亲信。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与李尽忠、康君立等执杀州帅,共推李国昌之子沙陀副兵马使李克用为留后。后跟从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并参加唐末军阀混战。因功官至昭义节度使,死于任所。  康君立(846—894年):唐末五代将领,蔚州兴唐(今河北行唐)人。唐僖宗乾符年间为云州(治今山西大同)牙校,曾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等共推李克用为大同军防御留后,授左都押牙。后随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历任检校工部尚书、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刺史、昭义节度使等职。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奉李克用之命进攻李存孝,因功加检校太保。后被李克用毒死。  燔(fán):焚烧。

【译文】

黄巢军队屡战屡败,粮食又吃完了,暗自打算撤退事宜,于是调遣三万军队扼守蓝田要道。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壬申(初六日),黄巢派遣尚让率领军队救援华州。李克用、王重荣率军在零口迎战,尚让被击败。李克用进军渭桥,骑兵在渭北活动。李克用每天晚上命令部将薛志勤、康君立潜入长安,焚烧储积的粮草物资,斩杀俘获的人后才返回。黄巢军中极度惊恐。

【原文】

己丑,以河中行营招讨副使朱全忠为宣武节度使,俟克复长安,令赴镇。癸巳,李克用等拔华州,黄揆弃城走。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己丑(二十三日),任命河中行营招讨副使朱全忠为宣武节度使,等收复长安时,再让他赴任镇守。癸巳(二十七日),李克用等攻克了华州,黄揆弃城逃走。

【原文】

夏四月,李克用与忠武将庞从、河中将白志迁等引兵先进,与黄巢军战于渭南,一日三战,皆捷[1]。义成、义武等诸军继之,贼众大奔[2]。甲辰,克用等自光泰门入京师,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3]。贼死及降者甚众,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巢自蓝田入商山,多遗珍宝于路,官军争取之,不急追,贼遂逸去[4]

【注文】

[1]白志迁:生卒年不详,唐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部将,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2]奔:逃跑、溃散。

[3]光泰门:唐禁苑的东南门,在长安城北,位于浐、灞河交汇处的西岸,为秦汉时灞桥的西端,亦为故轵道亭所在地。唐禁苑有十座城门:南面有三座城门,分别为景耀门、芳林门、光化门;城东面有两座城门,分别为光泰门、昭应门;城西面有两门,分别为延秋门和玄武门;城北面有三座城门,即启运门、饮马门、永泰门。

[4]逸:逃跑。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夏季四月,李克用与忠武将庞从、河中将白志迁等率兵作为先锋出发,在渭南与黄巢军交战,一天三次战斗,全部获胜。义成、义武等军继而进攻,黄巢军大量奔逃。甲辰(初八日),李克用等从光泰门进入京城,黄巢军奋力抵抗,未能取胜,于是烧掉宫室逃走。黄巢军战死的、投降的特别多。官军开始疯狂抢劫,跟贼兵没有什么区别。长安宫室、房屋及百姓所剩无几。黄巢自蓝田进入商山,将大量珍宝扔在路上,官军只顾着争抢,黄巢军因此得以逃脱。

【原文】

杨复光遣使告捷,百官入贺。诏留忠武等军二万人,委大明宫留守王徽及京畿制置使田从异部分,守卫长安[1]。五月,加朱玫、李克用、东方逵同平章事。升陕州为节度,以王重盈为节度使。又建延州为保塞军,以保大行军司马、延州刺史李孝恭为节度使[2]。克用时年二十八,于诸将最少,而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3]。克用一目微眇,时人谓之“独眼龙[4]”。

【注文】

[1]大明宫:唐代长安城宫殿建筑群,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建造初衷是为了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尚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再次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从此成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大明宫毁于兵火。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1984年曾多次对此遗址进行勘察和重点发掘,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宫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结构。宫内主要遗址有麟德殿、蓬莱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镜殿、承香殿、含冰殿、紫兰殿、元武殿、大角观、玄武门、太液池等。  制置使:官名。唐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而设置,位在刺史之下。  田从异: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历任忠武都监使、京畿制置使等。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2]延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夏州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地区。  保塞军:方镇名。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置,治所设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领延、鄜二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志丹、子长以南,洛川、黄陵以北,黄龙山以西地区。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改宁塞军,同年又改卫国军,增领丹州,辖境东南部扩大,涵括今陕西宜川。五代梁开平初年复名保塞军。  李孝恭: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保大行军司马、延州刺史、保塞节度使等。

[3]最少:最年轻、最年少。

[4]一目微眇(miǎo):一只眼睛稍微有点瞎。

唐大明宫示意图

【译文】

杨复光派使者向唐僖宗告捷,百官都进朝祝贺。唐僖宗诏令留下忠武等军两万人,并委派大明宫留守王徽及京畿制置使田从异调遣,守卫都城长安。中和三年(883年)五月,加封朱玫、李克用、东方逵同平章事。将陕州建置提升为节度,任命王重盈为节度使。又在延州建立保塞军,任命保大行军司马、延州刺史李孝恭为节度使。李克用当时年仅二十八岁,在所有参战将领中最为年轻,而击败黄巢收复长安,功劳居第一位,他的军队势力最强盛,其他将领都很害怕他。李克用的一只眼睛稍微有点瞎,时人称他为“独眼龙”。

【原文】

诏以崔璆家贵身显,为黄巢相,首尾三载,不逃不隐,于所在斩之。

【译文】

唐僖宗下诏称崔璆出身富贵,位居显要,却担任黄巢宰相,前后三年,不逃走也不藏匿,所以就在他的所在地将他处斩。

【原文】

黄巢使其骁将孟楷将万人为前锋,击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逆战而败。[贼]进攻其城,宗权遂称臣于巢,与之连兵。

【译文】

黄巢命令他的猛将孟楷率领一万名士兵为前锋,袭击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迎战而被击败,黄巢军进攻蔡州城,秦宗权于是向黄巢称臣,与他联兵作战。

唐朝军队围剿黄巢军示意图

【原文】

初,巢在长安,陈州刺史宛丘赵犨谓将佐曰:“巢不死长安,必东走,陈其冲也[1]。且巢素与忠武为仇,不可不为之备[2]。”乃完城堑,缮甲兵,积刍粟,六十里之内民有资粮者,悉徙之入城[3]。多募勇士,使其弟昶、珝,子麓林分将之[4]。孟楷既下蔡州,移兵击陈,军于项城。犨先示之弱,伺其无备袭击之,杀获殆尽,生擒楷,斩之。巢闻楷死,惊怒,悉众屯溵水。六月,与秦宗权合兵围陈州,掘堑五重,百道攻之[5]。陈人大恐,犨谕之曰:“忠武素著义勇,陈州号为劲兵,况吾家久食陈禄,誓与此州存亡[6]。男子当求生于死中,且徇国而死,不愈于臣贼而生乎[7]!有异议者斩。”数引锐兵开门出击贼,破之。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8]。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9]。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濮、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10]

【注文】

[1]陈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淮阳郡置,治所设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淮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陈州。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项城、商水、沈丘等地。  宛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淮阳。  赵犨(chōu)(824—889年):唐末大臣,宛丘(今河南淮阳)人。以死守陈州(治今河南淮阳),抗拒黄巢起义军而闻名。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加封为检校兵部尚书、右仆射。中和五年(885年),任蔡州节度使。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加检校司徒,授浙西节度使。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以平黄巢、秦宗权的功劳,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后病死于陈州。  冲:要道。赵犨分析黄巢如不在长安被消灭,一定向东逃跑。那么,陈州就是必经之路。

[2]忠武:即忠武军。黄巢初起兵时,与宋威、张自勉等累战。宋威、张自勉皆为忠武兵。  不可不为之备:陈州属忠武军,故赵犨要求大家不可不防备。

[3]城堑(qiàn):即护城河。  刍(chú)粟:饲料和粮食。

[4]其弟昶(chǎng)、珝(xǔ):据《旧五代史》卷十四《梁书·赵犨传》载:赵昶、赵珝分别为赵犨的二弟与三弟。赵昶(?—895年):字大东。赵犨为陈州刺史时,担任防御都指挥使。此后历任检校右仆射、忠武军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死于镇上。赵珝:生卒年不详,字有节。赵犨为陈州刺史时,担任亲从都知兵马使。后历任检校右仆射,遥领处州刺史、行军司马、检校司空、忠武军留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次年,进封天水郡公。  麓林:即赵麓林,赵犨的儿子,生卒年不详,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5]掘堑五重,百道攻之:黄巢军在陈州城外挖了五道壕沟,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

[6]素著义勇:向来以义勇著称。  陈禄:此指陈州俸禄。

[7]臣贼:向贼称臣。“臣”此处用作动词。

[8]百司:各官署有司。

[9]碓(duì):舂米的设备。  硙(wéi):石磨。  舂(chōng)磨寨:设碓硙之处。

[10]河南:即河南府。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置,治所设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河南黄河故道以南、淮河中下游以北地区。  孟:州名。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州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孟州、济源、温县以及荥阳北部地区。  咸被其毒:都受其残害。

【译文】

当初,黄巢在长安时,陈州刺史宛丘人赵犨对部下说:“黄巢如果不死在长安,必定会往东逃窜,陈州首当其冲。而且,黄巢之前与忠武军结有仇恨,不能不防备。”于是,修整城堑,修缮兵器铠甲,积聚草料粮食,六十里以内的百姓有钱财粮食的,都迁进城里。招募大量勇士,让他的弟弟赵昶、赵珝,儿子赵麓林分别统领。孟楷已经攻下了蔡州,便调兵遣将进攻陈州,驻扎在项城。赵犨先表示军力薄弱,等起义军没有防备之时,突然发动袭击,黄巢军几乎全被杀死或俘虏。孟楷被活捉,处死。黄巢听说孟楷已死,既生气又害怕,把全部兵马驻扎于溵水。中和三年(883年)六月,黄巢与秦宗权合兵包围陈州,挖掘五层深的沟壕,用各种方法攻城。陈州百姓十分害怕,赵犨开导说:“忠武军素来以义勇著称,陈州兵号称劲兵,何况我们长期享受陈州俸禄,发誓与本州共存亡。大丈夫应当求生存于死拼之中,况且殉国而死,难道不比臣服于贼军而苟活强吗!凡是有不同意见的,一律处斩!”赵犨多次率领精锐部队出城击败黄巢军队。黄巢更加愤怒,扎营于陈州北部,建筑宫室、设置百官,做持久攻城的计划。当时民间已经没有粮食,贼军便抢人当粮食吃,活活投到磨里,连骨头一并吃掉,称提供粮食的地方为“舂磨寨”。此外,还放纵士兵四出抢劫,河南、许州、汝州、唐州、邓州、孟州、郑州、汴州、曹州、濮州、徐州、兖州等数十州都遭受破坏。

【原文】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帅所部数百[人]赴镇,秋七月丁卯,至汴州。时汴宋荐饥,公私穷竭,内外骄军难制,外为大敌所攻,无日不战,众心危惧,而全忠勇气益振[1]。诏以黄巢未平,加全忠东北面都招讨使。

【注文】

[1]荐饥:接连发生饥荒。  内外:张敦仁《通鉴识误》校正云:“‘外’应作‘则’”。

【译文】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率领数百名士兵赶赴镇所。中和三年(883年)秋季七月丁卯(初三日),抵达汴州。当时汴州、宋州连年闹灾荒,国库资财乏匮,百姓穷困潦倒,内则军队难以控制,外则被强敌进攻,连日战争,百姓心里充满恐惧,而朱全忠的勇气却更加高昂。唐僖宗颁布诏书,因黄巢还没有被平定,加封朱全忠为东北面都招讨使。

【原文】

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召郑从谠诣行在。克用乃自东道过榆次,诣雁门省其父[1]

【注文】

[1]榆次:县名。县治在今山西榆次。  省(xǐng)其父:此指回家看望父亲朱邪赤心。朱邪赤心(?—887年),唐末沙陀部首领。姓朱邪,历任阴山(今内蒙古境内)都督、代北(今山西代县)行营招抚使。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功迁蔚州(治今河北蔚县)刺史、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守捉使。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今山西太原)行营招讨、沙陀三部部落军使。参与镇压庞勋起义,因功进大同军(治云州,今山西大同)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唐僖宗乾符年间,因其子李克用擅自杀死云州防御使段文楚,遭到唐朝军队征讨而逃奔鞑靼。后因李克用平定黄巢有功,朱邪赤心被拜为代北节度使,不久病逝。

【译文】

唐僖宗任命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召郑从谠到皇帝行营。李克用就从东道经过榆次,到雁门看望他的父亲。

【原文】

司徒、门下、同平章事郑畋罢为太子太保[1]

【注文】

[1]门下:即门下侍郎。  太子太保:东宫官职。西晋始置,负责教导太子,并保护太子安全,为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一,从一品,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后来逐渐发展为虚衔,作为加官。

【译文】

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郑畋被罢免为太子太保。

【原文】

九月,感化节度使时溥营于溵水,加溥东面兵马都统。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九月,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在溵水安营扎寨,朝廷加封他为东面兵马都统。

【原文】

十二月,赵犨遣人间道求救于邻道,于是周岌、时溥、朱全忠皆引兵救之。全忠与黄巢之党战于鹿邑,败之,斩首二千余级,遂引兵入亳州而据之[1]

【注文】

[1]鹿邑: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武平县置,县治在今河南鹿邑西。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十二月,赵犨派人抄近路向邻道求救。于是,周岌、时溥、朱全忠都领兵援救。朱全忠与黄巢军队在鹿邑交战,打败了敌人,杀死两千多人,于是率军进占亳州。

【原文】

四年。(春正月)黄巢兵尚强,周岌、时溥、朱全忠不能支,共求救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二月,克用将蕃、汉兵五万出天井关[1]。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辞以河桥不全,屯兵万善以拒之[2]。克用乃还兵自陕、河中渡河而东。

【注文】

[1]天井关:关名,又名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南。

[2]河桥:即河阳桥,连接河阳三城(北城、中潬城、南城)的河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是唐代由洛阳去黄河以北必经的一座浮桥。诸葛爽原为夏绥银节度使,黄巢进攻长安时,曾投降并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后又投归唐朝,诏拜节度使。此次李克用救陈,诸葛爽害怕,于是借口河阳桥尚未完工,不肯假道,屯兵万善以抵抗。  万善:地名,在今河南沁阳北。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春季正月。黄巢兵力还很强盛,周岌、时溥、朱全忠无法抵御,一致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救。二月,李克用率领五万名各族士兵从天井关出发。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借口河桥尚未竣工,在万善驻兵阻挡李克用军队通过。李克用便回师从陕州、河中渡过黄河继续向东前进。

【原文】

三月,朱全忠击黄巢瓦子寨,拔之[1]。巢将陕人李唐宾、楚丘王虔裕降于全忠[2]

【注文】

[1]瓦子寨:黄巢拆民居以为寨屋,叫作瓦子寨。

[2]李唐宾(?—889年):唐末峡(今河南三门峡西)人。初为黄巢起义军尚让偏将,后降朱温,最后被朱珍杀死。  楚丘:县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己氏县置,治所在今山东曹县东南。  王虔裕(?—890年):唐末朱温部将,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改居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从小就勇敢有胆识,力大,擅长射箭。唐僖宗乾符年间,跟随诸葛爽造反。后归顺朝廷,辗转成为宣武节度使朱温部下,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多立有战功。后在晋汴争霸中遇害。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全忠进攻黄巢占据的瓦子寨,并攻克了它。黄巢将领陕州人李唐宾、楚丘人王虔裕投降了朱全忠。

【原文】

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赵犨兄弟与之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而众心益固。李克用会许、汴、徐、兖之军于陈州。时尚让屯太康,夏四月癸巳,诸军进拔太康[1]。黄思邺屯西华,诸军复攻之,思邺走[2]。黄巢闻之惧,退军故阳里,陈州围始解[3]

【注文】

[1]太康:县名。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置。唐时属陈州,治所设在今河南太康。

[2]西华: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南。西晋初省,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复置。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鸿沟县,隋炀帝大业初复名西华县,治所移至今河南西华。唐高祖武德初更名为箕城县,唐睿宗景云初复改为西华县。

[3]故阳里:地名。唐属陈州,在陈州城北(今河南淮阳北)。

【译文】

黄巢包围陈州近三百天,赵犨兄弟跟他打了大小数百仗,虽然军粮即将吃完,但军心却更加稳固。李克用在陈州与许州、汴州、徐州、兖州等州的军队会师。当时,尚让屯兵于太康,中和四年(884年)夏季四月癸巳(初三日),各路大军攻克了太康。黄思邺驻扎在西华,唐朝军队又前往攻打,黄思邺逃跑。黄巢闻讯后非常惊慌,退军到故阳里,陈州才得以解围。

【原文】

朱全忠闻巢将至,引军还大梁[1]。五月癸亥,大雨,平地三尺,黄巢营为水所漂,且闻李克用至,遂引兵东北趣汴州,屠尉氏[2]。尚让以骁骑五千进逼大梁,至于繁台;宣武将丰人朱珍、南华庞师古击却之[3]。全忠复告急于李克用。丙寅,克用与忠武都监使田从异发许州,戊辰,追及黄巢于中牟北王满渡,乘其半济,奋击,大破之,杀万余人,贼遂溃[4]。尚让率其众降时溥,别将临晋李谠、曲周霍存、甄城葛从周、冤句张归霸及从弟归厚帅其众降朱全忠[5]。巢逾汴而北,己巳,克用追击之于封丘,又破之[6]。庚午夜,复大雨,贼惊惧东走,克用追之,过胙城、匡城[7]。巢收余众近千人,东奔兖州。辛未,克用追至冤句,骑能属者才数百人,昼夜行二百余里,人马疲乏,粮尽,乃还汴州欲裹粮复追之,获巢幼子及乘舆、器服、符印,得所掠男女万人,悉纵遣之。

【注文】

[1]大梁:城名。战国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自安邑迁都于此,故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时被毁。南北朝、隋唐通称今河南开封为大梁。

[2]尉氏: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尉氏。

[3]骁骑:精壮的骑兵。  繁台:地名,又名吹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相传为春秋时师旷(春秋时著名乐师)吹乐之台。  丰:县名。县治在今江苏丰县。  朱珍(?—889年):唐末朱温部将。徐州丰县(治今江苏丰县)人。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跟随朱温投降唐朝,参与镇压黄巢和秦宗权的军事斗争。在上源驿事件中,受命围攻晋王李克用。又在唐末军阀争霸战中,多立有战功。他曾帮助朱温在宣武军创立军制,选将练兵。后因触怒朱温,被绞死。  南华:县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离弧县置,治所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庞师古(?—897年):唐末朱温的部将。初名从,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追随朱温投降唐朝,参与镇压黄巢和秦宗权的军事斗争。历任都指挥使、徐州节度使、检校司徒等职。在唐末军阀争霸战中,多立有战功。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在进攻割据淮南的杨行密时,兵败而死。

[4]王满渡:渡口名。在今河南中牟北古汴河上。

[5]临晋:县名。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以桑泉县改名,治所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李谠(?—890年):唐末河中临晋(今山西临猗西南)人。早年曾浪迹于关中和陇东一带,为人勇武彪悍,颇讲义气。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克长安时,参加起义军,被任命为内枢密使。后投靠朱温,历任骑军都将、元从骑将、检校右仆射。曾参与讨伐秦宗权和王师范,多立有战功。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在晋汴争霸战中,因违抗军令,被朱温所杀。  曲周:县名。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曲周东北,西晋后省。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又置。  霍存(?—893年):唐末朱温部将。洛州曲周(治今河北曲周东北)人,骁勇善战,擅长骑马射箭。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军,担任将领。后投靠朱温,任曹州刺史,兼诸军都指挥使。参与唐末军阀混战,在讨伐秦宗权、时溥和晋汴争霸中,多立有战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在进攻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时,与朱瑾大战,被流箭射中而死。  甄(zhēn)城: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北。  葛从周(?—916年):唐末五代后梁名将。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为人豁达,富有谋略,早年曾在黄巢起义军中担任军校,后投靠朱温,参与唐末军阀混战,因勇猛善战,成为朱温的一员勇将。在讨伐秦宗权的战争中,曾救过朱温的命。朱温废唐建立后梁,被任命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后又改授右卫上将军。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又被封为潞州节度使,加官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陈留郡王。死后,追赠太尉。  张归霸(?—908年):唐末五代后梁名将。字正臣,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旧五代史》卷十六《梁书·张归霸传》作清河[今山东临清一带]人)。自幼喜好兵术,乾符年间参加黄巢起义军,被任命为左番功臣。后投靠朱温,在唐末军阀混战中,立有战功。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迁莱州刺史,拜左卫上将军、曹州刺史。朱温建立后梁,被拜为右龙虎统军、左骁卫上将军。开平二年(908年),授河阳节度使,不久加同平章事。病死后,追赠太傅。  归厚:即张归厚(?—912年),张归霸的叔伯弟弟,唐末五代后梁名将。字德坤,冤句(今山东荷泽西南)人(《旧五代史》卷十六《梁书·张归霸传》作清河[今山东临清一带]人)。自幼骁勇善战,富有谋略,尤其擅长使用弓箭和长矛。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投靠朱温,担任军校。参与唐末军阀混战,在作战中,常以少击众,无往不胜,多立有战功。历任中军指挥使,洺州、绛州、晋州刺史,右神武统军,左羽林统军等职。后梁代唐后,任亳州团练使、镇国军节度使、陕虢观察处置等使。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病死,追赠太师。

[6]封丘: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封丘。

[7]胙(zuò)城: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设在今河南延津东北。

【译文】

朱全忠听说黄巢即将到来,于是带兵返回了大梁。中和四年(884年)五月癸亥(初三日),天下大雨,平地水深达三尺,黄巢军营被淹,而且听说李克用到了,黄巢便领兵往东北奔汴州而去,屠戮了尉氏城。尚让率领五千名骁勇骑兵逼近大梁,到达繁台;宣武将领丰县人朱珍、南华人庞师古击退了他们。朱全忠又向李克用告急。丙寅(初六日),李克用与忠武都监使田从异调兵许州,戊辰(初八日),在中牟北部王满渡追上了黄巢,乘他渡河刚到一半时发起攻击,大败黄巢军队,杀敌一万多人,黄巢军溃散而逃。尚让率部向时溥投降,别将临晋人李谠、曲周人霍存、甄城人葛从周、冤句人张归霸及他的叔伯弟弟张归厚纷纷率部下向朱全忠投降。黄巢渡过汴河向北逃去。己巳(初九日),李克用在封丘追上了黄巢,又打败了他。庚午(初十日)夜,又降大雨,黄巢军惊恐地向东逃窜,李克用继续追击,经过胙城、匡城。黄巢收拾残兵近千人,向东逃窜到兖州。辛未(十一日),李克用追到冤句,骑兵中能跟上他的只有几百人,昼夜兼程行军二百多里,人困马乏,粮食也吃光,于是返回汴州想要补充粮食后再继续追赶。李克用缴获了黄巢的小儿子及他的坐轿、衣服用品、大印等,并收容、遣散了黄巢所抢掠的一万多名男女百姓。

【原文】

庚辰,时溥遣其将李师悦将兵万人追黄巢[1]

【注文】

[1]李师悦(?—896年):唐末武宁军节度使时溥牙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六月,在瑕丘(今山东兖州)追上黄巢并给予他最后的致命一击,导致黄巢逃入泰山狼虎谷,自刎身亡。因功受封湖州刺史。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升湖州为忠国军,又担任节度使。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五月庚辰(二十日),时溥派遣部将李师悦率领一万名士兵追击黄巢。

【原文】

六月甲辰,武宁将李师悦与尚让追黄巢至瑕丘,败之[1]。巢众殆尽,走至狼虎谷,丙午,巢甥林言斩巢兄弟、妻子首,将诣时溥,遇沙陀博野军,夺之,并斩言首以献于溥[2]

【注文】

[1]瑕丘:县名。唐时县治在今山东兖州。

[2]狼虎谷:地名,亦名莱芜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  林言(?—884年):黄巢外甥,早年参加唐末农民起义。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随黄巢攻入长安,担任控鹤军使,成为黄巢身边指挥禁军的一名重要将领。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自刎身亡,他割下黄巢的首级准备献给武宁节度使时溥,结果在半路上遇到沙陀军,被杀。  巢兄弟:指黄巢及其两个弟弟黄揆、黄邺。  将诣时溥:将要到时溥那里去。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六月甲辰(十五日),武宁将军李师悦与尚让追击黄巢到瑕丘,打败了他。黄巢军队几乎全军覆灭,余部逃到狼虎谷。丙午(十七日),黄巢的外甥林言砍下黄巢兄弟、妻子和孩子们的人头,将要到时溥那里去投降,在半路上遇到沙陀博野军。沙陀博野军将黄巢等人的头颅抢去,还砍下林言的脑袋,一并献给了时溥。

【原文】

秋七月壬午,时溥遣使献黄巢及家人首并姬妾,上御大玄楼受之[1]。宣问姬妾:“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2]?”其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3]。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相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人争与之酒,其余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4]

【注文】

[1]上:指唐僖宗。  大玄楼:成都罗城正南门楼。成都罗城为高骈所建,竣工时高骈以《周易》占卦,得“大畜”卦,因卦象取名大玄楼。

[2]宣问:唐僖宗亲自审问。  勋贵子女:有功勋、地位的官宦人家的子女。

[3]宗祧(tiāo):宗庙。宗,祖庙;祧,远祖之庙。  播迁:迁徙流落。  巴、蜀:指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唐都城失守,僖宗逃往四川。

[4]悲怖:伤心恐惧。  神色肃然:神情脸色肃穆坦然。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秋季七月壬午(二十四日),时溥派遣使者献上黄巢及其家人的头颅,还有他的妻妾。皇上登临大玄楼接受。并且亲自审问她们说:“你们都是功臣贵族的子女,世世代代享受国家恩典,为什么要跟从贼军呢?”为首的那个女子回答说:“虽然猖狂的贼寇凶残叛逆,但国家拥有百万兵力却还是宗庙失守,流亡到巴、蜀地区。现在陛下因不能抗拒贼军而责备一个弱女子,那将置朝廷公卿、将相大臣于何地呢?”皇上被问得答不上来,于是就不再问话,下令把这些女子全部押到闹市上斩首。人们都抢着给她们送酒,其他女子都因伤心恐惧而喝得昏昏沉沉、酩酊大醉,只有那个为首的不喝也不哭,直到行刑前,神色依然肃穆平静。

【原文】

上以长安宫室焚毁,故久留蜀未归。王徽知京兆尹事,招抚流散,户口稍归,复缮治宫室,百司粗有绪[1]。冬十月,关东藩镇表请车驾还京师。

【注文】

[1]户口稍归:流亡在外的人户逐渐回来。

【译文】

唐僖宗因为长安宫殿烧毁,所以一直留在蜀地没有返回。王徽主管京兆尹的工作,招抚流散到各地的百姓,长安居民逐渐回来了一些。又修缮宫殿,百官办公场所也大概有了些头绪。中和四年(884年)冬季十月,关东藩镇上表请求皇帝返回京师。

【原文】

十二月,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病,表弟昌符知留后[1]。昌言薨,制以昌符为凤翔节度使。

【注文】

[1]昌符:即李昌符(?—887年),晚唐军事将领。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的哥哥凤翔(今陕西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病重,上表请求任命他为凤翔留后。李昌言死后,唐僖宗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唐僖宗准备重返长安,先到凤翔。李昌符借口长安宫殿还没有修复,请求唐僖宗暂时留驻,得到唐僖宗同意。同年,他突然袭击唐僖宗在凤翔的行宫,但很快被击败,全家于是逃往陇州。唐僖宗命令武定节度使李茂贞讨伐。后陇州刺史薛知筹杀了李昌符全家。李茂贞就此接管凤翔。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病重,上表请求让他的弟弟李昌符主持留后。李昌言死后,唐僖宗下诏任命李昌符为凤翔节度使。

【原文】

时黄巢虽平,秦宗权复炽,命将出兵,寇掠邻道,陈彦侵淮南,秦贤侵江南,秦诰陷襄、唐、邓,孙儒陷东都、孟、陕、虢,张晊陷汝、郑,卢瑭攻汴、宋,所至屠翦焚荡,殆无孑遗[1]。其残暴又甚于巢,军行未始转粮,车载盐尸以从[2]。北至卫、滑,西及关、辅,东尽青、齐,南出江、淮,州镇存者仅保一城,极目千里,无复烟火[3]。上将还长安,畏宗权为患。

【注文】

[1]复炽:又强盛起来。  陈彦: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的部将,曾率军攻扰淮南。  秦贤: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的部将,曾率军攻扰江南。  江南:道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治越州(今浙江绍兴),辖境包括今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全省以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长江以南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此处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秦诰: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部将,曾率军攻陷襄、唐、邓等州。  孙儒(?—892年):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唐末军事将领。原为秦宗权部将,为人残暴,曾随秦宗权投降黄巢。黄巢死后,秦宗权称帝,他率军攻占洛阳(今河南洛阳)、孟州(治今河南孟州南)、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虢(guó)州(治今河南灵宝)等地。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淮南节度使高骈被部将所杀,淮南陷入混乱,秦宗权命令他的弟弟秦宗衡率他南下争夺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不久,他杀死秦宗衡自立为主,占据扬州一带,称“土团白条军”,兵势强盛,后被唐朝封为淮南节度使。此后,孙儒与原高骈部将杨行密展开征战,争夺淮南。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在与杨行密决战时,被俘处死。  张晊: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部将,曾率军攻陷汝、郑等州。  卢瑭: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部将,曾率军攻陷汴、宋等州。  屠翦焚荡: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殆无孑(jié)遗:几乎没有遗漏。孑遗:遗留,剩余。

[2]转粮:转运军粮。  盐尸:用盐腌渍人的尸体,用作军粮。

[3]卫:即卫州。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置,治所在朝歌县(今河南淇县)。隋炀帝大业初改置汲郡,移治卫县(今河南淇县东)。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卫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移治汲县(今河南卫辉),唐玄宗天宝初改为汲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卫州。  滑:即滑州。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杞州置,治所设在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东)。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兖州。唐初复为滑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灵昌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滑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等地区。  关、辅:函谷关及京畿一带。辅,京城附近的地方。  齐:即齐州。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改冀州置,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隋炀帝大业初改为齐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复为齐州,唐玄宗天宝初改为临淄郡,旋改齐郡,唐肃宗乾元初又复为齐州。  江、淮:泛指淮河、长江下游一带。

【译文】

当时黄巢起义虽已平定,但秦宗权的势力又强大起来,他命令将领们出兵抢掠邻近各道,陈彦侵犯淮南,秦贤侵犯江南,秦诰攻陷襄州、唐州、邓州,孙儒攻陷东都洛阳、孟州、陕州、虢州,张晊攻占汝州、郑州,卢瑭攻汴州、宋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几乎什么都没有剩下。其残暴程度比黄巢还要厉害。秦宗权的军队出发时没有转运粮草,于是就把盐腌的尸体放在车上充当粮食。北到卫州、滑州,西至关辅地区,东尽青州、齐州,南出江淮地区,州镇残存者仅能保全一城而已,千里之内,人烟断绝。唐僖宗将要返回长安,又担心秦宗权将成为祸患。

【原文】

光启元年春正月戊午,下诏招抚之[1]。己卯,车驾发成都,陈敬瑄送至汉州而还。二月丙申,至凤翔,三月丁卯,至京师。荆棘满城,狐兔纵横,上凄然不乐[2]。己巳,赦天下,改元[3]。时朝廷号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4]

【注文】

[1]光启:唐僖宗所用年号,共计四年,即公元885年至888年。

[2]狐兔纵横:狐狸和野兔到处乱跑,形容京师一片荒凉残破景象。

[3]改元:此指唐僖宗改元光启。

[4]河西:即河西道。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将黄河以西的陇右道分出,设置河西道,置河西节度使,治所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剑南:即剑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以在剑阁之南而得名。唐玄宗开元以后治所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涪江流域以西,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下游以东,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曲江、南盘江以北,以及贵州水城、普安以西和甘肃文县一带。

【译文】

光启元年(885年)春季正月戊午(初二日),唐僖宗下诏招抚秦宗权。己卯(二十三日),唐僖宗从成都出发返回长安。陈敬瑄送到汉州才回去。二月丙申(初十日),到达凤翔,三月丁卯(十二日),到达京城。只见长安城长满荆棘,狐狸与野兔到处乱窜,皇上心中无比凄凉,闷闷不乐。己巳(十四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启元年。当时,朝廷能够命令的范围,只有河西、山南、剑南、岭南等道的数十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