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市场经济的信仰
在人类历史上,学者们在分析历史发展成因的时候,往往会用冷冰冰的理性剖析一切。在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社会学中,都有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们相信,人类在做选择的时候都能以最经济、最理性的方式做出;人们相信,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必然、清晰的脉络。于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似乎朝着理想国的样子一步步稳步前进。然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社会生活方面,全球价值观激烈冲突,开放网络充满暴力挑衅,每天睁开眼都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人们费尽心思地去筹谋,疲于应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心灵鸡汤刷爆朋友圈也拯救不了那躁动不安的灵魂……试问:一个废寝忘食的现代人和一个中世纪的农民,哪个更幸福?高楼大厦的上班族、博古通今的学者、商海浮沉的企业主……有几个不为焦虑所困?
历史发展到今天,关于外界理性的探索一日千里,人类能发射火箭、制造核弹、遨游地球、探索深海,但对大脑里面的方寸之地以及由那方寸之地而引起的爱恨情仇、澎湃激情却千年难解。人类历史上,文明所到之处必然伴随着杀戮,上帝与撒旦如影随形,天使与恶魔总是同在。欧洲历史基本上就是一段围绕耶路撒冷的残酷宗教斗争史,人类以“上帝”的名义残杀同类,凶狠无情、惨绝人寰。中国历来尊儒重道,却每每盛极而衰,战乱纷争时期远多于和平时期……约3万年前,位于今天法国南部的一个山洞中,一名男子借助于闪着微光的油灯,在山洞的石壁上描绘了牛头人身的画像。无独有偶,1933年,大画家毕加索也创作了一幅与之相类似的画作——《牛头怪少女》。二人相隔3万年左右,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作品。其实这并不奇怪,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一日千里,但关于心灵之密码却形成于远古时代。从社会需求的人性动机而言,我们与古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我们由内而发的万千思想、爱恨情仇痴嗔怨念,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文化在探索人本性需求和文明发展之间的冲突中发展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古希腊的斯巴达人把儿童置于烈酒中,派青少年去屠杀奴隶以训练人们的铁血凶残;同是古希腊古城,雅典人将孩子置于自然中培养其身心灵性,将青少年送入军校培养其坚韧、自律的品性。斯巴达人相信武力意志是强大的标志,雅典人相信智慧才是力量所在,两城之间的千年战争史最后演变出象征和平与竞争的奥运精神。“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其实,古往今来,初生婴儿的心灵地图都是一样的,都有着独立为自我和依恋为他人的本能。当他成长之时,他以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世界,世界以他对待世界的方式对待他……人类社会文明演变史上,性本恶观与性本善观交替出现。斯巴达人凶猛无比,但希腊文明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演说家、文学家、艺术家中没有一个是斯巴达人,他们看不到世界的美;与斯巴达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雅典文化,以智慧女神为象征的雅典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米隆、希罗多德、色诺芬等众多名人学者。尽管在文化历史上,性本善似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战争史上,性本恶出发的文化观往往又能在短时期内胜出,由此魔性点燃,战争爆发;战争平息后,一切价值观重构,容易发展出尊重人性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平时间久了,价值观又再度陷入多元的混战状态,社会化和平合作的要求使文化在人性之上发展出神性,“以善为始”和“以礼教化”的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将占主流地位,然而一面是人的动物性,一面是人的社会性,神性与理性都不能解决人类的本性需求。在世界价值观的冲突变迁中,战争再度爆发,人类思想文化历史重演,于是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在性本善与性本恶交织间,人类战争此起彼伏。在人性世界里理性一无是处,先知们所预测的正是结果的起因,先知们所担心的正是他们所诅咒的。理性理解得了世界万物却理解不了人类自己。推动进步的是科技,自我毁灭的是人性。人类并没有足够的长寿,让人类获得超越人性的智慧以拯救自身。于是,幸福何在?理想国何在?如果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何人们如此沉迷于悲剧之中?如果人类本性在于自我极力生长和扩张,让自己光芒万丈照耀万物,那为何强大的代价却是一轮轮自我毁灭式的战争?人类的本性如何在自我和社会中平衡?由竞争与合作演变出来的人类文明到底应该走向何方?源于族群部落祖先演化而来的人本性与一日千里的科学技术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摆脱不了植根于潜意识中的动物性的人类在没有神的年代,灵魂何处安家?而在引起如此巨大变迁的资本社会中,财富的力量到底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象征着平等、自由的市场力量能取代神成为人类追求终极幸福过程中的共同信仰吗?
在人性与科技之间,有一个东西被称为“万恶之源”“万善之本”,那便是——金钱。金钱最初较为稳定的形态是贝壳,所以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在人类演变史上,自从出现了金钱,人于部落族群之外多出了贫富贵贱的差别。金钱将人性潜意识中的社会性忧虑全部激发出来。生存意志、安全感、归属感、自我实现,全部有了新的变形,人们追逐金钱以显荣耀,人们藐视金钱以显清高。贫者害怕被排斥,富者害怕被掠夺。而最后,当人们或到达顶峰或跌落地狱的时候,发现都不过是游戏一场。当人类将根本性需求和生存意义寄托在一个工具上时,便注定是一条自我沉沦的道路。道尽人间性情的金庸写的《连城诀》便是关于财富宝藏争夺的,人们为争夺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而相互残杀,最终全部葬身于山洞……只有当人类认识到这个工具可以为人生创造价值的时候,财富才有了人道的意义。财富于今人是有创造价值的,财富资本化则是创造能量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外化形式。
本书将借助于经济学、社会学、证券投资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结合古往今来的哲学思想,分析不同的文化体系演变出来的思想及其潜意识根基,以及财富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和力量,从而展现经济社会之前世今生。在简述人类社会演化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类的行为动机,揭示出人类性本善与性本恶的根源,揭示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根源,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现代潜意识迷思中寻找自明的、道的能量之源,展示亘古不灭的属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创造力奇点(1)。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存本能自古有之,火的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同时也使人类进化出了更具社会性需求的人性。农业革命后,永久聚落的形成使人类固定下来繁衍生息,从而得以发展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文化的目的在于探讨天地人的道,一方面探索自然世界中的科学奥秘,一方面探索人类社会中的真理并试图在动物性、人性、神性中取得统一。石器工具的使用使人类脱离动物性;火工具的使用使人类在动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性和神性;金钱工具的使用更是将动物性、人性和神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要试图理解市场经济的真相,仅仅有现代人文社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能理解得了的,人类的根本性需求掩藏在种种高大上之下,那植根于潜意识中的连自己都不知道甚至习惯于自我欺骗和包装的现代人,用种种偏见、盔甲、文化、主义为自己粉饰遮掩,金钱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工具,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变得丰富多彩、扑朔迷离。以金钱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蕴含着众生平等和自由、人类竞争和合作的人类理想的名利场上,或许最终将如同奥运会一样,是一场人类基于竞争与和平兼具的需要而自导自演的悲喜剧罢了——用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取代人类社会的恶性斗争。毕竟,生命总是要结束的,意义总是要长存的。酒足饭饱之后,人类总要找到一个精神归宿,用于不停地创造和体验自我实现的价值。人人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会是最终归宿吗?资本能成为长盛不衰的正义之花吗?如果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是一场以性本恶为起点、性本善为终点、和平竞争为过程的全球竞技场,那么其中的必胜法则又是什么呢?古有《道德经》《孙子兵法》《圣经》……今有《国富论》《资本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道与术的衡量中,何谓人性的创造奇点?何谓资本的哲学?
是为序。
(1) 奇点是现代物理学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一个概念,是从上一次宇宙收缩到一定程度,然后触发宇宙大爆炸的那个点。这个从收缩到大爆炸的转折点,就是奇点。奇点以后的宇宙大爆炸产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