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我国船舶装备的现状
在第一、第二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政策至今30多年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和船舶装备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还是产品品种、质量及技术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船舶工业正在加快调整和振兴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已步入现代发展的新阶段,正为实现船舶工业发展由大向强的战略转移而努力奋斗。
2.3.1 民船装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民船装备随着整个船舶工业的发展,产量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增强、提高,成就斐然。
①规模不断拓展,产量快速增长,造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年造船量仅100万载重吨左右,占世界造船总产量的1%,世界排名第13位,为当时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日本的1/20。到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已达约3040万载重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约为6560万载重吨,造船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再创纪录,达到约7660万载重吨,不仅稳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之位,而且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首次出现中国造船企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称中船重工)之名,位列463位。此后,2012~2015年中船重工连续4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且位列名次逐年前移,2015年位列371位。2015年入围世界500强的造船企业共3家:中船重工,韩国的现代重工,日本的三菱重工。
②工业总产值大幅上升,出口迅速扩大。据有关资料报道,截至200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含船舶建造企业和配套设备企业)共1800多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484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6799亿美元;2011年达到7775亿美元。船舶出口持续增长,2009年全国船舶出口约3440万载重吨,约占全国总完工吨位的74%;2010年出口约5300万载重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1%;2011年出口为6250万载重吨,约占全国总完工量的82%。
③船舶配套设备和配套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在高速发展的船舶市场带动下,国内船舶配套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国内船舶配套设备和配套材料的本土化率不断提升,产品的谱系不断完善,配套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49.8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92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约29%。
④研发能力日益增强,产品研发及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国家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加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技术开发和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攻关,全面掌握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系列化设计技术,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船型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掌握了超大型矿砂船、液化石油气(LPG)船、液化天然气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关键技术。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船舶装备配套设备和材料的研发力度,通过自主创新、联合研发或引进及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在船舶配套新材料及应用,船舶动力系统、甲板机械及通信、导航、自动控制系统等领域的产品研发与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为船舶装备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和提升船舶配套设备与材料的本土化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⑤船舶装备设计建造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谱系不断完善。在国家为船舶工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引导及对船舶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装备的设计和建造能力不断提升。近30年来,我国先后开发、自行设计和建造了各种高附加值的客货船,有的成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强力支撑了船舶出口市场的拓展。如:由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设计的PS30水翼客船早已航行于香港—澳门海域;大连船厂的阿芙拉型油船、沪东船厂的巴拿马型散货船、渤船重工的超大型矿砂船等在世界市场赫赫有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J400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2半潜式钻井平台、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四桩腿服务性平台;海洋超大型浮体5万吨级半潜船、液化天然气船、5668箱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深潜水工作母船、小水线面科学考察船、31.9万吨级VLCC系列节能环保型超大型油船、“绿色环保”新型11万吨AFRAMAX型成品油船、高级豪华型客船(含客滚船),等等。
另外,还相继研制成功了多型高性能船,如地效翼船、穿浪船、小水面船、内河水翼船、自控水翼客船、气垫船和大型高速双体船等。
图2-2列示了我国自行研发的部分民用船舶。
图2-2
图2-2 我国自行研发的部分民用船舶
⑥船舶标准规范建设有了新进展。在1978年以来的发展阶段,尤其近1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界逐步改变了对国际海事新规范、新规则、新标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的状况,既主动争取参加国际海事部门主持的有关船舶新规定、新标准(尤其是绿色环保船标、船规)的制定或修订,也加强了国内船舶新规范、新标准的研究、制定或修订。这为我国船舶装备更好地适应高新技术的应用,适应国际海事部门制定的新规范、新标准,提升我国船舶装备设计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3.2 军船装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军用舰船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成功研制了第二代、第三代水面舰船,包括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快艇、扫雷舰艇、气垫登陆艇、侦察船、远洋测量船、远洋航海训练舰、远洋补给舰、海洋医疗船、综合试验舰等;成功自行研制了新一代常规动力潜艇、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成功研发、建造了适应中近海和远海履行海上执法任务的各类、各种吨位的海监船、渔政船、海巡船、海警船等执法船。这些新型舰船装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为使我国海军逐步成为一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可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核威慑和常规威慑力量,实施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1982年10月12日,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表明中国已成为具备海基核威慑力量的核大国;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等舰船组成编队赴亚丁湾进行反恐护航;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世界航母国家行列。
我国军用舰船装备研制和应用的实践表明:我国军用舰船装备的发展理念正不断向“突出重点,体系建设”“技术适度,稳步推进”“集智攻关,自主创新”“服务部队,保障有力”的新理念更新演进;我国军用舰船装备的技术水平得以一代一个台阶地提升、一型一个新“面孔”地发展,信息化技术不断推进,综合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国外先进舰船的差距;我国军用舰船配套设备和材料经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完全达到了本土化,虽然有的配套产品的技术与国外先进产品尚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不仅正逐步缩小,而且正努力赶超;我国舰船装备的研制质量不断提高,使所研制的舰船装备达到了“顶用、耐用、实用”的研制目标。
图2-3列示了我国自行研发的部分水面军用舰艇。
图2-3
图2-3 我国自行研发的部分水面军用舰艇
图2-4列示了我国自行研发的部分潜艇装备。
图2-4
图2-4 我国自行研发的部分潜艇装备
图2-5列示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部分海上执法船。
图2-5 我国自行研制的部分海上执法船
2.3.3 人才队伍和条件保障建设卓有成效
伴随着我国船舶工业蓬勃发展,不仅在船舶装备研发、出口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研发船舶装备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研发一代产品,带出一支队伍”“出一型产品,育一批人才”的策略要求,采取以老带新、以用“练兵”、以教“育兵”、以严“带兵”等途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规模和结构日趋合理的船舶研发、研制、检验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塑造了以“严谨、求实、创新、奉献”为核心的军工科研优良传统和“军工精神”,为研制出高性能、高质量的船舶装备,为船舶装备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思想动力。
同时,在国家支持下,先后筹建起一批模型试验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湖库试验场、海上试验基地、缩比试验船(艇)等条件保障设施,建立起可有效测试、检验、评估的试验测量装备与手段,为船舶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演示验证有关研究成果,进而推广应用,促使船舶装备研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2.3.4 我国船舶装备发展中尚存的不足
我国船舶装备和技术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经近30年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国外先进船舶装备水平及我国海军、航运部门和执法部门的需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船舶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仍待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船舶装备(尤其是军用船舶装备)的总体设计和优化集成能力仍不足,高附加值的民船装备的概念设计、基本设计能力也不够强,现代船舶总体优化设计理论和量化设计方法及其体系也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增强。
②船舶基础技术研发仍较薄弱,尚存在“瓶颈”和“短板”。近30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了对船舶基础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相对国外先进水平与自身需求,船舶基础技术的研发仍需继续加大力度,在大型舰船平台总体设计技术、隐身技术、主动力技术、低噪声辅机设备、绿色船舶技术、综合保障技术、高性能船用材料等领域仍存在某些“瓶颈”和“短板”,有待合力攻关,突破相应的关键技术,为船舶装备持续、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系统综合集成水平需要加强与提高。我国船舶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信息获取、指挥控制和传输等能力还较弱,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使综合电子信息体系和效能成为提高船舶使用效能,尤其是军用舰船作战能力的强力支撑。
④民船配套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整体上仍然偏低。目前,我国民船配套设备,仅甲板机械、舾装件等的国产化率(本土化率)超过50%,动力系统及装置国产化率约40%,舱室设备国产化率约21%,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国产化率仅约9%;配套材料中,船用钢材国产化率已达到95%以上,但仍有少量品种的钢材需要进口,其他配套材料的国产化率大都低于90%,有的还需依赖进口。军用船的配套设备和材料虽然已达到完全国产化,且技术性能不断提升,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持续加强船舶装备配套设备和材料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国产化率。
⑤软实力建设重视不够,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我国船舶装备产业一直注重装备制造这种有形的“硬产品(实力)”,对技术标准与规范、信息化技术应用等的研究,以及品牌与服务能力建设这种无形的“软产品(实力)”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导致我国船舶装备研制不仅高端产品的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力不足,而且始终处于对国际海事新规范、新规则、新标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上,缺乏主动适应、积极研究、主导制定的策划与举措,在国际船舶界缺少或失去话语权。同时,在研发设计、产品品牌、供货模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与欧、美、日、韩均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设计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配套发展落后、产品徘徊在产业链低端等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应大力加强软实力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
⑥我国造船规模过大,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受前些年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影响,我国的造船规模过大,重复建厂的状况严重。在世界经济不景气、船舶融资难度增加等因素作用下,加之受造船业产业链系统风险释放的影响,国际船舶市场低迷,致使我国造船规模过大,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出现无序竞争的情况,不仅造船总量和总产值下降,而且新船订单减少,新船价格下滑,撤单、改单、合同重谈现象增加,船舶出口量下降。鉴此,应认真研究对策,多措并举,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以规避风险,使我国船舶装备得以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