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加强辽宁省县域产业优化的保障机制
(一)通过创新体制来优化县域经济环境
一是优化社会环境。与城市相比,有些县域地区小农思想严重,安于现状的情况比较突出,改革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比较弱,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桎梏。要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必须彻底摒弃这些狭隘观念和小农思想,积极寻求适应本县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积极树立公平竞争、效率优先的新观念,使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优化硬件环境。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进一步导致信息闭塞,这极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交通网络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是优化人文环境,即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地区结构调整能力就越强。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在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要提高本地区原有人口的素质,具体做法是在落实义务制教育的同时,坚持科技下乡、大力发展中等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创办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次,要吸引高素质的企业家和高科技人才并加强人力资源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更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同时进一步整合县域技术资源,提高技术效益和水平。
(二)转变政府职能来保证社会化生产服务
一是成立专门的县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县域经济规划、协调和监督工作,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二是转变政府观念,变指挥管理为服务引导,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三是收缩权限、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通过政策创新对公共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法规及方式进行全面改革,理顺各种关系、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优惠贷款以及设立专门基金等多种政策措施对农业产业提供支持;五是成立专门的县域信息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市场形势的分析和研究,整合零散信息资源,向企业决策者和农民提供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并通过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化解县域经济主体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三)结合全县经济特点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实践证明,与县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紧密联系县域实际情况,明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合县域人才的需求结构推进职业教育。同时随县域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培养目标,使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全面适应并接轨。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满堂灌”授课模式,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一定时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接受现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三是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以上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保持县域社会的稳定,提高县域生产者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县域经济的经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