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管内超声在我国的开展与推广
我国IVUS的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中山医院、山东齐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以及西安、武汉和广州等地区的多家医院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学者,进行了IVUS安全性、准确性可行性评价以及标准值建立等大量工作,对于血管壁三层结构的成像特征、不稳定斑块的量化指标、血管重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原创性提出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并将研究工作应用到冠状动脉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心血管腔内超声在国内的规范与推广。
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国内日益增长的冠脉介入诊疗数量来说,血管内超声在指导冠脉介入诊疗中使用的比例仍较低,且不同中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年来,伴随国内诸多大型学术会议对腔内影像技术推广的影响,以及诸如中国血管内超声学院等各种形式的规范教育与培训,IVUS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凝聚众多冠心病介入专家智慧的《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8》的颁布[33],将进一步规范IVUS的操作并提高临床医生腔内影像学的运用和解读能力,优化冠心病的诊疗水平。
血管内超声显像仅提供血管的切面图像,在评价治疗效果及随访过程中,要找到同一平面常较困难,尤其是在评价粥样斑块的进展和消退时,不能衡量斑块容积变化而使判断困难,因此,血管内超声当前的两大任务是准确的组织学定征和精确的三维重建。
伴随IVUS三维重建、虚拟组织学IVUS以及超声弹性成像等技术的发展,IVUS对于斑块性质以及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将大为改善;同时,材料学与制作工艺的提升,新型IVUS导管在更小直径的基础上,分辨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可与其他影像学及功能学检查手段相结合,如近红外光谱、光学相干断层显像及FFR测定等,以提供更完整的腔内影像及功能学信息。多种影像学技术与功能学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将为深入研究和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带来更加美好的愿景。
(葛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