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象理论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古代朴素系统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体现在如五行说、阴阳说、八卦说、有无说、经络说、脏腑说、天人相应说等,其中对于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生成性、自组织性、相互关联性、开放性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成为现代系统科学和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理论中所要阐释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系统思维是在中国古代元气、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的系统论思想而形成的,是中国古代系统思维方式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挥。

一、脾外部关联的大系统体现了天地人、时空的合一性

1.脾与天地同气、同律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古人在五行观的基础上,综合当时的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等知识,以四时为中心,将五方、五色、五材、五味、五音、五星等联系起来,并把人体的五脏植入进来,构建天人合一的脾脏象系统模型。即季节长夏,中央、生化、湿、甘味、黄色通于脾,构成脾脏象系统与外部自然环境的联系,即“天人合一系统”,脾与天地同气,脾与天地同律,揭示脾脏象系统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内涵。

脾与方位的配合依据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根据五行概念源于“五位”之说,“中”是五位之中最重要的,能够调控其他方。脾主长养生化的特点与五位中的“中”、五行中的“土”相应,故有“中土”之说。《素问·五运行大论》所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由于五行生克制化作用,在中、南、西、北等方位的地域上,人体脾的功能相对较强,病变主要以脾胃的实证多见;而在东方地域上,人体脾的功能相对较弱,病变主要以脾胃虚寒证多见。脾与时的配合依据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五脏模式下的脾之应时说,脾不主时,脾“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脾主长夏的说法均源于脾位中央,为孤脏,以灌四旁,主化生万物这一观念。在“脾位中央属土”为前提下,不同结论具有统一性,体现了时空统一的自然规律。

脾与其居“中央”的空间特性亦决定了时间的特点,时间的特性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脱离时间而无机,时间脱离空间而无序,两者相互协调,呈现出“居中央,调四象,主长夏,寄四时”的脾脏象时空统一性,即“时空合一系统”,揭示了脾脏象系统空间特殊性与时间复杂性的主要内涵。

2.脾胃升降失司所引起的病证与现代社会环境易出现的亚健康等某些病症表现相似

天人合一除了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处在世,又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人们身心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中医学认为,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宜从调护脾胃出发,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土,禀赋不足是脾胃虚弱的致病原因。而脾胃升降失司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所述某些病症的表现极为相似。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调治则能有效抑制诸多亚健康症状。

二、脾内部的小系统体现了形与神、体与用的合一性

(一)形神合一系统

1.脾之形与神的界定

所谓“形”,涵盖了脾及胃、口、肉、唇、涎、眼胞、肉轮、鼻准等脾系构成要素,《灵枢·本输》:“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主口……在窍为口。”《灵枢·九针论》:“脾主涎。”

所谓“神”,南北朝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又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即形具而神生,神为形之主,形与神俱。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从广义来理解,脾形正常状态下,表现于外的脾之神色,如“缟裹雄黄,脾状并臻”(《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唇色红润,涎润清澈,脉濡和缓,纳谷馨香等。“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医门法律·望色论》),脾之形正常,其外在表现的气、色、象等各种状态有神活力。

从狭义理解,脾藏营,营舍意、智、思,是形神合一的具体表现。“脾藏意”(《素问·宣明五气》),“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脾藏营,营舍意。”(《灵枢·本神》),“脾藏意与智”(《难经·三十四难》)。“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包括意、智、思(忧)在内的诸要素构成了揭示脾脏象系统具有调节人体形与神等多种情志功能内涵的“形神合一系统”。

2.“脾藏智”是“意”“思”等情志活动的高度概括

“意”,《说文解字·心部》:“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脾藏营,营舍意”也是脾的功能外延。意舍于营而脾藏之。营出中焦,由脾气运化而生成,故谓脾藏营。“意”属思维活动。营气为之提供物质基础,舍于营而由脾所主。脾健营旺则意能含蓄,脾病则可使意不能藏而异常。只有后天充养正常,“意”才能充分表达,回忆力强,思路宽广而敏捷,注意力集中,由此,脾与“意”具有了特殊相关性,从而确立脾与“意”密切相关的形神关系。

“智”,是“知”的后起字,古文献里常与“知”互通。《释名·释言语》谓:“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说文解字·矢部》曰:“知者,词也。”《说文解字注》曰:“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说明“智”有“知道、聪明”之意,即“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荀子·正名》:“知而有所合谓之智。”《中藏经·论脾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我们认为脾藏之“智”,为“聪明、识敏、智慧”之义。脾藏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以生意与思,产生人的智慧。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与否,临床上小儿智力障碍、郁证、健忘、呆病和癫狂等疾病从脾论治可能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脾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五志过极,就会成为病因,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五志过极则五脏动甚,动则生热化火,故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说法。七情中思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思虑过度,容易导致脾气郁结,脾运失常。在精神活动之中,思和忧与脾的关系最大。《灵枢·本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脾主思的理论,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3.“脾为谏议之官”是脾所主“运化、统血”等生理功能和“脾藏意与智”“主思”等情志活动的综合体现

“脾为谏议之官”用以形容脾协助心君调节人的情志、智慧活动。《素问·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以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意义与君臣地位相比附,深刻地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发生、发展与古代社会思想特征和文化特点之间的关系。“知周”是脾在人体作为“谏议之官”的必要条件,“公正”“忠直”是脾作为“谏议之官”秉承的品质特点。脾主运化为脾行“谏议”提供物质和动力基础,脾位中央以灌四旁是“脾为谏议之官”的作用机制,脾藏意与智、主思是其功能基础,脾气散精是脾行“谏议”的信息传递方式,脾主统血,脾主长夏,主四时,脾为之卫是“脾为谏议之官”的具体表现。

(二)体用合一系统

1.脾之体与用的界定

当我们用系统思维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时候,必须首先认识到的是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征象及功能都是脾系统所包含的组分,尤其是组分间功能关系的整体涌现。脾通过脾气、脾阳、脾阴调节后天之本的功能,形成了脾之“体用合一系统”。

2.脾气、脾阴、脾阳、脾精、脾血在脾功能发挥中的作用

(1)脾气推动:

脾气一般指:①指脾的功能活动,表现为脾运化、升清和统血的功能活动。②脾脏之气,脾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动力来源。脾气为脾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对运化和升清具有推动作用。脾气不足运化无力则纳少便溏;升清无力则头晕目眩或内脏下垂。脾的统血功能亦是脾气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虚,统血失职可出现出血的病变。

(2)脾阳温煦:

脾阳即脾的阳气,是与脾阴相对而言。脾阳具有温煦及促进脾气的推动、升清的生理功能。对于维持脾的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若脾阳不足,失于温煦,运化无权,则可出现饮食不化,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症;或水湿中阻,发为痰饮,水肿。脾阳根于肾阳,依赖肾中阳气温煦。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致脾阳虚;脾阳不足,亦久必及肾,出现肾阳虚之证。

(3)脾阴滋润:

脾阴即脾的阴气,具有促进脾的宁静、濡养、收摄和制约阳热的功能。脾阴和脾阳相对而言,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助,共同维持脾的正常生理功能。脾阴虚,滋润、濡养失职,可见口干唇燥,舌红少津,形体消瘦等症。一般来说,脾阴失调,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匮乏而成。故脾的气阴两虚常并见,则同时兼有腹胀、便溏、饮食不化等脾失健运之症。脾阴虚亦可影响及胃,致胃阴亦虚,失于和降,见干呕、呃逆等症。

(4)脾精维本: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包括脾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脾精,脾土之精气也,指脾的精气,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素问集注·五脏生成》:“脾主运化水谷之精”。《素问·示从容论》:“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人体除具有生殖作用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外,其他所需物质(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微。即人以水谷为本,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所以脾气健运水谷得以化生,则后天之精充盈,不仅营养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同时还滋养先天之精,使之旺盛,以繁衍后代。《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之精气、营气和卫气是由胃到脾再到肺,这样脾亦是精气转运的根本。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中,起着滋养的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5)脾血濡养:

“脾血”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其物质性和功能性两方面来论述。

物质性:①脾脏本身(包括脾经)的血液即脾血,这是对脾血物质性最本质的论述。《本草经解·人参》:“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②脾有统血之功,故而在古代医籍中,亦用“脾血”来指代脾所统之“血”。《本草经解·鹿茸》:“肝藏血,脾统血,肝血不藏,则脾血不统,漏下恶血矣。”

功能性:①脾血具有滋润荣养胃腑、四肢、官窍等的功能。《本草经解·麦门冬》:“脾为胃行津液者也,脾血不润,则不能为胃行津液,而伤饱之症生矣。”②脾血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辨证录·调经门》:“此方补脾气以固脾血,则血摄于气之中,脾血日盛,自能运化其湿,湿既化为乌有,何能作泻哉。”③脾血还具有化生乳汁和胰中之甜白汁的功能。《难经正义·三十五难》:“胰者,附脾之物,脾统血,胰中之甜白汁,乃脾血得脾阳之气化而成。”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是脾的重要生理功能,能在人体大系统中显现,依靠脾之气、阳、阴、精、血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脾气”,不仅是“脾主运化、统血”过程产生的基本物质,也是功能发挥的原动力。脾阳的温煦是维持“脾主运化、统血”的重要环节。在运化中“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在统血中“脾阴主血,司运化”,“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脾通过气、阳、阴、精、血,调节人体的消化功能,构成了脾脏象系统的子系统,即“体用合一系统”,揭示了“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的主要内涵。

综上,基于系统思维对脾脏象科学内涵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四个系统的构造,即“天人合一系统”“时空合一系统”“形神合一系统”“体用合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