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与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系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肠化生或不伴有肠化生。其中伴有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至于不伴有肠化生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目前仍有争议。
1.BE上皮的发生来源
(1)先天残留:
当胚胎发育至第13周时,食管黏膜柱状上皮转变为复层鳞状上皮。在发育过程中,局部黏膜或有柱状上皮残留,残留的柱状上皮在形态上与胃黏膜上皮相似。但目前多数作者认为,此种先天残留的柱状上皮不属于BE上皮,为胃黏膜异位。
(2)获得性改变:
由于胃食管反流至食管下段黏膜,长期持续性刺激引起的机体改变。病变多发生在食管下端,反流治愈后病变可消退。反流液对食管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引起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此时黏膜中的多潜能干细胞被激活而增生,如增生出鳞状上皮,即可完全修复损伤;如干细胞分化为柱状上皮或肠型上皮,即形成BE上皮,柱状上皮抗胃酸侵蚀能力比鳞状上皮强。
BE的细胞起源尚存争议,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来源 [6]:鳞状上皮细胞转化、食管下腺体向上迁移、胃贲门区柱状上皮迁移、位于鳞柱交界处的胚胎种群及骨髓干细胞来源。
2.BE的活检取材
推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即常规从胃食管连接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开始向上以2cm的间隔分别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疑有BE癌变者应向上每隔1cm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和其他腔内异常者,均应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3.BE的组织学分型
(1)贲门型:
为贲门型黏液腺(图4-4-3),分泌中性黏液。与贲门上皮相似,有胃小凹、黏液腺,但无壁细胞和主细胞;也有学者认为贲门黏膜起源于食管远端,与GERD相关。
图4-4-3 贲门型黏液腺
(2)胃底型:
腺体的形态与胃底腺相似,由黏液柱状细胞、壁细胞和主细胞构成(图4-4-4),分泌胃酸和蛋白酶。此型Barrett黏膜与胃底黏膜相比,多数胃底腺不典型,其固有腺萎缩,腺体较少而且短小,通常与贲门型腺体混合存在。
图4-4-4 胃底型黏液腺
(3)肠化生型:
与肠上皮相似,多数为不完全型肠化(Ⅱ型及Ⅲ型)(图4-4-5),少数为完全型肠化(Ⅰ型),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有时见潘氏细胞。细胞产生酸性黏液(唾液酸黏液及硫酸黏液),但无小肠吸收功能。阿尔辛蓝染色(AB染色,pH2.5)见杯状细胞核含有酸性黏液的细胞均呈亮蓝色。AB染色通常可用于鉴别假杯状细胞(通常是含有较多黏液,其形态上类似于杯状细胞的贲门型上皮)。与杯状细胞不同的是,假杯状细胞通常呈连续线性排列,中间无柱状细胞。柱状细胞通常形态上类似于胃小凹细胞或肠型吸收细胞,但并无这些细胞的典型特征。
图4-4-5 肠化生型黏液腺
BE上皮的三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研究认为肠化生是食管对抗酸反流所产生的保护性机制的一部分;分子水平的研究提示BE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发生改变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慢性酸刺激引起的损伤。多数学者认为伴有肠化生的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无肠化生的BE。但也有研究认为无杯状细胞的BE黏膜也具有同肠化生型BE相似的与肿瘤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异常,二者具有相似的肿瘤危险性。因此,尽管不同地区BE的定义不同,在BE诊断中,均应注明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
4.BE相关的病理改变
(1)炎症:
由于反流物中胃液、胆汁成分的刺激,可引起BE上皮的炎症,属于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病变是慢性炎,在表面上皮下间质内有多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炎症从浅层开始,逐渐向深层发展,并破坏组织形成糜烂,甚至溃疡。
(2)溃疡:
可见炎症、纤维素渗出、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形成等溃疡的不同阶段,可发生出血、穿孔及癌变。溃疡愈合后可引起食管狭窄。
(3)异型增生:
指BE黏膜发生细胞形态和腺体结构的异常,可分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或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轻度异型增生时细胞核稍增大,深染,有时呈假复层,杯状细胞黏液减少,核的极性保留或稍紊乱,腺体轻度变形。重度异型增生时小凹及腺体形态不规则,有出芽或分枝,表面上皮呈绒毛或乳头状。核更大,形状不规则,密集浓染,可呈复层排列,核膜增厚,核仁明显双嗜性,核极性消失,并见异型核分裂,细胞黏液丧失。有时重度异型增生合并黏膜内癌,故诊断重度异型增生,不能除外癌,应重复活检,或内镜下治疗,切除黏膜进一步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度异型增生介于二者之间。
(4)Barrett食管腺癌:
反流性食管炎、肠化生、异型增生、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这是目前公认的EAC的发病过程。肿瘤向下浸润贲门,待肿瘤长大后,破坏了胃食管连接,此时不易与贲门癌区别,易误诊为贲门癌。
总之,GERD的主要组织学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宽,基底层增厚超过上皮层的15%,固有膜乳头增多、伸长达到上皮层的2/3以上,上皮层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但上述组织学指标对GERD诊断的特异性尚不足,需与临床症状和内镜所见相结合,综合考虑后才能作出GERD的诊断。BE的定义虽然存在争议,但依据其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进行适当的临床随访监测,以期将EAC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使患者获益。
(崔荣丽 周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