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野鹤·东篱杂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全世界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转眼2018也快过完,看中国美术馆展讯,展览种类丰富。遂决定前去观看。天气寒冷,白日零下5度,走在东西大街上竟有种北方过年感。

美术馆这次展览有三部分:一层画展,三层当代艺术展,五层雕塑展。

一层画展又包括三部分,北京意向诗化海淀展;十七世纪金陵画坛画展;民族美术双年展。看题目就知道,新旧交替,古今同场,民族融合。

我对海淀展览最感兴趣,我本出生顺义,却是海淀户口,在海淀生活了十年。

三个厅同时展览海淀画,题材包含历史风貌,自然景观,高校学养及科技传承。

自然景观包括:颐和园雪景,圆明园断壁残垣,凤凰岭山色,大觉寺钟声,百望山松风。

高校及科技传承包括:中关村科技,清华园风情,四国士肖像。还有一张特别引起我兴致的,地铁十三号线拥挤一幕。

地铁十三号线这张画题目叫《一直向前》,大幅国画。是一个河北画家画的,名叫平川。这幅画构图基础就是跨越海淀的地铁十三号线,经历西二旗,霍营,上地等站时候,人多异常拥挤,这个门上不去了就要去另外一个门上车,一个小伙子拎着提包向别的门跑,此门人满为患,门里面还有万千众人头像,大家神态各异,车厢内百分之九十都是上班的年轻人,体现了奔忙在海淀中关村一带匆匆忙忙的芸芸众生。是这些人用青春和汗水支撑了整个海淀乃至北京科技前沿的发展,看到此处真的有些感动,我觉得这幅画是本主题展中最具有亮点的一幅画。

《北京明珠》一幅画是中关村一带高楼林立为近景,高楼是中关村主要大厦。画图远景为圆明园颐和园等自然景观,构图融合现代科技与历史自然景观,正是当代中关村景象。

这幅画旁边还有一小幅画《核心中关村》,里面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主景,包含了腾讯,北大方针,爱国者等科技公司。

这两幅画在画法上以国画笔墨画出油画水粉画效果,这是不同的地方,另外取材以当代,而不是总停留在画历史画古人的立意上,虽然画面通俗,但是也该属于有创意的一类吧。

《圆明园断壁残垣》有两幅国画,以国画笔法入画,画出素描效果,充分体现吴冠中先生说的,绘画材料使用可以分国界,但是绘画本身到最后都是相通的,用什么材料来表现都一样。这两幅画中的力度,以笔墨皴擦出铅笔素描效果,也算是耳目一新。

《颐和园待摄像十七孔桥人群》采材等待颐和园十七孔桥夕阳摄影的人群,一边是拥挤的人群众生,一边是浩渺昆明湖风光,说明现代人对艺术的向往,有那么多人拿着相机等摄影同一个景色。构图在立意上出新。

《凤凰岭》的画幅有三种类型,国画山水,油画,还有抽象国画。看来凤凰岭给海淀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抽象油画有点毕加索现代主义风格,只不过用国画笔墨体现。

此外《大觉寺》《鹫峰》《紫竹院公园》《百望山》皆入画。

《四国士》画像在人物画中可算是精品了,也是以国画笔墨入画,出效果又是西方油画效果。四国士分别是: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胡适。

用国画笔墨画人物,在古代通常是铁线描手法。在山水画中人物只尽其意,就是说有时候人物只是山水点景的一部分。若画肖像则是工笔铁线描,在西方美术讲究的虚实明暗色调上体现的不够。

近代应该是徐悲鸿之后才有了用国画笔墨西式画法的人物画。古代人物不见精神。因为比例啊色调啊什么的都扁平化。

《四国士》人物笔墨淋漓尽致,生机盎然,一洗清末人物画幅羸弱不胜之风。由此不禁想起一代人物成就一代艺术,艺术之风同样体现时代盛衰。

又看了些民族画展,人物画的也不错,但是总觉得都没有超越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的创意。

去三层看了当代艺术展,总的感觉是不懂。展览作品还都来自希腊雅典国家美术馆。

去五层看了雕塑展,就是觉得雷同,都来自非洲一脉。木头因材随形而作,显得质朴空灵。

我想艺术的出路,有技法材料原因,分为西方东方,不过全世界的灵性应该是共通的吧,就像在北方吃面条,到了南方就改吃米线,形式是相似的,不过是材质不同而已。

而那些特色的自己民族独到的就是自己的独有文化了,可以互相欣赏,但是很难互相替代,因为文明不同。这就如同南方产橘子,北方产苹果一样。盖因水土不同吧,可以吃,但是味道会不一样,失去了文化的土壤则无法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