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针刺热补手法治疗痹症102例疗效总结
我们结合古今的临床经验,在郑毓琳老师的指导下,应用针刺热补手法,对痹症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自1958年7月至1962年9月四年中,在观察其他病症的同时,观察到102例痹症,治疗结果满意。今将初步总结介绍如下:
(一)一般分析
1.性别与年龄
102例中,男性占61名,女性占41名,男性多于女性,为3比2。年龄最小者为10岁,最大者为61岁,在21至41岁之间共75人,占发病率的73.53%。
2.发病诱因
61例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其中34例与寒冷有关,其余与潮湿、劳累、外伤等有关。
3.病程
多数病例发病时间较长,其中5年以上者25例,1年以上者61例。病程最长者20余年;最短者1例,发病仅七天。
(二)治疗方法
102例均系门诊患者,多数病例经用针灸或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或无效而来我们门诊治疗。其中本市患者占多数,少数为外地来京就医。在治疗之前,先经中西医诊断明确,按中医分型,选用穴位,以热补手法治疗为主。多数患者隔日针治一次,针12次为一疗程,疗程完毕休息七天,以后再按病情继续治疗。
1.分型
参考古今有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临床体会,分为行、痛、著三型。今将各型脉证列下:
(1)行痹:以关节串痛为主症。表现病位无定处,痛势历节走注,按之则痛剧。初起时常伴发热、恶寒及局部红肿、活动障碍、舌苔腻、脉浮紧或浮缓。
(2)痛痹:以关节疼痛为主症。表现单发或多发性关节痛,得热则轻,遇寒则重,或局部有冷感,舌苔白,脉象弦紧或沉迟。
(3)著痹:以酸麻、沉重为主症。表现病位固定不移,手足不举,动则沉重疼痛,或有局部肿痛,久则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舌苔黄薄或黄腻。
2.选穴
以上三型,皆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风气胜者痛无定处,定名为行痹;治宜疏风散邪、通经定痛为主,取风门、肺俞、风市;寒气胜者痛有定处,定名为痛痹,治宜温通经络、止痛散风为主,取大椎、阳关、命门、曲池、足三里;湿气胜者肢体酸痛、肿胀、木重,定名为著痹,治宜利湿通经为主,取阴陵泉、三阴交、委中、承筋。以上三型所列穴位,均系治疗主穴;其配穴则因发病部位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穴位。今将本组病例所选配穴列下:
(1)肩臂部:肩井、风门、肩髃、肩缝、肩髎、曲池,或再配以大椎、膏肓、肩中俞、肩外俞、若腕关节痛,则取外关、阳池、合谷、腕骨等穴。
(2)腰背部:肝俞、脾俞、肾俞或关元俞、膀胱俞、秩边,或再配以八髎、委中。
(3)下肢:肾俞、关元俞、秩边、八髎,或环跳、阳陵泉、昆仑;若膝关节痛,则取梁丘、犊鼻、足三里;踝关节痛则取解溪、昆仑、太溪。
3.手法
因我们治疗的102例痹症,多为病久而致身体虚弱,故选用针刺热补手法治疗为主。有少数病例配合针上加灸或艾卷灸;有6例因有关节红肿选用小幅度提插补法。以上各法除按一般操作规程进行不再赘述外,仅将针刺热补手法操作介绍如下:
热补手法是复式手法的一种,类似烧山火手法。我们选用的是一般毫针,操作手法是:左手食指紧按穴位,右手持针捻转或速刺进入穴,先浅后深,结合小提插术,先令气至,即找到酸胀的感觉后,将针向下插一、二分,随之拇指向前捻转多些,向后捻转少些,就能出现热胀的感觉。若一次不应,则反复操作三、四次,多数患者能出现热胀感觉。热胀感最好传到病所,则效果更佳。但欲达到此目的,需要一定的手技,如针风门穴,左手食指紧按穴下,其余四指按风门穴周围;右手持针进入穴,找到一定的感觉后,令针尖向上再用捻努法,使感觉传到肩或肘部,郑老称此法为“串胛热”(本书编者注:此法为毓琳公首创,郑魁山教授在其基础上衍化为目前的“穿胛热”手法)。又如腿痛针关元俞、使热胀感传到腿部。以上诸穴除背部俞穴外,施针后可留针15~20分钟。
(三)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
10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按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种分析,标准如下:
(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遇天气变化未复发者。
(2)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或大部分消失,但遇气候改变仍有轻微复发者。
(3)好转:症状有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有的症状消失。
(4)无效:经治疗一、二个疗程后,病症无有改善者。
2.总的疗效分析
102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有101例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效率占99%。15例治愈,占14.7%;显效者23例,占22.5%;好转者63例,占61.8%;仅1例无效。
3.针刺对各型痹症的疗效分析
从102例痹症分型疗效分析,其中行痹23例,22例有效;痛痹45例,著痹34例,均全部有效。其中行痹效果较差。
4.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从我们治疗的102例分析,病程的长短对疗效没有明显影响,故痹症虽然发病已久,但耐心、有计划的治疗,仍能取得满意效果。
5.病案举例
病例一:李某,男,38岁,军人,门诊号49958。因久卧湿地而患腰痛17年,每逢阴天及受寒凉加重,得温热则缓解。多年以来秋冬必发,近10年来又觉两腿疼痛无力,平时弯腰就痛,晨起腰有强直感,活动后好转,现已影响工作。曾在某军医院检查,脊椎无病变,经用理疗、电疗、温泉浴等法治疗无效而前来门诊治疗。检查:心肺(-),肝脾(-),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四、五腰椎有压痛,舌苔淡黄而腻,脉象沉缓。诊为痛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寒气偏胜,病邪在足太阳膀胱经。治宜用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之法,选用热补手法,针肾俞、关元俞、膀胱俞、秩边等穴,针后有热胀感。共针18次,疼痛完全消失,腰背活动自如。为了巩固疗效,针至21次停诊。
病例二:张某,男,42岁,工人,门诊号11075。因劳动扭伤腰部作痛,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虽然腰痛好转,而出现右下肢疼痛已三个月,举腿屈伸困难,扶杖跛行,翻身受限制,遇阴天、下雨疼痛更甚。曾在某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用电疗、药物注射等治疗无效,建议手术。患者惧动手术而来我所针治。体检:心肺(-),肝脾(-),脊椎畸形,抬腿试验(+),右髋部有压痛,诊断为著痹。因损伤及受潮湿所致,治宜通经络、利湿止痛为法,选用热补手法,针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以上穴位均有热胀感,共针13次,各症消失,行走自如。
(四)讨论
1.痹症是针灸门诊最多的病症之一,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根炎、椎间盘脱出、肌肉劳损与外伤等。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劳动生产。针灸治疗痹病,效果满意。今后为提高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2.针刺手法与疗效的关系 热补手法是针刺术中的复式补法操作之一,适用于一切虚寒症。从我们所观察的102例痹症中,绝大多数病例为虚寒症,临床表现为腰背及关节疼痛,遇秋冬季节或阴天痛势加重,遇暖和则轻。热补手法,能使患者有一种热胀舒适的感觉,有补虚强身、扶正除邪、疏通经络、祛风散寒、利湿定痛的功效。治疗结果表明,较之不用手法,确能提高疗效。
3.由于痹症原因复杂,病症变化多端,必辨证取穴,才能提高疗效。如行痹,关节串痛无定处,针风门、肺俞、风市能疏风散邪,再取肩髃、曲池或阳陵泉、足三里以通经定痛;痛痹痛有定处,为寒气偏胜,针大椎、肾俞、命门能温通经络,再取关元俞、膀胱俞或梁丘、犊鼻、足三里以止痛散风;著痹麻木酸痛,湿气偏胜,针阴陵泉、三阴交能健脾利湿,再取肝俞、脾俞、肾俞或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以温通经络而利湿。
(注:本文由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第三研究室李志明、吴希靖、杨润平、魏明峰、梁富义、王风玲、周兆章整理,发表于《中医杂志》1963年第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