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食积致病 注重消导

食积既是导致疾病的病因,又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作为病名,食积是因喂养不当,乳食过量所引起。临床表现不思乳食,腹胀腹痛,嗳腐酸臭,或伴呕吐,大便稀溏或秘结。《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食积又称积滞,与现代医学消化不良相近。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儿更易反复发病。食积又有伤乳和伤食之别。伤于乳者,多因母乳冷热不调、营养过剩、乳汁过浓、乳哺不节、食乳过量、乳液变质等;伤于食者,多因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生冷不节、杂食乱投,过食甘肥油炸、柿子、大枣等不易消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可导致小儿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而转化成疳积。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幼幼集成》又云:“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
作为病因,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又不知自节,加之家长溺爱,常常过食甜腻、生冷、膨化、巧克力及高蛋白等饮食,以致乳食不化,停积胃肠,粪毒壅堵,郁而化火。食积粪毒是指饮食物过剩、消化不完产生的大量废物,经发酵而产热、产毒。这些热毒内蕴,不仅表现消化不良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而且会产生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热毒上蒸于咽会表现扁桃体发炎或化脓;上乘于肺会出现咳嗽、痰多、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壅堵肺脾肾会出现水肿、尿闭等泌尿系统症状。此外还会引起肌肤瘙痒、麦粒肿、霰粒肿、肛门脓肿等,可见营养过剩引起食积粪毒之危害。上个世纪,俄国病理学家梅基尼可夫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不单是由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所造成,更是因为人体内的毒素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导致生病。他还指出:“大肠中粪便积聚,因而产生腐败细菌,形成有害物质,引起自身食物慢性中毒,于是发生疾病……”所以说食积粪毒是小儿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小儿患病多由食积而起。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人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明人体内的致病因素主要来源于饮食,主要决定于脾胃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强弱,可见疾病的发生与脾胃之气失常密切相关。仲景学说中饮食的禁忌、服药与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饮食调护的重要性。饮食能养五脏不可缺少,过食反而伤正则必须注意。掌握好宜忌,切忌太过。要牢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今人们富了,口袋鼓了,钞票多了,虽然食品丰富了,对饮食营养的要求高了,但是出现了不少盲从的现象,如:不吃本国的葡萄、苹果,要吃美国的提子、蛇果,更有甚者从国外邮寄纯净水来喂养小儿等。临床常见过食榴莲引起扁桃体化脓者,食芒果引起皮肤严重过敏者,食猕猴桃引起腹泻者等。许多常见病如咳嗽、哮喘、高热、惊厥、呕吐、腹泻等,多由饮食不当引起,并常兼夹积滞的症状。因此治疗小儿疾病,当注重消导,在方中宜加苍术、陈皮、茯苓、莱菔子等,以运脾消积排毒。古代医家的告诫,不可不引起现代医家的重视。此理不仅适用于小儿,也适用于成人。
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倡母乳喂养,乳母营养亦不可过剩。乳食宜定时定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相适应的辅助食品。小儿饮食宜新鲜清洁、荤素搭配、以素为主;不应偏食、杂食,过食生冷、肥腻之物;平时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宜适量饮水、适量运动、经常摩腹,以减少各种毒素的摄入和停滞,并能促进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