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一、拜占廷的教育
公元395年,统一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国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廷帝国。西罗马于476年灭亡后,西欧的古典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惟有拜占廷依然保存了古典文化,并传播到东欧和西欧各国。
1.世俗教育
由于一直有着强大的世俗政权以及继承了希腊的古典文化遗产,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在拜占廷,希腊语是教学的通用语言,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著作是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1)初等和中等教育
拜占庭私人讲学盛行。初等学校招收6~12岁儿童,学习文法、算术和《荷马史诗》等,保持了希腊化时代的传统。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和古典作品。
(2)高等教育
在拜占庭帝国初期,高等教育对其初期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会势利的增长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拜占庭的高等教育受到削弱。
在拜占庭,最有影响的高等学校是创办于425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学,帝国政府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教师是著名学者,领取国家俸禄并免税,学生修业5年,以“七艺”为基础课程,法学受到格外重视。
这一时期,拜占廷的学术研究也很活跃,修辞学的教学很受重视,医学教育也较发达。
(3)宫廷教育与府邸教育
宫廷教育很受重视,各代皇帝做法不尽相同,一般是请教师教其子女七艺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府邸教育是拜占庭上层人士接受世俗教育的一种形式。他们常邀请学者到家讨论文、史、哲、医、政治、地理等。
2.教会教育
拜占廷的教会受皇帝控制,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隐修院(修道院)和座堂学校。
680年,君士坦丁堡教会两次颁布关于学校教育的通谕。第一个通谕是关于座堂学校和隐修院学校的,它明示任何教士都可以送子侄或亲戚进这两种学校。第二个通谕指出,在农村和城镇,教士设的学校应当主要教授文法。
(1)隐修院学校
隐修院是4世纪初由安东尼所创,一般是远离城市。在隐修院中,注重祈祷、读经、行善和生产劳动。隐修院广泛收集经卷、书籍,并组织抄写,所设的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经书和手稿,成为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心。
(2)座堂学校
座堂学校是附设于主教教堂,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也有世俗学科,如古典文学与哲学等。拜占廷最高级的教会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座堂学校,其教师都经过严格考试。学校神学权威云集,有权解释教义。学校也设世俗学科,包括七艺、哲学和古典文学。
二、阿拉伯的教育
1.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
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
(1)昆它布
昆它布是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的学生,教简单的读写。伊斯兰政权建立后,随着清真寺的发展,昆它布多设在清真寺内外,成为普遍的教育场所。昆它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先知的故事、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也有的教骑马、游泳等,教学重背诵。昆它布由教师决定是否收取学费。
(2)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
宫廷学校是一种对王子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多由家庭教师进行指导,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学等内容。一些宫廷学校还经常举办沙龙,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参加。8世纪起,多数穆斯林领袖都雇教师来教育他们的孩子,这就形成一种府邸教育。
(3)学馆
学馆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其讲授的内容比昆它布高深,但又低于宫廷学校,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学者之家在清真寺建立之前就已经成为教育场所。在清真寺建立后仍相当普遍,成为私人讲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学馆的学生不分贫富。
(4)清真寺
清真寺既是教徒礼拜的圣地、施行政令的要地、宗教法庭的所在,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鼓励男童入学,也吸收女童入学。在清真寺里,除附设昆它布对儿童施以初等教育外,也传授高深知识。许多清真寺邀请著名学者讲学,讲授的课程有神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数学、天文学等,教学以记诵为主。许多清真寺实际上相当于高等教育机构。
(5)图书馆和大学
由于穆斯林尊重学术,各伊斯兰国家的图书馆都很发达,图书馆不仅收集各种图书,吸收东西方文化,而且培养许多文人学者,是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克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在10世纪,还建立了科尔多瓦大学。
2.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
(1)塞尔柱帝国时期的教育
在塞尔柱帝国,政府建立了学校制度,提供教育经费。清真寺的教育依然存在,只是新学校已成为教育的主干。在高等教育方面,创建了尼采米亚大学;同时也很注重初等教育。总之在塞尔柱帝国时期,伊斯兰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
奥斯曼帝国也仿照尼采米亚建立了新的宫廷学校,并聘用了国内最开明和最卓越的学者来任教。政府规定,地方官员应选送12~14岁的儿童到伊斯坦布尔学习,入学还需通过严格的体格和智力考验。学校订有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
16世纪,宫廷学校分初高两级,均修业6~8年。初级为基本训练,高级为分科训练。学习内容分学科、体育、战术和专业训练。学时各占25%。学科有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和波斯文学、《古兰经》和注释、神学、法学、历史、数学、音乐,称为学艺十科。语言的学习在低年级,其他各科在不同年级。
宫廷学校的教师必须是伊斯兰教徒,也有学者或诗人。教师的待遇丰厚,学生的费用也由政府提供。学生毕业为帝国文武官员,终身任职,报酬极丰且免税役。
三、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1.拜占廷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1)拜占廷教育的特点
拜占廷的政治、经济特点,特别是它的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对它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③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此外,在拜占廷教会,除主教外,所有教士均可以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
(2)拜占廷教育的影响
由于国内外的复杂斗争和政治经济的演变,拜占廷发展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保存与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从而对东西欧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1)阿拉伯的文教政策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
①建立了伊斯兰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初等学校里用阿拉伯文教授阅读,让学生背诵《古兰经》;在高等学校则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神学,当时许多西欧学生都聚集到阿拉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②《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在课程方面,古代阿拉伯学校以《古兰经》为王冠,但《古兰经》并未剥夺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③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教师以穆斯林为主体,但也允许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安萨里(其地位仅次于中古时代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著有《学问初步》和《我的儿童》等。
④私人捐资兴学的传统根深蒂固。许多学校,都是教徒私人捐资兴建的。
⑤教育理论贫弱,但注重尊师重教。
(2)中世纪阿拉伯人对人类文化教育作出的贡献
阿拉伯人由于其文化教育政策的开明和尊师重教、鼓励学术研究而使其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文化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们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