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古罗马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古罗马的历史上,共和时期又分共和早期和共和后期两个时期。

1.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罗马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1~7岁的儿童主要由母亲抚养和教育。从7岁起,女孩仍在家里跟母亲学习作为未来主妇与母亲的教育内容。男孩7~16岁跟随父亲进行作为农民—军人的实际教育,同时也学习其他读、写、算知识。16岁男孩即成为罗马的公民。

2.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也称为希腊—罗马时期。罗马共和后期,对外战争扩大,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古罗马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发展的。

古罗马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制度既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于是,在罗马共和后期,便存在着几乎是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它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1)初等教育

7~12岁的儿童入小学。在共和早期,小学很少,它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到共和后期,小学才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教读、写、算,其中包括学习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音乐和体育在罗马小学中不受重视;女童也入小学;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

(2)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主要招收12~16岁的学生进入文法学校。最早是教授希腊语的文法学校,后来又出现了教授拉丁语的文法学校。这些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一些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内容。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主要招收学习完文法以后准备承担公职的学生进入修辞学校(或称雄辩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主要内容是学习古代作家的作品和修辞学,还学习辩证法、历史、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伦理学和音乐等科目。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1.帝国的教育变革

在罗马帝国时期,比较重要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

(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2)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2.帝国时期的各级教育

(1)初等教育

统治阶级不关心小学。小学仍以平民子女为主要对象,其教育内容还是读、写、算和道德教育。教材是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但教学重点已经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教师要求学生把文法的定义和规则抄录下来,并加以记诵。书写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抄写一些古今名人的道德格言。算术的教学是以手指、石子或算盘为教具进行的。 

(2)中等教育  

帝国时期,中等教育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在文法学校里,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

(3)高等教育

在帝国时期,高等教育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虽然文法、修辞教育的传统仍然保留了下来,但学习内容已越来越脱离实际,一步步地走向形式主义。

公元75年,皇帝韦帕芗在罗马设立了一个大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大学。大学教师的职称经过许多年的试行,最后由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5年确定,并且把教授职称在法律和文法学校推广。帝国时期各地有许多的法律学校,同时,其他医学学校、建筑学校和机械学校也相继成立。这些学校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艺徒制”,即由学生向著名的实际工作者学习,教学注重实践。

三、基督教的兴起与早期基督教会的教育活动

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在罗马帝国的传播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巴勒斯坦。它宣扬逆来顺受,爱一切人,甚至也爱仇敌,对压迫者“不计较他们的恶”,还宣扬君主是神的代表,基督教徒要像敬神一样地尊敬君主,这一切都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于是,基督教便逐渐地变成了罗马的帝国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被当时的罗马皇帝宣布为合法的宗教,4世纪末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2.早期的基督教教会学校

(1)初级教义学校

基督教最早的教育活动以成人为对象。教会在接受信徒之前,要由教会长老对入教者进行有关教义、教规的教育。后来,这种教育扩展为一种学校机构,即初级教义学校。

(2)高级教义学校

高级教义学校是为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场所。

四、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

  西塞罗(前106~前43)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为《论雄辩家》,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具有的品质。

(1)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西塞罗指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地进行演说。西塞罗认为,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是雄辩家最本质的特点。

(2)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雄辩家教育的内容。西塞罗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演说家应该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a.要有广博的学识;

b.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c.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以上这些条件同时也是雄辩家教育的内容。

关于雄辩家的培养方法。西塞罗认为,在培养雄辩家的方法中,练习应占重要地位,练习是培养雄辩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西塞罗指出,练习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练习法是模拟演说。在各种练习中,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

2.昆体良

昆体良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其代表著作是《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论教育与天赋

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人人可通过教育而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昆体良关于天性与教育的关系的观点较为全面,提出了天性是教育的基础和原材料的思想以及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反映了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他的这些思想曾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以深刻影响。 

(2)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善良是第一位的,在雄辩术上达到完美境界是第二位的。因此,他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昆体良认为,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所以,他认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成为雄辩家。所谓善良的人,应该是有识别善恶的能力和遵守法律与坚持正义的人。这样,他才能为正义与真理辩护。因此,善良、有德、坚持正义是雄辩家的起码条件。

对于善德的获得,昆体良认为:个人的秉性对于他的道德面貌会起某种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靠教育的力量。

(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和学校这两种教育场所都有可能产生善德和恶德,不能把家庭理想化。学校教育有其独有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学校还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因此,雄辩家必须在学校中培养。 

(4)论学前教育 

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在幼儿能说话的前后,就应该对他进行智育。但由于7岁前的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每次学习量应当很少。

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昆体良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关于学前教育的方法,昆体良认为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二是要让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并且要利用奖励去鼓励儿童在竞赛中获胜,以此使学生乐于学习。

(5)教学理论 

昆体良在教学理论的许多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 

提出学习和休息交替,防止过度疲劳的意见,以及休息应有度,以免形成贪玩、懒惰的坏习惯。 

对教师的要求。昆体良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致有下列几点:

a.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

b.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c.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在实行奖惩时要注意分寸,既不能“吝啬表扬”,也不能“滥用惩罚”;

d.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明自易懂,深入浅出;

e.教师要注意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古希腊、罗马(公元1世纪以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他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1世纪至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学校和教师所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他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对夸美纽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1)宗教与教育哲学

世界观与教育观

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论证了上帝是永恒存在的不变的本体,上帝创造了人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上帝即真理,真理即上帝。上帝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本体。他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一是通过上帝所创造的有形的万物来认识上帝,万物是存在的,美好的,万物之所以存在和美好,是因为上帝是永恒存在和美好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内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两种认识上帝的方法,对于他的教育哲学有着直接的影响。既然可以通过万物的存在而认识上帝,那么,学习世俗知识是可行的;既然可以通过内省、直觉而认识上帝,因而知识、理性与信仰相比,只能占次要的地位,知识、理性只能从属于信仰。

认识论、知识论与教育

a.认识论: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回忆说加以改造,使它成为适合基督教需要的先验论的认识论。

b.知识论:从上述认识论出发,奥古斯丁竭力论证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他认为,如果知识不能为宗教服务,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认为学校不应该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作为教材。至于文法、修辞、辩论术、几何、音乐、数学、天文等“自由艺术”,并不都是邪恶的,其中有真理、有“正确的论点”,有些是上帝之光照耀过的,值得学习。他指出,学习这些学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真理,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按照他的意见,除了“自由艺术”这些学科外,还有一本最重要的书就是《圣经》,它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c.教育的目的:基于上述认识论和知识论,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言语、数等以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的概念的重新认识。”这就是中世纪教会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脱离实际、轻视实用知识、普遍流行经院式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根源。

奥古斯丁关于各学科的宗旨的观点,关于要绝对服从《圣经》的观点,成为中世纪教育思想的根据和教学的原则。 

(2)伦理学与德育 

奥古斯丁的伦理学观点。其伦理学观点主要是“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思想”。“原罪论”以后成了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而他提出的一些节制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各级教会学校里颇为流行。另外,在奥古斯丁的伦理学中保留了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

在道德品质方面,他强调宽容、温良、慈善待人、谦逊和顺从,等等。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后期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他的神学、哲学和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演变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撞击、融合的结晶。他创立的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为基督教哲学开创了新的纪元,其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教会控制的各级学校,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指针。了解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是理解罗马帝国后期和西欧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环节。

五、古罗马教育的特点

综观古罗马的教育,可以看出:古罗马在王政时期教育不发达,以家庭教育为主;进入共和后它在吸收和改造古希腊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文化教;到了帝国时期,古罗马无论是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还是在教师的的任命和待遇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政治体制的改变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