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文化的沃土上播种希望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堂,始建于1906年。学校占地面积24 800平方米,校园内松柏苍翠,古树参天。一栋呼吸着时代气息的新世纪生态教学大楼,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生前居住过的欧式别墅,及中国传统特色的明清建筑——著名文物及传统文化专家王世襄的宅子交相辉映。北大附小栖身于北京大学校园之中,耳濡目染北大的风气,坚定不移地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力图以美丽沉厚的文化浸润,快乐和谐的课堂学习,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养成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性和能力。校园内,冰心老人的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已成为北大附小的校训和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带给了学生真诚的祝愿:“愿孩子们在花园式的校园里茁壮成长。”著名作家袁鹰的题词“乳燕初飞”,展示了北大附小的勃勃生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亲笔题词“放飞理想”则让孩子们看到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对于北大附小来说,这种文化源于一百多年前北大历史文化的开掘与传承,源于从儿童视角对北大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在这种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北大文化所独有的“民主”“自由”“开放”在这里深耕播种。与此同时,属于孩子们的“童心”“童趣”“童乐”也在这块圣地扎根,现在,古朴与纯真、历史与现代相协相融、共生共荣的文化特色在这里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一、“自由民主,快乐为上”的办学思想为学校文化定格
受北京大学源远流长的文化熏陶,北大附小几十年来一直重视全人教育,在办学思想中十分重视人的自由和谐、完满发展。近年来,北大附小在继承发扬自身先进教育理念和光荣传统的基础上,紧跟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发展目标,提出并确立了北大附小“以人为本,快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而尤其引人注目的还有两个关键词:自由民主,快乐为上。
自由民主,是要在学校发展的一切工作中,真正摒弃以“管束、利用、改造”为主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尊重、关爱、发展”为主的理念,一切从师生的成长、生活需要出发,从人的自由、民主、发展的愿望与诉求出发,对人的生命予以尊重,对人的天性予以敬畏,对人的权利与价值予以理解和认同。
我们所倡导的快乐,是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放在教育的首位,让师生的生活充满朝气,让大家对自然和人类充满善意,追求进步,向往光明,自信而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快乐虽不是健康与智慧,但它却能助长健康和智慧。强调快乐,是让老师们摆脱生活的忧愁和烦恼,让他们掌握通往幸福的钥匙,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自由民主,快乐为上”,是北大附小基于对生命价值、儿童天性、历史传统的认识来确立的,它是北大附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自由民主,意味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遵循人的需求和发展;快乐为上,意味着呵护童年,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历史,继承民主与科学的传统,把和谐完满发展当做最终的目标。自由民主,快乐为上,是互补的、统一的,它们都指向最终的目标——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
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景观文化
走进北大附小的校园,随处可见名人古迹。这些历史与自然相得益彰的景观文化给北大附小镀上一层丰富、沉厚的唯美之质。北大附小地处清代“王家花园”,树木繁茂。目前,我们的校园内拥有25个品种的242棵老树,其中百年以上的国家二级古树有五十多棵,还有四百多棵绿竹,十多棵龙爪槐和玉兰树,以及大量的珍珠梅、榆叶梅、金银花、迎春花、红瑞、连翘、大叶黄杨等灌木。
从2004年开始,我们对50年未变的北大附小的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彻底改造。在规划建设中,我们对校园的景观文化进行了深刻剖析,新教学楼的美学设计也充分地与北大青灰古朴的色彩相融,体现一脉相承的特点。另外,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古树,我们又开创性地提出了校园依树而建的思路。现在,两百多颗古树完好无损,假山、流水、红廊、喷泉交相辉映,翦伯赞、陈守一、何其芳先生的故居掩映其中,王家花园坐镇学校中央,……从历史深处洋溢的文化底蕴让人敬畏不已。每年新生入学,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校园,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认识校园里的古建筑,通过对景观文化的深层感知,孩子们能于“有形”处受到“无形”的教育。
三、情感管理是制度文化特有的标识
我校一直实行以“人和”为主的宽松民主的管理模式,凝聚整个团队的,便是一个浓浓的“情”字。“人和”的本质,就是各种声音之间形成包容性、接纳性的理解。对于学校领导来说,要达成这样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心、得人意、聚人气。我们坚持学校作为一个团队,每一份力量都是学校的主力。在这方面,校长力求以身作则,努力带头做到能吃苦、有胸襟,对部下能赏识喜爱,尤其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精神的诉求。
我们用情感管理来凝聚团队,相信彼此有了真情,大家就会在更多地产生的感动中形成一种凝聚效应。多年来,真情的牵系造就了甘于奉献、团结一心的团队,奏出了美好和谐的学校交响曲。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话重阳”,在讨论如何给爷爷奶奶过节时,一个孩子说想给远在昆明孤身一人的爷爷打电话,任课老师当时便拿出手机拨通电话,祖孙两人的真情通话使全体师生热泪盈眶。而一位因故被我们劝退的老师,人虽然已离开了,但在给我们的信中无比留恋地说,在附小,她品味到了学校绝无仅有的关爱,享受到了人间独一无二的真情!
四、课堂文化的“学”“玩”合一
1991年12月11日,著名教育家、作家冰心来到北大附小,为孩子们亲笔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冰心老人的题词意味深长,不仅代表着老一辈文化名人对北大少年的殷切希望,更是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真理和规律。这是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对解放儿童天性重要意义的认识。
多年来,我们把冰心的题词奉为校训。坚持这样的校训,就是以爱与智慧为前提,以创新性的教学实践为手段,给孩子留下充分的“学”与“玩”的空间。为了实践这样的校训,我们对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情感与智慧上实践着双重的努力。
“打破规矩,自成方圆。”规矩是制度,比制度更灵活的是课堂和教学情境。课堂上,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号,无需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和老师自由讨论甚至辩论,可以自由选择座位,……这一切,表面看来实在是“没有规矩”;然而,如果这一切能让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他们真正投入其中、乐而忘返的话,何乐而不为呢?在“没规矩”中学习,也许孩子们会和老师越来越融洽,课堂气氛会越来越好,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尽如人意”。
“巧设模型,深度探究。”科学课上,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探究,但对于复杂的科学现象、深奥的科学规律,老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呢?在“火山喷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北大附小的老师们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还原了火山喷发的真实场景。这实际上就是科学家们对浩瀚的宇宙世界进行探究的方法,是养成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要策略。
“放下身段,师生同乐。”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老师们经常“放下身段”,与学生们转换角色。学校的范冰老师,被孩子们称为最“风流”的英语老师。她就像一位总制片兼明星女主角,常常带着各种道具,在不同的剧组里扮演各种角色。她常常用场景、动作和手势等很多花样教孩子们背单词,孩子们从来没有感到英语难学,相反,孩子们爱学、乐学,课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五、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课程文化的新跨越
我校的课程开发首先源于深厚的人文国学传统。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层推进,我们又把科学教育当作重头戏,实现了人文与科学的交融。本着扎根传统,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开发了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相统一的四类课程,即基础学科拓展课程、现代科技应用类课程、经济学启蒙类课程和弘扬传统文化类课程。
近年来,我们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本土实践,率先开设了一系列新的课程,如经济学课程等。在美国的中小学,经济学课程和正常的国文课程、数学课程一样,非常重要,也十分常见。经济学为什么重要呢?这不仅因为它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问,而且还因为它的原理已渗透至生活的每个角落,包括孩子们生活的每个细节。然而,过早地让小学生接受经济学熏陶是否合适?2007年,北大附小大胆实践了这个设想。这一年,由校长助理高晨牵头,我校第一个经济学小组——“经济学联盟”成立了,成员包括3名本校教师、1名大学教师和15名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质精心编写了基本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案,每周两课时,从不间断。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有三届近80个孩子从经济学联盟毕业。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积累了不少经济学常识,如“供给与需求”“机会成本”“人力资源”“通货膨胀”等。老师们还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应用这些知识,将经济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同时,学校还聘请了身为家长的北大经济学教授到学校开设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响应。现在,经济学校本课程已成为北大附小理念最前沿、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课程之一。
六、情感濡化为德育文化注入生机
德育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代表。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正因为此,它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品质与审美是息息相通的。也正因为此,我们把“以美育德”当作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方式。在我校,以美育德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有以美立德、以美养德,以美施德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具体实践而言,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北大文化,还有涵养性情的景观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作为德育实践过程的一种方式,“以美育德”实际上是以情感濡化为方式,其实质是文化育人。这种浸润式培养,将学生的认知、心智交汇于情感领域,通过情感上的认同来进行道德认知以及行为转化的培养。多年来,北大附小本着“以美育德、文化育人”的宗旨,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与熏陶,学生的品行、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养成。
学校文化是历史性的,也是现实性的。只有文化土壤丰富,学校才能汲取文化的甘泉,营造育人的沃土。一百多年来,北大附小在北大文化中孕育、成长,进入新世纪,如何延续这样的根脉,在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创新与发展自己、充盈自己,这是一项永不停歇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