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气虚为何缠上你
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佛为一炷香”,在中医理论中,人活着更是离不开“气”的。相信很多人经常听过中医说这气那气的,什么阴气、阳气、精气、卫气、元气,那么这些“气”究竟是什么东西?气虚中的“气”,与这么多“气”有什么关系?
● 气虚源自先天“气”不足
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大自然中用于呼吸的空气不同,中医里所说的“气”有更多的含义,其中,“元气”是人体各种“气”中最根本的,先天秉承于父母,后天由饮食获得。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支撑人体的健康,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气”。气虚会影响人的健康,并引起人体的多种病症。
人身体里的“气”
“元气”对于人体,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它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能力,蕴藏于人体全身各处,包括心气、脾气、肺气、胃气、肾气、肝气等;是让人能吃能喝能消化能唱能跳能喘气的东西,就像人要呼吸、要喝水、要吃饭一样,每天都不能少,没有了它,生命将不复存在。气,和“血”、“水”一起,在人体中生成、消耗、运行,支持着各个器官的活动。气就像是各个器官的动力,只有气生机活跃,人的身体才能运转的正常健康。
而所谓的“气虚”,便是人体中“气”的不足,即指人体本身“元气”的虚弱。气虚的人,身体各器官就像失去了动力的机器,活动能力衰退,表现在外的,就是包括免疫、消化、内分泌等各种生理机能的下降。
气虚中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因素,即一出生就具有这种体质。比如父母体弱,或婴儿早产,就会因先天禀赋不足而气虚。有研究表明,女性在21~28岁之间怀孕生育,产下的孩子身体最健壮,而30岁以后生的孩子更容易气虚,而体弱多病。
● 营养不良招来气虚
除了先天的原因,后天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人体是靠五味(五谷)入胃,来营养形体,从而充实真气(即元气),真气再化为精华以养元神。人的五脏六腑是靠气血津液滋养的,气血津液是靠水谷精微来转化生成。
“水”,通俗地讲,就是食物中的水分,“谷”就是我们所吃的食物,“精微”就是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有益成分。人体的“元气”来源于食物的“谷气”,“谷气”,即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胃肠消化吸收后在人身体里所生成的产物就是“元气”。因此,饮食不当,可能会妨碍元气的充实而伤“气”。
如婴儿时期喂养不当,成年之后偏食、厌食,这些情况都会因水谷精微的摄取不平衡而气虚。过度减肥也是导致女性气虚的一个原因。有些女孩子总吵着要减肥,每天只吃两个苹果,然后不停地喝水,体重倒是减下来了,疾病却上来了,头晕的不行。一味地顾着减肥的人,长期摄食不足,“谷气”不足自然“元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就可能会因营养不良而气虚。
此外,如果患慢性疾病久治不愈、年老体弱等,也是对身体一种长期的消耗,也是在耗我们身体中的“元气”,由于“元气”总是得不到充分的恢复,而成了消耗性的气虚。还有一种情况是,本来就元气不足的人再经常吃白萝卜、芹菜等破气的食物,必然损伤元气,气虚也就随之而来了。
● 耗气多补气少,收支“赤字”
据统计,现代人70%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很多人都是中医所说的气虚体质。这70%中,大部分是白领,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有时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喜欢熬夜,常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早上八九点又得去上班。
中国古话讲“劳即伤气”,意思是“过度疲劳会伤气”。存在于人们体内的元气原本是充足的,日常的工作学习会消耗掉一部分,但会通过吃饭、休息补充回来。就像水桶里储存的水,经常用就会被消耗掉,在支出之后需要“补”,需要“养”,才能恢复。如果经常“耗气”,而不注意“补气”、“养气”,就像不断地从水桶里向外倒水却不注水一样,再满的水桶也会倒空的。因此,不“补气”、“养气”自然会造成气虚。
耗气与补气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长时间熬夜,而没有充足的休息,或者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经常过量运动,这些生活方式都是在过度地耗气。尤其是晚上,本该补充元气的时候,却因为缺乏休息而没有得到补充。久而久之,元气亏虚,人的体质下降了,就会导致气虚。
● 久卧不动,小心伤了气
《黄帝内经》中说久卧伤气。“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所以才有升降出入等存在形态。人若一直躺在床上,气就不能正常地运动,运气过程因此而减缓,就会出现气机阻滞、失调的症状,直接后果就是伤害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而脾胃在身体的中间,是气机的中转站,又决定着气的升降运动,因此气的运输功能就大大降低了,新气不能及时地补益身体,就气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