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研究的起源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地球上的资源存量锐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政府以及学者的关注。人们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目前,在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资源有限性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如果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它的消耗超过其更新能力和更新速度,资源就会由于得不到恢复而受到破坏,直至从地球上消失,并且经济增长必然使环境污染加剧,所以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
1972年,以Meadows为首的罗马俱乐部一些经济学家发表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以1900—1970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采用系统动态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得出结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呈指数增长,会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短缺,100年后将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技术进步只能缓解人口和工业增长达到极限的时间,不能消除增长的最终极限; “世界体系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人口和资本的指数增长和随后的崩溃”;他们认为应实现“零增长”,才能避免世界体系崩溃。该报告的发表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因环境恶化造成经济增长极限的辩论和研究。Meadows (1972)、Cleveland (1984)、Arrow(1995)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选择了资源环境保护就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反之,选择经济增长就必须牺牲资源和环境,两者不可兼得。这种关系若用几何图形表示,就类似于GE曲线(见图21)。(1)它表明经济增长越快,资源环境存量就越低,而对资源环境存量要求越高,就越不可能有高速的经济增长。
尽管《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带有片面性和悲观性,但它所提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可以说它是人类对现代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经济增长模式的首次反思。它的论证为后来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增长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其重要标志是1987年布伦特兰(Brundtland)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联合国大会主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以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这些报告的发表引发了经济学家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条件的研究和讨论。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类似,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会依靠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不断发掘新的可替代资源,也会开发出依靠过去所不能开发的储量丰富的资源,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因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对环境有益,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学者就开始定量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模式。第三种观点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简称“EKC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存在着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由普林斯顿大学的Gene Grossman和Alan Krueger 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他们研究了66个国家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的变动情况,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形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据此,他们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其含义是: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较轻,但其恶化程度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他们试图以此研究模式来说明,若存在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增强表现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同年,Panayotou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自此以后,国际上环境经济学界的研究者们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并利用模型来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Andreonia and Levinsonb,2001;Bartoszczuketal .,2002;Ezzati et al .,2001;Giles and Mosk,2003; Hilton and Levinson,1998;Selden and Song,1994),发现这条曲线对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工业化时期都是普遍适用的,如美国、西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经验分析均符合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
十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众多优秀成果。这些经济学家选用一些环境质量指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这些指标随人均收入增长的变动情况。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只是经济增长能否不影响环境的可持续,普遍忽略了保持环境可持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几乎都集中在环境政策上。但是,多数的环境政策都会制约经济增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很难实施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由于环境政策只是将天平由增长一边倾斜到了环境一边,现有研究将可持续经济增长简单地理解为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因此研究视角是静态的,没有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动态变化,尤其是经济增长路径由不可持续转为可持续、由可持续转为不可持续的可能性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在机制。如果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恶化只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那么使增长路径由不可持续转向可持续的最好方法就是推进经济增长。但如果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不具有自发的协调机制,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
目前EKC假说和EKC实证检验严重脱节,大多数EKC理论模型没有实证验证,EKC实证研究没有理论依据,这不利于EKC研究的开展。有鉴于此,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二者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