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贵阳行进录(2007-2012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1]

Build a Model City Belt fo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一、集中精力建设二环四路城市带

对贵阳二环路以及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路艺校至清镇段沿线的开发建设,我思考了很久。去年10月,中央领导同志在贵阳视察时,对贵阳市“三环十六射”城市骨干路网建设给予肯定,要求围绕骨干路网一块一块地开发,精雕细刻,形成高品位的城市景观带。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黔中城市群。如何把国家的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在提高贵阳城镇化水平上取得明显成效?必须找到有效载体,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我认为,这个载体和突破口就是二环四路城市带的建设。二环四路城市带,涉及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以及金阳新区,总用地面积10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92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开发改造建设用地52平方公里,预计聚集城镇人口80万。可以说,建设二环四路城市带,是继规划建设金阳新区之后,贵阳城市开发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第一,这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市核心区域扩容的必然要求。城市扩容有不同的模式,有的是摊大饼式的向外延伸,有的以卫星城的形式向周边拓展。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像水波纹一样,由中心一波一波地向各个方向推进。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有一个著名的“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距离衰减律”法则制约,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这一理论最明显的体现和运用,就是环线化大都市的大量出现。许多城市的环线除了疏导交通外,更大的作用是助力大都市圈不断扩容、升级和嬗变,带动城市蓬勃发展,引领城市进入“环线时代”。北京的四环功能上相当于贵阳的二环,以四环为界,环内形成商业、办公、居住密集、城市生活高度集中的成熟繁华区,而环外的城市建设密度则明显降低。长沙的二环完善了城市路网,疏散了中心区交通,同时拉开了城市骨架,使“西文东市、六桥三环”的城市格局初具规模,推动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庆的内环、武汉的中环也是如此。贵阳虽然是山城,客观上只能组团式发展,但整体趋势必须遵循环线化大都市发展的规律,在把二环四路城市带基本建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离老城区空间距离更远的城市片区建设,才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决策,才是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合理举措。

第二,这是“稀化”老城区、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贵阳老城区主要集中在一环,一环以内只有9.8平方公里,3700万平方米建筑居住了近70万人,人口密度之高世界罕见。为什么会这样?很重要的原因是,二环路通车以前,贵阳长期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多个组团分散发展的模式。老城区商业资源高度集中,大量商场、银行、写字楼、酒店等密集配置;各组团之间缺乏紧密的交通联系和经济联系,独立发展、封闭发展,导致组团发育不足、档次不高、规模偏小,功能上对老城区的依赖过大。正因为如此,上一版贵阳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要发展外围组团,疏散老城区人口,现在十年时间过去了,老城区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密集。可以说,单一商业中心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成为影响贵阳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二环路周边多建大型商业综合设施,配套现代化、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让老百姓愿意搬出去。事实上,大城市都是这样做的。在北京、上海,像沃尔玛、宜家这样的大型超市都布置在环线周边,交通便捷,停车方便,大家都乐意去。贵阳市也必须走这条路。

第三,这是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服务业档次的必然要求。城市因商而兴。过去,我们搞“退二进三”,把工业从中心城区搬出去,发展服务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已经面临升级换代的任务。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太陈旧、档次太低,像市西路,差不多成了脏乱差最集中的区域。怎么升级换代?只有往周边走,因为老城区已经没有空间。要通过二环四路城市带的开发,打造商业副中心,形成新兴商业服务业态,如城市综合体、交通服务区、购物娱乐中心、城郊仓储式超市、生活消费品市场等,提高商业规模和档次,分担老城区商业服务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二环四路城市带是一条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城市功能带。

第四,这是改善城市形象、实现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开发的必然要求。从改善城市形象来讲,二环路经过的地方有不少棚户区、城中村,过去不通路,不容易被看见;即使通路,由于路的档次比较低、通行量不大,改造的任务没那么紧迫。二环路贯通后,那些棚户区、城中村就显露了出来,特别是东二环二戈寨、西二环三桥以及贵黄路金关等片区破破烂烂、乱七八糟,对城市形象确实影响很大,必须尽快改变。如果现在我们还能解释说,二环路才打通,两边还来不及改造;那么,三年、五年之后还“江山依旧”,我们如何解释呢?从推进有序开发来讲,二环路开通后,那些想靠“种房”发财的人是紧紧盯着的,虽然打击力度很大,但违章建筑仍然风起云涌。仅仅靠打击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还可能造成极端事件。治本之策还是加快开发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违章建筑的产生。可见,二环四路城市带不建不行,建慢了也不行。从实现可持续开发来讲,我们建二环路花了120亿元,这些钱怎么收回来,投入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要靠沿线土地开发。开发得越早,就能越早带来增值收益;开发晚了,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们必须抓紧开发,尽快产生包括土地增值收益、税费收入在内的综合收益,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态势。

要提醒大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开发建设有一个科学的时序,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有些项目超前规划是可以的,但眼下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有些项目是跨其他市(州)的,应由省里主导,我们要积极配合,但首先要立足于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做好。

二、把二环四路城市带打造成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

贵阳的二环路与国内一些城市的二环路长度差不多,但地形和生态景观更有特色,只要规划好了,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最具特色的精品城市带。总的来讲,就是用5年左右时间,把二环四路城市带打造成为高品质的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围绕这个目标,我强调四个问题。

一要精心搞好规划设计。二环四路城市带的规划建设与金阳新区不同,不是在“白纸”上画画,想怎么勾勒就怎么勾勒;也与老城区不同,不是在成画上涂涂改改,有很多顾虑。做这样的规划,既有限制条件,又有发挥空间。要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往深里做、往细处做,尽快形成控规、修规、城市设计、单体设计。二环四路城市带总体规划,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参加,涉及各相关区的规划,区委书记、区长也要亲自审查把关,把领导思路和专家意见结合起来,反复研究、反复比选。要具体。哪块地建什么、建多高、什么朝向、什么风格、什么时候建好,都要仔细研究;建筑、道路、地下管网等各个系统之间如何衔接,都要一一考虑。要协调。各个功能板块、住宅小区之间,总体风格应该相对统一、相互协调,但又要保持相对的个性和差异性,不能搞成千人一面、扼杀特色。要高效。既要保证规划的高水平,又要加快规划编制速度,确保规划这个龙头尽快舞起来,为加快建设提供保障。当然,不能图快就乱来,每个环节都要严格依规办事。

二要充分彰显生态特色。过去,我们对外宣传贵阳是“森林城市”,但外地客人看不到林在哪里,因为有林的地方没有路、有路的地方没有林。现在,二环路穿越了环城林带、山体绿地、河流湖泊,沿线的自然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充分体验贵阳“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规划建设二环四路城市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彰显生态特色,着力建设人与城镇、人与自然、城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态家园。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生态资源,把“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文章做到极致,不能动不动就炸一座山,动不动就填一方水,动不动就毁一片林,也不能动不动就建一堵“墙”。要控制好绿线,黔灵山公园过去就是因为没有绿线控制,所以周边到处乱搭乱建,把山体挡住了许多。过去有的地方修路开山,炸了一半,剩下一半用混凝土一抹了之,很难看,今后不能这样搞。二环四路都要留足绿化带,机场路要留50米的绿化带,其他道路不得少于20米,能多留就多留,并精心实施边坡护理、边坡绿化,打造高品质生态路、景观路。要大力践行生态建设理念,在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上下更大的工夫,在新城区、新楼盘大力推行先进的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着力打造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绿色新城;推广设立公交专用道等成功做法,加快发展便捷公交系统,完善城市步行系统、自行车道、无障碍设施,打造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为主体的低碳新城。比如,可以考虑规划建设“无机动车小区”,小区内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从家里出来骑自行车,出了小区再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这样既环保、又健身。

三要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二环四路城市带要提高“人气”、积累“商气”,很重要的就是要完善配套设施。要超前谋划、高标准谋划路网、公交换乘、水电气、学校、医院等设施建设。比如道路建设,“主动脉”已经畅通,接下来还要打通“支脉”和“毛细血管”,完善道路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畅通微循环。比如公交换乘系统,要实现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无缝对接,形成大运量快速公交、常规公交、轻轨、长途客运和大型停车场一体化的交通换乘枢纽,努力做到“零换乘”。比如管网建设,特别是污水处理系统,从一开始就要着眼长远,瞄准未来50年、100年甚至更长远的城市发展需求,高标准地进行。比如学校建设,要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学校的相关规定,而且学校建设要作为售房的前置条件,不允许楼盘已经卖出去,学校还没建好。比如医院建设,现在中心城区三甲医院大多有向新区发展的打算,要给医院留够发展空间,并对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社区建设,要把新型社区硬件配置作为审核片区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确保新型社区服务中心与居民同时入驻。

四要同步考虑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只能是“空城”。要把产业支撑作为二环四路城市带开发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路网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住宅开发建设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努力形成商业服务业副中心。在产业选择上,既要有旅游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又要有方便居民生活的大型商场等常规服务业。在推进方式上,既要有行政引导,又要有市场运作,尽快促使一些就业容纳量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型企业向二环四路周边集聚,形成高端产业链。最近,有很多大开发商准备在贵阳投资建设城市综合体,要优先向他们推荐二环四路城市带。

三、重点打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攻坚战

推进二环四路城市带开发建设,必须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最大的重点、难点就是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从推进开发规律来讲,在二环四路城市带规划范围内,有213个棚户区、城中村需要改造,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占二环四路城市带可建设用地的35%。可以说,不把这占35%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好,建成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就是一句空话。从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质量来讲,这213个棚户区、城中村里,居住着大约25万居民,其中很多是中低收入群体。他们长期居住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零乱、道路狭窄、消防安全隐患大、卫生状况极差的环境中,眼巴巴地盼望着改善居住条件。而且,棚户区、城中村情况复杂,存在很多社会治安难点,如果不抓紧改造,就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从改善城市形象来讲,二环四路城市带是展示贵阳“森林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景观带、生态带,但是沿线大量的成片棚户区、城中村使贵阳的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必须抓紧改造。

二环四路城市带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必须紧紧围绕打造精品城市带的目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

一要着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但传统交通模式造成的城市拥堵、尾气污染、噪声污染成为普遍的“城市病”。绿色交通通过交通工具、交通组织方式的变革,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既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又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改造二环四路城市带棚户区、城中村,要着眼长远、立足未来,在推进交通绿色化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要畅通交通内循环和外循环,外循环可以考虑轻轨、街车等多种交通组织相结合的方式。现在规划建设的市域快速铁路实际上就是一条环城铁路,可以和正在建设的城市轻轨连接起来,形成闭合运行的网络。小区里面的内循环要完善非机动车系统,科学合理划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方便市民选择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出行。同时,要超前考虑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从长远看,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价格肯定要上升,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只是个时间问题。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提前谋划加气站、充电站、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二要着力推广绿色建筑。建筑耗能、交通耗能与工业耗能是三大“耗能大户”,而建筑耗能占全社会能耗的一半左右,节能潜力十分巨大。在二环四路城市带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中,要采取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法律的措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要抓住贵阳市被列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机遇,广泛运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着力打造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绿色城市。要注意吸取传统建筑智慧,充分利用自然风、自然光,减少电力等能源消耗。要因地制宜,多采用成本较低且天然、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减少对水泥、钢材的依赖。楼宇装修要提倡简洁、清爽,营造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避免过度装修带来的二次污染。

三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社区。社区是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是构成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在二环四路城市带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中,要把绿色生活、低碳生活贯穿到社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特别保护好森林。二环四路沿线有山、有水、有林、有泉,这是一笔宝贵的自然财富,为我们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特别是要把建好、管好湿地及森林公园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见缝插绿,逐步提高绿化率。要因地制宜多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就地处理,最大限度进行中水回用。要有完备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真正实现垃圾从源头上开始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同时,在改造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大力倡导居民践行生态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要着力完善人性化设施。一个城市是不是宜居,很重要的检验标准是生活起来方不方便。去过香港的人,都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很“体贴”,走在大街小巷,头上有屋檐,遮阳挡雨;脚下有麻砖,绝不打滑;到处有扶梯,免除劳累。在二环四路城市带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中,配置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卫生、医院、社区管理等公共设施和服务一定要人性化、精细化,让市民生活、工作在这里感觉很方便,比中心城区更宜居。

要强调的是,不仅二环四路城市带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要处理好上述问题,在整个老城区“稀化”、改造过程中,都要牢记生态文明理念,按照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原理,处理好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家园,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释

[1]这是李军同志2012年3月9日在贵阳市二环四路城市带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2012年3月22日贵阳市二环四路城市带规划专家论证会上讲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