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主要特点
(一)时间相对集中但发展速度较快
数据显示,大部分信息支持型社会组织是2000年后成立,集中在2005年后的十年间,2013年后成立的组织较多,见图4-3。
图4-3 部分信息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成立时间分布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是信息支持型组织的成立与互联网发展阶段相适应。在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发展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最后才出现于社会领域,因为网络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社会领域获取资源的能力相对滞后。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始于2000年以后,所以此类组织也是此后才有所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计划被提出后,信息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的发展步伐势必加速。
二是特殊历史事件对公益领域的刺激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全球信息获取需求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需要通过便捷的传递渠道传递到中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民众的公益热情被激发。此后,出现大量社会组织和公益领域的社会支持者,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信息支持型组织。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公益慈善领域对社会组织透明度的关注,此后才有公益联盟,形成透明度网站。2013年,众多标志性众筹平台与公益机构对接,“人人公益”的互联网公益模式被确立。这些都意味着公益领域信息传播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二)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且北京最多
这些组织约70%成立于北京,次之的依次是广东、江苏和上海,见图4-4。
图4-4 部分信息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地域分布
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一是信息支持型组织以互联网为依托,其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弱,通过虚拟网络站点链接,信息资源可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被快速接收。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拥有量也对组织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省份更有财力支持公益组织发展,满足社会公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拥有量越大,越可能获取更多信息,为组织提供服务。大多数信息支持型社会组织在北京扎堆,不仅因为在北京注册网站或成立组织便捷,也因为在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北京,获取信息渠道更便捷多元,还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且信息平台规格较大,可提供大量全国性信息资源。调研结果还显示,大多数信息支持型组织希望所搭建的信息平台是全国性的,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三)信息支持形式暂时以网站为主
支持性社会组织可通过信息网站、组织联合体、沟通平台、咨询论坛、各类杂志和咨询公司等方式为社会组织传递信息。数据显示,约46.4%的组织是通过网站为组织提供信息服务,见图4-5。通过信息网站,社会组织能查询包括政策、组织、热点新闻、关键人物、实务案例等与社会组织相关的基本信息,部分网站也提供包括慈善拍卖、观点讨论、寻人启事、组织注册、项目对接、活动资源链接、资金支持、活动沙龙等在内的实质性服务。网站的典型特点是时效性较强、信息更新快且配有服务。
图4-5 部分信息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类型分布(单位:个)
图4-6 部分信息网站的主要栏目
首先,网站信息多元且多数网站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图4-6所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益频道主要涉及公益资讯、社会责任、明星公益、公益活动、公益沙龙等。人民网公益主要涉及政策法规、公益新闻、公益观点、公益组织、公益曝光和益生活等。凤凰网公益涉及公益新闻、公益项目、公益创新、热点专题、公益行动等。京东公益涉及公益专题、资讯、商家公益与公益行动等。新浪公益涉及公益资讯、公民社会、公益互动、项目执行等。海南航空公益包括最新动态、公益行动、积分换公益项目、社会责任案例精选等。慈善中国包括新闻、慈善榜、基金项目、志愿者、视界慈善等。公益中国包括新闻、民生、生态、人物、责任、社区、影像、志愿等。中国公益在线设置了地方频道,国际互助网开通了各种互助项目、公益组织互助视频学习与全球公益导航。上海社会组织网为社会组织提供注册、更名、注销等实质性服务等,同时还开通了微信和微博服务。
其次,组织联合体主要以公益联盟的形式为社会组织提供最新信息,如中国公益组织服务联盟,专门为公益服务型机构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它专注于推动中国公益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目前已为数万各类公益组织提供优质产品,现有联盟成员机构28家,包含公益服务行业11个细分领域,业务范围涵盖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服务数万余个公益组织。
再次,沟通平台[1]主要为社会组织提供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机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以行业自律为目标,推动慈善组织公信力标准的制定,引导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逐步建立慈善捐助信息统计、披露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慈善捐助活动信息,组织开展国内国际慈善交流活动。蚂蚁金服公益致力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无缝链接公益机构与爱心人士/企业,推动中国公益的简单、透明、信任,自成立以来,已为350家公益组织提供捐赠服务,支持450余家公益网站运行,平台上累计捐款超过5亿元。它不仅引入公益项目评价机制,让用户了解公益善款去向,也与社交和金融结合,创造性推出理财收益捐赠、运动记步捐赠、公益机构善款透明账户等产品,鼓励公众用行走的方式支持公益,致力于建立简单、透明、信任的公益交流平台,促进公益生态圈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咨询型论坛,通过沙龙、会议交流等方式实现组织间信息交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要通过沙龙和会议等方式,促进非公募基金会之间以及与政府部门、学术机构、新闻媒体、公益服务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提供高层次的对话平台,为优化非公募基金会的生态环境、提高非公募基金会的自律能力、扩大非公募基金会的社会影响、提升非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引导并推动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健康、规范和持续发展。
最后,各类杂志和咨询单位[2]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例如,灵析是专注服务非营利机构的联系人管理工具,精准的信息支持服务,整合了表单、邮件、短信等多种功能,有效帮助机构积累联系人资源[3],发掘更大价值。这类组织不仅连接了社会领域与市场领域,而且将诸多创新理念融合到社会慈善,体现了社会创新。
可见,现代社会中为社会组织提供信息支持虽以网站为主,但其他支持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元化信息支持成为可能趋势。
(四)信息支持与公益生态圈建设同步
近年来公益领域兴起了互联网公益形式。比如,微信捐步,借由互联网和微信平台,将公众的步行转化为金钱,在筹集社会捐赠资金之时,也倡导了全民公益理念,引导了公民健康运动生活方式。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的“益行家”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年已有1.1亿余用户捐出近1.7万亿步,累积捐赠2.2亿元,可见社会领域潜力巨大。另外,在互联网平台下公益信息披露成本也大大降低,同时还发展出更多以披露组织信息为主的网站,如基金会中心网FTI和中国民间公益透明GTI。再如,面对大量中小型社会组织发展过程面临的最严重的筹资困难、专业度不高、难以取得捐赠者或基金会信任、互联网意识极其薄弱、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2014年成立的新公益网站,以第三方的视角,尝试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公益发展与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改善公益慈善行业的弊病,将公益透明、公正、持久性进行到底,目前它关注助学支教平台建设,集教育众筹与公益活动管理为一体,发起了益新闻、益活动、益社区、公益明星、益视频等栏目,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H5互动传播平台,让社会组织在网站平台上免费自主创作高品质HTML5微场景。种种迹象显示,信息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已不局限于单纯为社会组织提供信息,更大程度上已穿插了诸多公益生态圈建设意涵,即营造让社会组织更透明、更和谐、更易发展的公益慈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