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社会组织概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支持性社会组织发展突出问题

(一)数量不足以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调查发现,中国支持性社会组织有一定量的积累,但质量参差不齐且还不足以为有需要的社会组织提供支持服务。

一方面,中国社会组织增长速度较快,但存活较低且服务质量堪忧。据民政部消息,截至2016年底,全国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70.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3.6万个,基金会555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6.1万个。然而,全国统计数据只提供了增长结果,并没有给出这些数据内部增长变化状况,比如总量提升原因可能更多是注册组织数量极大超过注销数。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大部分现存组织都是经验与资源相对缺乏状态,其寻求社会支持的需求较大。

另一方面,支持性社会组织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且发展高峰也仅是近几年的事情,正如图1-1所示。事实上,调查组在全国范围内找寻以为组织提供支持为核心业务的社会组织,排除不相关社会组织后找到的770家,数量总体是偏低的。即使按照全国1000家支持性社会组织来算,每家支持性社会组织服务20家社会组织,也不过才2万家,而全国社会组织都达到近70万了。相比之下,支持性社会组织明显太少了。

(二)能力不足以提供有质量的支持服务

调查发现,现有支持性社会组织包括自身运营管理与支持组织发展等在内的能力相对欠缺,其亟须加强能力建设。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从现有支持性社会组织中寻找经验相对丰富、社会声誉相对较好、服务内容相对合理的社会组织并非易事,大部分社会组织自身都需要能力建设。也正因此,调查才会发现,资金支持性组织与被支持型社会组织争抢资源现象,能力建设型社会组织仅开展少量与能力提升相关的培训活动。除少部分基金会外,大部分支持性社会组织缺乏信息披露环境。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支持性服务两极分化严重。比如,信息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中部分社会组织非常出色,但同时也面临发展困境的同类社会组织。

二是支持性社会组织总体发育时间短,尚且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比如,部分类型社会组织首次出现时间较晚,加之国际联系欠缺,政府、企业、公民社会三部门之间联系不足,这些支持性社会组织在此种环境下需要时间积淀,以提升能力并开发相关服务。

(三)区域差异过于明显影响支持效果

调查发现,支持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与质量问题,还存在区域差异现象。部分地区的支持性社会组织支持力度较大甚至出现过度,而部分地区却无法享受有需要的服务,甚至有些地方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服务。

比如,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最初专门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服务,随后又开发了培训和评估咨询服务,在当地产生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为此,很多支持性社会组织纷纷效仿,也在当地开展工作,争抢资源。原本这种优胜劣汰是有利于社会组织本身发展的,但就区域分布来讲,这种资源抢夺仅发生在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服务需求量相对较大且社会组织较多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中西部等其他地方则难觅其踪。

最关键的是,这种优胜劣汰一部分是经验的较量,更多的是业务复制与模仿,同类服务在同区域蔓延,导致资源浪费且效果大打折扣。

(四)类型多元但受行政惯性影响较大

调查发现,现有支持性社会组织类型较多,但大部分社会组织还未摆脱传统组织运行模式。

第一,行政化色彩仍然存在。政府直属社会团体、部分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孵化中心与评估中心等,都与政府或其资源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比如,从政府直属社会团体转型而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管理社会;再如,从街道或社区中心演化而来的部分综合服务中心实际上是在执行上行下效的政策,包括协助政府购买服务、完成社会组织评估或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等事务;还如,组织孵化中心或评估中心可能需要依赖政府购买服务而存活;结果是支持社会组织的工作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行政化。

第二,各类型社会组织间联系较少,缺少有序沟通。鉴于社会组织间竞争关系,支持性社会组织之间无序竞争现象明显,资源浪费严重。正如前所述,支持性社会组织发展正处初级阶段,除少部分支持性组织对支持内容有相对明确的定位外,大部分社会组织并不清楚为社会组织提供哪些支持较好,所以能力建设业务受诸多发展初期的支持性社会组织青睐。

第三,社会活力较强的支持性社会组织数量太少。社会组织发展联盟、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公益慈善院校等,都是以往社会较少的社会组织类型,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活力。只是这些社会组织数量非常少,同类型社会组织间也疏于交流,国际交流更少,所以总体来看此类社会组织发展较慢。

(五)被支持者需求与支持供给匹配度较低

现有支持性社会组织的支持服务以能力提升为主,创新性支持偏少。在缺少外界支持下,社会组织较难以满足大量的社会服务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市场原则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性服务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从现有支持来看,咨询、培训、评估、法律服务、财务、金融、信托、保险、投资、理财、筹资、研究、战略规划、能力建设、孵化、品牌推广、公关传播、信息披露、人力资源服务、IT技术服务等内容,均可纳入市场化探索范畴。

调查也发现,现有支持性社会组织服务范围广,尤其重视能力训练与组织孵化。各种社会组织被培育,然而这些被培育的社会组织,有的甚至仅是一个项目,在可持续性方面存有较多问题。事实上,已有的支持性服务并没有根据市场匹配而被支持方需求,提供方很少关心支持质量,更不用谈精细或创新服务。

(六)支持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方向引导

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支持性社会组织,缺乏良好的公益生态链。行业内不良竞争、虚假报效果、重宣传不重业务、恶性竞价等诟病还存在,部分支持性社会组织也面临政策支持相对分散、自身规模小、定位模糊、支持能力待提升、支持地域重叠、内容重复、领域空缺等困境。当这些现象与问题超过一定程度后会生成恶性循环链,阻碍支持性社会组织总体发展,延长初级阶段时间。为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来思考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至少现在本领域缺乏这种有效的引导,智力支持型社会组织数量与质量都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