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本节主要开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发现和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在各种文献数据库中对本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进行检索和统计,然后分别对检索到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重点聚焦在知识产权能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合知识产权管理评价三个方面,以下进行分类研究。
国内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领域的研究还偏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核心期刊)”,以“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00~2017年期间分别出版了70篇、1209篇、317篇和26篇中文学术文献。
通过检索发现,国外针对企业层面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面的文献和理论实践较多,起步也较早。但聚焦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也偏少。在“web of science”,以“intellectual property capability”“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enterprise +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hightechnology enterprises+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00~2017年累计分别出版了777篇、4049篇、487篇和5篇英文学术文献。
2.2.1 知识产权能力研究
从研究视角和对象上来看,受到数据等方面的限制,学术界关于知识产权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例如针对国家和区域层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雒园园,2014;王正志等,2011)。针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能力构成方面(池仁勇和潘李鹏,2017;刘婧等,2017;吴佳晖和袁晓东,2017;池仁勇和潘李鹏,2016)。虽然近年来从微观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杨晨和谢裕莲,2015),但相关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研究规范性较低,结论可行性不强。
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的研究中针对知识产权能力构成的论述较为分散(池仁勇和潘李鹏,2017;刘婧等,2017;吴佳晖和袁晓东,2017;池仁勇和潘李鹏,2016)。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后,对知识产权能力研究相对聚焦在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以及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的结合(宋河发等,2013)。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早期关于知识产权能力的评价多采用单指标研究,关注的指标多聚焦在某一具体的领域,黄庆等(2004)从专利质量、专利数量以及专利价值三类指标组合形成一组知识产权指标体系。后期为了排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学者们较多运用数量统计的分析法建立模型函数。目前最常见的方法依旧是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除此之外,兼有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尤其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定性与定量结合数据指标分析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知识产权管理综合评价方面。为了综合测量和评价,刘凤朝等(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专利工作状况进行测度排序,具体涉及我国31个省、市、区自治;刘凤朝等(2004)针对国内15个城市的专利工作情况进行了评价,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2.3对已有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表2.3 当前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2.2.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梳理
国外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历史比较久远,20世纪90年代初,高桥明夫(1990)主张企业开展专利工作,应密切结合企业的战略方针需求。以欧美日为主的学者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领域不仅积累了大量理论研究,同时也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而在产业界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美国和日本的优秀企业,IBM、东芝、佳能等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方法,亦产生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研究成果。
Gans和Stern(2003)以及Furman等(2002)以专利测度为目标,讨论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驱动创新绩效。Samson(2005)指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这一研究发现,得到诸多研究者的共识。然而在知识产权评价方面的研究,国际上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国外主要集中在针对专利的评价。具体研究有专利记分牌、洛桑报告专利评价体系、Ginarte-Park指数法、经合组织(OECD)科技指标系列手册等。Reitzig(2004)利用价值分析方法,开展了20余个针对专利指标和价值的分析,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专利权的评价方法。Lanjouw和Schankerman(2004)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单一指标在测量专利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偏差,运用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误差。
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较多实践,并为全球企业做出了积极表率和贡献。IBM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推行典型的集中管理体系,其在集团总部设立统一的高度集权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全球各分子公司的知识产权事务均统一接受总部调度和管控。佳能公司则采用行列管理的体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结合具体的产品线和公司权属的不同分别构建管理体系。还有一些国外企业结合企业实际,采用分散管理体系。例如东芝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均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受属地进行管理。不论采用何种管理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在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均有以下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归口管理知识产权的部门都属于企业核心部门,部分部门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工作。二是都强化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各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指标方面都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强调战略融合。
2)国内研究现状梳理
由于“知识产权”是舶来品,因此国内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迟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了知识产权理论范畴,对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进行体系化研究,其观点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吴汉东(2009)认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培育和运用,受制于诸多社会条件制约;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建设,与知识产权法律、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养成等要素息息相关。徐雨森(2003)分析了企业竞争力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强相关性。徐明华和包海波(2003)建议国内企业应以开放的视野、谦逊的心态,认真对标国外优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做法,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方面的有益尝试。学习发达国家企业运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理论,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冯晓青(2005)立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与法制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时其站在企业的立场,鲜明提出要把知识产权融入企业经营战略中,从微观角度针对企业激烈竞争的情景下,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何敏(2002)较为细致地指出应从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两个方面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并提出了三种适用于不同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架构。
为了促进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我国从2001年开始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在全国选取典型单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要求辅助企业科学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各省区、各行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企业。但是相对于全国众多的企业基数和各行各业不同的管理诉求,试点工作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新时期的新要求,基于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呼之欲出。从2009年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先后尝试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研究和推广活动。直至2013年3月1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起草制定的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终于正式颁布实施,该标准的制定和施行充分融入了基于管理活动过程方法的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企业计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的持续改进体系理念。江苏省等知识产权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还通过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等多种途径,有效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贯标工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及各省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企业的知识产权贯标活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并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相关方的认可,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轨道和认知领域(朱宇等,2015)。
3)国外优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比较分析
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发源于国外,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诸多最佳实践案例也来自国外。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在发达国家早已达成共识,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例,上述三国均先于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引导本国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源源不断地给予本土企业优惠政策等专项支持。这些发达国家培育出了诸多非常优秀的跨国企业,而这些企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秘诀,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表2.4分别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聚类比较分析。
表2.4 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比较分析
注:本表为笔者根据参考文献(金永红和慈向阳,2007)整理得出
2.2.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评价研究
姬韶锋(2016)以企业效益为目标,集成企业组织结构和知识管理相关流程,建立了针对知识管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含3个准则层、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9个)。易蓉(2015)运用“熵值法”(Entropy-TOPSIS)构建了企业专利管理评价体系,具体结合黑龙江当地企业作为样本数据测算,评价中重点考虑了知识竞争力对专利管理的影响。罗洪云等(2014)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知识管理评价模型。张永超(2013)构建了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运营、开发”三过程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体系,重点调研了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并选取了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还结合其特点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和确立,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适用性。田群(2010)构建了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经营、研发运用、保护、日常管理”五维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评价体系。刘驰(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集群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价分析,采用总-分的方式,先厘清了集群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立足集群知识产权管理,分别构建集群内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鲍新中和刘小军(2009)先构建了预选指标集,然后结合外部环境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特点筛选指标,运用集值统计法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