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主要内容

一、烷烃的结构特征

1.烷烃的定义及构造异构

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且具有通式CnH2n+2的饱和烃称为烷烃。所谓构造异构是指分子式相同,但构造不同的异构,而烷烃中的构造异构是由碳架构造不同引起的,称为碳干异构,它是构造异构中的一种。

2.烷烃中碳原子的构型

烷烃中的碳原子以sp3杂化方式成键,杂化后的四个完全等同的sp3杂化轨道指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与氢原子的s轨道或另一个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沿对称轴方向重叠,形成C—Hσ键或是C—Cσ键,构成了以碳原子为中心的四面体构型,键角为109°28'。σ键比较牢固且可围绕键轴自由旋转。

3.烷烃的构象及表示方法

由于σ键可以自由旋转,使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产生不同的排列,这种特定的排列形式称为构象,由此产生的不同形象的分子,称为构象异构体。常用楔形透视式(伞形式)、锯架透视式、纽曼投影式(Newman投影式)。典型的构象有交叉式和重叠式。

常温下,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能量就足以使构象与构象之间相互转化,因此同一个有机化合物可以有无穷种构象。不同的构象异构体由于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不同,其对应的能量高低也不同,稳定性也不同。各原子间相对重叠程度越小,则能量越低,就越稳定。

二、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应熟练掌握。

1.“次序规则”

“次序规则”是为了表达某些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关系,需要决定有关原子或基团的排列顺序,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1)单原子取代基 将单原子取代基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原子序数大者为“较优”基团;若为同位素,则原子量高者为“较优”基团。例如:

I>Br>Cl>S>P>F>O>N>C>D>H

(2)多原子取代基 如果与主链直接相连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则顺次比较与它相连的其他原子,比较时,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排列,先比较最大的,如相同,再顺序比较居中的、最小的。如仍相同,再依次外推,直至比较出较优基团为止。例如:—CH2Cl(Cl,H,H)>—CHF2(H,F,F) 

(3)含有重键(如双键或叁键)的基团 可将重键拆开成连有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例如:

2.普通命名法

普通命名法只适用于直链及部分带支链的简单烷烃。直链烷烃根据所含碳原子数目称为某烷,表示为“正某烷”;当从链端开始在第二个碳原子上有一个—CH3支链,而无其他支链的直链烷烃称为“异某烷”;当从链端开始在第二个碳原子上有两个—CH3支链,而无其他支链的直链烷烃称为“新某烷”。

 CH3CH2CH2CH2CH2CH3    

      正己烷         异己烷        新己烷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我国根据1892年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首次拟定的系统命名原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几次修改补充后的命名原则,结合我国文字特点而制定的命名方法,又称日内瓦命名法或国际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的基本点是如何确定主链和取代基的位次。烷烃中的取代基即烷基:烷烃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余下的部分,其通式为CnH2n+1—,常用R—表示。

在系统命名法中,对于无支链的烷烃,省去正字。对于结构复杂的烷烃,则按以下步骤命名。

(1)主链

选择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若有几条等长碳链时,选择支链较多的一条为主链。

(2)编号

从距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若主链上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取代基时,则主链的编号顺序应使支链位次尽可能低,即要符合“最低系列规则”。

(3)写法

取代基位次→半字线→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如果含有几个相同的取代基时,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取代基的数目用二、三、四……表示,写在取代基的前面,其位次必须逐个注明,位次的数字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如果含有几个不同取代基时,取代基排列的顺序,是按照“次序规则”所定的“较优”基团写在后面。

三、烷烃的物理性质

一般来说,同系列中各物质的物理常数是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变的。烷烃为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为零,但分子中的电荷分配不是很均匀的,在运动中可以产生瞬时偶极矩,分子间产生了较弱的色散力。

正烷烃的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分子运动所需的能量增大,同时分子间的接触面(即相互作用力)也增大。但在其同分异构体中,由于支链的位阻作用,分子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沸点较低。

固体烷烃分子的熔点也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这与质量大小及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外,还与分子在晶格中的排列有关,分子对称性高,排列比较整齐,分子间吸引力大,熔点就高。

四、烷烃的化学性质

1.卤代反应的特点

①烷烃的卤代反应产物通常是混合物。

②X2反应活性:F2>Cl2>Br2;I2通常不反应。

③各级氢的反应活性:3°H>2°H>1°H>CH3—H。

④室温下,叔、仲、伯氢氯代反应的相对活性为5∶4∶1;而溴代反应的相对活性为1600∶82∶1。由此可见:活性较低的X2选择活性较高的氢反应,溴的选择性大于氯。

2.卤代反应的机理

RH+X2RX+HX

链引发:                X22X·

链传递:              X·+RHR·+HX

                   R·+X2RX+X·

链终止:               X·+X·X2

                   R·+R·R—R

烷烃中,各级氢的活性与链增长阶段所生成的各级自由基的稳定性有关。烷基C—H键的解离能越小,键就越易均裂,形成的自由基的内能也越低,稳定性越大。所以叔、仲、伯氢的活性次序是3°>2°>1°,相应碳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是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