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笺茶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农 新茶勿须琢为饼

八饼何须琢月轮,不如细啜越瓷新。

漫忧销耗通宵醒,元是秋堂少睡人。

清·金农《湘中杨隐士寄遗君山茶片奉答》

君山茶是湖南岳阳君山所产,唐代就知名天下,清代时列为贡茶。金农一直喝的是用字画换来的龙井茶或是阳羡茶。清明过后,湖南姓杨的朋友寄来君山的散茶和饼茶请他品饮。君山银针的芽叶非常漂亮,芽头白毛茸茸,泡在水里有气泡,被人称之为“雀舌含珠”。金农喜欢君山的散茶。所以,他觉得没有必要将这么好的茶做成茶饼。不知是茶喝多了,或是有神经衰弱的毛病,诗人一夜未眠,一口气写了四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最早知道金农是他的“漆书”体:笔画横粗竖细,字体修长。前无古人,后有学者。我不知道当时的传统书家是如何看金农的字,估计难以接受。我年轻时就对“扬州八怪”感兴趣,临摹过郑板桥的兰竹和李鱓的花鸟。那年冲着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来到古城扬州。一大早吃过富春茶社的灌汤包后,喝了一壶富春茶社自制的“魁龙珠”。这“魁龙珠”茶大有说法。据说是由扬州景吉泰创始人景鉴成向富春茶社老板陈步云建议并制作的;也有说是陈步云自己制作的。之所以叫“魁龙珠”是因为此茶是由浙江龙井、安徽太平魁针和福建珠兰按照比例调配出来的。这茶既有龙井的色,也有太平魁针的厚,更有福建珠兰的香,也就有了“一壶水烹三江茶”的美誉。扬州朋友知道我是爱茶之人,给我带了一斤。

“扬州八怪”纪念馆设在一个大院内,是昔日一位盐商的宅院。正面的大厅里有“扬州八怪”的塑像,我只是多看了金农和郑板桥两眼,均清瘦得很,虽说参考画像,反正谁也没见过,像不像没关系。走近后院的左侧有一处小偏院,院内有一间小房子。门口的指示牌说是金农曾经住过的地方。我趴在窗户上向里看去,屋子不大,光线很暗。我不太相信金农先生会住在这样的屋子里画画。那几天我突击读了金农的《冬心先生集》。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曲江外史、耻春翁、稽留山民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生于仁和(今浙江杭州)钱塘江边的金家。自幼研读古文诗词,拜毛奇龄、何焯为师。十七岁时,开始作诗,闻名乡里。三十岁时已名满江南了。在这一时期,他收藏了多达上千卷的金石、字帖,对其以后的书画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初金家是望族,直到其父去世,家道中落,于是金农辗转至扬州定居。他喜欢这里的繁华和文化。这里的画家完全不像京城的专职宫廷画师,由皇上养着宠着,吃喝养家不愁,拿着大把银两画着皇上喜欢的画。可对于皇城外的画家们来说,生存是一个大问题。只有在扬州这个富庶的城市和一批附庸风雅的盐商的支持下,画家们才能挺直腰杆过着“扬漂”的日子。精神上的自由自尊,画法上的随心随意,成就了“扬州八怪”。正如明代画家唐寅诗句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金农很自然地被当地官员、盐商所接受,他的艺术在这里落地了。

金农两次应试未中,绝念仕途。从此,淡泊名利,潜心书画,“漆书”应运而生。他有自度曲《题自画江梅小立轴》写梅花也繁华枝茂:

耻春翁,画野梅,无数花枝颠倒开。舍南舍北,处处石粘苔。

最难写,天寒欲雪,水际小楼台。但见冻禽上下,唬香弄影,不见有人来。

我一直认为金农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晚年,金农再回扬州住在庙宇,体弱多病,穷困潦倒。乾隆二十八年(1763),金农病死在佛舍,享年七十七岁。后由其弟子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

⊙ 清·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

屋外,斜阳暖暖地照射进来。净几上,泡一杯阳羡绿茶。打开扬州八怪之金农画册,一幅水墨梅花怒放在面前:老干新枝,斜插横影,梅花一团一团挤着开放,密密的,如泻下的花瀑。梅香从册页中溢出,连泡着的新茶,满屋皆香。金农自称六十始画竹,后画梅、画马、画佛,居然如此有天分,或是辛苦得来,不然怎么会是“少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