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起 最喜绿茗代榴花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钱起《与赵莒茶宴》
有人说:唐代的诗重宏观,恢宏大气,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的诗词多微观,精细入微,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虽说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八千里路云和月”,却整体比较婉约。这与所处时代有关,唐代诗人所经历的战争、远行,里面包含的包容和思念,使得塞外秋风不似江南春雨;加之晚唐兴起的词令小调、宋词的流行,唱遍大江南北,使得宋诗少了一些气魄,多了一些情致。其实宋诗非常好,大概是受了词的影响。笔者读清代厉鹗的《宋诗纪事》和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感触颇深。但如果说唐代诗人只会写金戈铁马、凭栏远眺也未必对,唐人的茶诗也一样写得精细入微。
有学者把钱起列为中唐诗人行列,是因为钱起的诗风属于中唐风格。我觉得钱起从年代来说还是属于初唐诗人,且是诗坛怪杰。最初知道钱起是读他的两句诗。钱起赶考,客舍江湖。一天在驿馆中,忽然听到庭中有人吟诗,有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他走出房门四处看,却空无一人。到了长安应试时,他作《省试湘灵鼓瑟》诗,用此句做了结尾,被人们惊叹为“鬼谣”。这两句诗,意境高远,堪称绝唱,记住了一生都不会忘。《全唐诗》选了钱起五百三十二首,可见其名头很大。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年进士。官终考功郎中,人称“钱考功”。钱起很早就因诗出名,号称“大历十才子”之一。被人冠以“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我最喜欢他的一首《题玉山村叟壁》,诗云:
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
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深。
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荫。
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涉趣皆流目,将归必在林。
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
钱起受王维影响较大,也好与佛门禅师打交道,所写诗清新出格,禅味空灵。钱起虽晚些年,但与王维、李白、杜甫也算是同时代人,李白与王维同年去世,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佛”。钱起去世后,留下了大量闲适安静的田园诗和格调高雅的方外高士诗。此时的大唐处于盛世,诗人们享受着安定生活带来的闲情逸致。日常饮品最多的,除了喝酒就是煮茶。煮茶到了此时已是非常成熟。陆羽亦是同时代人,他总结的《茶经》使品茶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情趣。诗人们更以诗表达对茶的热爱,广泛的传播,名人的效应,使茶愈来愈深入人心。
唐时茶宴盛行,像钱起这样爱写禅诗的诗人,更觉得茶宴胜于酒宴,竹林胜于宫殿。唐人有茶宴的记载:“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竹林之中,约几位好友,准备纸墨笔砚,石鼎茶铛。临泉傍竹,折竹枝当柴,汲清泉满壶,小童煽火煮汤,诗人将准备好的紫茶放入壶中研磨煎煮。炉烟绕竹林,茶香满庭院。陆羽《茶经》中说:“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钱起用的是紫茶,一定是最好的茶。唐代喝茶还是很有情致的。到了宋代,街市之上,茶楼之中,盛行斗茶,用建溪窑的杯,打茶沫,观水渍,取其胜者。以茶做媒介,诵诗和诗,遇到好句,大加赞赏,奖其新茶一杯;绝胜过大觥美酒,盘杯狼藉。香茶一杯入口,顿觉身心被洗濯一番,其兴难尽。此时,树上夏蝉长鸣不休,日影渐斜,诗人与好友以诗相和,畅饮香茗,每煮一道,便觉心境一尘不染。

⊙ 明·陈洪绶-高隐图卷(局部)
钱起喜欢参加或者组织茶宴。他另外一首茶诗《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是这么写的: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
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茶会与茶宴不一样,茶会除了品茶会友外,还可以交易,买卖或交换茶。钱起常常参加这样的活动足以说明他是一名资深茶友。他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喝到好茶,远比喝美酒好得多,所以他诗中爱用“流霞”,来说明茶比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