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般说来,可以将学习者面临的学习环境划分成两类:基于课堂内外的“现实世界”、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虚拟世界”。无论在“现实”环境,还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都受到个人因素、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无缝相连,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各自的优势。

人们习惯上将学习的基本形式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类。非正式学习是指不以明确的组织形式开展的、自发进行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它具有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学习时空的随意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情境性、学习效果的自评性等特点。

当前,对于虚实融合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仍在发展之中。博物馆作为开展非正式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虚实融合环境和非正式学习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以及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博物馆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成果。书中主要对虚实融合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模型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以虚实融合的博物馆为背景,对非正式学习的实践进行讨论。

本书共由6章构成:①虚实融合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内容包括学习环境虚实融合的背景、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信息素养与非正式学习等;②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模型,内容包括情景学习模型及其发展、学习体验的关联图示模型、移动设备支持下的非正式学习设计、基于网络的群体智慧与混合式学习等;③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博物馆学习,内容包括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及其环境发展、博物馆学习的模式与平台、博物馆学习与学校学习的有机结合、数字博物馆评价体系与博物馆学习的发展;④非正式学习的游戏化及其过程模型,内容包括游戏化及其研究现状、非正式学习中的游戏要素、游戏化非正式学习的过程模型;⑤非正式学习的成果及其认定,内容包括非正式学习成果及其表现、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原则与方式、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各国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实践等;⑥非正式学习促进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内容包括非正式学习促进科学普及、非正式学习促进优秀文化传承、非正式学习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等。本书结合相关内容的阐述,提供了数十个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典型案例,其中不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案例,可供读者在非正式学习实践中借鉴与参考。

除了本书中的内容以外,在虚实融合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方面,针对学习者认知风格、所在位置、学习设施和学习情景等多重特征的适应性学习模型也是非正式学习研究应当关注的。对于上述相关问题,我们已经在本书的姊妹篇《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一书中进行了专门探讨。该书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①虚实融合环境及其特征;②虚实融合环境的技术与平台;③面向适应性的学习活动及其策略;④适应性学习系统及模型研究;⑤虚实融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及其应用;⑥基于教学应答系统的适应性教学;⑦虚实融合环境下的数字化探究实验;⑧面向适应性的数字化资源有效利用。

本书是浙江大学及相关院校研究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各章作者及分工如下:第1章张剑平、夏文菁;第2章许玮(浙江工业大学)、夏文菁、张剑平;第3章张剑平、夏文菁、余燕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第4章程萌萌;第5章余燕芳;第6章张剑平、夏文菁、马建荣(浙江万里学院)。书中的部分案例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翻译:郑颖、赵琰、魏滢、胡玥、周善东、刘倩、林奕瑾、和茜茜、孙中侠、杨柳桦、张玉梅、赖芳芳、魏戈、沈其娟等。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虚实融合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模型及其应用研究(BCA130018)”的研究成果,书中的部分成果和案例参考了我们团队所承担的相关项目: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虚实结合的小型智慧博物馆平台研究与开发”、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浙江教育数字博物馆”、宁波市教育局项目“宁波教育博物馆(数字馆)”。上述项目得到了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育技术学科团队以下同仁们的大力支持:董榕、李艳、郭玉清、苏建元、杨玉辉、陈默、陈涵、王慧敏、张宇燕、袁冰、柴惠芳、姜友斌、黄健。相关项目的完成得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施建国、王会军、莫世荣,宁波市教育博物馆沈海训、孙国华的大力支持。此外,本书的研究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项目的一部分,还得到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炜、梁涛的协助。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教育技术同仁们不咎指正。

作者

2017年夏于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