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一节 培养标准:德高·学高·技高

一、卓越教师内涵的理论探讨

什么是卓越教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是卓越教师培养首先需要厘清的理论问题。“卓越”一词就其字面意义而言,一般是指杰出、超出一般、不同凡响之意。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卓越”的理解相比较于“优秀”更高出一个层次,或者说是“优秀中的优秀”;卓越也意味着对更好的追求,其核心就是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避免自我陷于某种既定的模式和状态,从而使自身的潜能不断得到扩展和升华。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据此意义,“卓越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群体中的“卓越者”,即教师队伍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怀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并付诸行动,不断超越自我,在创造中成长,在追求中走向卓越。因此,“卓越教师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对教师专业认识与理解的发展不断变化;卓越教师又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时候,在教师群体中无论选择何种卓越的内涵,都可以找到属于卓越的群体”周春良:《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见华东师范大学2014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第18页。

目前,理论和实践中对卓越教师这一杰出群体存有共识,但对卓越教师内涵及其特征的理解却各有己见。有学者认为,卓越教师是“兼具专业决策能力与实践反思能力,并集育人使者与终身学习者于一身的教师”陈群、戴立益:《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0期,第27页。;也有学者将卓越教师界定为“卓越教师是具备高尚师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良好个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陈玉祥:《“卓越教师”培养:理念与实现》, 《中国教师》,2014年第12期,第5-8页。;等等。对卓越教师内涵的理解之所以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在于卓越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明晰“卓越”的边界较为困难,即判断“优秀”到什么程度的教师才属于“卓越教师”难以用一定的标准衡量。为此,我们在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中,一方面关注学界对卓越教师含义的讨论,以便能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理解和把握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尽管对卓越教师的概念应从动态观念的维度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卓越教师没有共识性特质,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卓越教师这一杰出群体应当有一些显现特征可循。因此,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成长规律的分析,逐步梳理出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和关键特征。

所谓卓越教师,就是怀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品格高尚,学识渊博,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能够纵览和把握教育教学发展动态和趋势,勇于改革与创新,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卓越的教师。具体而言,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信仰坚定。坚定的教育信仰是卓越教师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成就他们走向卓越的内在动力。卓越教师对教育事业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教育理想和信念具有永恒的追求。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对教育探索始终保持着不懈的动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进而在追求中逐渐走向卓越。

第二,师德高尚。高尚的师德是卓越教师内在品格和人格魅力的表现。卓越教师胸怀开阔,包容进取,对道德修养往往有更高的自我要求。他们潜心育人,对学生能够倾注无私的爱,通过言传身教,不仅使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全人格、养成高尚的情操,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第三,学识渊博。广博的学识是卓越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的基本特征。卓越教师知识面较为丰富,其知识结构一般“不仅包括厚实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包括提升教师整体素养的相关人文社科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正是因为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才能纵览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并付诸教改实践,在不断探索中走向卓越。

第四,能力突出。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以及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成就卓越教师的核心要素。实践证明,卓越教师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他们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状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卓越教师也是反思型教师,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求实创新的精神,具有较强的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为此,他们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反思,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并通过总结与提炼,上升至理论高度以指导实践,从而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卓越教师还具有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他们既具备细致入微的课堂教学能力,又具备把握全局的教育探索与改革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卓越教师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卓越教师的培养应该是可以付诸实践并得以实现的目标。

二、国外卓越教师培养的借鉴

纵观国外教师教育改革,英、美、德、法等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动下,对卓越教师的培养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英国在2004年开始实施“卓越教师计划”(Outstanding Teacher Program, OTP),至2012年5月已实施了12期,目前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教师培训模式。该计划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更多教师借助专业培训成长为卓越教师,其培养目标是:(1)使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卓越的表现;(2)为参与培训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3)接受培训的教师要证明自己具备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4)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教学质量;(5)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和辅导能力,使他们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能力。2011年6月,英国教育部为进一步提高职前教师质量,出台了教育咨询意见稿《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Training Our Next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该文件计划通过开发培训方案、建立全国性实习学校联盟等方式改善教师职前教育的路径;通过简化报名程序来确保教师培训申请渠道的畅通;通过鼓励大学介入中小学工作、派遣优秀师范生到薄弱学校支教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提供奖学金、扶持优质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资助优质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等方式来加大资助力度。同时,该文件还要求提高申请者的学业标准,严格选拔程序和准入制度。从整体上看,《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具有强调发展、注重效率、关注公平、重视合作等鲜明特点,旨在从教师职前教育入手,培养卓越教师,其对未来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 《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8期,第29—30页。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基础教育质量。1987年,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成立,这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无党派的非政府组织,负责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并为达到卓越标准的教师颁发证书。NBPTS邀请各领域专家基于对‘什么样的教师是卓越教师?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能够做到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成立20多年的时间里,NBPTS先后制定了30多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基础教育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这些专业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理念展开:一是卓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整个人的发展尽职尽责;二是卓越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并深谙教学法;三是卓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四是卓越教师要有反思意识,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真知;五是卓越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NBPTS在提出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之一脉相承的评估体系。美国教师只有通过了NBPTS的资格评定,才能获得其颁发的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国家委员会认可的教师(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Teachers, NBCTs)。NBPTS卓越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学业能力提升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更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标杆。”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 《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8期,第30—31页。

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于2012年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旨在激励大学教师教育革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的地位,实现大学师范课程和毕业证书顺畅的州际流动。从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出台的背景看,该计划既是对德国教育卓越传统的延续,又是对当前德国基础教育中教师问题的积极回应。“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将改善教师教育质量作为行动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制定出了一系列子目标,“包括:(1)改善专业学科、学科教学法和教育科学的协调以及培养过程中的学校教育实践;(2)在教师研究与培训中,继续发展以实证为基础和与职业领域相关联的教师教育方案;(3)支持高校剖析和优化教师教育结构;(4)加强培训内容的彼此协调;(5)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包容性;(6)促进实践导向学科教学法的发展;(7)把学校实习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的固有组成部分。还主张,教师教育必须加强教师培养各个阶段(大学师范学习、见习服务期、在职继续学习)的联系,同时,也需要一个州际的大学师范教育和毕业证书(如国家考试和硕士证书)的互认。该计划强调,将以“竞争方式”推动高校创新培养方案。为此,德国联邦和州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入5亿欧元来保障该计划的实施”逯长春:《德国教师教育政策新动向——“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推行与展望》,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第92-95页。。可以预见,这项将持续十年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如实施顺利,必将对德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法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建立了统一而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了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根本转型。主要措施有:(1)建立专门化教师教育机构,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法国于1989年开始创建教师教育大学院,取代了原有的师范学校和地区教育、培训中心,同时承担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任务。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在招生上起点一样高,培养年限一样长,毕业后的学历文凭相同,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入职教育在高等教育水平上的一体化。其次,大力推进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法国教师教育大学院中实施的专业教育,最后一年是“带薪实习”,从教师专业教育的角度,“带薪实习”既是理论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又是教师在职教育的前奏,该制度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发展之间架起了桥梁,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入职教育”方式。(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提高教师培养的层次和专业知能。1989—2010年,法国教师教育大学院开展的是在3年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教师专业教育,即所谓的“3+2”模式;2010年9月,法国进一步延长教师培养年限、提升教师培训层次,正式实施教师的“硕士化”培养,即“3+2+1”教师教育模式。(3)坚持统一而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4)突出教师的专业特性,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颁布实施,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能力得到应有的强调,教学观摩与教育实习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5)完善教师教育法令法规,提供持续的政策保障。苟顺明、陈时见:《法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基本经验》, 《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第91-95页。

综观上述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中起较大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方面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关注教师学科基础的同时,强调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特别是美国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要求、教师的学习管理能力、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学习能力确定为专业标准的五大核心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三、卓越教师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界定

卓越的培养理念,实际上已经从总体上明确了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立足于将师范生培养成未来的卓越教师,在明晰卓越教师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分析和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第一,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符合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要与国家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相一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都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号召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上述政策导向和文件精神,成为我们确定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第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始终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求。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第三,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学校师范教育的传统和特色相结合。杭州师范大学从1908年创办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开始,教师教育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提出的“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及“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仍是现代教育所极力提倡和追求的教育目标。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思考,我们将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确定为:秉承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注重人格训练,培养具有“宽厚的文化涵养、精深的学科底蕴、卓越的教育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二)卓越教师培养规格的解读

根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我们从培养师范生未来成为卓越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和潜力出发,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梳理和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规格,将其简单地概括为“三高”,即德高、学高、技高。

1.素质方面:突出“德高”,这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根本,是遵循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教育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其具体内涵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坚强的意志、开阔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知识方面:要求“学高”,这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基础。其具体内涵是: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多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即学科专业知识精深、教育理论知识扎实,提升教师整体素养的相关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广博。

3.能力方面:强调“技高”,这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其具体内涵是: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较强的反思与研究能力;具有跨文化理解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可见,卓越教师的培养规格,明确表达出对卓越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师教学技能,更要具备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综合的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示范性的教师日常行为。胡昂、何青青:《“叠加嵌入”: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容淡定地面对今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变革,在不断追求中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