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审美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满族文学艺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已经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满族研究机构逐渐增多,满族研究人员日渐壮大,满族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总之,满族文化研究稳步提高,正不断地系统化、专业化,同时,还有很多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拯救。

本书以满族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满族文学艺术大部分内容为满族民间说唱艺术。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狭义地是指既说又唱的民间艺术,本书研究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是指既说又唱,或者只说,或者只唱的民间说唱艺术。此书主要研究满族民间中的八角鼓、萨满神歌、岔曲、说部等艺术类型。

本书力求研究满族文学艺术的内容、形式,侧重于研究满族审美文化,尽量给满族审美文化以较全面、准确的定位。

一 满族研究机构

中国研究满族文学主要以东北三省和北京的专家学者为主力军,另外还有南方的少数研究机构、大专院校。

东北的满族研究机构主要有:辽宁省民族研究所、辽宁大学、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北方民族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满学研究室、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吉林省少数民族干部学校、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长春师范学院满族文化研究所、长春大学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满族文化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宁省古籍规划整理办公室、辽宁省档案馆历史一部、辽宁省图书馆信息检索部及古籍部、辽宁民族出版社、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文化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沈阳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大连大学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心、抚顺市社会科学院、丹东满族研究所等。

北京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中国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

南方主要有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系、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南民族大学、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历史研究所、“国立”故宫博物院等。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是1982年建立的,以东北少数民族研究为中心,以满族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单位。辽宁省民族研究所首位所长金启骔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女真文和满学专家,代表作有《北京郊区的满族》《三家子调查记实》《女真文辞典》《沈水集》等十多部著作,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第二任所长张佳生研究员是知名的满族文学与文化专家,代表作有主编《满族文化史》《满族历史与文化简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专著有《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清代满族文学论》《清代满族文学史论》《八旗十论》等,论文有《满族文化研究百年》等。第三任所长何晓芳在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是公认的专家。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如何溥滢、关克笑在民族史和满语言研究方面,李德在满族文学艺术研究方面,都有突出的成果,均为学术界承认的专家。长期以来全所共出版专著28种,论文近500篇。成为我国民族研究特别是满学研究方面的重要科研单位,对推动满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之际,同时设有《满族研究》杂志编辑部。《满族研究》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国际上唯一一种定期公开发行的满学刊物。首任主编为金启骔,第二任主编为张佳生,第三任主编为何晓芳。期刊自创办以来,共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反映出了我国满学研究的成果与水平,并培养出了大批中青年学者,连续多年被评为“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重要的满学研究学术阵地。

辽宁大学的教师群对满族文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赵志辉、邓伟、乌丙安、朱眉叔、董文成等为主要研究者。

丹东的《满族文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曾用刊名《杜鹃》。《满族文学》是全国唯一的满族文学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多年来坚持文学性、当代性、民族性、可读性为一体,重点刊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和有关满族历史、文化、人物及满族民俗风情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关纪新对满族文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关纪新在恩华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整理而成现在的《八旗艺文编目》。清末民初人恩华编著了《八旗艺文编目》,把八旗人士的著作编纂成书。恩华多方求购,日积月累,发奋编纂,辟地辽东,于1932—1933年成就此书。其中有大量的书籍涉及了满族文学,这对满族文学的研究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纪新于1998年出版《老舍评传》之后,又于2008年写了《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纪新还出版了《中国满族》,评论集《塞风集》,学术专著《老舍评传》、专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合作)、《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等著作。

中央民族大学的很多学者致力于满族文学的研究。张菊玲、赵志忠、季永海、白立元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还有汉族学者致力于研究满族作家的文学作品。他们对满族有成就的作家作品研究多一些,如纳兰性德的词。

二 满族文学艺术研究

在研究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队伍中,一直以专业民族研究机构和民族大学为主,也有许多其他高校学者研究满族说唱艺术。如台湾政治大学陈锦钊教授较早地研究了子弟书。中山大学一直在研究整理车王府曲本。学术界对于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研究集中在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音乐、源流、流变历史与八旗文化的关系等,如《关于岔曲源流的问题》《岔曲与八旗文化》等的研究。

满族文学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诗歌在唐朝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但唐朝的诗歌以抒情为主。到了宋朝,朱熹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宋朝的诗歌创作为了超越唐代诗歌,以理学为突破口,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因此,宋代诗歌的理学色彩浓厚。文学创作发展到了明代,可以说,明代的文学创作是对宋代理学的一种反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明代文学的话,就是“情”字。从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牡丹亭》人为情而生、人为情而死,到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明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明代文学已经开始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明代的文学艺术注重写情,清代的文学艺术注重怎样表达情。结合满族的能歌善舞的说唱习俗,清代把说唱文学作为表达情的重要方式。

满族文学艺术的兴起和满族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满族入关前,长期刀箭不离手,马鞍不离身,过着颠簸的征战生活。满族入关后,开始了稳定和平的生活,原来无暇顾及的感情生活逐渐增多。满族入关后,有较高的俸禄,也开始有条件享受审美娱乐生活。满族自古就有“载歌于途”的习俗,擅歌尚勇,因此,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繁荣成为清朝的重要文学现象。

明清时期,最为大家熟悉和欢迎的莫过于说唱艺术了。清代是说唱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各类艺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是诗歌大国,说唱艺术与诗歌有密切的关系。说唱艺术是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说唱艺术弥补了诗歌中叙事诗的不足。

在北方粗犷的大自然的熏陶下,满族养成了乐观豪放、勇敢刚毅的性格。满族人喜欢也善于用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创作了大量的民间说唱艺术。满族民间说唱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已经出版的满族文学作品中,满族民间故事作品十分丰富,现已经出版的关于满族文学的著作主要有《满族民间故事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满族神话故事》《满族歌谣选》《满族民歌集》《满族歌谣集》《试论满文翻译小说》《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饮水词》《子弟书丛钞》《神秘的萨满世界》,等等。满族说部异军突起,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至今出版了《阿骨打传奇》《萨布素将军传》《扈伦传奇》《金世宗走国》《东海沉冤录》《红罗女三打契丹》《女真谱评》《平民三皇姑》《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东海窝集传》《飞啸三巧传奇》《瑞白传》《萨布素外传 绿罗秀演义》《木兰围场传奇》《天宫大战 西林安班玛发》《苏木妈妈 创世神话与传说》《伊通州传奇》《元妃佟春秀》《比剑联姻》《碧血龙江传》《尼山萨满传》等数十本满族说部。

比较重要且较全面地研究满族文学的著作。主要有关纪新编《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菊玲、关纪新、李红雨辑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赵志辉主编,邓伟、马清福副主编《满族文学史》(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马清福著《八旗诗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佳生著《清代满族诗词十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朱眉叔、黄衍柏、董文成、卜维义选注《满族文学精华》(辽沈书社1993年版)。鲁野、宁昶英主编《中国当代满族作家小传》(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张菊玲著《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董文成主编,邓伟、张佳生副主编《清代满族文学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张佳生著《清代满族文学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还有赵志忠主编《满族文学史》,邓伟等主编《满族文学史》,等等。辽宁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大量的满族学术成果,为满族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满族文学作品大量问世,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满族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其中部分作品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积极拯救、搜集、整理、研究满族文学艺术。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满族文学艺术研究的队伍中来。但大部分满族文学作品仅仅处于满族文学艺术的抢救、搜集、整理阶段,作品的研究也初见成效,但总体来说,满族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严重不足。对于满族的美学研究仅仅停留于满族文学作品的个案研究上,缺少系统的、全面的美学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满族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美学研究。

三 满族美学研究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美。中国少数民族的美学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几乎就是空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为文本和表演形式,缺少学理上的梳理和研究。即使有少量关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也仅仅是零散的、个案的研究,缺少多角度的全面的美学研究。满族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范畴、审美思维、审美形式、审美标准。满族文学艺术历史悠久、作品丰富,具有本民族特有的美学特征。满族的美学研究在国内少之又少,至今还没有一本满族美学著作。国外也没有满族美学研究。

从总体上说,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本身就不占主流地位,处于弱势状态,满族文学也不例外。全国各院校很少教授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绝大部分教授的是汉族文学艺术。

随着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特别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出台,满族一些文学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满族文学艺术传承人的相继离世,满族文学艺术急需被抢救、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因此,对于满族文学艺术的美学解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承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形式上的传承,还需内容上深入的研究。

尽管学术界对满族美学的研究极其匮乏,还没有满族美学著作,但学界的满族美学研究意识已经觉醒,开始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满族美学有所涉及,如对满族服饰美、满族歌舞美、满族神话美学价值、满族作品的美学风貌、满族民歌审美特征等进行研究,但都只是分门别类的少量个案研究。从满族文学艺术研究整体上看,我国满族美学个案研究也是寥寥无几,缺少系统的满族美学研究。因此,有必要收集满族美学资料,研究满族美学规律。

满族美学研究可以填补学术空白,拓展满族新的研究领域,弥补满族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的不足。满族文学艺术的研究以田野调查、录音整理、文本收集居多,而满族文学艺术的美学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急需丰富满族美学研究,丰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理论宝库。满族美学研究有助于传承、保护、理解满族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抢救、保护、挖掘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满族文学艺术做深入的美学研究,加深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满族文学艺术种类丰富,异彩纷呈。满族文学艺术从先秦时期的肃慎到汉代、三国时期的挹娄,到南北朝时期的勿吉,到隋唐时期的靺鞨,到宋、元、辽、金、元时期的女真,到清朝的满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满族文学艺术表现出了特有的美学风貌。本书主要收集与美学有关的满族诗歌、故事、小说、神话、满族说部、萨满神歌、岔曲、八角鼓、子弟书等文本,进而研究满族的审美思维、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美学范畴等有关满族美学方面的问题,从中探求总结满族美学规律。

满族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这是人们长期忽视和很少接触的领域。(1)从审美思维来看,满族审美思维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看重自然的征兆、前世的姻缘、作品的“诗谶”,这种艺术思维对满族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影响很大,导致了满族文学艺术创作的独特美学风貌。(2)从社会美来看,满族人体美注重体魄健壮、孔武有力,表现出一种阳刚美,这和满族的渔猎文化、生产方式的艰苦危险具有密切的关系。(3)从自然美来看,满族自然审美对象以山居多,这和满族的生活环境、渔猎文化、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同时,满族文学艺术对自然具有主体性的融入和体验,这使得满族文学艺术具有了生态美学的维度。(4)从形式美来看,满族文学艺术注重白色的色彩美,满族艺术尚白和满族的萨满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实践、民族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满族艺术尚白的特点是满族深层社会心理的艺术表现。满族文学艺术对数字“三”情有独钟,这和满族的萨满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5)从艺术品来看,满族艺术具有直接取材于生活、口耳相传、说唱俱佳的主要特点。(6)从美学范畴来看,满族文学艺术表现出的崇高美居多,往往刚健有力、自然清新。

本书从具体的满族文学艺术文本、史料笔记入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尊重文本,对满族美学加以收集整理,概括研究。研究焦点集中在满族美学的审美思维、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美学范畴等满族美学理论研究,从横向比较和历时发展中探寻满族美学规律,通过对满族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建构满族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