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向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原则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当语言脱离工具性成为自在语言后,它就成为存在的方式,思想的引擎,那就是:语言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思想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也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教学。[33]从某种意义上讲,把英语教学等同于技能训练是传统语言教学语境下的误区。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树立语言工具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理念,转变单一的语言技能观。大学英语既是语言的载体、思维的表现手段,同时又具有增强跨文化知识、启迪人文精神的功用。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关键是要努力走出一元论的思想误区,勇于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实现语言学习与人文培养、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等三方面的“珠联璧合”。

一 语言工具与文化自觉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高校把学位的获取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不仅迫使学生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学习目的和直接动力,也使得教师以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为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人文内容的传授,而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重复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对大学英语教学外在目的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也非常有限。很多大学生陷入了学习的困惑,英语的单词、语法都下了功夫,但是英语文章还是读不懂、学不好。在这个问题上,有专家认为,这是母语与外语文化之间的正负迁移现象所致。“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越大,正迁移越小……对歧义部分的理解主要依靠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期待心理和价值尺度、语言思维模式以及语言修辞习惯,这些都会导致语言信息理解上的差异。”[34]很多英语界的专家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和学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言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的思想又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他语言结构里。”[35]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大学英语时常常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内蕴的锤炼。文本不仅融入了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甚至还有历史、思维方式等,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时应该注意文学修养的提高,探索语言文化所代表的人文内涵。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要想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就需要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从语言与文化的内涵来看,二者本身具有相互包含的关系。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1978)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符号,它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信仰价值、社会习俗、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特征。英国人类学家查尔斯·泰勒(1871)认为,文化是社会个体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主要包括道德、法律、知识、信仰、习俗等。从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看,语言掌握与文化认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1995)就提出,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英国社会语言学家罗贝尔·德·贝莱姆(1956)也指出,语言是学习文化最丰富的源泉,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习得的过程,说外语就必须转换文化视角。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意义。胡壮麟(2002)指出,外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外语教学要走出狭隘“工具观”的局限,自觉坚持语言工具与人文培养并重的理念,树立一种视域更为广阔的“外语教育观”。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要以语言的学习为依托,分层次地使大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结构,具备运用语言的社会规则知识,同时又能真正把语言的学习运用与人文知识的认知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课程的人文特性,把东西方相互迥异而又相互贯通的文化纳入语言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外语语言的学习,科学把握隐含在语言结构内部的人文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及其文化的学习和掌握,隐性目标则是促进主体个性的充分发展,二者都是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显性目标是让学习者获得生存技能的手段;隐性目标是学习者获得人的生存价值,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做到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统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36]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一是全面认识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回归语言教育的原初目的,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体现双重目的性,“在功用目的上体现其工具性,在教育价值上体现出人文性”[37]。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要按照这一要求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二是实施提升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实施任务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充分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将语言知识和人文背景融合起来,注重将教材内容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目标。三是实施大学英语考试的规范和更新。要使考试的水平尽量体现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尽量使目前的各类英语水平考试和任职资格考试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分离,使其完全依靠社会力量,并实施市场机制运作的考试形式。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在分析、借鉴西方外语试题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创新体现人文内涵的教育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外语考试的实际。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除了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参与者之一,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同伴评价。评价内容应是实现结果与过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言能力发展和心理情感发展的有机完美结合。

二 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符号,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应该置于具体文化的大背景视域下。语言大师吕叔湘指出:“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外语教学不仅是建构学生目的语语言体系和培养他们的言语技能,而根本上是实施文化教育。但文化教学不是单纯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应该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母语文化进行教育,以更好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习俗、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常常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社会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个性特征和思维模式。中国社会重人伦,重血缘,重整体,人的定位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确定的;西方文化重自由平等,重个体性,轻人际关系,所以,东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中国学生受本国文化的熏陶,产生的思维定势会使他们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视角来看待英美文化,这就产生了文化上的分歧,这种分歧进而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甚至误解。”[38]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讲解文化背景使学生理解其深层理念的差异。事实上,要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实现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对平衡。我们既然提倡跨文化能力培养,一定会涉及目的语和母语两种文化,而绝不仅仅只限于第二文化的习得。从一定程度上讲,一种外语语言学习也是异族文化的学习,学习第二语言也是了解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可以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领会与掌握过程,也是学习主体调整、修改和增加认知能力,学习异域文化的过程。事实上,如果不能了解和把握第二文化,跨文化交际也无法实现。但另外,我们也不能树立过度强调目的语文化而忘却本族文化的一元论教育思想,盲目地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等同于第二文化的习得。目前,中国外语教学出现了在一种虚拟的跨文化交际中丧失自己的文化,淡化自己文化身份的现象,因此,我们培养跨文化能力,重视第二文化习得,但同时又不忽略第一文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处理两种文化相似又存在差异、相互促进又可能彼此排斥的复杂关系”[39]

高一虹(1992)提出,外语的学习应该强调通过以提升母语文化归属为前提来获得目的语文化身份,完全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应该是一种“生产性双语文化现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坚持开放的、动态的文化观,使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实现兼容并蓄。一方面,要树立国际视野和包容胸怀,努力坚守文化自觉的理念。平等交流的成熟文化意识都是建立在对异文化尊重的基础上的,我们也必须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异文化。中华文明从来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特质,这种包容和开放,就是要源源不断吸收融合异质的文化,源源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克服文化的固步自封,避免文化自尊感和优越感的极端,按照“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原则,深入学习了解西方的先进文化和人文积淀。另一方面,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要克服全盘西化和崇洋媚外的倾向,自觉培养本土情怀和“知己”的文化意识。西方语言学家拉力·思密斯(1978)曾指出,英语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实质是为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学习了解他国文化,目的是为了丰富繁荣中华文化,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防范“文化依附心理”,防止母语文化的“缺席”和“失语”,学习中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以中华文化为根,以对比的心态,以拿来主义的原则来学习外来文化,要能够走得进、出得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西方文化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自省、反思甚至质疑的能力。

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在操作层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体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相平衡的教学大纲、教材。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包容对接,前提在于制订出既包含目的语文化教学大纲,又包含母语文化的教学大纲,以实现外语教育中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学英语教材的改编与编写,要服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的规律,在选取语篇材料时,首先考虑那些具有丰富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包含双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材料作为选择的内容。语篇材料的选择中要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平衡,有机地将两种文化融合在同一系列教材中,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二是着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其自身的跨文化理念和教学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较为弱化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主动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讲授,同时补充一些恰当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描述,以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有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入手,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两种文化出现的相似又存在差异、相互促进又可能彼此排斥的复杂关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独立、平等地交际,因为两种文化的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大学英语的教和学,都应该“积极地适应目的语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文化,客观地展示母语文化,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教师更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培养他们在文化交流中的平等意识”[40]

三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高效对接

教育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育人功能。德国教育学家沃尔特·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赫尔巴特还特别强调:“那种为了收益,为了生计或者处于业余爱好而学习,将不关心通过学习一个人变好还是会变坏诸如此类的教学与教育性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某种实际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4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们的学校工作中,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教育方面总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从道德上培养个性。[42]因此,必须强调的是,教学是为了成人,成人应该教学。

现实中,大学英语教师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意识的培养。教育以人为本,必然关注人,关注人的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是没有人,然而这个人却是包裹着语言外壳的工具的人。由于大学英语在教学实践中过度重视工具性功能,导致了人文性的缺失,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人是相悖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毫无疑问,语言教学是教语言的。然而,在实践中,语言又意味着“语言水平”,“语言水平”又意味着“语言成绩”。正因为此,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各类语言的考试成绩。显然,这种努力关注的多是语言的工具作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不应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还要利用自身跨文化的学科特点,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人文世界,对于学生的成“人”发生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经常“目中无人”,看不到学生的内心。这样,长期生活在英语生活中的教师和学生自身对自我的认同产生了迷失,也失去了教与学的内在动力。[43]今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每年都有几千万大学生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前提下,大学英语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的存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高效对接的前提是要用人文主义精神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同样也是大学英语教育的灵魂,能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人才应当是衡量大学英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标准。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环境和教育只是提供给他们学习和发展必需的条件,而不能控制他们的发展方式。[44]作为文化意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当前,大学英语中客观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等现象,不仅是受当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深度影响,也存在师生对大学英语学习认识片面的因素。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要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前提。大学英语教育实施人文主义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中西结合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阳光。”[45]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会通中西”,教师必须首先“学贯中西”。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应实施人文教育的要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语言学知识,具有宽广的文化背景和充实的文史哲知识,努力培养自己超越功利的人格魅力,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意识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拥有博大宽广的胸怀。二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旨归。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着眼,积极发挥学生的兴趣取向作用,通过人文课程设计、人文教育活动、学生评价考核等方式,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格高尚、志趣高雅、具有浓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三要以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为抓手。实施人文教育是柔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尤为重视的是情感陶冶,尤为注重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主要取决于班集体的优秀“集体人格”,这种集体人格必须依靠班集体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气氛是愉快合作、积极向上的气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必须注重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是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学英语课堂要注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发挥主客体和教学情意的双向互动,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意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1] 周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 隋晓荻:《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9页。

[3] 李洪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探析》,载《考试周刊》2011年第8期。

[4] 杨晓峰:《人文知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探析》,转引自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http://www.110.com/fagui/law_118646.html)。

[6] 王守仁: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7] [美]萨丕尔:《语言论——语言研究导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5页。

[8]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9] 李早霞、殷延军:《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7期。

[10] 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载《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2期。

[11] 霍海洪:《从工具理性到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哲学审思》,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12] 李洪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探析》,载《考试周刊》2011年第8期。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4] 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0期。

[15] 陶继芬:《大学英语课堂人文素质的培养》,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1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年版,第132页。

[17] 王素萍:《人文知识内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9] 梁忠贤:《美国外语教育的改革》,载《外语界》2002年第2期。

[20] 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

[21] 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载《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2] 张西平:《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教育》,转引自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23] 席风:《外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第26页。

[24] 张秦:《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载《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25] 楚军涛:《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学改革》,载《考试周刊》2011年第69期。

[26] 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转引自刘新科《“学习化社会”理论与大学教育——赫钦斯“学习化社会”思想解读》,载《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7]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2页。

[28] 高平叔:《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转引自张雪蓉《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载《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9] 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页。

[30] 王哲、曲丽娜:《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1] 万敏:《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第34页。

[32] 张雪珍、赵学延:《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载《大学英语》2007年第1期。

[33]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转引自孙冬慧、隋铭才《从“话语”到“道说”——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4] 姚敏、肖维:《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35] 于秀梅、郝红:《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第13期。

[36] 贺学勤:《高校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初探》,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7] 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载《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

[38] 艾军:《精神文化引导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载《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9] 汪小英:《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的动态平衡》,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

[40] 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1]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214页。

[42] [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姜励群等译,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267页。

[43] 窦坤、桑元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哲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页。

[44] 张秦:《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载《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45] 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