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2012年,我得知朱灏老师在构建《国家战略经济学》,积淀至今终于完成了。时至今日,在全球依然查阅不到同一名称的论著,说明《国家战略经济学》是具有新颖性的。我有幸提前阅读,发现《国家战略经济学》是很有特色的,一是以经济边界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不完全经济问题;二是主要以经济循环描述经济运行动力机制,有方法论特色;三是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导向,不仅讲原理也有实践指向。从诸多方面看,《国家战略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我认为,《国家战略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概括为“3525+7”。把经济活动划分为“攫取、转化、创造”三大典型后,就能自然呈现出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征。揭示“天然物质、人力、知识、资本、社会基础结构”五类资源的性质差异,就能发现以往人们习以为常接受的一些经济规律存在片面性。例如“边际效用递降规律”,对于具有耗竭性的矿产资源成立,对于具有耗生性的知识资源就不成立。从政策角度讲,对于耗竭性资源要厉行节约,对于耗生性资源则要鼓励消费。用什么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就会形成什么类型经济,论著发现资源组合驱动决定经济循环类型,典型经济只有两类,或者靠天然物质和人力联合驱动或者靠知识和资本联合驱动。结合资源的性质,论著推知经济转型其实就是从天然物质和人力驱动的经济转向以知识和资本驱动的经济,而促进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乃是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这就启发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重直接原因,而且要重视间接原因,只有系统深化认识,才能揭示更加深刻的原因。资源利用不仅决定经济类型,而且决定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应哲学上的“五个世界”就相应的有经济上的五大产业,主要利用良好性质资源的产业就有相对竞争优势,就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更高的增长效益,例如利用耗生性的知识资源。“3525”依然是经济逻辑,那么决定经济逻辑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7”的内容——七大边界条件。与经济紧贴的有人文、社会、生态、自然、历史积累、未来预期和国家竞争等,于是形成七条经济边界。经济资源来源于经济外部,因此,边界条件决定经济资源,边界条件的设定与配置决定经济类型、经济运行逻辑以及经济利益流向。边界条件配置不同,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有差异,市场经济运行的表现特征也就不同。简而言之,边界条件决定市场机制。

《国家战略经济学》的上述理论框架,从逻辑上,我找不到显著的漏洞,就实践而言,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西欧、北欧、美国、日韩的市场经济为什么存在显著差别,对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或许也可以由此出发重新认识。《国家战略经济学》对我是有理论启发性的,但对其理论价值就不多加评价了,我主要谈一下《国家战略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1.要依据资源性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天然物质、人力、资本、知识、社会基础结构等经济资源的生成、消费以及关联特性是存在差异的。例如矿产是耗竭的,水能在许可的范围内是耗平的,知识是耗生的,资源的生成和消费关系不同,应当采取的配置准则就不同,对矿产要节约,对知识要鼓励消费,对水能要适度开发。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精准地认识了各种资源的具体性质,我们就有配置资源的科学依据。以往,我们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新常态下,我们在许多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已无前人引路了,只能通过提高认识水平来保障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探寻科学依据来保障我们的正确决策。具体深入地认识各种资源的生成、消费和关联特征,让性质优越的资源主导经济成长,将成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研究内容。

2.政府与市场存在合理分工。政府配置边界条件,市场激励企业运行。各个边界整合成一体,就是社会基础结构,就是经济平台,微观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在这个平台上演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就是政府设定边界条件,让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自主运行,就是政府决定资源供给,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政府决定经济性质,市场实现数量优化,就是政府捍卫国家利益,企业创造市场价值,让政府和市场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简言之,市场的归市场,政府不干预;政府的归政府,责任不推卸。政府的经济责任范围是经营国家战略经济而非跳入到竞争性经济领域中。

3.政府的经济责任不在经济内而在经济外。按照著作的三个观点:“边界条件决定市场机制”,“社会选择决定经济边界”,“政府主导社会选择”,可以推知,著作其实认为政府对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是否主导市场机制,而是政府通过什么方式来主导市场机制。论著认为,政府的责任是设定和配置经济边界条件,也就是主导国家战略经济的发展。边界上的经济行为既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通常受到其他多个方面的影响,国家战略经济的市场机制是不完全的,是失效或失灵的,因此,就需要政府来弥补或主导。空间维度上,政府的经济责任是通过边界设定为社会搭建平台,在国际上坚决捍卫国家主体利益。在时间维度上,政府承当跨期资源配置的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创造要素,特别是战略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充足了,市场机制就能让创新驱动发展。

4.通过强化内循环能够扩展国家经济利益基础。对外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开放有可能攫取他国利益,产生利益集聚效应,使国家经济越来越强,弄得不好则会产生耗散效应,导致国家利益流失。我国产业门类齐全、规模足够,消费市场潜力空间巨大,完全有条件增强国内资源配置,营造出国内经济循环增强动力机制。只有形成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自身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加均衡和稳定,其他国家才能参与进来“搭便车”,助推中国经济成长。按照著作的这一逻辑,我们不仅要开放,而且要提高开放质量。我国主要金属产量占全球50%以上,由此引发贸易扩张和国际运输量扩大,这样的开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是有优化结构潜力的,当前的方向就是加强内部经济融合共享、加强内循环。

5.国家经济利益主导对外开放。国家之间内外交换,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耗散。做得好,即使国际援助和产业扶持都会有利于增进国家经济利益(见12.4.1)。做得不好,公平贸易下也会导致产业国家利益流失(见12.3)。开放什么、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是技术性决策问题而非政治性决策问题,最终由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经济利益竞争不是无所谓的,而是十分关键的,并且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从实践角度看,遵从国际秩序是不够的,是违背大国天性的,大国政府的责任是重构国际秩序,形成有益于自身利益集聚的动力机制。

6.产业结构演化具有非对称性、自发性和自觉性。决定产业结构演化的是资源利用,主导资源性质优越的产业比主导资源性质不良的产业具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更高的成长速度、更丰厚的投资收益,从而导致产业结构非对称演化。人为的因素能够平缓甚至扭曲这种非对称演化,因此,产业结构演化也具有自觉性,例如我国在一个时期用天然资源和人力为主驱动经济成长,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主流趋势并不一致。如果长期产业政策是顺应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就能促进经济转型和提升,这样的产业政策就是方向正确的。当然,短期的产业政策需要顺应现有资源的供给特征,然而,策略正确无论如何都不能长久背离长期演化趋势,使产业积累下高昂的调控成本。

《国家战略经济学》作为新构建的理论体系,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七大边界的每一条边界,都含有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国家内外边界甚至包括其他边界的全部内容,不具体划分出共性特征的边界段就很难得到可靠的研究结论,著作的研究或许只是抛砖引玉。应用方面似嫌薄弱,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很不够。著作清晰揭示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循环的动力机制,对本国情况,除了个别领域困境破解有一些独特新颖的观点,并未提出如何发展中国经济的清晰路线,也没有达到国家战略经济的层次。甚至军民融合是如何强军兴国的动力机制也未足够关注,只是说明了外交和军事等对国家战略经济的一些具体影响。此外,著作后半部,论述显得累赘,重点不够突出,如果简练表述,可以为读者节省不少时间。

要一位学者提出的完美无缺理论破解所有实践问题,是过度要求,更是提升动力。希望著者继续努力,加强理论传播和应用实践,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有关研究中来,参与到更多的实践应用中去。应用实践是一项宏大的社会事业,靠著者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做不到的,甚至依靠个别研究团队都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地来实现。只有通过政商学各界的研究、应用、提升和再创新,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国家战略经济学》才能形成深厚的积淀,才更有生存的土壤、更有生命力,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国家战略经济学》中许多观点与流行看法不一致,这正是创新的特征。对于其中的论点主要不是对与错的判断问题,而是引发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我认为,一位学者坚持十余年,没有多少外部支持,就独立构建出一套特征鲜明的学术体系,在当今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要支持他,爱护他。支持他,爱护他,不是默认著作中可能的错误,而是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把《国家战略经济学》应用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希望财经界领导、企业领袖、学者教授和专业学生,都来学习、推广、应用、修缮和提升之,让本土产生的新生学科成长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