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经济发展的三大资源战略

当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时,财富的使用权具有便于直接操控的特征。在以财生财方面,财富的使用权强于所有权。就财富的增长而言,财富的拥有是被动的,财富的创造是主动的,财富的创造优于财富的拥有。如何对待经济资源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3.4.1 资源战略决定经济成长的类型

人们如何对待资源决定经济发展的类型,从长期看,国家经济如何,并非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想什么,决定性因素是人而非物。

(1)资源配置决定经济成长方向。资源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对资源的采集、加工、转化、配置、创造等构成了经济活动的内容。发展经济离不开资源的推动,但是资源驱动经济发展不是自发的、消极的,而是由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决定的。人们可以选择消耗什么资源、创造什么资源、如何配置这些资源,这种选择最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走向、道路、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依赖的主要经济资源是变化的,适时选择并顺应变化态势,经济社会才能文明进步,无视这种变化态势就会让经济发展走错方向,抵制这种变化态势会就让经济停滞和衰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问题。”那么,是什么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又用什么来建立新的工业呢?发展经济是从优化资源配置开始的,前提是认清各种资源的经济特性,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资源经济特性和组合增值特性,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2)主导资源是历史性变化的。在人类的早期,狩猎和采集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野兽和野果就是主要的经济资源。18世纪工业革命初期,农业和采矿业等初级原材料工业是引起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于是,以魁奈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经济学家(physiocracy)认为:经济增长决定于从自然界获得初始原材料的状况,商业行为不会引起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以来,制造活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因素。如完成把钨矿石变成钨丝的制造过程,等量的钨销售价值增长了50倍左右。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品创新,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经济进步中70%来自技术创新,单纯依靠制造已经不可能持续有效发展了,也获得不了主要的利润。在这个时期,研究、开发、设计、决定生产什么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因素,形成了所谓的创新经济(innovationbased economy)。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创新经济的基础在于知识的进步。知识的传播、整合和运用又能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容量,创造新知识,即虚拟制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于是形成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总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一直在变化,沿着从物质到精神的方向变化,从初级往高级的方向变化,由一元资源向多元资源的变化。

(3)要素需求的演变和消耗特征。不同历史时期对要素需求是变化的,有人对主导性资源的历史性演变做了简单化概括,其演变和特点[2]见表3-2和表3-3。

在农业时代,男人就是力量,牲口就是财富。

在工业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财富。

在后工业时代,资讯就是力量,人脉就是财富。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力量,眼光就是财富。

在当今时代,信念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

在互联网时代,跟随就是力量,相信就是财富。

在未来时代,境界就是力量,觉悟就是财富!

表3-2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要素需求的演变

表3-3 无形生产要素和有形生产要素特点的比较

(4)资源利用方式决定资源战略。按照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资源的直接占用利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资源的创造性利用的不同,可以把经济发展分成3类典型的模式:资源攫取型、资源转化型和资源创造型。

3.4.2 资源攫取型经济

资源攫取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现有资源的采集、利用和销售是经济的主体。这样的经济,生产环节少、生产过程简单、生产链短。如由矿藏开采、粗放加工、体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组成的经济就是典型的资源攫取型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就采取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初级攫取的主要对象是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保证再生循环的条件下,野菜野果等再生性天然资源的攫取具有经济价值的增进而无负面效应,是有益无损的。地下矿产的开采利用,在增进人类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减少了天然资源的储量,这就需要做代际经济利益权衡。美国是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但是美国立法限制国内矿产开发,鼓励采购国外矿产,以增强美国的未来资源优势,这是很有远见的政府行为。采用低工资、低劳动保障、低社会福利等攫取国内人力资源,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也能有效发展经济。但是,长期发展这种经济,是完全违背人文价值取向的,是卑鄙的而不是文明的,最终会遭受报复。

资源攫取型经济之所以成为贫穷国家发展初期的首选,是因为资源攫取型经济的启动成本低,而且收入可靠。这是落后国家的无奈选择。然而,如果经济成长凭借耗竭性资源,那么资源攫取型经济不仅高耗低效而且没有出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企图利用自己国土面积大、人口少的优势资源条件,发展木材采伐业和矿产业,结果是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因此致富。后来,两国从失望中重新定位,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两个国家很快就进入富裕国家行列,并且发展潜力处于增强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美国家曾试图伴依美国市场,利用南美国家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结果全部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缅甸克钦邦哈帕干山谷垄断了翡翠矿资源,但是拥有这种具有财富象征的资源的地区依旧贫困,50万翡翠矿工的生活如奴隶一般。中东石油资源丰富,沙特、科威特等产油国都是富裕的国家。考察中东石油的发展史,石油输出国组织(OEPC)成立后保护性开采石油比前期攫取性开采带给产油国的利益更大,石油美元大量流入中东。

3.4.3 资源转化型经济

资源转化型经济的特点是对既有自然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成为经济的主体。以加工型经济为主体并取得成功的典范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物质的转化过程就是一个财富的增值过程,等量物质通过转化得到逐阶增值。

资源转化的活动范围远远大于资源的攫取,一旦形成资源转化的条件,资源转化就替代资源攫取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狩猎、海洋捕捞、牧养、采矿、水力发电等是典型的资源攫取型经济活动,如种植、养殖等,是较低层次的资源攫取型经济活动。在全球经济中,初级攫取型经济和转化型经济之和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7.5%,初级攫取型产业价值总量为28750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5%。在我国,初级攫取型经济和转化型经济之和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1.5%,主要攫取型产业——采选业,2015年的资产总额为9753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9.67%,销售收入为53406.2亿元,成本为44118.3亿元,企业利润为2604.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288亿元,仅占全国GDP的1.37%。因此,简单攫取型经济和转化型经济是重资产薄利润的行业,资产利润率为2.67%,发展空间有限,不能代表经济的主流和未来。

3.4.4 资源创造型经济

资源创造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以创造经济新要素来推动经济的成长,甚至让物质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产活动成为经济的主体。如美国就通过发展大型战略技术,创造出大量的特殊技术和经济新要素,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提升,使得美国在高增长、高盈利的产业领域占据垄断地位。美国的产出盈利率达25%,企业利润占GDP的19%,远远高于其他国家。[3]创造型经济不仅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开辟出经济成长新空间,使得经济发展具有择优的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不是按照承接方的需求推进的,而是按照转出方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本国经济的要求来推进的。因此,国际产业转移从来不改变国际经济的分工格局。只有创造型经济,才能让一个国家挤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国家经济状况如何,不是国际产业转移决定的,而是创新决定的。

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国民教育普及化、科学和技术的领先、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争胜全球的全民意志。一个国家一旦形成资源创造型经济,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自发成长的可持续性,就具有最终的竞争优势,就具有俯视全球的民族自信。没有的,可以创造出来;有的,可以不断提升。有能力继续探索,有能力独立超越,才有能力领先全球。只有创造型国家,才能领先全球产业,才有产业发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有条件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有条件开拓前进而不是龟缩跟随;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有条件择优产业而不是承接转移。

大国的集成潜力远远超过小国,大国的产业链、创新链远远长于小国,大国的可统筹范围远远大于小国,因此大国的管控条件比小国优越得多,大国的创新成本远远低于小国,大国更容易成为创新型国家。除了偶然的战争,可以把一个大国打成若干小国,一个大国如果投靠到另一个大国的怀抱,也就不配大国的称号了。大国之间的常规竞争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它们有独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资本。创新不仅为本国赢得经济成长的空间,而且还赢得让人持续尊敬的资本和民族自信。

3.4.5 实际资源经济形态是复合型的

实际的经济系统总是同时含有资源攫取、资源转化和资源创造的经济成分,是多种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并存的,是复合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无差异了。其实,资源攫取、资源转化和资源创造的构成份额,各经济体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如美国经济属于创新型经济主导的典型,德国和日本经济属于转化型经济主导的典型,中国属于资源攫取型经济的典型。日本和德国也有差异,一个侧重大规模生产,一个侧重各产业领域顶端产品制造。

区分一个经济体的特征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状态,二是动态。就状态而言,哪一经济成分起主导作用,就属于哪种类型的经济。如德国尽管以加工制造为主体,但是德国的竞争优势却表现在传统产业的精致化创新方面,因此德国经济的创新成分是很高的。我国发展了大量的制造业,其优势却集中在资源消耗、劳动密集的简单制造方面,把我国经济归入资源攫取型更符合事实。就动态而言,1948年的以色列只有手工加工业和农业,显然属于资源攫取型国家,然而就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以色列财政的15%却依然投入教育和科技,培植创新潜力,从国家意志角度看,以色列必定会成为创造型经济的国家。


[1] 参见[美]罗伊·拉德纳《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郑道文译,《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

[2] 参见石涛《自然垄断产业规制重构:基于要素演化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3] 参见[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