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五类基本经济资源及特性
在讨论经济问题时,有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和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社会经济活动累积下文化、法规、社会心理、道路、航线、设施及它们的有效组合,形成所谓的社会基础结构,它是支撑人们当前经济活动的平台,是巨大的社会经济资源。在空间维度上,主要经济资源包括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
3.2.1 天然资源及其特性
(1)天然资源包括土地、水力、林产、江河湖海、温泉、景区等地表资源;矿藏、油田油气、洞穴等地下资源;地理地貌、气候、区位等结构关系资源。天然资源影响市场、生产、运输、供应、文化交流等的成本。但是,天然资源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力度是不同的。畜牧业、天然养殖业、种植业、港口码头、水力发电、采矿业等产业,天然资源条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全球化也改变不了时差,时间仍然会影响金融中心的区位分布。计算机芯片等就不怎么受天然资源的影响,天然资源对意识形态、文化活动等的影响就更少了。一般的规律是初级产业更多地依赖天然资源,越是高级的产业对天然资源的依赖性越少。产业高级化会削弱对自然的依赖,如人工种植、养殖等可以极大地克服自然对产业的影响,寒冷的荷兰因此成为花卉生产大国。
地下矿藏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数量有限的,过度利用天然资源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地表资源有一定的可修复性,利用地表资源时并不总是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适度建设码头、港口等通常对自然环境没有负面影响;河道养殖、水能发电等则可以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地表资源也是不能过度使用的,超出了地表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会导致污染、沙漠化等不可逆转的灾难。特别是大量存在的一些地表资源,其价值往往容易被忽视。如土壤资源,千年的自然风化才能沉积下2厘米厚的土壤,30厘米厚的土壤才能作为可耕地使用,所有可耕地特别是覆盖于上面的土壤是很珍贵的自然资源。可是,这种资源的价值通常被低估,在我们的经济开发中为了降低工程费用,往往选择平整的可耕地作为地基,也不对其上的土壤做异地保存,千年的天然成就让位给十数年的初级经济。对于人口13亿、土地资源只有18.6亿亩的中国,如此对待大地实在是一件需要认真反省的事情。
(2)天然资源的经济特性。天然资源消耗必不可少。天然资源是物质产品生产的基础,没有天然资源消耗就没有物质产品,社会生产系统将全面停止。因此,维持人类生存必然要消耗天然资源。但是,天然资源在全球经济中仅占4.5%,天然资源推动经济增长并不有力。
资源加工是主要的经济价值来源。根据专家测算:如果把煤炭定为燃料时的价值作为基数1,等量的煤制成焦炭可增值50%,提取煤焦油可增值10倍,加工成塑料可增值90倍,合成涂料可增值375倍,制成药品增值750倍,而用来制造合成纤维则可增值1500倍。延长加工链、不断深化加工使资源得到更大的增值,加工深度的差异造成其获得的经济价值差别巨大,出卖资源是富不了民的。延长加工链的前提是提高加工深度,提高加工深度的前提是发展加工技术,发展加工技术必然要求科学技术进步,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就难以获得倍增的经济价值。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储备增值的效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耗量也在增多,同时前期消耗累积却在不断减少自然资源的储量、提高获取资源的难度和成本,自然资源的稀缺化趋势和获取成本的提高将导致自然资源总体上持续增值。
3.2.2 人力资源及其特性
(1)人力资源。人力既是一种天然与社会结合的经济资源,又是独立的经济体。作为人力的原始状态,表现出来的是体能和动作能力,潜藏着的是智力资源。作为社会性资源,人力是可组织、可协调、会学习的,能够接受社会加工改造,反过来,人力又是改造社会的力量。作为独立的经济体,人力需要消费最终产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是经济活动的动力来源。人力同时又通过学习来进行自我加工和提升。人力自我加工和提升的原料是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艺术、思想、科学等,人力自我提升是传承、积累、筛选、发展的创新过程。自我加工和提升后,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
(2)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对于人力资源价值存在很大的认识差异。表浅的认识只看人体肌肉、骨骼和力气,后来能看到人的可组织性等社会宏观层面,现在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个体智能的作用了,于是,企图开发人类“脑矿资源”。一旦个体层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倍增累积效能是不可估量的,也只有到那时,人们才真正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中国作为人口资源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长期被当作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借口,30年的经济实践表明人口并没有拖经济的后腿,反而产生巨大的“人口红利”。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证明:依靠体力不能让我国成为经济强国,激发出智力才能让我们意外快速地领先全球经济,全面发展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人力资源的性质。在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人文中,人起能动的作用,但是人受自然和生态的制约。现代人力资源是社会和家庭的加工品,而且加工程度逐代加深,最常见的加工过程就是教育和培训。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又是知识的传播对象和能动载体。离开人无以言知识,离开了知识人也仅存动物性壳体。
从时间维度看,人力是不可储备的流动性资源,使用时就产生正效能,不使用时则会产生负效能。从积极方面看,人力不仅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人力也是知识、科学、文化等高层次经济要素的创造者,人力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人力闲置,作为个体的生存需要,就有可能做出偷盗、抢劫等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反而容易产生负面的作用。同时,人力使用负荷也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负荷的劳役、恶劣的工作条件等,不仅有可能造成个体损伤、缩短工作时间,而且会降低人们的幸福程度,这与人们的生产目的完全不符。
3.2.3 知识资源及其特性
(1)知识资源。从长期看,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术等的发展,将通过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提高,而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表现出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实体资源大量储备在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统计部门、图书馆、商业与科技刊物、市场研究报告与资料库等机构中。知识资源的有活力部分则储备在个人智慧中,阅历、经验、观点、思想等最能起作用的部分都储存在人们的脑海里,而不是记在书本上。由于具体知识总是间接地起作用,总是长期地起微弱的作用,需要与其他知识复合,甚至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要素才能表现出来,知识的经济功能经常被无知者低估,而受到远见卓识者的重视。在重物轻人的社会中,个体掌握的知识活力通常被忽视,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体力而非智力。
(2)知识资源的价值。人们在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数千年后的今天,尽管人类获取天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可是天然资源却并未伴随人类的攫取能力增强而增加,实际上,天然资源通常是耗竭性的,在不断地减少。开采自然资源的难度在不断提高,开采的成本相应地不断增加,沿着实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经济,边界就在眼前。人类自身的知识资源却在使用中新增,在持续积累中增多。知识可以极大地改变物质的利用效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功能、降低消耗等都有持续改进的余地,现在终于可以看到知识经济的曙光了。
(3)知识资源的性质。知识资源具有永久传承性和积累效应,复合和创新是知识增量的主要来源。吸收外来知识的开放性积累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要素,排挤外部知识营养的封闭性积累则会在自我完善中形成故步自封的完整知识体系。这种缺乏认识差异的知识体系终将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制约人力资源的提升和发展。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并不总是产生好的效果,知识如何应用才能决定效果的好坏。
知识的历史积累,使得知识资源的总容量不断扩大。这种扩大不仅表现在某一特定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系统化,从而形成科学,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知识领域的增多和专业化,从而为知识的再创新扩大空间。知识空间的膨胀速度既与知识存量成正比,又与知识创新量成正比,创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复合又形成新的知识点,当今世界,知识量正在以幂指函数的形式爆炸性增长。也就是说,知识具有越用越多的耗生性特征,知识应用的边际效应是递增的。
3.2.4 资本资源及其特性
(1)资本资源。主要的资本形式包括货币、储蓄存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垃圾债券(junk bonds,指高风险股票)、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等。可利用的资本总额、资本成本是资本资源的两个重要指标,国民储蓄是资本重要的来源之一。资本资源作为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可以极其方便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流转,金融业因此成为最容易实现全球化的服务品种之一。货币和债券都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这既为资本配置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更为恶意操控全球经济提供了实现条件和技术可能性。从技术层面看,在资本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就能提高资本收益率,就能吸引资本流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加快整个经济的运行节奏,保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特别地,提高资金的周转率是加快运行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
(2)资本资源的性质。资本资源是经济的介质性要素,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32)证明:完全竞争经济存在以价格支持的唯一均衡,而且资本以最大速率增长。[1]这一增长方向被称为诺伊曼路径(Neumann Ray),也称为大道(Turnpike)。后来多夫曼、萨缪尔和索罗三人(1958)提出并由罗伊·拉德纳(Roy Radner,1961)证明了大道定理(the Turnpike Theorem):对于充分长的路径和任意给定的偏差要求,除有限时间外,存量配置总是落在诺伊曼路径的误差区域内。大道定理说明,拥有资本可以更快地得到稳定的财富积累,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如此重视占有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基本理由。
(3)大道定理正在受到挑战。对于越来越多、积累速度越来越快的知识资源,任何其他资源的获利效率都无法与之比拟。因此,可以预计知识经济和虚拟经济将比金融经济更加快速高效地发展,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超级大道。谁引领知识经济超级大道,谁就引领世界经济新潮流。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发展经济,不站到新的起跑线上参加公平竞争,即使我们赶上经济成长的大道,也难以追赶上在超级大道上前进的国家。如果我们不想亦步亦趋地发展经济,就得让每个人敢想敢干,就得建立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社会。这是传统治理思想和未来发展条件要求的冲突,我们需要面向未来,扬弃封建余毒。对于我们这样封建史十分漫长、封建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国家,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战略任务,处于世界大变局中,这又是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
3.2.5 社会基础结构及其特性
(1)社会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社会基础结构包括硬件、软件和软硬件的组合结构。硬件部分包括基础设施、运输系统、通信系统、邮政和快递、付款、转账、房屋建筑、文化机构等物质结构。软件部分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意识形态、宗教、娱乐等。软硬件的组合结构有医疗健康体系、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制度法规、上层建筑等。
(2)基础结构的经济功能。良好的基础结构可以大幅度降低每个经济单元的社会间接成本,而低劣的基础结构则会大幅度提升各个经济单元的社会间接成本,所以基础结构的经济含义就是社会间接成本。构造好社会基础结构,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减轻企业的负担为区域创造财富。基础结构中各个要素的形态、质量和使用成本直接决定了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最终会影响企业、公司等经济单元的竞争力,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居住意愿。基础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具有区域公共性的特征,抬升这一平台是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特别是当地政府和立法机构的责任。
(3)区域基础结构需要优化,赢得相对竞争优势。人们很容易看到基础结构的物质性部分,投资费用最高的基础设施等首先受到瞩目,这一部分的投资也最易产生腐败。同时,没有服务、文化、科学等软因素的配套,基础结构就不完整,就存在显著的功能缺陷,就降低了基础结构的价值,就不能形成优质的社会资产。如中西部有些地方,路已经修得很厚很宽很平了,但是资金还是继续流出,而不是流入,筑了巢却并没有引来凤。由此可见,基础结构本身的合理化是多么的重要,优化基础结构是社会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