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中的佛 菩萨 上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认知三宝中的“佛”:佛宝

1.佛独具八种特质

“佛”这个名称是外来语,来自于古老的梵文,是“佛陀”(Buddha)的简称,汉文的意思是“觉悟者”。但仅仅称为“觉悟者”,只是从字面解释了“佛”这个名词,尚不能完整、清晰、圆满地表达佛的真正含义。“佛”是经过非常久远时间的修持,破除了所有的障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圆满了一切福德和智慧,独具八种特质,证得四身,彻底从凡间的迷失中觉醒的“觉悟者”!

释迦牟尼佛 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内地

释迦牟尼佛是显密教派共尊之本师。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为“佛陀”的略称,意为“觉悟者”。这里,释迦牟尼佛现成道相,面相慈祥,螺发高髻,着袒右田相袈裟,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托钵盂,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座前设有香案,供有香花、水、珍宝、水果等物。法座前侍立弟子目犍连和舍利弗,他们着通肩袈裟,手捧宝物供养。

先让我们认知一下佛独具的八种特质:

(1)光明心得到彻底净化

佛教认为,六道中的一切众生,包括人、动物等,都具备成佛的潜质和基因(佛性),这基因就是“光明心”。但是,由于受自身的错误认识和贪婪、愤怒等负面心理影响,这光明心变得混浊不清、暗淡无光,众生的现状就是这样。所以佛教把这个成佛的基因——光明心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本质清净的光明心,称为“净分”;一种是处于混浊状态的现状,称为“染分”。佛教的修持,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修炼,达到去染还净的目的——彻底成佛,所以在《佛心经》中说:当光明心与各种污染交杂共处的时候,就是众生;如果彻底清除了这些污染,就是佛的法身。

不过在这里,大家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认为既然众生都具有光明心的特质,原本是清净的,那岂不是说所有众生都是佛了吗?还需要什么佛法修持呢?其实说“自性原本清净”,就已经暗示现状是混浊的,就像我们通常说某人原本是很有钱一样,这就暗示现状不是很有钱。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所成,佛也不例外。单纯具有光明心并非是佛,必须依赖各种修持方法的条件,方可最终修炼成佛。所以众生是染净混杂的状态,证得空性、见道以上的菩萨是半清净状态,只有佛才是彻底净化后的清净状态。

目犍连和舍利弗

目犍连和舍利弗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经常侍于佛陀左右。目犍连为神通第一,舍利弗为智慧第一。图为第19页唐卡细部。

(右图) 释迦牟尼佛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西藏

唐卡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两侧侍立弟子目牛健连和舍利弗。在下方两侧绘有班丹拉姆及姊妹护法神,中央为僧俗信徒供奉的繁荣场面。此幅唐卡是勉唐画派的作品。

(2)无意识自动帮助众生

由于佛陀慈爱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以及遍知一切的智慧得到最圆满的成熟,所以会自然、惯性、无意识地帮助一切众生,就像冬日的阳光、夏日的雨露一样,完全是“无心”地普照万物和滋润大地。

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匪夷所思:既然无心怎么可能会帮助众生呢?其实佛的这种功德特质,是无量劫修持善德和智慧的自然结果,是长期对美好愿望(菩提心)实践(修持六度)的惯性作用。

也有人说,既然佛是无意识、自动帮助众生,那为什么只有信仰三宝的佛教徒才会得到帮助和加持,而无信仰的非佛教徒就得不到呢?是佛的能力不够还是佛的慈悲、爱心不普遍呢?这就像水可以发电,但是如果没有人工技术建立水电站,水一样无法发电一样。只有了解了佛的特质,信仰并加以祈祷,才会得到他的帮助和加持。在佛教内部,也流传着一个说法:只有在内心清净、信仰的时候,佛的加持才会现出,就如只有洁净无染的水,才会折射出高悬天空的月影。

(3)明见事物本质真理的智慧超越语言、思维

佛教哲学认为,普通人的感官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表面,而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事物的特点、性能、变化一面被称为事物的现象,佛教哲学称之为“世俗谛”;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一面被称为事物的真相,佛教哲学称之为“胜义谛”。感官认识只能了解事物表面的现象,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真相,能透过事物现象而直达本质的智慧称为“现观智慧”,是一种不通过感官认识直接与事物真相进行体验的直觉智慧。这种境界即为“超越语言、思维境”。

东方不动佛布本设色唐卡 14世纪 西藏古格

这幅唐卡中,释迦牟尼佛示现为东方不动佛的形相。他身色金黄,面如满月,乌发肉髻,着袒右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禅定印,结金刚跏趺端坐于八狮子莲花座上,背后座位装饰着白象等六种动物,代表着六度。佛陀右边为白色的莲花手观音菩萨,左边为蓝色身的金刚手菩萨,并未见他们各自手中的常见持物。

释迦牟尼佛传法

在唐卡左上方和右上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为不同的人讲法的场景,求法者或作祈祷,或虔诚供奉,或低头专注听法,非常生动传神。图为第23页唐卡细部。

在佛教的修道阶段层次中,只有处于五道五道:佛教所说修持的五个阶段: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中“见道”以上的圣者才具备这种现观直觉能力,之下的两个阶段——资粮道和加行道——只能在意识中概念性地了解事物真相,不能直接体验。“见道”以上的菩萨,包括“修道”中的菩萨,由于破障不彻底,也只是部分现观体验这一真理,唯独破障彻底、功德圆满的佛陀,才能完整无误、清晰真实地透析一切事物的本质真理,这种智慧是抽象的语言和思维概念无法了知的境界,即使是菩萨也无法完全了知佛的这种特质。

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的释迦牟尼佛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西藏

这幅唐卡所描绘的释迦牟尼佛与常见的造像略有不同,释迦佛右手微微上扬持一朵盛开的白莲花,表义他正在宣说《法华经》,左手结禅定印。四方诸佛菩萨从各自净土前来听讲佛经,围绕法座做各种供奉。

憨态可掬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一般被视为弥勒佛的化身,他面带微笑,袒露肚皮,右手持念珠,左手持红桃,半跏趺坐,下有一群欢乐舞蹈的小孩抬佛塔供奉。

达摩多罗尊者

达摩多罗尊者为十八罗汉之一。他身负印度样式的经箧,身着绿叶衣,手持藏草瓶和拂子,席地而坐,旁侧有一人。图为第25页唐卡细部。

(4)遍知一切事物的大智慧

上面介绍的第三种特质,指的是佛陀见事物本质、真相(真谛)的智慧,即“如所有智”。佛陀不但可以彻见真理,还可以遍知一切事物表面的特征(俗谛),比如种类、外相、性能、变化等等,这种智慧被称为“尽所有智”。之所以称之为“尽”,是说佛陀的智慧可以覆盖所有的事物。佛经中说,即使把从各地采集来的木材化成灰,佛陀也有能力知晓哪些灰是出自哪里的木材的哪一部分。佛教认为这种遍知一切的智慧只有佛陀才完全拥有。

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所知非常有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了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但所知仍然无法与客观事物的总量相比。见道以上的菩萨虽然认知的事物比人类要多,但是由于许多所知障的存在,仍然无法达到佛陀的境界。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佛陀的这种智慧,并非来自神赐,也并非来自某种灵感,而是多生多世学习大小“五明”五明:内明(佛教方面的知识)、医方明(医学方面的知识)、因明(逻辑方面的知识)、工巧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声明(文字、文学方面的知识)。佛教认为这五明可以涵盖所有社会上的学科。的结果。正如弥勒菩萨所说:如果不学习五明知识,即使大菩萨也难以成佛。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智慧是学而得,不同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

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是黑唐彩绘唐卡,主尊释迦牟尼佛居中坐在莲台上,现降魔成道相,头后为绿色月轮,上界为红色身无量寿佛,以禅定印托宝瓶坐于莲台上;舍利弗和目犍连侍立法座左右,四大菩萨立于座前;十八罗汉分布于释迦佛四周,形象各异,造像生动;下界是蓝色身吉祥天母,带领四大天王为佛陀护法。

(5)恩泽一切众生的无限慈悲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讲究慈悲的宗教。谈起佛教,一般人心目中反映出的是素食、戒杀、慈悲为怀等等。佛教所说的慈悲,基本类似于大家熟知的“爱心”一词,不过佛教说的慈悲有两层含义:慈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的心愿;悲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的心愿,慈悲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从佛陀本生故事中著名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起,直到现在佛教徒们的戒杀放生、保护动物,处处都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

慈悲是佛教徒修持的一个重点,是菩提心的基础和保障,是驱除恶魔的重要法宝。在《佛陀本生传》中曾多次讲述了慈悲的力量,比如佛陀以慈心制服发疯的醉象等故事。佛教认为,如果缺乏慈悲心,根本不可能实现成佛的愿望。成佛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心、菩提心是成就佛陀色身之因,智慧是成就佛陀法身之因。脱离智慧的慈悲,就像盲人无法看清道路一样,难以实现美好的愿望;脱离慈悲的智慧,由于没有利众的愿望,也难以致力于帮助一切众生的事业。

按照佛教《现观庄严论》的观点,只有佛陀的慈悲心才臻至圆满、无限。

财护故事(右图唐卡细部)

位于右页唐卡的右下部分,展现了佛陀用慈悲爱心以及神通调伏猛象的场景。

(右图) 释迦牟尼佛本生画传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本生,是指佛陀成佛前,作为菩萨时修持的经历或者故事。在藏传佛教中,有将这些故事绘成系列唐卡加以供奉的传统。这幅唐卡选自《释迦牟尼佛本生画传》,为其中的第十一幅。唐卡中,释迦牟尼佛结触地印,左手托钵,现成道相,左右硕花庄严。右下绘功业故事第二十九品《财护故事》,展现了佛陀用慈悲爱心以及神通调伏猛象的场景;左边为第三十品《伽尸则巴故事》;左上绘第三十一品《金颜故事》;右上为第三十三品《善行故事》。

(6)顺应客观规律的无限能力

佛教认为,当慈悲心和智慧修炼到极致而成佛的时候,会拥有顺应客观规律的无限能力和能量,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特异功能。这些超能力虽然大部分还没有被现代科技所了解,不过随着这种现象不断地被发现,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这种无限能力与万能的神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强调其“顺应客观规律”。比如在正常情况下,铁是一定会沉入水中的,但是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加以调节,我们有办法可以使铁浮在水面,就像船。所以佛的无限能力只能建基于客观规律这个基础上,佛陀不能用水来洗净众生的罪业,也不能用手拔除众生的苦难,更不能把自己的证悟移植到众生的身上,佛陀的所有能力都指向理性帮助。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佛教也认为佛陀只是向导,并无生杀大权,众生能否得到这无限能力的帮助,完全靠自己的思想行为决定。

按照佛教的说法,大乘修行者在进入“资粮道”的高级阶段时,就会挖掘出部分超能力,一直到成佛前会越来越强大,但是只有佛陀,才完全圆满地开发出这种无限能力。

(7)自己的觉悟达到圆满

成佛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解决自己究竟觉悟、解脱的目的,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都能彻底觉悟、解脱。这个特质是总结前三点特质,如果彻底得到净化,有能力自主生死,究竟证悟事物本质真谛,可以说自己已经获得了究竟的圆满证悟。

(8)利众的能力达到极限

由于得到了后面三点的证悟,就有能力最大限度帮助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利众能力圆满。当然,若要帮助一切众生,尚需报身、化身以及事业。下面接着介绍佛的四身。

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应化事迹图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释迦佛在人世短暂的经历极具教化意义,也是唐卡经常表现的题材。这幅唐卡就形象记述了释迦佛在世间应化所必经的八个过程:一、降兜率。他住于兜率内院,观合宜时机,然后下降人间;二、托胎。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莲花降入母胎;三、出生。他于古历四月初八(公元前623年)从摩耶夫人右肋出生,降生在蓝毗尼园;四、出家。他19岁时,体悟到世间无常,于古历二月初八日(公元前604年)夜晚离王宫入山修道,去追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五、降魔。在伽耶山附近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降服魔军;六、成道,古历二月八日(公元前588年),在菩提树下豁然悟道,年31岁;七、转法轮。他成道后49年间说法度生;八、入涅。他80岁时,于古历二月十五日(公元前543年),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汉树间,入涅槃。

2.佛具四身

佛身是圆满善行功德和智慧功德的结果,在佛教中有多种分法,一般分为二身、三身、四身等。二身是指法身和色身色:佛教通常把物质性的事物称为“色”,比如物体、声音、气味等等。,龙树菩萨说:善行的福德成就佛陀的色身,定慧的智慧成就佛陀的法身。就像人一样,同时具备物质性的身体和精神性的意识,这就是佛陀二身的基因,物质性的身体在成佛时转化为色身,无形的精神转化为法身。

三身是把色身分为两种:报身和化身,再加上法身,即为三身。报身只有一个,而化身可以有千千万,完全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存在。下面具体谈谈佛的四身。

(1)自性身

佛的自性身是佛陀断除二障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终极空性,在四身中是唯一的无为法,也就是说,自性身不会依赖各种条件而产生变化。佛教中所说的“众生和佛平等”,其实是就这点而说,因为万物的共性都是空性,所以没有本质的差别。

(2)智慧法身

智慧法身是佛陀的智慧以及慈悲爱心、神通能力的统一体,由于慈悲爱心、神通能力是基于智慧才有,所以统称为智慧法身。佛经中说,佛陀的智慧法身功德无量无边,按照弥勒菩萨的归纳,可以大致分为21组、146条,想详细了解的人,可以研读弥勒造的《现观庄严论》。

(3)报身

佛陀的报身,是经过无量大劫的时间,修持无量善行功德的成果。但是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普通的凡夫俗子根本无缘得见,因为他常住在一个叫“色究竟天”的地方,只有达到“见道”以上层次的菩萨才有缘见到。佛经中说,报身具有常人所无的各种美妙相貌,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正庄严,为大乘菩萨演说无边的大乘佛法,他会一直住世到所有的世界都没有一个众生才会灭亡。但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众生无量无边,根本没有全部成佛的时候,所以佛的报身也永远不会消失。

(4)应化身

按照佛教的说法,应化身来源于报身,是从报身中变化出来具体帮助众生的一种身相。应化身可谓无量无边、千姿百态,素有“千百万化身”之称。佛陀可以化为人、动物甚至植物、桥梁等,但总体归纳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教主的特殊化身,具备佛陀特有的端庄美妙身相,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这些相、好也许是根据古印度当时的风俗而设,三十二相中有一相是手足指之间有类似鸭蹼的薄膜连接,现代人可能也未必认为这样的相属于好相;一种是技艺化身,是佛陀为了能更直接地普济众生、造福大众,而变化出的具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人物,比如医学家、艺术大师、科学家等,他们开创文明,行医济世,造福人类。还有一种是随缘应化身,可以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变化出各种身相。其中包括有情生命,也包括无情植物等。有人由此说植物也有灵性,其实是误解,佛教并不承认。

八臂弥勒佛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弥勒佛最常见的化身为布袋和尚,而八臂弥勒佛的化身并不常见。这幅罕见的唐卡描绘的是八臂女相弥勒佛,白色身,四面八臂,中央主臂持金轮和金刚索,右侧手由上至下持金刚杵、箭、宝剑,左侧手分别持三叉戟、弓、斧。四周为其红、黄、绿、蓝四种化身,代表四种佛业。上界为弥勒佛的上师释迦牟尼佛。整幅唐卡色调为亮丽的蓝色,象征着空性智慧。

上面已经概说了佛的含义,下面谈谈显宗和密宗佛的异同。了解这些对我们欣赏、解读唐卡会有极大的帮助,不会对唐卡中千奇百怪的各种佛相感到茫无所知。

3.显宗的佛和密宗的佛

无论是寂静端庄的显宗佛还是忿怒恐怖的密宗佛,都是经过修持福德和智慧资粮,而彻底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以无尽的爱心和智慧来救助众生,所以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也没有高下之分。但是由于每个佛的种姓、名称、特长、肤色等不同,表征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唐卡中体现出来的画法、表现手法也各异。

一般唐卡中所表现出来的显宗佛的特点大约有两种:一种是身穿袈裟、表现出断除一切欲望的比丘僧人形相,另一种是着华丽天衣、佩戴珍宝庄严的转轮王相。前者属于应化身相,后者为报身相。

密宗的佛相,则比显宗的更为复杂多变,有文静也有忿怒,有人面也有兽面,有一面二臂也有三面六臂、九面三十四臂等等众多表现形式。他们的肤色、装饰、手中的法器以及神态各异的表情等,无一不是佛教以及密宗法理、修持手段、神通果德的外在体现和表征,都具有深刻的哲理。如若对此没有深入地了解,那么对于唐卡的鉴赏也就仅限于画工的优劣以及时代的久远了。

如果按照藏密无上瑜伽理论体系来说,密宗的佛一般都具备七大特点,被称为“七支金刚佛”。

(1)身具相好支。所有的密宗佛像都具有各种美妙的相好,而且都佩戴各种装饰物,可以总结为八种珍宝、十三种庄严。八种珍宝为头饰、项链、耳环、胸佩、手镯、脚钏、肩钏、璎珞,加上五佛宝冠、锦缎披肩、绫罗飘带、织纹彩裙和彩色腰带合为十三种庄严。

(2)双身结合支。在无上密的本尊佛像中,很多本尊佛拥抱佛母、明妃,这是最令世人不解和容易受到诋毁的造像。很多人感到好奇:佛教僧人向来是独身禁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密宗佛像呢?其实作为最大象征派艺术的藏密来说,这些独特的造像特点具备深奥的佛法义理象征。

释迦牟尼报身相

在佛教中,报身为色身,是多世积累的福德所成就的果报。在唐卡中,则被绘为常人所无的各种美妙相貌,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正庄严。释迦牟尼佛报身相极为圆满,神态慈祥,面如满月,顶成肉髻,体态端庄,上下匀称,身披袈裟,庄严坐于莲台之上。图为第19页唐卡细部。

胜乐金刚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主尊为胜乐金刚,为无上瑜伽部母续之王,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都很重视。蓝色胜乐金刚和明妃金刚亥母均一面二臂,示现为双身相,表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智慧与慈悲的结合、阴体与阳体的结合、幻身与光明心的结合等各种双合不分的金刚体。

双身结合代表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智慧与慈悲的结合、阴体与阳体的结合、幻身与光明心的结合等各种双合不分的金刚体,这也是密宗又被称为“金刚乘”的原因。密宗正是利用人世间特有的人体规律来进行修炼的一个宗派,离开物质的身体,单纯讲精神,难免有形而上之虞,从这点来看,密宗的修炼是身体与精神并重的。

(3)具足大乐支。在无上密的高级修炼中,通过各种方法,可以使周身的气(风)进入中脉中,由此产生特殊的大乐。这种大乐可以抑制人普通意识的正常运作,对引发洞察事物真相的空性智慧有极大帮助。这是西藏后弘期密法修炼成佛的一个主要方便法门。

(4)万法性空支。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即因缘促成的结果,即使前面提及的“大乐”也不例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曾经说过,如果脱离空性智慧的指导,所有密法的修持都将成为轮回的朋友,绝无可能指向成佛之路。

(5)相续不灭支。佛教认为“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永远的断灭,比如人的身体,死后永不再生。另外一种属于刹那的灭,但总体是不灭的,比如人的精神意识。精神就像火苗的刹那生灭一样,虽然不断变化,但是总体是相续不断的,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火苗始终在燃烧。佛教的生命转世以及解脱成佛理论,就是建立在人的意识是相续不灭的基础上的,密法的经典被称为“续”亦建基于此。

当生命被彻底净化,成就佛陀果位的时候,法身自然不必说是智慧的结晶,即使佛的报身和化身都是智慧的转化,而并非物质性的身体,所以相续不灭。

(6)不入涅槃支。在佛教小乘思想中,通过修持四谛等小乘教法,灭除烦恼障,就可以证得罗汉果位。他们在肉体死亡的时候就进入不生不灭的涅 中,不再转世。但佛陀不同,虽然以智慧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但是由于生生不息的大悲菩提心的作用,不会进入解脱自己的涅 境界,仍然继续救助众生,直至永远。

(7)慈悲圆满支。正如没有身体就无法做事一样,没有大慈大悲的爱心也无法救助众生。佛经中说,佛陀救助众生的慈悲心程度,比普通人救助自己唯一爱子还要迫切千万倍。如果仍有一个众生尚在轮回中受苦,佛陀救助众生的任务就永不止息。

这七支佛身的特点,也并非都是密宗的佛所独具,也有与显宗佛共通的,在后面介绍的显密佛像唐卡中大家可以注意。

阿弥陀佛净土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西藏

阿弥陀佛,为其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此尊金黄色身,面如圆月,发髻高耸,顶饰金叶,曲发覆于双肩;耳旁帛带飘扬,下垂六瓣花饰;上身缚搭帔帛,下身着裙,衣缘錾火焰纹,胸饰璎珞,臂腕、足踝佩珠链。双手置脐前结禅定印,捧宝瓶,全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周匝绘各种本尊、菩萨、僧伽一百余尊,象征佛光无限,遍布一切虚空,让所有众生摆脱一切障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