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角下的危机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系统易损性

系统的破坏及损失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破坏及损失的大小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描述系统此固有特性的概念就是易损性。敏感性、抵抗力、弹性张力、盈余力、脆弱性和易损性等,一系列表述易损性的术语已经相应而生,虽然有些重叠或冲突。

1.2.1 易损性

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环境灾害的形成,一方面在于人为过度开采或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vulnerability)。

尽管在定义和理解易损性的确切意思方面已经有多种尝试,但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研究领域里这个术语意义仍然不同(请参考Liverman,1990; Dow and Dowing,1995; Watts and Bohle,1993; Cutter,1996; Vogel,1997)。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人们对人类活动和灾害影响的关系即易损性的社会经济测度,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论。

在有关灾害的众多文章中,O'Keefe等人(1976)第一次使用了易损性(vulner-ability)的概念,当时他的目的是寻找能使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影响减弱的并且起着主要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到80年代早期,人们对易损性的理解在理论上取得了许多进展。特别值得提起的是Susman、O'Keefe和Wisner的工作,他们把vulner-ability定义为“一种对于不同等级的社会意味着不同的风险程度”。

在随后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人们开发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性模型,为灾害管理者提供一个理解易损性的框架,并且简化了易损性概念本身:

(1)能力和易损性分析(CVA)(Anderson and Woodrow,1989,1995);

(2)压力和释放(PAR)访问模型(Blaikie et al.,1994)。

这两个模型从概念上对易损性进行了诠释。

简言之,易损性对不同的人意义不同,并且存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易损性的成分和因素。

在历史上,易损性一直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易损性的概念已经运用在非常宽广的领域不同的空间层次。

1.2.2 易损性与危机损失

系统暴露在风险因素下,有时会造成损失。

不同的风险因素,给系统造成的损失的机理与结果是不同的。比如,一栋建筑物,在发生火灾时,可能会烧坏或烧毁;如发生水灾,可能被冲毁、浸泡损坏等;发生地震时,结构可能损坏,甚至倒塌。

同样的风险因素,给系统造成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如地震发生的震级不同、发生的时间不同,破坏与损失也可能不同。

建筑物本身由于建筑材料、建造年代、使用状况不同,在发生同样条件下的风险因素时,造成的破坏与损失可能不同。

因此,易损性是风险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进行动态评价。

另外,有时候,多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对系统的破坏与损失是综合的效果。

1.2.3 易损性分析

易损性分析的目的是识别系统易受损害的特性,以便采取合适的行动,在破坏可能发生前来减小易损性。

多年以来,自然和经济易损性分析已经得到了详细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很多领域的研究历史很长。例如,建筑物防震的研究几乎可以追溯到大约150年以前,地震的易损性评价也已经进行多年。但易损性的经济评估研究历程却很短,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经济分析,且主要是根据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确定防灾工程措施的花费。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社会易损性分析是评价人类及其财产受灾害威胁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开发出一个灾害危险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公认方法,也没有研制出一个包含自然、经济和社会数据的综合的易损性分析方法。也就是说,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易损性评估方法是对表示有形的、静态的特定物理过程的分析,而不是社会内部复杂的人员组合的动态变化。

1.易损性分析的思路

(1)找出各种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发生时的特征;

(2)评估系统的结构、状态;

(3)了解风险因素与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破坏或损失的机理;

(4)对单个风险因素的系统易损性进行分析;

(5)如存在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需要对系统易损性进行综合分析。

2.易损性分析的应用领域

易损性的分析评估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一些主要领域有:

(1)生命线系统易损性评估;

(2)军事系统易损性评估;

(3)化学危险品易损性评估;

(4)计算机系统易损性评估;

(5)社会经济系统易损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