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

所谓内在机理是指为实现系统的某一特定功能,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其形成机理、合作机理以及知识的转移与创造机理3个方面。

3.2.1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形成机理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其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资源的集聚。创新资源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除了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主要资源外,还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制度和政策等环境资源。尹晓芬.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理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52-55.企业协同知识创新需以这些资源作为后盾,而协同链的组建恰好实现了这些资源的聚集,并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它不仅有利于企业成员的快速成长,而且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和扶持也增强了企业知识创新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协同链企业间的合作,能够形成对某类产品或技术较大规模的需求,链内企业通过对某些专用设备的使用,使形成多项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成为可能。而对于提升产品或服务所需的技术,有些则是企业自身研发难以完成的,需要协同链内多家企业联合起来共同研发,进行协同知识创新。

3.2.2 协同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机理

在整个协同链中,既包括核心企业和各协同企业,也包括协同机构,如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等。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方向,如通过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为高科技产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吸引高级知识型人才,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群体提供大量的核心知识和人才,例如,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高科技产业链内的一所知名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为硅谷输送了大量的知识和人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则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例如,由政府和协调机构成立的行业协会能够协调解决企业间的冲突,调解纠纷和协调成员得失等问题。

但是,协同链需要核心企业的领导,以使链内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核心企业一般是资金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知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其主要作用是带领各协同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或为协同链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提供一个平台。协同企业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合作网络,各成员可以各种形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如企业之间通过开展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同单位之间还可共同开发具体的特定项目,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并深化彼此间的交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链内建立一个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该系统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是一个可供各协同组织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和协同创新知识的技术支撑平台。同时,核心企业要发挥其科研和资金优势,在链内引领创新活动,通过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整合协同链的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协同各方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优势。当然,在协同合作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和谐的团队合作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并协调好知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确保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2004年,中国台湾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我国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深圳,推出了MTK手机生产平台,成为深圳手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徐乾.产业集群中的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深圳手机产业集群的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该平台向厂商推广Turn-key模式,将芯片、软件平台和第三方应用软件捆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它颠覆了以往的行业游戏规则,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在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这一平台后,深圳手机企业的生产流程转变为:生产商看中最近流行的某款手机,就买下交给专业手机设计公司研究;设计公司经过分析后,出具一份包括主板设计、软件设计和机构设计的“仿制报告”,这一过程需要8天;设计方案敲定后,接下来的10天就根据此报告设计主板,开列零部件采购清单,进行软件编写,让各项功能顺畅衔接;第18天就能够提供第一套样机给客户,并洞察市场的反应;如果客户认为可行,就下单订货,一般在第45天就可以批量交货。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MTK手机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手机制造业的技术壁垒,以往国外专业手机制造商对手机生产的技术垄断被迅速打破。由于MTK平台下较好地封装了手机内部核心部件之间的技术细节,新进入的手机生产企业只需在此基础上对局部的模块进行组合与更新,就可快速地推出新的手机。这不仅降低了手机制造的进入门槛,同时也为手机制造企业将深圳附近的电子器件加工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了条件。

围绕着MTK平台,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手机生产厂商、手机设计公司、整机贸易商、零部件供应商等,它们互通有无、彼此委托、共同开发、协同作战,实现了时效短、投入少、产出快、效益好的产业链运作,构成了一个高效的低成本灵活生产系统。在这个手机产业链中,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起到了核心企业的作用,各协同单位在其提供的平台下细致分工、重组技术、整合知识,进行协同知识创新。链内企业迅速地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并转移到生产,对市场及时作出反应,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手机,成为我国手机市场的中坚力量。

3.2.3 企业知识转移与创造机理

相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动态联盟的目的是快速、高效地完成市场机遇所赋予的任务,其知识活动具有针对性,侧重于通过对现有的多种优势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来创造知识赵大丽,孙锐.动态联盟企业间的知识活动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12):19-23.。由于协同链是一个“弹性专精”的系统,随着专业化分工,企业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将会逐渐加深。如果把不同组织的协同视为一个动态联盟,则链内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所谓知识转移,是指对知识有需求的节点组织,通过知识探索,寻找到其他节点组织的相关知识后,知识源将知识有效地传递到需求方,需求方进而将其应用到自身的业务运行或决策中。霍明奎.基于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3(2):36-38.在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中,实现协同链内部知识的有效转移与创造。20世纪90年代,Nonaka和Konno(1998)对知识的转化与生成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Nonaka, Konno N.The Concept of“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43-54.,其主要成果包括企业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以及知识生成的平台Ba。我们结合其观点认为,企业协同链内存在两条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路径(如图3-3所示)。

图3-3 协同链企业知识转移与创造路径

在路径1中,知识创造首先在企业内部发生,通过企业内知识转移实现从个体到企业整体的知识共享(Ⅰ);其次,通过协同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等方式,企业内创造的知识通过组合与外化,被转移到协同链中的其他企业中(从Ⅰ~Ⅱ);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情境式的学习转变为社会互动式的学习,实现了企业之间的知识创造(Ⅲ);各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知识基础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新知识的创造(从Ⅲ~Ⅰ)。在路径2中,知识创造首先在企业内部发生和转移(Ⅰ);其次,企业通过组建动态联盟或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集体知识创造(Ⅳ);当企业间知识创造实现后,这类知识通过内化和外化被传播到其他协同企业中(Ⅲ);各协同企业通过内化所转移的知识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从Ⅲ~Ⅰ)。所以,在新知识的协同创造过程中,知识转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

协同链知识资源既包括来自链外的知识,也包括协同链内部已有的知识,而链内企业则是其最主要的知识拥有和创造主体。开展协同知识创新不仅要有效地组织协同单位发挥各自的创造作用,而且要适当地从协同链外部的社会网络中汲取新的知识到协同合作团队中来,以弥补链内知识的不足,并为协同链整体提供创新灵感。政府、高等院校、相关企业、行业中介以及核心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或其他途径从协同链、外界环境或彼此间获取所需知识,它们之间进行知识转移与学习互动活动的动态情境就形成了知识生成平台Ba。知识生成平台Ba为协同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共享知识的平台,类似于前面案例中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MTK手机生产平台。协同单位可在这个知识生成平台Ba上按合作契约要求交流和共享知识,如在MTK平台上,有众多的手机设计厂商推出自己的手机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内部设计都是不同的。有些手机生产厂商在处理好不同模块接口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功能模块之间的组织联系进行了创新性的重组,由于各个模块是被封装起来的独立结构,它们之间的组合联系方式并不会影响到模块功能,因此便生产出了不同类型的功能强大的手机。

由此可见,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形成机理、合作机理,以及知识转移与创造机理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形成机理为链内企业开展协同知识创新创造条件和提供依据;合作机理为它们提供可选择的合作路径和知识创新的协同环境;知识转移与创造机理则从知识流的角度阐明了新知识的协同创造过程,解决了企业为适应环境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协同创造其所需新知识的问题。因此,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在机理。

3.2.4 研究小结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在协同链内部知识资源和动态能力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建立其有效的形成机制,可实现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有效聚集,为其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协同合作联盟是协同知识创新的有效形式,核心企业要起到应有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在合作机制上应注重协调好知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协同链内知识的转移是新知识协同创造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对链内多种优势知识按一定规则和标准进行整合和重组,以更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移,创造出各种新知识,并最终将新知识转化为技术,用于生产新产品和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