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学术与政策:一流高校智库组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柏拉图曾经提出“哲学王统治世界”,学术与政治可以合二为一且学术高于政治。爱因斯坦认为“政治是暂时的,方程式是永恒的”,学术比政治要高贵和长久。韦伯提出“学术作为志业”和“政治作为志业”,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学术知识与政治权力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学术知识致力于探求普遍性的真理价值,政策制定者倾向于通过行使权力以解决现实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知识对政治权力具有重要的服务和辅助作用。智库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转化的重要平台,及推动学术知识与政治权力有效对话的重要桥梁,在国际和国家政治舞台上逐渐发挥重要的功能,也日益受到政府和决策者的重视。

智库产生于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进步时代。它一般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现实政策问题,产生创新性的知识,并为决策者提供专业化的政策建议,最终目标是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和辅助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政策影响力。因此,智库强调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进行政策相关性知识的生产与转化,它有别于专注于知识探究和学术创新的学术研究机构。Abelson D E.From Policy Research to Political Advocacy: The Changing Role of Think Tanks in American Politics[J].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1995(25): 1.  McGann J G.Academics to Ideologue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dustry[J].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2,25(04):733-740.  Stone D.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 The Changing Think Tank Landscape[J].Global Society, 2000, 14(02): 149-152.智库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研究机构,随着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现在逐渐跃入研究视野。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政策建议。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及中国智库建设,明确提出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进行系统布局。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近几年中国智库总体数量迅猛发展,依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7全球智库报告》,中国智库总数为512个,位居全世界第2位,其中有7个入选全球100强智库,全球百强智库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少,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中国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需求都极不适应。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从“智库大国”走向“智库强国”的道路上仍面临艰巨的任务,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独立性、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有待加强,在提升智库的思想创新性和内部治理能力、完善适于智库运行的体制与机制、建立智库政策思想市场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亟待新突破。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驱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创新性和专业性的思想。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注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社会贡献,从学术研究及精英人才集聚的优势出发,为政府提供前瞻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思想。2013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指出,“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要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依托,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高校智库作为承担思想创新和知识转化重任的关键平台,逐渐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经调查发现,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内部出现了大量以“智库”和“思想库”为发展愿景和目标定位的研究机构。除此之外,无论是在学术期刊、新闻媒体还是各种学术、政府会议及政策文件中,均可听到学者及管理者发出建设高校智库的时代强音,同时也可以看到研究型大学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强有力的目标定位和操作性举措。

虽然建设高水平高校智库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从学术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智库的建设并不能随大流似的盲目跟风和一哄而上,它迫切需要长远的组织发展规划、战略视野和思维转型。David J F, John W M.University Expansion and the Knowledge Society[J].Theory Social, 2007(36):287-311.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内部以“智库”和“思想库”定位的研究机构依靠个别权威和明星人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致力于政策倡导的专家群及研究团队较缺乏,常态化的实体性运行的高水平智库更是面临巨大的需求。从普遍意义讲,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经常被提及的高校智库更像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于政策的工具性载体的“符号标签”。要真正把这个“符号标签”变成研究型大学能够及时有效发挥作用的“本能力量”,需要深入地研究高校智库的内涵及其涉及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

高校智库依托于大学而存在,是智库范畴内的一种重要类型,这决定了高校智库在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上必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纵观世界一流高校智库的形成和发展轨迹,要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其预期的功能价值,并获得社会赋予的合法性的资源和制度环境支持,无一不注重加强组织内涵建设,并且形成秉持特定文化内涵及价值实现方式的有生命力的常态化的实体性运行的正式组织。我国大学建设高水平智库,通过组织实体性运行发挥智库功能价值必然也是难以回避的重要途径。作为连接知识共同体与政策共同体的对话平台,高校智库在沟通知识与政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组织建制,这不仅为开展创新性知识生产和咨政建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和系统化的运行支撑,也提升了高校智库的品牌声誉,促进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管理的视域之下,高校智库理当发挥重要的功能价值并逐渐受到高度的重视,并被作为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和目标。在大学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许多研究机构都或多或少发挥着智库的功能,但真正把建设智库提升到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的层面尚不多见。

考虑现实中的高校智库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及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现状等因素,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在研究型大学的管理实践活动中遵循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及其发展的规律。由此,对研究型大学咨政建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化的重要制度载体——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加以考察,或许会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思考维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主要聚焦以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与定位是什么?

高校智库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流行词汇。然而,对于什么是智库,以及什么是高校智库,尚没有明确的界定。为了避免现实中高校智库建设一哄而上,需要对智库的评价基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对智库和高校智库进行全面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理解,并对研究对象的边界进行厘定,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研究问题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关键组织要素有哪些特征?

结合组织学理论、制度理论、高等教育理论以及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组织建制、组织人员和组织文化作为高校智库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组织要素,并分别对其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分析世界知名的高校智库组织在这三个组织要素层面所分别具有的重要表现特征,以期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研究问题三: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路径建议有哪些?

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回归本土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发展特色及发展短板,聚焦于现实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基于对高校智库组织特征的考量,反思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从组织特征的视角思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组织治理能力的路径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