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1.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阴阳的含义,掌握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了解五行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五行的特性,掌握五行归类及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约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说被引用到医药学中来,作为推理工具,借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及病证防治,成为中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中兽医学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兽医学中的许多问题,以及动物和自然的关系,并贯穿于中兽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兽医学的指导思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概括对立统一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以日光的向背定阴阳。向阳的地方具有明亮、温暖的特性,背阳的地方具有黑暗、寒冷的特性,于是又以这些特性来区分阴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遇到种种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现象,于是就不断地引申其义,将天地、上下、日月、昼夜、水火、升降、动静、内外、雌雄等,都用阴阳加以概括,阴阳也因此而失去其最初的含义,成为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代名词。古人正是从这一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出发,认为阴阳两方面的相反相成,消长转化,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意思是说,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所服从的纲领,各种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根源于阴阳的变化。
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而凡是向下的、静的、有形的、寒凉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阴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前者如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等,后者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脏与腑,中药的温性与寒性等。
阴阳所代表的事物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加以区分的,单一事物无法确定阴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以背部和胸腹的关系来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而属阴的胸腹,又以胸在膈前属阳,腹在膈后属阴。又如以脏腑的关系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而属于阴的五脏,又以心、肺位居膈前而属阳,肝、脾、肾位居膈后而属阴;属于阴的肝,又因其气主升,性疏泄而属阳,为阴中之阳。这些都说明阴阳是相对的,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由此可见,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阴或阳的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总之,阴阳具有以下特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是相对的,随时间条件而变化;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关系。犹如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一样,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之所以是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有相互斗争,才有相互制约,有制约才有规律性,有制约、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以四季的寒暑为例,夏季虽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渐生,以制约炎热之阳;冬季虽阴寒盛,但冬至以后则阳气渐生,以制约严寒之阴。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温热可以驱散寒冷,温热属阳,寒凉属阴,相互对立的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制约作用。在正常畜体,脾主升(升为阳)和胃主降(降为阴),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总是处于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状态,以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若某些原因,使一方太过,另一方就不足,相对平衡就被破坏,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立的另一方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无所谓下,双方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的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便是说“孤阴”和“独阳”不但相互依存,而且还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即阴精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而阳气又由阴精化生而来。正如《医贯砭·阴阳论》中指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同时,阴和阳还存在着“阴为体,阳为用”的相互依赖关系。体,即本体(结构或物质基础);用,指功用(功能或机能活动)。体是用的物质基础,用又是体的功能表现,二者不可分割。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源;阳气在外,是阴精的表现(使役)。
3.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又力求维系动态平衡的关系。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情况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中,正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例如,机体各项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在生理情况下,这种阴阳的消长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阴阳双方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假若这种阴阳的消长,超过了这个范围,导致了相对平衡关系的失调,就会引发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指由于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阴阳平衡失调,引起了“阳气虚”或“阴液不足”的病证,其治疗应分别以温补阳气和滋阴增液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为原则。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属性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阴阳转化”便是质变过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阴“重”可转化为阳,阳“重”可转化为阴;寒“极”有可能向热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方向转化。但这种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这里的“重”和“极”就是条件。没有内部和外部的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地面上的水(阴),得热才可蒸发为气体(阳);天上的水蒸气(阳),遇寒冷才凝结成水(阴)而下降地面。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是较常见的。如急性热病,由于热毒重极,耗伤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四肢转温,脉色转和,阳气恢复,病情出现转机。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1.生理方面
(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就大体部分来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四肢的内外侧而论,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则脏为阴,腑为阳;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胃阴、胃阳等。总之,动物体的每一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阴阳,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中兽医学认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这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储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二者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生命活动也将停止,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2.病理方面
(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中兽医学认为,疾病是动物体内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过程。
在阴阳偏盛方面,认为阴邪致病,可使阴偏盛而阳伤,出现“阴盛则寒”的病证。如寒湿阴邪侵入机体,致使“阴盛其阳”,从而发生“冷伤之证”,动物表现为口色青黄,脉象沉迟,鼻寒耳冷,身颤肠鸣,不时起卧。相反,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出现“阳盛则热”的病证。如热燥阳邪侵犯机体,致使“阳盛其阴”,从而出现“热伤之证”,动物表现为高热,唇舌鲜红,脉象洪数,耳耷头低,行走如痴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元亨疗马集》中也有“夫热者,阳胜其阴也”,“夫寒者,阴胜其阳也”的说法。
在阴阳偏衰方面,认为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制阴,会出现阴有余,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相反,如果阴液亏虚,不能制阳,会出现阳有余,发生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阴阳双方互根互用,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俱虚”。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阳气虚弱致使阴精化生不足,或因阴精不足致使阳气化生无源,最后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的偏胜或偏衰,均可引起寒证或热证,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阴阳偏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如阳邪偏胜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导致实寒证等;而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则是虚证,如阴虚则出现虚热证,阳虚则出现虚寒证等。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说明疾病的发展 在病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性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出现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寒极则热,热极则寒”,即是指阴证和阳证的相互转化。临床上可以见到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由热化寒和由寒化热等的变化。如患败血症的动物,开始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舌红、脉洪数等热象,当严重者发生“暴脱”时,则转而表现为四肢厥冷、口舌淡白、脉沉细等寒象。
(3)判断疾病的转归 若疾病经过“调其阴阳”,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则以痊愈而告终;若继续恶化,终致“阴阳离决”,则以死亡为转归。
3.诊断方面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疾病无论其临床症状如何错综复杂,只要在收集症状和进行辨证时以阴阳为纲加以概括,就可以执简驭繁,抓住疾病的本质。
(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一般来说,凡口色红、黄、赤紫者为阳,口色白、青、黑者为阴;凡脉象浮、洪、数、滑者为阳,沉、细、迟、涩者为阴;凡声音高亢、洪亮者为阳,低微、无力者为阴;身热属阳,身寒属阴;口干而渴者属阳,口润不渴者属阴;躁动不安者属阳,踡卧静默者属阴。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一切病证,不外“阴证”和“阳证”两种。八纲辨证就是分别从病性(寒热)、病位(表里)和正邪消长(虚实)几方面来分辨阴阳,并以阴阳作为总纲统领各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临床辨证,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如《元亨疗马集》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景岳全书·传忠录》也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
4.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偏胜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平衡就成为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阴阳偏胜者,应泻其有余,或用寒凉药以清阳热,或用温热药以祛阴寒,此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对于阴阳偏衰者,应补其不足,阴虚有热则滋阴以清热,阳虚有寒则益阳以祛寒,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见王冰《素问》注释)的治疗原则。
(2)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 药物的性味、功能可用阴阳来加以区分,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一般来说,温热性的药物属阳,寒凉性的药物属阴;辛、甘、淡味的药物属阳,酸、咸、苦味的药物属阴;具有升浮、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而具沉降、涌泄作用的药物属阴。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就可以灵活地运用药物调整机体的阴阳,以期补偏救弊。如热盛用寒凉药以清热,寒盛用温热药以祛寒,便是《内经》中所指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原则的具体运用。
5.预防方面
由于动物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动物体的阴阳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否则便易引起疾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体的适应能力,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元亨疗马集·腾驹牧养法》中也提出了“凡养马者,冬暖屋,夏凉棚”,“切忌宿水、冻料、尘草、砂石……食之”的预防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春季放大血、灌四季调理药等方法来调和气血,协调阴阳,预防疾病。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属于古代哲学范畴,它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兽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以说明动物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现,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这些物质既各具特性,又相互联系,运行不息。历代思想家就是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作为推演各种事物的法则,对一切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并将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作为阐释各种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法则,对事物间的联系和运动规律加以说明,从而形成五行学说的。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
1.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来自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自然现象及其性质的直接观察和抽象概括。一般认为,《尚书·洪范》中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概括。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原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后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木。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热烈之意;上,即上升。炎上,原指火具有温热、蒸腾向上的特性,后引申为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等农事活动。由于农事活动均在土地上进行,因而引申为凡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4)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从,即顺从;革,即变革。从革,是指金属物质可以顺从人意,变革形状,铸造成器。也有人认为,金属源于对矿物的冶炼,其本身是顺从人意,变革矿物而成,故曰“从革”。又因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伐,因而引申为凡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金。
(5)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润,即潮湿,滋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有滋润下行的特点,后引申为凡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水。
2.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是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动物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广泛联系,按五行的特性以“取类比象”或“推演络绎”的方法,根据事物不同的形态、性质和作用,分别将其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现将自然界和动物体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见表1-1。
表1-1 五行归类
3.五行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及制化关系,从而维持着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
(1)五行相生 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五行相生的次序如下。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及“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木为例,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生火,火为木之子。再以金为例,土生金,土为金之母;金生水,水为金之子。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也称为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 克,即克制、抑制、制约。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五行相克的次序如下。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及“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以土为例,土克水,则水为土之“所胜”;木克土,则木为土之“所不胜”。又以火为例,火克金,则金为火之“所胜”;水克火,则水为火之“所不胜”。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也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五行的这种相生相克关系的平衡协调叫做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事物就会因过分亢进而为害,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因此,必须有生有克,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间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正如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运气上》中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3)五行相乘 乘,凌也,有欺侮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其次序同于五行相克。
引起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胜,对其所胜者加倍克制,导致被乘者虚弱。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克土,如木气过于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土本无不足,但亦难以承受木的过度克制,导致土的不足,称为“木乘土”。“不及”是指某一行自身虚弱,难以抵御来自所不胜者的正常克制,使虚者更虚。仍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若土气过于不足,木虽然处于正常水平,土却难以承受木的克制,导致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显不足,称为“土虚木乘”。
(4)五行相侮 侮,有欺侮、欺凌之意。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五行相侮的次序与五行相克相反。
引起相侮的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但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克。例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但若木气过于亢盛,金不但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反克,出现“木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不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克制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它的反克。例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也会因木之虚弱而对其进行反克,称为“土侮木”。
总之,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相互资生、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事物维持正常协调平衡关系的基本条件;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是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失调情况下发生的异常现象,是事物间失去正常协调平衡关系的表现。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在中兽医学中,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动物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关系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1.生理方面
(1)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脏腑器官的特性 如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属“木”;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有肃降作用,故肺属“金”;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作用,故肾属“水”。
(2)以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 例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又如,心火可以助脾土的运化(火生土),肾水可以抑制心火(水克火),其他依此类推。五行学说认为机体就是通过这种生克制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2.病理方面
疾病的发生及传变规律,可用五行学说加以说明。根据五行学说,疾病的发生是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失调的结果,五脏之间在病理上存在着生与克的传变关系。相生的传变关系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相克的传变关系包括相乘为病和相侮为病两条途径。
(1)母病及子 是指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肝(木)病传心(火)、肾(水)病及肝(木)等。
(2)子病犯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是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脾(土)病传心(火)、心(火)病及肝(木)等。
(3)相乘为病 即相克太过而为病,其原因一是“太过”,一是“不及”。如肝气过旺,对脾的克制太过,肝病传于脾,则为“木旺乘土”;若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的相乘,致使肝病传脾,则为“土虚木乘”。
(4)相侮为病 即反向克制而为病,其原因亦为“太过”和“不及”。如肝气过旺,肺无力对其加以制约,导致肝病传肺(木侮金),称为“木火刑金”;又如脾土不能制约肾水,致使肾病传脾(水侮土),称为“土虚水侮”。
一般来说,按照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子病犯母病情较重;按照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重,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3.诊断方面
五行学说认为,动物体的五脏、六腑与五官、五体、五色、五液、五脉之间是存在着五行属性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及其异常变化可反映于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即“有诸内,而必形诸外”,故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表现出色泽、声音、形态、脉象诸方面的变化,据此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元亨疗马集》中提出的“察色应症”,便是以五行分行四时,代表五脏分旺四季,又以相应五色(青、赤、黄、白、黑)的舌色变化来判断健、病和预后。如肝木旺于春,口色桃色者平,白色者病,红者和,黄者生,黑者危,青者死等。又如《安骥集·清浊五脏论》中所说的“肝病传于南方火,父母见子必相生;心属南方丙丁火,心病传脾祸未生……心家有病传于肺,金逢火化倒销形;肺家有病传于肝,金能克木病难痊”,即是根据疾病相生、相克的传变规律来判断预后的。
4.治疗方面
根据五行学说,既然疾病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关系失调,出现“太过”或“不及”而引起的,因此抑制其过亢,扶助其过衰,使其恢复协调平衡便成为治疗的关键。根据相生规律提出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若按相克规律,其治疗原则为“抑强扶弱”。后世医家根据这些治疗原则,制定出了很多治疗方法,如“扶土抑木”(疏肝健脾相结合)、“培土生金”(健脾补气以益肺气)、“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等。同时,由于一脏的病变,往往牵涉到其他脏器,通过调整有关脏器,可以控制疾病的传变,达到预防的目的。如《难经·七十七难》中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即是根据肝气旺盛,易致肝木乘脾土而提出用健脾的方法,防止肝病向脾的传变。
【目标检测】
1.说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阴阳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兽医学的各个方面?
3.五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4.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