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09/23667909/b_23667909.jpg)
二 晋江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与启示
(一)主要做法
1992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在晋江开展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实行撤县建市,赋予晋江在泉州市领导下的相当于地市级的管理权限。20年来,晋江市紧紧抓住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实践,着力在发展中谋转变、在转变中促跨越,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创造性的工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1.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牌、上市,培育壮大市场经济主体
民营企业是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晋江市在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促进乡村工业向城市工业、商品生产向品牌经济、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转变,推动民营企业由简单的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使民营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实行“抓大扶小”策略,在不同的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使企业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到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转变;引导品牌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外派订单等方式,加速整合中小企业,建立紧密协作的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2012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重新梳理制定出台20份经济发展鼓励扶持政策,对商贸服务业、企业境外运作、股权投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现代物流等给予奖励,制定《晋江市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每年安排3亿元创业引导资金,采取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9035D/12421582204561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73_0001.jpg?sign=1739148914-gz4MW87co66kxWLrhfwW4Is7Dl4MT6sG-0-9d7552749d04115c54bfbfd3a3f2af3e)
安踏公司运动科学实验室
二是支持企业品牌建设。1995年提出“质量立市”战略,大力推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活动,推动了晋江产品质量实现巨大飞跃。在此基础上,1998年正式确立“品牌立市”,2002年又出台了打造“品牌之都”的政策措施,重奖创牌企业,给予品牌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获得福建名牌产品、国家出口免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也给予一定奖励。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的品牌观念迅速形成,龙头企业“造牌”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其他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创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内部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如今,晋江制定了新的品牌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品牌之都”。
三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晋江利用侨资多,外资企业境外上市便利的特点,引导企业上市融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引导企业上市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对基础扎实、潜力较大的企业积极做好上市辅导,适时推向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2007年召开首届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专题会议,并出台了财政、用地、保障等方面的鼓励措施。政府还设立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对上市企业从股份制改造到上市期间,分三次给予330万元的资金补助,并在上市后3年内,政府按新增所得税本级留成20%~40%的额度给予奖励;对上市企业的项目落地实行“一企一议”办法协调解决,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一批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成为全国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2.强化平台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晋江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集聚发展和创新驱动,着力建设发展平台,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一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等专项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改革,推动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通过制定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推动纺织、建材、鞋服、食品等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加快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带动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高度重视第三产业招商及配套建设,大力引进物流和商贸配套服务项目,通过把英塘中心地块规划建设成五里园的商业配套服务中心,加快“三创园”建设步伐,加强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晋思公司的沟通衔接,引进一批涉及创意设计、研发孵化、资本运营、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的企业,有力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跃升发展,进一步优化三产结构。
二是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在1998年就成立了工业园区,2003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对经济开发区进行全面扩大区域发展,总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0平方公里拓展到98.9平方公里,由原来的“一区两园”拓展到“一区九园”,对所有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管理,每个园区都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特色,园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2011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正式纳入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并启动规划建设“创意创业创新园”,如今形成了“9+2”的园区发展格局,成为全市产业拓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
三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晋江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产业发展引导策略,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产业集群的配套措施,通过抓龙头、铸链条,推动产业链上下延伸,强化大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和要素整合,促进形成更多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按照“引进核心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通过大企业、大项目,特别是与晋江传统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的引进,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晋江,迅速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晋江市着力破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专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在用地、税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目前,依托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载体,金保利、冠科、太古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已经落地投产,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加快形成,推动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水平。
3.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是集约利用资源。20世纪90年代后期,晋江在资源利用上提出了“四个集中”的原则,即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集镇集中。通过“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解决了农村耕地抛荒问题,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提效和农民增收;通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有效解决了企业分散布局带来的资源浪费、污染排放严重等问题,提高了产业空间集中度,缓解了资源、环境制约;通过“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和“人口向市区和集镇集中”,有力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二是强化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努力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有机统一。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法关闭了“五小”企业和无证开采矿区,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控,基本实现了相关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在新上项目、增资扩产和企业评价中,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确保新上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推广“节约发展”、“零地增产”等模式,全面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和批准后监管,大力清理闲置用地,把土地产出率、能源消耗量、“三废”治理度与产业准入、政策扶持、企业奖励挂起钩来,确保新增生产力符合投资强度、环境保护的标准。转变招商引资方式,从引进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向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转变,从综合性招商“引”资向针对性招商“选”资转变,从依靠优惠政策、人口红利招商引资向依靠产业基础招商选资转变,着力提高引资质量。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溪河污染整治和深沪湾岸线保护,降低农村面源污染等措施,促进城乡水资源保护的协作和联动。
4.推进城建提速、提质,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撤县建市后,晋江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1995年编制了撤县建市后第一轮《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5~2020)》,当时城市规划区仅38平方公里;200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晋江为中等城市;2002年初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工作;2005年,中共晋江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一城两镇三组团”的建设发展目标,将晋江全市域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一配置资源,合理规划市域空间、产业布局和功能组团,做优中心组团,做强产业经济组团,做美滨海宜居组团,打造新的发展平台,城市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147.68平方公里。2010年3月15日,《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为做好与泉州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全市一个城”思路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把全市649平方公里土地、121公里海岸线进行了整体规划,确立了“现代产业基地、滨海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对城乡功能布局、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推进城市发展提速、提质。在城市布局上,加快推进中心市区物流、商务、行政、文体、居住等核心区块建设,通过全面推进梅岭、滨江、青阳、城北、金井、东石、安海、磁灶、内坑“九大组团”的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生态环保“两大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信息和能源网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构建现代城市发展格局。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卫生、文化、教育、慈善、科技、环保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打造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网络,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城市拆迁改造建设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的工作理念,制定了规范征地拆迁操作流程,成功探索出一条和谐拆迁、高效拆迁的新途径。同时,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外来人员就业、社保、子女就学同城化,积极引导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着力构建社会公平环境,提升群众对综合治理的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经验与启示
晋江撤县建市20年来,立足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和实践“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路径,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增强创新驱动,促进资源集约,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县域转型发展之路。晋江的成功实践,对于福建省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启示一:始终致力发展实体经济和做强做优产业。把发挥市场作用、发展民营经济与加强政府引导、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发挥本土企业的支撑力与招商选资结合起来,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质量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的策略,使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实力。晋江的这一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坚持打牢实体经济这一发展根基,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结合起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启示二:始终致力创新驱动和创造兴业。发扬“敢拼爱赢”的精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始终以创新、创造作为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兴业之道。晋江民营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展到注重质量提升再到品牌运作、资本运作的战略转变,靠的是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正是不断突破土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约束,促使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培育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壮大了一大批优势企业群体,形成了一大批规模大、辐射广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走出一条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民营经济发展路子。这一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使县域经济量的扩展和质的提升同步推进。
启示三:始终致力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晋江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县域,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约束瓶颈突出。晋江通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集镇集中,推广“节约发展”、“零地增产”等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这一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把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好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在满足当代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着力为后代人的发展打基础、留空间。
启示四:始终致力于“统筹城乡、一体推进”。晋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全市统筹、全市一体”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统一谋划,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和改革力度,促进社会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了城乡、区域、群体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一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