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10 河南省武陟县打造“慈善工程”助推武陟县养老事业新发展
基本情况
武陟县下辖15个乡镇办事处,347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10.2万人,占总人口的13.8%。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已成常态,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不断弱化,致使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逐步演变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近年来,武陟县将慈善与养老相结合,大力实施“慈善工程”,在全县农村积极推进“村级慈善幸福院”建设,为广大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形成了“政府+慈善+村级+个人”四级联动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自实施以来,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等方式,将农村闲置的旧大队部、学校、祠堂、农家庭院等改造建设成慈善幸福院115所,配备设施设备达600余万元,发放“慈善工程”扶持资金400万元,入住老人3300余人,惠及群众3.2万余人,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慈善工程”已成为武陟精神文明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主要做法
1.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慈善幸福院持续运营
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采取“政府扶持、慈善捐赠、乡村补充、子女缴纳”的办法进行筹集。近两年来,县财政投入资金400万元,社会捐助1500余万元,乡村投入1000万元,用于慈善幸福院建设及运营,子女每月仅需缴纳100元,老人就可实现在家门口养老。
(1)政府奖励扶持。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采取典型经验评选、慈善幸福院星级评定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至各村慈善幸福院,用于入住老人的生活补贴。同时,部分经济较好的乡镇又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詹店镇就为幸福院老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50元。
(2)企业帮扶托管。积极鼓励爱心企业帮扶托管、兜底慈善幸福院,全县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支持的慈善幸福院达18家,河南四合印务有限公司、河南车邦有限公司每年分别帮扶嘉应观乡大刘庄、御坝村慈善幸福院2万元;焦作汇力康食品、武陟华兴驾校、福安商砼建材等企业帮扶慈善幸福院16万元,并定期提供米、面、油、鸡蛋等生活物资。
(3)社会各界爱心捐赠。县直各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企业、村街、个人,通过各种办法和活动载体,积极筹措善款资金,截至目前,全县已募集资金1600余万元,为慈善幸福院的建设、运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另外,通过用爱心人士名字命名慈善幸福院和游园,按捐款人捐资额度颁发金、银、铜奖牌,设立功德碑和功德墙等形式,充分调动和激励慈善爱心人士募捐积极性,使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
(4)村级组织主动筹资。积极推行“以地养院”模式,结合村情盘活土地等资产资源,收益固定用于幸福院的日常费用补贴。北郭乡赵马蓬村从群众手里回流30亩土地作为“爱亲敬老”田,收益专项用于慈善幸福院日常补贴;嘉应观乡御坝村每年将养殖小区承包费中的10000元用于补助慈善幸福院。
2.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独特的“慈善孝道品牌”
(1)开展“孝亲敬老评选”活动。在全县开展“慈善孝道典型”评选活动,通过群众议、媒体播、网络传的形式,宣传“以孝治镇,以孝治村”的理念。大封、大虹桥、小董乡相继开展孝亲敬老模范、“十大孝子”、“容光孝慈杯”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孝亲敬老氛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兴办“孝亲敬老慈善饺子大餐”活动。以村级慈善幸福院为平台,通过村两委组织,成功人士定期承办,义工团队全程参与的方式,为全村老年人做饺子大餐,以活动造声势、造影响,传承孝道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截至目前,通过“孝亲敬老饺子大餐”活动这个载体,受益老人多达15000余人。
(3)开展“德孝讲堂”活动。定期组织宣讲团队巡回讲授“孝道”文化,并用“慈善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影响身边人,弘扬社会正气。三阳乡北樊村通过建立慈善幸福院,使该村断绝多年父子关系的爷俩重归于好,子孝父慈;大封镇大封村、老催庄还建设了孝道文化一条街等,营造了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
3.奉献文化大餐,提升慈善幸福院建设内涵
在解决农村老年人孤独寂寞和物质生活方面的难题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慈善幸福院建设内涵。
(1)开展文体场所建设。在幸福院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开放书画室、图书阅览室、老年大学等,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北郭乡依托村幸福院开设“夕阳红”老年大学,为老人进行义务培训。
(2)组织各类活动演出。组织各类戏曲、戏迷团队,定期到幸福院开展义演。大封镇“青风岭”民间艺术团、北郭乡“老怀邦”戏剧团深入幸福院巡回演出,谢旗营镇每月举办一次幸福院戏曲联欢会。
(3)订制精神文化“食谱”。通过开展“套餐式”的文化服务,设立精神文化生活“食谱”,时刻为老人提供电视、广播等收听收看条件,经常开展戏曲、电影等输送服务,定期开展主题讲座、文体比赛等活动,不失时机地让老年人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乐有所乐、学有所学、比有所比、为有所为。
(4)开展趣味活动比赛。入住老人把在幸福院的亲身感受编写成快板书、戏曲,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同时,在幸福院闲暇时自行组织门球、象棋、跳棋、手工剪纸等趣味比赛,开展慈善小菜园、养殖园以副补院等活动,丰富在院活动内容。
4.壮大义工组织,创新慈善幸福院服务模式
(1)部门义工组织。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尤其是省、市文明单位,相继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或义工服务队,定期到慈善幸福院,组织开展“慈善送服务下乡”“慈善情·健康行”“关爱空巢老人”等主题活动,开展义诊、理发、送戏下乡、文艺汇演、心理咨询、打扫卫生、帮厨帮活等为老服务。
(2)社会义工组织。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走进慈善幸福院,开展义务服务。如:“武陟群英会”、“武陟屌丝”摄制组、“TNT”美发沙龙、“大爱无疆、孝行天下”等志愿者社会义工团队,通过为老人洗脚、按摩、帮厨、发放爱心礼物等形式,传承孝道文化,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目前,全县共成立志愿者服务队20余支、义工团队120支,团队成员多达3万余人,年服务老人达10万余人次。
经验效果
“慈善工程”的实施,满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解决了农民群众最揪心的老人赡养问题,消除了农村干部最头疼的家庭矛盾根源,收到了一举多得的好效果。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河南电视台《新闻60分》栏目,分别以百元养老、众筹养老为题对武陟县慈善幸福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武陟县连续获得了第七、第八、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殊荣。
1.破解养老难题
农村慈善幸福院的建立,破解了农村养老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慈善+养老”的武陟模式,既解决了老年人孤独、寂寞和物质生活难题,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效提高了广大老年人幸福指数,解除了子女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
2.缓解家庭矛盾
农村慈善幸福院的建立,消除了矛盾诱因,化解了家庭矛盾,融洽了亲情关系,有效地构建了农村和谐家庭。同时,以老年人在村中的威望,协调处理村内的家庭纠纷、疑难和信访问题,实现了老有所为。
3.增强组织向心力
将养老事业作为民心工程,解决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群众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体现了村级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效,创新了农村干部管理农村事务、服务基层群众的新载体,树立了基层党组织新形象。
4.弘扬社会正能量
农村慈善幸福院的建立,把敬老、养老、助老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身边事教育、感化身边人,营造了一个“村风正、民风朴”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浓厚氛围,提升了敬老、尊老、孝老社会正能量。
5.深化慈善理念
依托村级慈善工作站,充分发挥慈善工作渠道多、参与人员广的优势,慈善幸福院为社会成功企业、爱心人士创造了一个献爱心平台,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慈善温暖,传承了慈善济困扶老的美德;同时,有效缓解了政府养老投入不足的压力,探索了一条继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后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