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日本
一 环境污染状况
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以“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此后,日本政府又进一步提高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以及出口中的比例,建立了独立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随着日本重化学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后,日本能源消耗量也呈现逐年大幅度增加趋势。随着工业生产以及能源消耗需求的增加,工厂排放的煤烟粉尘、废水等大幅增加,但是当时日本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设备投资中,对于工业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较少。当时的工业污染处理技术不发达,人们对工业污染造成的危害缺乏认识,导致工业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这一时期,日本爆发了不少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不仅给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笼罩了阴影,而且给广大民众、污染受害者也带来了许多苦难。据统计,到1982年3月底,仅熊本、新、鹿儿岛三县中被政府承认为水俣病受害者的人数就有1898人,死亡人数为605人。
1960年以前,煤炭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因此大量的SO2和粉尘被排向大气,日本各大工业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烟型大气污染。随着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能源,污染也随之变成以硫化物等污染物质为主的大规模大气污染,其中受害最早、程度最深的是日本四日市,发生了闻名世界的四日市哮喘事件(见专栏1-3)。70年代后,汽车数量的增加导致光化学污染问题在日本十分严重。
专栏1-3 四日市哮喘事件
四日市近海临河,交通方便,又是京滨工业区的大门,市内工业主体部分是盐滨地区和午起地区的联合企业。四日市的三大石油联合企业周围,又挤满了三菱油化等10多个大厂和100多个中小企业。于是四日市成为噪声震耳、臭水横流、乌烟瘴气的公害严重城市。
1956年,由于石油工业的含酚废水被排入伊势湾,附近水产发臭不能食用,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高硫重油)产生的废气,使整座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全市工厂粉尘、SO2年排放量达13万吨,SO2浓度超出标准5~6倍。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烟雾中飘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铝、锰、钴等重金属粉尘。市民长年累月地吸入这种被SO2及各种金属粉尘污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了损害,因此,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随着污染的日趋严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显著增加,这种情况引起各界广泛注意,人们开始探索致喘原因。据四日市医师会调查资料,患支气管哮喘的人数在污染严重的盐滨地区比非污染对照区高2~3倍。
后来,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四日市哮喘病蔓延全国。如千叶、川崎、横滨、名古屋、水岛、岩国、大分等几十个城市都有哮喘病在蔓延。据日本环境厅统计,到1972年为止,日本全国患四日市哮喘病的患者多达6376人。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有毒废水被排放到江河湖海,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形成了波及范围较广的水质污染公害事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1952~1956年发生的日本水俣病事件(见专栏1-4)。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实现现代化经营,成为从事铅、锌矿的开采、精炼及硫酸生产的大型矿山企业。然而在采矿过程及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含有镉(Cd)等重金属的废水却长期直接被排入周围的环境中,在当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镉通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渐导致软骨症,这也是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见专栏1-5)。
专栏1-4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周围的村庄还居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丰富的渔产使小镇格外兴旺。
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C2H5Cl),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
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精神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作“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工业废水造成的公害病。
专栏1-5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将在采矿过程及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直接被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在当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镉通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渐导致软骨症,在妇女妊娠、哺乳、内分泌不协调、营养性钙不足等诱发原因存在的情况下,妇女得上一种浑身剧烈疼痛的病,叫痛痛病,也叫骨痛病,重者全身多处骨折,在痛苦中死亡。
河流被镉污染,河水变成了“镉水”;用“镉水”灌溉稻田,镉又污染了土壤,水稻生长在被镉污染的土壤里,于是就产出了“镉米”。居民喝着“镉水”,吃着“镉米”,当体内镉含量蓄积到一定程度后便引起了镉中毒。
1946~1960年,日本医学界从事综合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分析化学的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骨痛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中毒。
从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区被确诊患此病的人数为258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二 改善状况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
1.SO2排放控制成效
1965年前,日本SO2污染十分严重,1965~1985年大幅改善(见图1-8)。日本的SO2年均值由1968年的0.05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0.003万吨左右,SO2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在1967年达到峰值后,1986年之后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一般局和自排局的SO2的环境标准的达标率也逐渐达到100%。
图1-8 日本SO2和NOx排放量
资料来源:日本环境省:http://www.env.go.jp/doc/toukei/inde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6月26日。
2.NOx排放控制成效
1970年之后,日本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有了大幅度降低,到70年代下降了50%左右(见图1-8)。一般局和自排局的环境标准的达标率也有了提高,一般局的达标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2004达到100%;自排局的达标率有了大幅上升,NOx排放量在1971年达到峰值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几年NOx排放量也相对较为稳定,说明日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二)水体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
1970年之后,日本的水质也有了显著的改善(见图1-9)。BOD(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环境标准的达标率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水质达标率在1975年后有了显著的提高,整体水质的达标率由1975年的59.6%增加到2007年的85.8%,河川、湖沼和海域的水质达标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见表1-1)。
图1-9 日本BOD/COD环境标准的达标率
资料来源:日本环境局:http: //www.env.go.jp/doc/toukei/inde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6月26日。
表1-1 水质达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