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产业国家竞争力研究分析
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国家竞争力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国家竞争力评价、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国家竞争力研究等方面。
一 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
王伶俐(2011)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提出修正的钻石模型,从政府、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国内环境、国际环境和机会这8个方面来研究产业的竞争力,其中政府被认为在像中国、印度这种发展中国家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及支持产业均以政府为核心,而机遇无处不在,构成新的钻石模型。
杨玲丽(2008)简述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分析范式——钻石模型,回顾了学者们对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及拓展,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
艾民等(2010)以世界服务外包产业迅猛发展为背景,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体系,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行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4个基本因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附加因素,细分西安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姜宏(2010)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在系统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优势理论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十要素“双钻石模型”,并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探索了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刘林青(2006)认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家和企业都是全球竞争市场上的行动者,它们已成为提升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时需要同时关注的力量。文章从产业治理与市场治理的交互出发,构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产业的二维治理模型,并由此提出5种典型的主导治理模式,分别是自由市场、公共治理、产业治理、共同治理和网络治理。不同的主导治理模式体现了国家和企业在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而形成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影响。
二 国家竞争力评价
胡列曲(2002)认为,一国的政府、要素禀赋、制度和宏观经济等外部环境能对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竞争力理论应寻求企业、产业和政府三者的联动机制,并使这种联动机制能经受住国际化的考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创造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来。
周星等(2000)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等于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综合分析模型,从产业素质、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产业国际化4个方面建立了一套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朱福林(2015)从宏观层面建立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指标,探讨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宏观竞争力走势状况,为此,将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模型确立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业增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状况及外向型经济。
赵枫(2011)提出,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的一级指标由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和环境支撑力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王丽萍(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一直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述评,并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和原则。
商春荣等(2005)概述了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种类与特点,并对各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简要的评论与分析。同时,对现有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标杆测定法、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IMD和WEF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只有IMD和WEF以竞争的决定因素所进行的综合评价体系比较成熟。
朱小娟(2004)归纳总结了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五种基本方法。从分析竞争的结果出发,可以采用指标综合评价法、竞争结果评价法(显示性指标法);从分析决定和影响竞争力的原因着手,可以采用影响因素剖析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和标杆法。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报告指出,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也是最成功的服务外包接包国,相对于印度,我国在服务外包上具有劳动成本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同时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低、高端服务外包人才严重缺乏、融资渠道匮乏、市场竞争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劣势。在对国家竞争力的对比分析方面,课题组(2007)根据科尔尼公司分析,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产业环境竞争力方面,中国仅次于印度,位列第二。主要优势在于成本低和充足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但是在信息技术、管理培训包括其信息技术及联络中心运营的国际认证,语言能力、知识产权重视度、国家总体风险以及在业务流程外包方面的直接经验等方面落后于印度,尤其在知识产权侵犯以及官僚作风方面得分较低,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急需进一步加强。
华迎(2012)认为,与国际上主要服务外包国家相比,我国优势有:(1)具有大规模、高质量的基础设施;(2)具有大量高科技人才和成本优势;(3)大规模的制造业基础与需求市场;(4)政府的支持。我国存在的劣势及制约因素有:(1)服务业基础较差;(2)缺乏高素质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3)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关键客户资源等方面与服务外包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三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国家竞争力研究
王旭超等(2012)从18个省域IT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角度提出,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条件和地区外向度3个一级评价指标。并选取了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第三产业比重、货物周转量、地区对外开放度、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个数、每百万人专利授权数、服务外包企业数量、服务外包从业人数、IT离岸外包合同金额、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百万人大学生数和出口额13个二级指标。
张颖等(2013)认为,地区服务外包竞争力与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因素、成本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税收成本等)、政府政策因素、人力资本(IT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因素。从服务外包承接城市的角度,构建评价长三角地区10个典型城市吸引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的18个经济指标,包括全市总人口、高等院校数量、应届毕业生人数、互联网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全市专利授权数、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数量、服务外包企业数量、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量、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
朱福林等(2015)提出,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模型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服务业增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状况和外向型经济5个方面,共15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