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著名城市
波兰有许多著名城市,其中最美丽的有三个,分别是华沙、克拉科夫和格但斯克。
1.华沙(Warszawa)
华沙位于北纬52°14′、东经21°1′,是波兰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沙面积为517.24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17%,人口171.5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华沙是波兰最大的城市,也是欧盟第9大城市。
华沙位于波兰的“心脏”——马佐夫舍平原中部,维斯瓦河由南向北纵贯市区,平均海拔100米,气候温和,冬季平均气温-3.0℃,夏季平均气温19.3℃,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毫米,是波兰的鱼米之乡。华沙被称为“绿色之都”,市内绿草成片,绿树成行,有公园82座,绿地面积近130平方公里。华沙居民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5.8平方米。
华沙历史悠久。大约1400年前,就有人在华沙定居。但在公元13世纪之前,华沙只是维斯瓦河边散落的一些小渔村。1280年,马佐夫舍公国统治者开始在此修建城堡以控制维斯瓦河渡口,这是现代华沙城开始发展的标志。1413年,华沙成为马佐夫舍公国首都。15世纪,波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繁荣,王公贵族开始在华沙修建自己的住宅。随着城市功能的迅速完善,华沙的政治地位也显得越发重要。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za)将王宫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华沙始为波兰首都,成为波兰的政治中心。1655~1658年,华沙三次被瑞典、勃兰登堡和特兰西瓦尼亚军队围攻和劫掠,且三度重建;在后来的“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期间又屡遭欧洲强国入侵,依然得以重建。至19世纪末,华沙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约有居民62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沙整个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破坏。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全市居民被驱逐,85%的建筑被炸毁。战后,华沙开始恢复城市功能。到1966年,所有旧城的历史建筑、街道和教堂等都依照原样重建,华沙不仅恢复了传统风貌,而且城市规模得以扩大。历经磨难而不灭,华沙也因此获得了“凤凰城”的称号。
维斯瓦河将华沙分为东西两大区域,西岸集中了历史古迹,其中的旧城(Stare Miasto)为旅游胜地,东岸为新城区。在西岸,环绕旧城的红砖城墙分为两层,包括13世纪修建的内墙和14世纪修建的外墙,塔楼、碉堡高耸。旧城集中了各种历史纪念物,如宏伟壮观的古城堡——皇家城堡(Zamek Królewski),这座红色尖顶建筑有“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之称,既是波兰国家历史的象征,又是波兰民族兴衰史的见证。城堡最古老的部分是15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哥特式城堡“大庭院”,曾用作马佐夫舍王公的府邸。城堡画廊里最著名的艺术品是波兰著名画家扬·马泰伊科(Jan Matejko)描绘的波兰历史油画。城堡西侧是城堡广场,广场南端立有一根22米高的科林斯式圆柱。花岗石雕成的圆柱顶端是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的青铜铸像,故称“齐格蒙特圆柱”(Kolumna Zygmunta)。这根圆柱是华沙最古老的纪念碑式建筑,也是华沙的象征之一。旧城其他的著名建筑有克拉辛斯基宫(Pałac Krasińskich)、瓦津基宫(Pałac Łazienkowski)、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Archikatedra św. Jana)、加尔默罗教堂(KościółKarmelitów)、圣卡齐米日教堂(Kościół św. Kazimierza)等,其中圣约翰教堂的建造时间最早,为14世纪,较晚的圣十字教堂则在18世纪中叶才完成。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圣约翰教堂是华沙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克拉辛斯基宫被称作华沙最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瓦津基宫则是波兰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市场广场(Rynek Starego Miasta)中央的青铜美人鱼雕像,既是华沙城徽,也是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
华沙的著名景点还有很多。宪法广场(Plac Konstytucji)是六条大街的交汇点,也是华沙最繁华的地方。文化科学宫(Pałac Kultury i Nauki)是波兰最高建筑物,高达237米。宪法广场和文化科学宫均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投资修建的,设计风格带有浓郁的苏联特色,是华沙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时期遗物。在绿树成荫的耶路撒冷大道旁有华沙最大的两座博物馆——波兰国家博物馆(Muzeum Narodowe)和波兰军事博物馆(Muzeum Wojska Polskiego)。著名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的故居和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Marie Curie)的出生地——佛里塔大街(ulica Freta)寓所,也均已成为博物馆。
维斯瓦河东岸是新城,包括著名的布拉加区等。较旧城而言,新城建有更多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和摩天大厦,商店、餐厅、旅馆比比皆是。这里还曾经屹立着为庆祝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十周年而修建的十周年体育场(Stadion Dziesięciolecia)。20世纪50~70年代,十周年体育场成功举办了众多国际体育赛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体育场因无钱修缮而逐渐荒废。1989年,体育场被改造成当时欧洲最大的露天市场之一,名为“欧洲集市”(Jarmark Europa)。2001年,该集市的年交易量达到120亿兹罗提。但集市内也存在大量的黑市交易,包括走私的烟酒、武器和盗版音像制品等。如今,它已被可容纳超过5.8万名观众的新国家体育场(Stadion Narodowy)取代。
华沙市内的历史人物雕像众多。瓦津基公园中伫立着由波兰雕塑家瓦茨瓦夫·希马诺夫斯基(Wacław Szymanowski)创作的巨大的肖邦铜像。波德瓦莱(Podwale)街上的1794年华沙起义领袖扬·基林斯基(Jan Kiliński)铸像和总统府前的民族英雄约瑟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亲王铸像,或战刀高举,或策马扬鞭,英姿勃勃。
市内还有华沙大剧院(Teatr Wielki w Warszawie)、华沙国家爱乐乐团音乐厅(Sali koncertowej Filharmonii Narodowej w Warszawie)等众多音乐厅和影剧院。
华沙有66所高等学府,在校生总人数达28万。其中,华沙大学(Uniwersytet Warszawski)、华沙理工大学(Politechnika Warszawska)、华沙医科大学(Warszawski Uniwersytet Medyczny)、弗里德里克·肖邦音乐大学(Uniwersytet Muzyczny Fryderyka Chopina)、华沙生命科学大学(Szkoła Główna Gospodarstwa Wiejskiego)和华沙经济学院(Szkoła Główna Handlowa w Warszawie)等闻名于世。华沙大学为波兰最大的高等学府,拥有藏书超过200万卷的图书馆和一座天文台。
华沙的主要工业有钢铁、冶金、汽车、电子、制药、化学、纺织、印刷和食品等。2010年,华沙全市GDP约为1900亿兹罗提,人均GDP达110555兹罗提(约合36660美元),为波兰平均水平的3倍。2012年,华沙GDP约2110亿,人均123284兹罗提,增长5.5%;2013年,GDP约2182亿兹罗提,增长3.5%,人均127006兹罗提;2014年,GDP约2264亿兹罗提,增长3.7%,人均130908兹罗提,总额占全波兰GDP的13.2%,人均依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华沙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是波兰和欧洲公路交通网的枢纽之一。由于公路运输繁忙,华沙也是交通拥堵多发的城市,华沙市正在建设多条环城快速路,以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华沙地铁(Metro Warszawskie)于1995年开通,南北线长22.7公里,东西线长6.1公里。
华沙也是波兰重要的航空港,国际机场有华沙肖邦机场(Lotnisko Chopina w Warszawie)和2012年建成的华沙-莫德林马佐夫舍机场(Port lotniczy Warszawa-Modlin)。
2.克拉科夫(Kraków)
克拉科夫位于北纬50°3′、东经19°56′,面积327平方公里,人口75万。克拉科夫是波兰第二大城市,亦是波兰旧都。克拉科夫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闻名,每年吸引外国游客达200多万人,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首都华沙,为波兰第一大旅游城市。
克拉科夫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维斯瓦河上游,塔特拉山脉北麓,平均海拔219米,距华沙约300公里。克拉科夫四季气温变化与华沙相差不大,但年降水量稍多,可达630毫米。
克拉科夫的历史比华沙更加悠久,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末,克拉科夫已成为东欧的贸易中心之一。1038年,克拉科夫成为波兰首都。1320年,克拉科夫成为国王的加冕地。1335年,卡齐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扩大城市范围,建立卡齐米日区。15~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席卷克拉科夫,为后世留下大批建筑和艺术珍品。1596年,齐格蒙特三世将首都迁往华沙后,克拉科夫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18世纪末,波兰被瓜分,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以克拉科夫为中心爆发了多次起义,如著名的1794年“柯希丘什科起义”等。1918年以前,克拉科夫一直隶属奥地利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拉科夫被并入德国版图的“总督辖区”,大批居民被驱逐,街道被改名,并有大量德国居民迁入,一时间,克拉科夫几乎被改造成了一个“德国城市”。
尽管克拉科夫也遭受了德国的入侵,但与华沙相比,战火的破坏要小得多,市内的文物古迹得以幸存。如今,古旧的教堂、狭窄的小巷、鹅卵石甬路、有数百年历史的店铺,呈现几同14、15世纪鼎盛时期的景观,洋溢着克拉科夫特有的、浓厚的中世纪风韵。在古老的城墙边,在沧桑的树林里,漫步徜徉,时空恍如静止。
位于旧城中心的中央集市广场(Rynek Główny)最为热闹。广场建于13世纪,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市广场。广场两侧是市政厅钟楼(Wieża ratuszowa)和圣霍耶华教堂(Kościół św. Wojciecha)。广场上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正中央的纺织会馆(Sukiennice)。纺织会馆为典型中世纪长廊型市集,始建于1300年,原是哥特式建筑,1555年遭受大火后改建成文艺复兴风格。走进纺织会馆,可以看到中世纪的拱顶、徽章、壁画、吊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会馆下层为集市,内有数十个摊位,以出售地道手工艺品闻名,如皮革、木刻、水晶饰物和独具特色的民族纺织品等。会馆上层为艺术博物馆,展出大量波兰绘画和雕塑精品。
广场一角的圣玛利亚教堂(Kościół Mariacki)也是著名的景点之一。这座哥特式双塔教堂始建于1222年,后被蒙古军队拆毁,于1300年重建。随后数世纪,教堂接受了多位不同流派设计师的修缮和改造。教堂各部分的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两座塔楼的高度和造型完全不同。据传说,当年两兄弟各建一座塔,看谁能将塔建得更高,而兄长为了赢得比赛,竟将弟弟杀死。依照克拉科夫的传统,每当整点,教堂塔楼上都会有号手吹奏乐曲《圣玛利亚的黎明》,以纪念一位英勇的士兵。传说蒙古军队进攻克拉科夫时,有一名哨兵在教堂上吹号向全城示警,吹至一半,不幸中箭身亡。所以后世在演奏时也会在曲中戛然而止。教堂内有波兰国宝、世界最大的哥特式祭坛——圣玛利亚祭坛。祭坛高13米,宽11米,上有彩色木雕12幅,描绘了耶稣与圣母的生平故事,精美绝伦。
向广场南面的瓦维尔山上望去,可以看到波兰现存最古老的宫殿建筑群——瓦维尔城堡(Zamek Królewski na Wawelu)。早在公元8~9世纪,维斯瓦部落就已在此建立了要塞。波兰历代国王都在城堡的瓦维尔总主教座堂(Katedra Wawelska)内加冕,就连迁都至华沙之后,国王加冕仪式仍在这里举行。教堂下藏有地窖,埋葬着波兰历代君主、王室成员、圣徒和国家英雄等。除了教堂之外,城堡内还有藏宝库、兵器库、博物馆等多座古建筑。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英雄屠龙的传说。一千多年前,瓦维尔山脚下的洞穴里居住着一条喷火恶龙。恶龙经常袭击附近的村庄,吞吃牲畜,杀死村民,国王的军队也拿它没有办法。于是国王昭告天下,谁能杀死恶龙,就把公主嫁给他。有一个勇敢机智的皮匠挺身而出,他将硫黄填入羊的肚子,并引诱恶龙吞食。恶龙吃下硫黄,口渴难忍,便饮维斯瓦河河水解渴,谁知河水与硫黄混合发生爆炸,恶龙被炸死了。克拉科夫的百姓得到了解救,皮匠也迎娶了公主。为纪念这个传说,克拉科夫人在龙洞口立起了一座瓦维尔龙雕像。恶龙口喷烈火,面目狰狞。
城堡下,维斯瓦河静静流淌,景致迷人。
克拉科夫有24所高等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雅盖隆大学(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雅盖隆大学建于1364年,是波兰最古老的大学,著名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曾在此就读。雅盖隆大学图书馆拥有660多万卷藏书。
3.格但斯克(Gdańsk)
格但斯克位于北纬54°22′、东经18°38′,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格但斯克是滨海省的首府,现为波兰第六大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2007年3月,格但斯克与格丁尼亚和索波特两市签约,正式建成庞大的港口城市联合体三联市(Trójmiasto)。三联市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人口逾75万。
格但斯克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维斯瓦河三角洲,水道纵横,地势低洼。格但斯克气候温和湿润,少有极端天气。
格但斯克是斯拉夫人最早的定居地之一,最早称“格但奈兹”(Gyddanyzc),另有德语名“但泽”(Danzig)。公元8~9世纪,这里是手工业者和渔民的聚集区。10世纪末,梅什科一世在此建立城镇。997年,布拉格主教圣霍耶华(Święty Wojciech,又称“圣亚德伯”)曾到此传播基督教。11世纪末,波兰丧失了对格但斯克的控制,格但斯克成为波莫瑞公国首都。从13世纪起,格但斯克同荷兰、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有了广泛的贸易联系,并吸引了许多日耳曼商人来此经商。1308年,条顿骑士团驱逐了勃兰登堡军队,占领格但斯克,随后镇压市民起义,进行了大屠杀,基本摧毁了城市,格但斯克衰落。1454年,格但斯克重归波兰管辖。16~18世纪是格但斯克发展的黄金时期,海运兴旺,商业繁荣,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海港城市之一。通过格但斯克,来自华沙和波兰内陆地区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和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格但斯克被并入普鲁士王国,波兰人口的比例大幅下降,最终沦为少数族裔,经济发展也大大落后于邻近的埃尔布隆格(Elbląg)。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格但斯克及周边地区脱离德国,成为格但斯克自由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但斯克自由区被德国吞并,大批波兰人、卡舒比人和犹太人遭到逮捕和屠杀。1945年3月,苏联红军攻入格但斯克,炮火摧毁了55%的基础设施和80%的古建筑。二战结束后,德裔居民遭到驱逐,逃亡在外的波兰人返回格但斯克。出于对日耳曼人侵略行为的痛恨,波兰人以普鲁士统治之前的格但斯克,即18世纪以前的格但斯克为蓝本重建城市。至20世纪60年代,格但斯克的主要历史古迹得以恢复原貌。
格但斯克是波兰中世纪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古建筑众多。虽然今天的古建筑多为二战后重建,但依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格但斯克城内最著名的景点是长街(Ulica Długa)。长街西起金门(Złota Brama),经过长广场(Długi Targ),东至维斯瓦河畔的绿门(Zielona Brama)。其中金门和绿门为典型的荷兰风格主义建筑。长广场建于13世纪,两旁的豪宅象征着当年波兰贵族家庭的富有和权势;建于16世纪的市政厅高耸挺拔;17世纪雕塑家亚伯拉罕·冯·丹·布洛克(Abraham van den Blocke)的杰作——海神喷泉(Fontanna Neptuna)美幻绝伦。长广场中央曾是中世纪的刑场,罪犯、女巫和异教徒均在此伏法,两侧的酷刑房(Katownia)和监狱塔(Wieża więzienna)见证了格但斯克那些血腥的历史。
距长街不远,圣玛利亚教堂(Bazylika Mariacka)巍然屹立。教堂始建于1379年,高105.5米,宽66米,内能容纳2.5万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砖砌教堂。规模仅次于圣玛利亚教堂的是圣凯瑟琳教堂(Kościół św. Katarzyny),该教堂建于1227年,是格但斯克最古老的教堂。波兰天文学家扬·赫维留(Jan Heweliusz)埋葬于此。
格但斯克的高等学府有格但斯克大学(Uniwersytet Gdański)、格但斯克工业大学(Politechnika Gdańska)和格但斯克医科大学(Gdański Uniwersytet Medyczny)等。
格但斯克是波兰北方的琥珀加工中心,同时也是波兰重要的造船、石油化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工业区。
格但斯克是波兰第二大政治中心,曾多次爆发工人运动。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在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Stocznia Gdańska im. Lenina)成立,该厂遂闻名世界,成为工人运动的圣地。
格但斯克的海洋旅游业也十分发达。夏季,索波特的白色海滩和格丁尼亚的豪华游轮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
二 世界遗产
截至2013年,波兰已有14个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13处,自然遗产1处。
1.克拉科夫旧城(Stare Miasto w Krakowie)
克拉科夫在1038~1596年为波兰首都。500余年里,克拉科夫见证了波兰王国的鼎盛时期,旧城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
克拉科夫旧城分为中心广场、瓦维尔城堡、卡齐米日区和斯特拉多姆区四部分。遵照波兰公爵波列斯瓦夫五世(Bolesław V Wstydliwy, 1243~1279年在位)的命令,旧城区街道的布局呈直角整齐排列,所有建筑均面向瓦维尔城堡,使君主可以从瓦维尔山上俯视全城。
卡齐米日区是昔日的犹太人聚集区,该区活跃的商业活动曾大大促进了克拉科夫的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齐米日区的6.4万名犹太居民被全部驱赶至奥斯维辛集中营,仅有约6000人在战后返回。
1978年,克拉科夫旧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维利奇卡与博赫尼亚皇家盐矿(Królewskie Kopalnie Soli w Wieliczce i Bochni)
维利奇卡盐矿位于克拉科夫东南的维利奇卡市。该盐矿建于13世纪,生产精盐近800年,是世界最古老的盐矿之一。矿井总长达287公里,最深处为327米,内有地下湖。如今盐矿已开辟出一条长约3.5公里的观光线路供游人参观。除了掘盐、运盐的设备外,矿内还有大量宗教主题的盐雕和壁雕,甚至还有一座在岩层中雕琢出来的教堂——圣金加教堂(Kaplicaśw. Kingi)。传说匈牙利公主金加(Święta Kinga)与波列斯瓦夫五世订婚后,得知波兰缺盐,便要求其父贝拉四世带她去到一个盐矿。金加将她的订婚戒指丢入矿井,其父不解其意。嫁到克拉科夫后,金加指点当地矿工在维利奇卡挖掘,结果挖出一块岩盐,其中竟藏着那枚订婚戒指,堪为奇迹。为了纪念金加的功绩,盐矿工人为她建造了教堂,并将她视作盐矿的主保圣人。
从维利奇卡盐矿向东约30公里便是博赫尼亚盐矿。博赫尼亚盐矿建于1248年,规模稍小,矿井总长4.5公里,最深处为468米。博赫尼亚盐矿也已向游人开放,并有部分矿洞被改造成地下疗养院。
两座盐矿一直由维利奇卡皇家盐业城堡经营,城堡内有克拉科夫盐业博物馆(Muzeum Żup Krakowskich Wieliczka)。
1978年,两矿一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3.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Birkenau)
奥斯维辛集中营,全称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位于克拉科夫西南约60公里的小镇奥斯维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建立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从1940年4月27日开始建造,起初为关押波兰政治犯和苏联战俘的战俘营。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要由奥斯维辛(一号营区)、比克瑙(二号营区)、莫诺维茨(三号营区)和45个小型营地构成。
1942年1月20日,纳粹德国通过“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开始利用集中营实行有系统的种族大屠杀。1942~1944年,约有120万人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其中九成是犹太人,亦有大批波兰人、罗姆人和辛提人等遇难。集中营内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除了被枪杀和死于臭名昭著的毒气室外,囚犯多死于饥饿、强制劳动、传染病、自杀和人体实验等。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奥斯维辛,纳粹德国的暴行被揭露。1947年,波兰议会通过法律,决定在集中营原址建立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Państwowe Muzeum Auschwitz-Birkenau w Oświęcimiu),作为纳粹大屠杀、种族主义和野蛮罪行的见证,作为这段人类手足相残的不幸历史的永久记录。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Białowieski Park Narodowy)
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位于波兰东北部,比亚韦斯托克(Białystok)东南,与白俄罗斯相邻,占地105平方公里。国家公园内保存着欧洲最后一片温带原始森林——比亚沃维耶扎森林。
中世纪时,比亚沃维耶扎森林是波兰皇家猎场,19世纪被沙俄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苏联军队先后占领森林,摧毁了大片林木,野生动物数量锐减。二战后,森林被分割划入波兰和苏联(现为白俄罗斯)版图,苏联部分的森林面积约为1771平方公里。
1947年,波兰在此建立国家公园,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如今,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哺乳动物59种,鸟类250余种,两栖动物13种,爬行动物7种,以及无脊椎动物1.2万余种。公园的标志性珍稀动物是欧洲野牛,数量近千头。其他常见动物还有灰狼、猞猁、水獭、河狸、野猪、狍、马鹿、驼鹿、柯尼克马等。
1979年,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5.华沙旧城(Stare Miasto w Warszawie)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城遭到德国军队的全面破坏,旧城的损失尤其严重,众多历史遗迹荡然无存。1945~1966年,华沙市开展了长达20年的城市重建计划,最终完全修复了在二战中被毁坏的建筑和古迹,堪称20世纪建筑史的奇迹。
华沙旧城始建于13世纪,其中心是市场广场。直到18世纪末,市场广场都是华沙最热闹和繁华的商业中心,从传统集市到重大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市场广场及周边区域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恢复难度很大。在华沙市民的努力下,该区域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重新规划和设计,终于恢复了原本的风貌。广场周边的教堂、城墙、碉楼和宫殿,都是不可不看的景点。
从哥特到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再到新古典主义,华沙旧城几乎集合了古代至近代欧洲的全部建筑风格,一砖一瓦都是古老而独特的。
1980年,华沙旧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6.扎莫希奇古城(Osiedle Stare Miasto w Zamościu)
扎莫希奇古城位于波兰东南部的扎莫希奇市,在卢布林省境内,曾是连接波兰黑海地区领土与西欧地区领土的商贸中心和战略要地。
16世纪末,波兰贵族扬·扎莫厄斯基(Jan Zamoyski)建立了扎莫希奇古城。古城以意大利的“理想城市”理论为基础修建,由来自意大利帕多瓦的杰出建筑师波南多·莫兰多(Bernardo Morando)主持设计。扎莫希奇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为贵族居住区,东为平民区,内设有三座广场。为了吸引移民,扎莫厄斯基采取了民族和宗教包容政策,接纳了包括罗塞尼亚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少数民族来此经商和定居。17世纪,为了抵御外来军事威胁,古城加固了外墙,并仿照法国沃邦要塞,修建了防御工事。最终扎莫希奇成为了一座集商贸、居住和军事堡垒功能于一身的文艺复兴风格城市。
由于扎莫希奇市的现代化建设并未影响古城,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最初的风貌,城中有大量意大利与中欧风格结合的建筑物,是16世纪晚期中欧城镇的完美范例。
1992年,扎莫希奇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7.马尔堡城堡(Zamek w Malborku)
马尔堡城堡位于波兰北部马尔堡市,维斯瓦河支流诺加特河(Nogat)畔,占地21公顷,是世界最大的城堡之一,也是欧洲最坚固的城堡之一。
马尔堡城堡由条顿骑士团始建于13世纪末,主要作用是加强对普鲁士的军事控制。伴随着骑士团规模的壮大,城堡曾多次扩建。在14~15世纪,马尔堡城堡一直是条顿骑士团的总部所在地,曾容纳多达3000名骑士在此驻扎。条顿骑士团衰落后,城堡几次易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划归波兰。
马尔堡城堡是中世纪哥特式城防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接近军事修道院,与西欧和近东地区的王室城堡有显著区别。城堡内建有多层复合城墙、金属城门、密集的塔楼和壕沟。主城堡分为三座小城堡,皆可独立作战,防御体系可谓固若金汤。除城防建筑外,城堡中还收藏有大量中世纪文物和艺术品。
马尔堡城堡在二战中被严重损毁,经过数十年的修缮,已基本恢复了旧貌。如今,马尔堡市是波兰西北部的铁路和公路枢纽,地方产业以乳制品加工业为主。
1997年,马尔堡城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8.托伦中世纪城区(Zespół staromiejski Torunia)
托伦位于波兰中北部,库亚维-滨海省境内,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
13世纪初,条顿骑士团进驻托伦,于城镇的东南面修筑了托伦城堡,作为军事基地。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在随后的百余年里,托伦迅速发展成为联系波罗的海和东欧众多城市,如普斯科夫(Pskov)、诺夫哥罗德(Novgorod)、弗拉基米尔(Vladimir)等的贸易枢纽,在汉萨同盟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1264年,托伦开始向东建设新城区,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
17世纪,在瑞典入侵和国内经济衰落的双重打击下,托伦的繁荣时期宣告结束。18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托伦一直在普鲁士和德国的控制之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托伦再次被德国占领。1945年,托伦回归波兰。
今天的托伦依然保留了14~15世纪的街道格局和大量古建筑,是该时期波兰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城内重要的古建筑和遗迹有位于西部老城区的中心市场、市政厅、城墙,东部新城区的多座哥特式教堂和东南部的托伦城堡。
1997年,托伦中世纪城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9.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Kalwaria Zebrzydowska)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是波兰南部小城,总人口不足5000人,受小波兰省管辖。
1602年,克拉科夫总督米科瓦伊·泽布日多夫斯基(Mikołaj Zebrzydowski)下令在扎尔山(Żar)上修建一座耶稣受难教堂(Kalwaria)和一座小型修道院。后在波兰方济各会僧侣的劝说下,泽布日多夫斯基扩大了宗教建筑群的规模,增建了多座教堂和圣所,并凭借本地与耶路撒冷相似的地形地貌,还原了耶稣受难之路,形成一座完整的朝圣公园,并很快成为闻名欧洲的朝圣地。除拥有众多宗教建筑外,朝圣公园还经常举行独特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表演,吸引了无数波兰贵族名流以及周边国家的信徒来此巡礼。
1617年,为更好地接待日渐增加的朝圣者,波兰政府决定在此设立一座新的市镇,名为泽布日多夫(Zebrzydów)。1640年又更名为新泽布日多夫(Nowy Zebrzydów)。
18世纪后期,新泽布日多夫被奥地利占领,被更名为卡尔瓦里亚(Kalwaria)。1890年,城市名称改为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在奥地利统治期间,朝圣公园的教堂建设和宗教仪式均受到限制,宗教地位逐渐下降。1896年,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被奥地利当局剥夺了自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回归波兰。1934年,波兰政府恢复其城镇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的经济复苏,当地的家具制造、木雕、制鞋业兴旺。随着朝圣者和外国游客数量的回升,朝圣公园昔日的盛景也得以再现。
1999年,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0.亚沃尔和希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Kościoły Pokoju w Świdnicy i Jaworze)
1648年,残酷的“三十年战争”以哈布斯堡皇室的失败告终。根据随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从此打破了“统治者的信仰即国家的信仰”这一原则。
165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批准新教徒在西里西亚的格沃古夫(Głogów)、亚沃尔(Jawor)和希维得尼加(Świdnica)三地建造三座新教教堂,但附加条件是,不准使用砖石,不准建造尖顶和钟楼,且必须在一年内建造完成。尽管条件严苛,三座木质教堂依然拔地而起,新教徒们为纪念《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其命名为和平教堂。除格沃古夫的和平教堂不幸于1758年毁于火灾,亚沃尔和希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一直保存至今,是17~18世纪欧洲政治和宗教变革的见证者。
和平教堂的建筑风格及装潢不像以往天主教教堂那般富丽和华贵,以彰显宗教优越感和对异教徒的胜利,而是更多地表达了少数派信徒争取信仰自由和寻求宗教庇护的强烈愿望。
和平教堂放弃了浮华的装饰,转而追求最大程度的坚固和耐用,其使用的木料数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均达到了木骨架结构建筑的巅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仍是欧洲最大的木结构宗教建筑。
2001年,亚沃尔和希维得尼加的两座和平教堂一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11.南部小波兰的木制教堂(Drewniane kościoły południowej Małopolski)
南部小波兰的木制教堂是对分布在中世纪小波兰地区南部(今天的小波兰省和喀尔巴阡山省部分地区)的众多木质天主教教堂的统称。这些教堂多为地主权贵投资兴建,用以彰显其地位和身份。其中最古老的木质教堂是位于哈丘夫(Haczów)的圣母升天和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KościółWniebowzięcia Najświętszej Maryi Panny i św. Michała Archanioła)。该教堂建于14世纪末,是一座采用水平建造工艺的哥特式教堂。随着时代变迁,木质教堂的制造工艺也随之变化,出现了更复杂的塔楼和拱廊。至18世纪,设计师开始突破传统的建筑风格,尝试将砖石结构建筑中的巴洛克、洛可可元素注入木质教堂。19世纪,许多木质教堂开始采用新古典主义和新哥特风格。
与波兰北部的砖石结构教堂不同,木制教堂更多地散落在小波兰广袤的乡村地区,与当地的自然景色和风土民情融为一体。木制教堂不仅记录了波兰南部传统木质宗教建筑的发展史,也记录了该地区居民自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生活。
2003年,6座历史与艺术价值最为突出的木制教堂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比纳罗瓦(Binarowa)的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Kościółśw. Michała Archanioła)、布利兹内(Blizne)的众圣徒教堂(KościółWszystkich Świętych)、登布诺(Dębno)的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Kościółśw. Michała Archanioła)、哈丘夫的圣母升天和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利普尼查-穆罗瓦纳(Lipnica Murowana)的圣雷欧纳德教堂(Kościół św. Leonarda)和森科瓦(Sękowa)的圣斐理伯和圣雅各布教堂(Kościół św. Filipa i św. Jakuba)。
12.穆斯考公园(Park Mużakowski)
穆斯考公园是一座位于波兰与德国边境线上的英式花园,界河尼斯河(Nysa Łużycka)贯穿其中。
公园由日耳曼贵族赫尔曼·路德维希·海因里希·冯·普克勒-穆斯考(Hermann Ludwig Heinrich von Pückler-Muskau)斥资建造,自1815年开始建设,至1844年完工,工期近三十年。
公园主体为河流、湖泊、丘陵和森林等自然景观,配以道路、桥梁、别墅和城堡等人造景观,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与当时传统的英式园艺设计理念不同,普克勒-穆斯考并未在园内引种异国植物,而是大量种植本地植物,这样既避免了外来植物对公园整体风格的破坏,也避免了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随着绿化规模的不断扩展,公园一直延伸到了附近的巴特穆斯考市(Bad Muskau),进而将周边地区都纳入了公园的景观。最终,公园的核心区面积达到348公顷,加上1205公顷的缓冲区,总面积为1553公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公园内的城堡和桥梁均被摧毁。战后,公园被一分为二,分别归入波兰和德国版图。1989年后,波德两国政府开始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上展开合作。2007年,波兰加入申根协定后,波德两国公民可不受限制地游览整个公园。
2004年,穆斯考公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3.弗罗茨瓦夫百年厅(Hala Stulecia)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又名百年纪念会堂,是弗罗茨瓦夫市(时称“布雷斯劳”, Breslau)为纪念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带领德意志民族反抗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统治100周年而建的,由德国建筑师马克斯·伯格(Max Berg)于1911~1913年主持设计。
百年厅高42米,直径65米,主体结构为中心对称的四叶草形,中心是开阔的圆形空间,可容纳6000多人,是当时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圆顶建筑。百年厅内部展厅高23米,穹顶完全由钢和玻璃材质构建。
1912年,建筑师汉斯·波埃尔齐格(Hans Poelzig)设计建造了百年厅的一系列附属建筑:百年厅西侧的仿中世纪风格的市集广场、四个穹顶的历史展览馆、办公楼和餐厅、北面的人造池塘和半圆形园艺回廊。
百年厅的主体建筑并未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保存较为完好。
百年厅集会议、展览、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是20世纪多用途建筑的开创性作品,对后世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欧洲近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6年,弗罗茨瓦夫百年厅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14.喀尔巴阡山区木质教堂(Drewniane cerkwie regionu karpackiego w Polsce i na Ukrainie)
16~19世纪,在波兰与乌克兰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区,出现了许多采用水平建造工艺建造的木质教堂。由于喀尔巴阡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与平原地区相比,当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礼仪均发生变化。这些教堂在保留了传统木质教堂特征的同时,还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除东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系外,教堂的风格又可细分为波兰喀尔巴阡山西部的西兰克式(Lemko)、喀尔巴阡山北端波乌边境地区的加利奇式(Halych)、波乌与斯洛伐克接壤地区的博埃科式(Boyko)和乌克兰东南部的胡特苏尔式(Hutsuls)等。
木质教堂的主体部分多为三组四边形或八角形塔楼,内有圣幛、彩饰,外有庭院、墓园等。虽然众多教堂的建筑原则基本一致,但风格各异,细节并无雷同。
2013年,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16座保存最为完好的喀尔巴阡山区木质教堂中,波兰拥有8座,其中7座仍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礼拜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