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汇编
拟人化的动物:在戏剧与人类学之间
(作者Matthew Gutmann为布朗大学人类学教授,曾任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校长)
首先要解释一下,虽然这已经是我第四五次参加冬季学院了,但我不属于这个领域,不是戏剧学院的老师。我是人类学家,算是一个戏剧界的“闯入者”。今天我要讲一些戏剧人可能会感兴趣的事情,但在人类学领域这是一定会引起兴趣的话题。我的题目是关于“用人类学的方法看待动物与戏剧的关系”。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中文,但那已经是几十年前了,因此我的中文已经没有那么好了,不能用中文来讲。我在课件中附上了一些中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首先我要说一下人类学中“拟人化”的概念,在英文中“anthropomorphism”也就是“拟人化”,是一个不会经常被大家用来交谈的词汇,但是如果你要用一种分析的方法讲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就一定会用到这个词。下面请大家看看两张图,你们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形象,大家知道吗?(观众中有人回答:“《西游记》。”)是的,《西游记》。在英文中我们把它叫作“monkey”——猴子。下面我们有一些定义,会对我们理解今天的内容有些帮助。我们都知道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动物”这个词都是用来形容除了人之外的动物的;所以,我们在讲到动物以及戏剧作品中的动物的时候,最有趣而且容易引起争论的部分,恰恰就是人类和非人类的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墨西哥进行的,最近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上海,很多时候是在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我研究的是在墨西哥和中国的关于“性别”的议题。某些动物有时候会与某个性别有关。比方说,人有时候被称为“狗”“猪”“熊”“马”“鸭子”……哪种男人会被称为“鸭子”?在中文里为什么要称男人为“鸭子”,并且与“鸡”成为对应的词?妓女被称为“鸡”,男妓被称为“鸭”,有人知道为什么吗?还有其他的关于动物的比拟吗?(观众中没有人回应)咱们这个讲座如果要成功,是需要一些观众的回应和参与的,如果没人回答我,我可要直接点人回答了。(有一个女孩举手)好,请你说说。(女孩说“蛇”)。蛇!哇!(又有一名观众说“龙”)是的,但是当你称一个人为“龙”的时候,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它暗示着什么?(观众回答:一般与帝王有关)好的,还有什么呢?不管是哪种语言,还有哪些动物被用来形容人?(观众说“狐狸”)是的,“狐狸”代表什么意思?说一个人是“狐狸”意味着什么?(观众:意味着那个人狡猾)狡猾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对吗?(观众:老虎、鹰、鹤)那么称一个男人“鹰”或者“鹤”究竟有什么差别呢?你们会这样去形容朋友吗?会说:“噢,你真是只‘老鹰’或者你真是只‘鹤’吗?”(观众笑)或者你真是只“鸭子”?(观众:在蒙古“老鹰”象征着他们“英雄”的形象)这是一种很男性化的形容吗?他们会把女人也称作老鹰吗?(观众表示否定)不那么多对吗?因此是特指男性的。
因此,我们可以谈谈在中国的历史和当下,以及其他国家和文化中,雄性的特征是什么?我想要说的重点是,在非人类的动物中,我们会找到一些人类的特征,然后我们经常用它对人的特征进行比拟。这可能是很有趣的,也可能是挑衅的,也有可能是强调某些我们想要突出的人的特征。我还要讲讲我们这样做(动物比拟)会产生的一些问题。希望这个议题会引起大家思考,因为在过去10~15年里,我研读了很多戏剧历史和理论的书,发现很多戏剧中有很多“动物比拟”的现象,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我今天也会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现在大家能跟我说说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然后说说为什么它们是你最喜欢的?(观众:我最喜欢的是狗,因为它们有很多人类的特征)人类的特征!跟我们说说是哪些特征?(观众:它们有同情心,而且很容易与人类产生情感上的联结)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吗?哈哈,这是个陷阱问题,别回答我,一会儿我们会讲到眼睛的问题。(观众:我最喜欢熊猫,因为它很可爱,而且是中国特色的动物)好的。(观众:豹子,因为它很有魅力,有强壮的身体,眼睛有神且专注)那么,在戏剧里面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需要一些提示吗?这个怎么样?(屏幕上出现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山羊》的海报,上面有一只山羊的图像)请大家看看它的眼睛,这是英国的一个版本的海报。(屏幕上出现法国作家尤奈斯库的《犀牛》海报,上面有一只犀牛的图像)。在人类学当中,我们研究成为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也会研究非人类的动物,把它们跟人类作比较。我们还会研究在战争中,为什么士兵们常常把他们的敌人比拟成不同的动物,近年来在美国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中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在谈到非人类的动物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们和人作比较,尤其是这四种(屏幕上出现四种灵长类动物)。有的人类学家花费一生的时间来观察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来研究他们的行为,并与人的行为作比较。以黑猩猩作为例子,他们是以雄性为主导的动物。在中国,谁是国家主席?男人还是女人?中国有过女性的国家领导人吗?我不是在讲唐代,而是在说现代。在美国呢?产生过女总统吗?因此,大概会有人下结论说,黑猩猩就是雄性主导的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由男性主导是自然的。但是,在倭黑猩猩的族群里,雌性倭黑猩猩是主导的,这就推翻了之前的结论。我想要说的重点是,当我们把人类与非人类的动物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一些负面的特征解释为,这是我们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天经地义,没什么可怀疑的。在戏剧和人类学领域中,我们都会去研究人类和非人类之间有什么共通的特质。我们看看这张照片(屏幕上出现动物的图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会联想起某个我认识的人,一个我认识的年长的人。(屏幕上出现另外一张图片)这张就不会给我这种感觉,但还是能从眼神上看到人的感觉。我想要谈谈:动物值得我们思考的部分,动物适合个性化、个人化、适合比拟和表演出来的部分。但是有一个警告,不仅有好的,也有负面的方面。现在我们先来谈谈动物值得思考的东西。(屏幕上出现一张图片:人类从猿进化成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图像,展示的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体现出了今天的人类与远古的动物祖先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把动物个人化,比如说,我猜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属相是哪个动物,我是属蛇的。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同属相的人有属于他们属相的不同性格,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当作是笑谈,可是总有一部分我们是会当真的,会去比较自己性格中与属相相符或相悖的部分。(屏幕上出现米奇老鼠不同时期的图片)好了,我们再来看看米老鼠,大家有没有注意到1928年和2006年的米老鼠有什么差别?有意思的是,随着米老鼠的“年纪”越来越大,米老鼠却看起来越来越像个“小宝宝”。你甚至可以通过科学的测量:他们眼镜的大小和距离,额头的宽度等来证实。大家和我一样也许会感兴趣的是,作为某种非人类的动物到底是什么感觉?比如,有一篇哲学性的文章,说到蝙蝠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能想象出自己作为蝙蝠是一种什么感觉?会是这样倒挂着的吗?(屏幕上出现倒挂着的蝙蝠形象)或者具有超级强的声呐似的听力?其实你们并不知道,而且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成为蝙蝠的感受,最多也不过是一个假装是蝙蝠的人。也许,我们可以骗自己说我们可以装作蝙蝠,但我们还是人。现在我给大家四个将人类比拟成动物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妓女”是什么吧?(屏幕上出现蜂鸟的图像)这可不是笑话,有生物学家将这种鸟称作“妓女”,因为他们发现雌性蜂鸟通过交配从雄性那里获得礼物。(屏幕上出现一群野鸭)这是生物学家做动物比拟中最著名的例子,雄性野鸭子集体性侵雌性野鸭子,这是把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进行比较。雄性黑猩猩会与不同的雌性黑猩猩性交,这也是经常会用的例子,如果雌性黑猩猩跟很多不同的雄性黑猩猩交配,他们不会将这个现象和人类社会中某些回教徒国家的“一夫多妻制”相比。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这方面的内容,他们告诉我在生物课上学到,细菌也在集体交配。这些看似都是一些又傻又疯狂的例子,但是这是一些科学中常用的思考方式,而且在全世界不同的社会中,人们也经常用这种方式看待问题。请问大家都是怎么握拳?每个人握拳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献过血,但是如果你在美国献血,他们会让你握拳,然后针扎进去之后再把拳头放开。因此,握拳的动作,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实用的姿势而已。
好的,下面,我需要两个志愿者上台,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要不咱们来一个中国学生一个外国学生?(两个同学上台,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外国男生,顾德明教授给了他们一人一页剧本)这是从爱德华·阿尔比的《山羊》中节选出的片段。我希望你们通过这个片段思考一下“动物”,以及“动物”在这个剧中代表什么?这是美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作品,不知道这个作品在中国是如何呈现的。(观众:还没有在中国上演过)没有吗?也许是因为有点具有争议性。也许你们能从这个片段里感受到一些东西。(对两位志愿者同学)请读这个片段吧,慢慢地读。(两个同学读剧本)
好的,谢谢。现在还有一段需要朗读的剧本片段,需要一个女生。要扮演老虎,这段比较短。好的谢谢。(女同学上台朗读剧本片段)
我并不是要挑战这些关于动物的有趣的比拟,或者说挑战在不同文化中含有宗教意味或者有深度意涵的动物形象的使用。(屏幕上出现一张电影明星的图片)有人知道这是谁吗?法国演员达西达,他说到自己在猫面前裸体的经历。当然他现在不是裸体,但他在书中写到自己曾一丝不挂地站在他的猫面前,我们可以把他跟《山羊》里的马丁这个角色作比较,马丁也是全身裸体地站在山羊的面前。所以我们在戏剧里、在日常对话中、在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动物的比拟,这可以是很有趣的,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洞见,可以比事实更让人感到真实,也可以让我们觉得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这些生物学的原因。然后,当我们把人和非人的动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使我们更加强化这些概念。
在英文中我们有一种说法:“Boys will be boys.”也就是“男孩就是男孩”。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不完全是一种玩笑。这就跟老虎有它们的自然天性一样,这种认识就是通过人与非人的动物之间的模仿和认同而得到的。这些就是对于我的思考的一些总结,特别是关于人类学和戏剧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来讲是有意思的,或者可以让大家用新的角度思考一些老的问题。谢谢大家!
观众:当我们用动物比拟人的时候,这种比拟是建立在文化上共通的认知当中。也许并不是一个生物学归纳出的概念。比如说,如果我说我想要做一个狐狸,通常来讲意味着我想要变得“狡猾”。但是事实是狐狸作为“狡猾”的形象,是不是被所有人都认同的呢?
顾德明:确实,也许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狐狸与“狡猾”有联系的。但是,我在墨西哥做研究的时候,也曾被当地人比喻做“狐狸”,而我被称作“狐狸”的原因是我总是时隐时现,他们不确定我的行踪,而他们认为狐狸就是这样的。因此,我理解这种比喻。但是,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认定人和动物的某种联系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否值得质疑?这种人与非人类的动物之间的比拟,也许是不同语境下产生的。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思考人类以及非人类的动物时候,如果不考虑个别的因素,不去区分不同的情况——就像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狐狸都是“狡猾”的,那样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些概念简单化。
观众:在戏剧作品中怎么能确定你想要的动物比拟是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可以理解和认同的?
顾德明教授:我并不知道。
孙惠柱教授:我可以帮您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实际上,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常常是翻译要面对的问题。翻译的时候需要了解某一个文化或者某一种语言里面的动物的比喻换了一种语言以后要怎么表达。可以举一个例子,并不是戏剧中的例子:“纸老虎”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吧?毛泽东曾经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说过;“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虽然英语并不是特别好,还是懂一点的,他留心听着,发现翻译翻的英语中并没有出现“paper tiger”,就质疑了翻译。原来翻译把这个词转换成了英文单词“scarecrow”,意思是稻草人。这个翻译接受的是美式教育,毛泽东说他翻译错了,他坚持要用“paper tiger”这个英语词组,现在美国人也知道这个新概念的意思了。
路易·希德教授:我也有一个疑问,《谁是西尔维娅》(《山羊》的另一译名)影射了莎士比亚的《维洛那二绅士》当中西尔维娅这个角色。剧中也有关于普洛丢斯对西尔维娅不纯洁的爱情的比喻。我很好奇,这是否让你想到这些与“动物比拟”之间的关系?
顾德明教授:我之前谈到了阿尔比以及《动物园的故事》这些戏剧作品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确实不是一个戏剧方面的专家,因此你所列举的这些例子我很难产生共鸣,因为这确实不属于我的领域和知识范围。但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动物权利”的保护的主张,人和非人的动物之间的共通性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们意识到不只是人才有同情心,或者动物也有其他与人相同的特质。而在《山羊》这个戏中的比拟是特别令人震惊的,所以我将它作为例子,其中当说到人看到山羊的眼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跨物种的情感的联结,让人很震惊,而且具有挑战性,因为通常人们不会觉得人和山羊会产生这种情感。
孙惠柱教授:我还有一个问题,当我看到你的题目,我想到了所有这些与“动物”有关的戏剧,大概可以分为四种。有两种是属于童话和神话,比如:《狮子王》这种以动物拟人的故事,里面的角色都是动物。还有一种是类似于《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这样的民间故事或者寓言,讲人和动物的故事。这两种都属于比喻,是以动物拟人的戏剧故事。第三种是类似于《山羊》这样的戏,山羊是实实在在的动物,但是虽然山羊是主角,我们几乎在舞台上不会看到这个动物角色。最后一种就是像《狗魅(Sylvia)》那样的戏,这个百老汇话剧(中国版由胡雪桦导演,主演金星扮演母狗Sylvia)以动物作为主角,而且一直出现在舞台上,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扮演动物的演员;如果是电影一定会用一只真的狗来演,可是戏剧没法做到,一定会用人来扮演狗的角色。在这四种与动物有关的戏中,有些什么异同?
顾德明教授:(屏幕上出现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就拿《西游记》里孙悟空这个猴子的形象来说,我也很好奇他是怎样在舞台上被塑造和体现出来的。孙教授提出的问题属于一个戏剧史的范畴,我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是我感兴趣是,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作这种人跟动物的比拟,什么前提会使我们做出这样的比拟?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周五即将去看的孙教授的作品《白马Cafe》,里面就有作为犹太人的外来文化在中国上海的本地文化中出现。许多戏剧电影作品,比如好莱坞电影中,常常会出现外国人,但塑造出来的是一种刻板印象,有时候会有趣,也有时候却不是那么“无害”,也许会传递一些负面的信息。那么,我所思考的是,当动物出现在戏剧里的时候,戏剧的创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意图?
观众:在创作戏剧的时候,戏剧工作者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舞台设计师,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尽量多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和内容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在用到“动物比拟”的时候,有时候这种动物形象的运用是非常有力和震撼的,但是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在音乐剧《酒馆》之中,其中有一段唱段,说是一个犹太女人变成了一个大猩猩。您怎么看?
顾德明教授:我觉得值得讨论的是,为什么《山羊》这个作品里的是“山羊”或者为什么《酒馆》里的是“大猩猩”,为什么不是用“狗”呢?比如说犹太女人变成了“狗”,或者那个男人爱上的是“狗”,是和“狗”发生了性关系。如果是这样,会跟原来的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些作品实际上是拿观众对于不同动物“设想”做文章。那么,与“山羊”发生关系是否要比与“狗”发生关系更令人震惊?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动物比拟”的手段运用在戏剧作品中会很有效?这些与观众既定的“设想”有什么关系?
观众:刚才您在讲座中提到的“黑猩猩”族群里的雄性主导和“倭黑猩猩”的雌性主导特征,这是自然形成的特征吗?
顾德明教授:我会说恰恰相反。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看过非洲动物的电视节目?你们是否在这些节目中看到了一些动物拟人化的行为?比如,雄性动物是如何追逐雌性动物向它们求爱,或雌性动物是如何如何挑剔,不肯随意跟任何一个雄性交配,雄性会愿意跟任何一个雌性交配,而雌性则不会这么随便。我认为,这是一些关于反映人类社会价值的非常危险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经常出现在一些电视上的自然类节目中。再比如,我看过的关于生物学研究的英文资料中,有很多关于黑猩猩的内容,有两个非常主要的定义出现在其中:一是黑猩猩是由雄性主导的,另外一点就是黑猩猩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然后他们又说,黑猩猩是现存的人类最亲的“表亲”,600万年前我们与黑猩猩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人们常常用黑猩猩作为例子,从生物学上解释人的特质。可是,另外一个物种“倭黑猩猩”也是在600万年前与我们一起分化出来,它们之前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对于倭黑猩猩的研究表明,它们与黑猩猩不一样,它们大多由雌性作为主导,并且相比较黑猩猩的攻击性,它们倾向于用交配解决纷争。但是人们仍旧更倾向于用黑猩猩的生物学结论来对比人类,其实不过是因为它们正好符合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我不想把这个话题引得离戏剧更远。但是只是为了表明,当我们谈到“动物”的时候,会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暗示和含义,不论是科学、人类学还是戏剧。就拿中国的现状来说,一方面你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博士,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剩女”的现象。一个女人如果到了一定年龄不结婚就会被贴上标签,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这是个玩笑,但是其实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我没有看过关于“剩女”的戏剧,但是我很期待会有关于这个主题的好的戏剧作品。
孙惠柱教授:您的讲座让我看到了一个“跨文化”“跨种族”“跨学科”而且“跨性别”的戏剧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有两个半人半兽的角色:爱丽儿(Ariel)和卡利班(Caliban),作为一好一坏的形象出现这个作品中。再比如我们《西游记》的“牛魔王”这个形象,与“孙猴子”作为对比,也是以坏的“动物形象”出现。这些作品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用什么样的动物形象来代表好的东西,又用哪些动物来代表坏的形象?这些其实在古今中外的戏剧里面有非常多的素材,所以我希望今天来参加讲座的学生当中会有人对此感兴趣,这些都是对戏剧非常重要的研究题目。我也希望顾德明教授能经常来“上戏”给同学们上课,如果真的有同学想做这方面的研究,我愿意做这个“牵线人”,请顾德明教授来指导这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