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收场的农民起义
农民们的悲惨生活早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境况不满,与统治者进行着顽强不懈的斗争,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起义是最高的斗争形式。通观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可以看到,农民起义的结果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建立新王朝,培养新的一批统治阶级。另外一种更加普遍的结果是被残酷镇压,起义最终惨淡收场。农民起义遭遇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具有的阶级局限性。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体现了农民的不幸。
公元821~823年,在拜占庭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爆发了托马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托马按照人民的意愿废除苛捐杂税,镇压豪强,劫富济贫。农民起义军包围君士坦丁堡长达一年之久。最后,政府对起义者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并借助保加利亚国王的军队加以镇压。公元823年,起义军队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有少数幸存者宁死不屈,坚持战斗了两年。10世纪时,马其顿人瓦西里再次领导小亚细亚人民举行起义。起义者攻打城堡,占领庄园,抵抗官兵,声势浩大,由于瓦西里被砍去了一只手,后来安上铜手继续战斗,这次起义被称为铜手瓦西里起义。最后,这次起义因为寡不敌众而被镇压。
1176年1月,朝鲜爆发了以亡伊、亡所伊为首的南方农民大起义,这是当时朝鲜全国无数人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者很快打败了政府军,势力越发强大。统治阶级不敢再用武力镇压,便施展政治阴谋。他们减轻起义地的租税赋役,以麻痹起义的人民。同时一面和亡伊等起义领袖谈判,一面用武力镇压其他各地的起义者,企图孤立亡伊起义军。当阴谋被识破后,政府以“议和”为名义,将亡伊诱捕入狱,终于将没有领袖的农民军打败。
表现扎克雷起义军被官军俘虏的图画
14、15世纪是中古西欧社会面临灾难的世纪,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14世纪中期,法国发生了著名的扎克雷起义。“扎克雷”意为乡下佬,是法国贵族对农民的蔑称。起义发生在1358年5月巴黎北部的博韦地方,开始时人数不到100人。起义军捣毁封建贵族堡垒,杀死封建贵族,队伍迅速扩大,席卷了整个法国北部地区。农民们提出了“消灭一切贵族,直到最后一人”的口号,这一口号反映出了农民对贵族的深恶痛绝。统治者不敢贸然进攻起义军,于是假意邀请起义领袖吉约姆·卡尔前来谈判,却将其扣留。封建主们继之对失去领袖的农民军发动突然袭击,大肆屠杀,牺牲的农民有2万多人,卡尔也被残酷杀害。扎克雷农民起义是中世纪法国农民反封建的一次大运动,其迅速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组织,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
英国农民战争中,忍无可忍的农民们自发地反抗所受的压迫,图中他们正用刀剑攻击一名贵族妇女。
1381年,英国发生了瓦特·泰勒领导的农民起义。3月,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派官吏到各处调查人头税的纳税情况。5月底6月初,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的农民先后起义,赶跑税吏,捣毁庄园,许多城镇居民也加入斗争。6月,数万起义群众向伦敦进军,在伦敦居民的支持下轻易进入城区,将主张征收人头税的兰开斯特公爵住宅烧毁,处死大主教苏德伯雷、财政大臣海尔斯,查理二世慌忙躲进伦敦塔内避难。14日,国王被迫接受瓦特·泰勒提出的条件,如同意废除农奴制,无条件赦免起义者等。部分群众在利益到手时率先离去,但是另一部分群众还在争取废除反劳动人民法令、没收教会地产等要求。当双方力量对比发生转变的时候,伦敦市长在谈判时当众杀死了瓦特·泰勒,国王出面“规劝”起义队伍返回。虽然以后的农民起义仍在继续,但国王军队和封建主的武装很快地击败了这些分散的起义者。
15世纪初的捷克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在德国教会贵族和捷克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下,人们的生活十分悲惨。为了改变现状,捷克的宗教改革家约翰·胡斯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但他的主张招来了教会的仇恨。1415年7月,胡斯被教会判以异端罪名焚死。胡斯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1419年7月22日,4万名农民和城市贫民在塔波尔山丘举行武装起义,胡斯战争由此开始。1420~1421年,起义军在领袖杰士卡的领导下接连击退教皇和德皇组织的3次十字军进攻, 1424年杰士卡病逝后,起义军在大普洛科普的领导下继续作战并乘胜反攻,把战争推至德国境内,给德国封建主以沉重打击。最后,教皇和德皇放弃使用武力镇压的手段,采取分化和瓦解策略。以市民阶级和贵族为主的温和派背叛了人民,并于1434年的里滂会战中打败了农民和城市贫民为主的激进派,起义终于以失败而告结束。
1462年,为反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和封建陋习,西班牙阿拉冈东部的农民掀起了大规模的起义。他们组成队伍,围攻城市、堡垒和寺院,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分配土地。这次斗争持续了10年,但最后在统治者的打击下逐渐衰落下去。1524~1525年间,德国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投入了这场战争中。然而最后,农民战争的火焰被统治者扑灭了。战争失败后,农民重新陷入了领主的奴役之中,战争所反对的农奴制也死灰复燃。
处在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农民不断反抗,1536年,林肯郡和约克郡的农民首先暴动,此后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其中以1549年诺福克郡农民起义的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起义军队攻下了首府诺里季城,击溃了政府军队,但是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
在沙皇瓦西里·叔伊斯基统治时期(1606~1610年),俄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起义。1606年夏天,普迪夫尔城的农民在波洛特尼科夫的领导下成立了起义军,7月向首都莫斯科进发,受到沿途城乡居民的热烈欢迎。起义军多次打败了沙皇的军队,并在10月包围了莫斯科,这时候的起义队伍发展到了10万人。但由于起义军的成分十分复杂,卷入战争的小贵族在关键时候投降了沙皇,起义军遭受巨大挫折。一年后,沙皇军队在土拉城引水淹城,守城的起义军弹尽粮绝,领袖被捕遇害,起义最后失败了。
在17、18世纪,随着地主和农民阶级矛盾的加深,波希米亚的农民运动一直没有间断,在匈牙利,影响最大的是1677~1685年乔科里农民起义和1703~1711年拉科齐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领主对农民的残酷统治和剥削,广大的农民群众也总是不断进行反抗,在整个17世纪共发生了416次农民暴动,在18世纪的前50年就爆发了314次。不过,无论是在匈牙利还是在日本,这些农民起义都被统治者残酷镇压了。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1773年9月,顿河哥萨克普加乔夫自称皇帝彼得三世,聚集一支几十人组成的军队,开始发动了农民起义。他仿照皇家的体制设立朝廷,发布文告,宣称要解放农奴,分配土地,取消人头税,惩罚贵族。这些纲领得到了广大深受压迫的农民们的拥护,他们纷纷加入起义的队伍,起义者达到了10万之众。起义军一度攻占了喀山,威胁首都莫斯科。但是由于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1775年被沙皇军队镇压。
这幅插图选自12世纪供见习修女阅读的《少女宝鉴》手稿,描绘了庄园农奴在收获季节辛苦劳作的场面。
在独立战争后,由于粮价的猛烈下降,美国农民们收入锐减,有无数人因债务到期而入狱。农民无法忍受这种境况,便铤而走险。1786年,农民起义爆发了,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谢斯起义。起义从1786年秋持续到1787年上半年,虽然得到了美国民主派的同情,但是最后仍然以失败而告终。1825~1855年的30年间,俄国发生的农民运动次数在500次以上,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使沙皇和贵族坐卧不宁。克里米亚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战争期间农民苦不堪言,最后起而反抗。农民运动席卷了整个沙皇俄国,仅1860年就爆发了108次农民起义。随着亚历山大改革的进行,1861~1863年间,各地发生了2000多起农民暴动,但无一例外的,这些起义都遭到沙皇军队的血腥镇压。
虽然绝大多数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结束,但是在世界各国仍然此起彼伏。历史证明,这些暂时的牺牲瓦解和动摇了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同时为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延伸阅读】
约翰·胡斯
约翰·胡斯(1371~1415年),捷克宗教改革家和爱国者。他出身贫寒,熟悉下层社会。1402年任布拉格大学校长,1403年任皇后解罪神甫。胡斯主张教会改革,并支持农民反对贵族、反对农奴制,并因此遭到罗马教皇和捷克天主教会的极端仇恨。1411年,他被开除教籍,并被逐出布拉格。1414年,在康斯坦茨举行的宗教会议上被定罪。1415年7月6日被判火刑,从容就义。他的死激起民愤,加速了“胡斯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