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的坐标——沈括
名人简介
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063年,考中进士后,被推荐到昭文阁编辑校对书籍,沈括对天文、历算的研究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期间,沈括写成了《南郊式》,对朝廷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礼进行了修改和简化,他的主张很快就被采用。他还被提升为太史令兼提举司天监,负责掌管图书资料天文历法。后来又升任太常丞,掌管礼乐。
《梦溪笔谈》书影
名人档案
姓 名 字存中
生卒年1031~1095年
祖 籍 浙江钱塘
性 格 智勇兼备/坚定执著/勤于钻研
身 份 北宋博学多才的伟大科学家
博学多才的沈括堪称中国古代科学的坐标。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文学、音乐甚至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越成就,将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沈括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发明了隙积法,成为垛积术的创始人;沈括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地磁偏角;他总结的指南针装置方法,为后世航海指南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编制的《十二气历》为后世的历法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他的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至今仍为科学工作者广泛使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除了记载他一生科学研究成果,也记载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的科学资料,其中就包括毕创造活字印刷的事迹,《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不仅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拥护者和参加者。在新旧两派关于变法问题的政治斗争中,沈括一直坚定地站在进步的王安石一边,即便是变法失败后,沈括始终对王安石保持着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沈括的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
沈括很重视对事物的观察。在他早年宦游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沈括还重视科学的实验和验证。关于凸、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以及声音共振的研究都是他经过亲自实验得来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是沈括的治学态度。如果研究之后,还不明白其中道理的话,他也会如实做记录,并注明不明白的原因。即使是自己的推测和猜想,也会说明。
沈括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在北宋与契丹的边界争端上,沈括和契丹丞相一共进行了6次会谈,最后凯旋而归,不但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也震慑了契丹,使契丹从此不敢再轻视宋朝。在抵抗西夏的侵犯上,他先后出任延安州官和延路经略安抚使,他不但注意整顿军纪,还改进兵器和阵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军事防务。1081年,西夏大举进犯北宋边境,沈括率领大军迎敌,大败西夏7万大军。
第二年,西夏又以30万大军围攻西北要塞永乐,以8万军队进攻绥德。只有1万士兵的沈括奉命力保绥德,无法解救永乐。结果永乐失陷,2.3万多名宋军全军覆没。因为沈括曾经支持新法,永乐失陷却成了守旧派的官僚借机报复沈括的理由,污蔑他“抗敌不力”、“处理不当”,将他贬为均州团练。
1088年,58岁的沈括辞官归隐,回到润州自己的梦溪园,集中精力创作《梦溪笔谈》。1095年,沈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