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2章
论。依谓所依等者。具如疏辨。有义转者属能转道。亦转之依。由能转道转所转依名转依故。今此解者相最显了 详曰。与转为依名为转依。转即能依。能依论说是染净法。云何转言属能转道。能转道者非是染故。今释。转者而有二义。一云转者属能转道。舍.得二种。转之舍.得。依主为称。二属所转舍.得二种。转即舍.得。持业立名。今依初义合言转依。亦依主释。
疏。无性云二所依止等者。按彼第九本论中云。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无性释云。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或依士释。或持业释。
论。初极喜地等者。按瑜伽四十七。极喜住菩萨有四相发心。一者何相发心。谓胜解行住已善积集一切善根。于菩萨行已正超出略说是相。二者何所缘。虑缘当来世菩提资粮.利有情事一切佛法.诸佛所作此等圆满。三者发心何状何相何自性起。谓诸菩萨发起一切菩提资粮随顺有情一切菩萨成佛等事。四者发心有何胜利。谓诸菩萨发是心已。超过菩萨凡异生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绍如来种 又云。又现法中能起菩萨一切精进信增上力为前导故 又云。引发十大愿为欲供养最胜有情说无上法引第一愿。为欲受持彼所说法引第二愿。为欲劝请转法轮故引第三愿。为欲顺彼行菩萨行引第四愿。为欲成就彼器有情引第五愿。为往佛国见佛供养听闻正法引第六愿。为净佛国引第七愿。为不离佛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引第八愿。为利有情曾无空过引第九愿。为证菩提作诸佛事引第十愿 十愿者按四十五云。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以一切供具供无量佛名一大愿。愿于当来护佛正法传令不断名二大愿。愿于当来从都史下至般涅槃名三大愿。愿于当来行菩萨行名四大愿。愿于当来普成有情名五大愿。愿于当来普示世界名六大愿。愿于当来普净佛立名七大愿。愿于当来一切菩萨皆同一种意乐加行趣入大乘名八大愿。愿于当来无倒加行皆不唐捐名九大愿。愿于当来速证菩提名十大愿 又四十七明初地中有十净修住法。由是能令极欢喜住速得清净。一于佛法深生净信。二观有情唯苦起悲。三誓令脱苦得乐起慈。四为救忧苦而行惠施。五为利有情求世.出世法无厌倦。六无厌倦故善知诸论。七善知论故善解世间。八即于如是正加行中而修惭愧。九即于如是正加行中得无退转。十以妙利养及与正行供养如来 又云。又诸菩萨于此十法受学随转多修习已。复于余九增上戒等诸菩萨住。从佛菩萨专精访求一切种道功德过失及神通乐无失坏道等。此即开晓余九地也 又云。愿见诸佛愿生佛国如实称遂。又以见佛成就有情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由是三种清净因缘。彼诸善根倍复明净名修善根 又云。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得百法明门等是生处戒等。如彼广明。
疏。十地云不忘烦恼薪者。忘谓废忘忘失。烦恼无始相续不绝名为不忘。
论。五极难胜地者。问仁王经颂云。初地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理。何此论等唯说五地方合相应 答如灯具明 有义释云。世智有二。一缘色等诸法自性。二广分别五明差别。缘色等法无多差别初地真合。缘五明智有多别行。至第五地真俗方合。
疏。前第二识中已有妨难等者。即自第七名为第二。从于本末以为次第。彼我.我所不许俱起。
疏。十地云至有间大智现前住者。由观缘起智为加行。有时引彼般若无分别智而得现前 间平声读。或可去声。缘起智后方现前故。
疏。十地云报行纯熟者。因循任运不待加行而能成之名为报行。如言报性自能是等。
论。十法云地等者。按十地第十二云。法云菩萨坐有十相。前五疏具。六成相。行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故。七第一义相。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善照者名为正观。八功德相。过一切诸天所有境界故。九体相。大琉璃摩尼宝为茎等故。十庄严具足相。花身有无量光明。一切众宝间饰其内。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故。
论。如是十地等者。明此地体诸论不同。按十住毗婆沙云。善根阶级住处是地义。此同摄论以智为体。以无为法无阶级故。又梁摄论唯说出离真如为地。如为法本故偏说之。又佛地论第一说云。地谓所依.所行。所摄。以净法界镜智等法合为地也。如次名为所依.行.摄。镜智能有所行名有所行。智相应法是佛所摄名为所摄。瑜伽等说如疏所引。望义不同诸教不违 有义弹疏释地义云说别实法与总假者名之为地。今解不然。论自说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其所修行定非假者。不可假者别从实生故。但应说有为.无为总聚之法。与所修行别法为依为生长因名为地也 详曰。若但云地不对于人可如所断。若对于人云菩萨地。菩萨之号岂非目彼假者体耶。若许尔者与假为地何理不得。又本立地祇约行人阶位差别。若不对人何须立地。又人无别揽法成人。所修之行亦即总分。废总谈别云与修行为依生因。又与修行为胜依等。正释与假为地所以。又诸菩萨殊胜五蕴。远因实法而得生起何过不许。故四十七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名地正同此论。于菩萨行能摄故。故与菩萨而为地也。
疏。能为受用居处义故名住者。菩萨受用二利行时。所居处义说之为住。
疏。此约果与因者。以果与因而为地也。由所求果方起行故。即随自地理智二极皆名为果。非唯佛果。
论。施有三等者。按瑜伽论三十九云。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无畏施者。谓济拔师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说法劝修学处。如是一切总说九相。
论戒有三种等者。按瑜伽论四十云。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名菩萨律戒。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等名饶益有情戒 问瑜伽自云。三戒同受。复云何言受律仪后所有诸善方名摄善 答理实同受。显后所起亦摄善摄。若不言者恐疑后起非戒摄。故显律仪是余戒本致先后言。实同受也 问云何善住善护律仪 答按瑜伽云。成就十支名善住护。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著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伺。又能于己不自轻篾。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问云何善住善护摄善 答即彼论云。由十种相名住摄善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即施等十波罗密多 问云何善住善护饶益有情戒耶 答即彼论云。由十一相名住饶益有情戒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彼彼事业皆为助伴 又诸菩萨为国有情。如理宣说令断诸恶 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 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 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 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 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深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又诸菩萨于有情心性好随转。先知体性方随彼转。为随彼心而令恶止善法得生 又诸菩萨性好赞扬真实功德令他欢喜 又诸菩萨性好悲愍。以调伏法调伏有情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说是名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如彼广说。
论。忍有三种等者。按瑜伽论第四十二说三相云。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又自他身皆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苦体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加苦。又声闻人修自利行不生他苦。况我为他而生不忍。云何安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俱胝大苦。况少少苦而不忍受。如是如是正思惟故。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惠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
论。精进三种等者。按瑜伽第四十二显彼相云。云何菩萨擐甲精进。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处那落迦不在余趣。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菩提。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菩提。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云何菩萨摄善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为施等诸度加行成辨施等。又由此精进是能修证。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余则不尔。是故如来以种种门。称赞精进能证菩提。云何菩萨饶益有情精进。谓此精进有十一种。如戒品说。彼说尸罗此说精进。如前已引。
论。静虑三等者。按瑜伽四十三。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当知此二随其所应 复有三种。一者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 二者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所有功德。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 三者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如戒度引 又对法论第十二云。御众业任持者。谓依止内证。故教授教戒所化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其解脱。由饶益有情静虑所任持故。
论。般若有三种者。按瑜伽论四十三云。惠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者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寤。或于真谛正觉寤时。或于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惠最胜寂静明了现前无有分别离诸戏论。于一切法修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二边顺入中道。是名菩萨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惠 二者若诸菩萨于五明处。及于三聚决定善巧。谓于能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皆如实知。于是八处所有妙惠善巧摄受。能速圆满广大资粮速证菩提。是名菩萨能于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惠 三者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惠有十一种。如前已具。
论。方便善巧等者。按无性释云。若以前六波罗密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苦。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佛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疏引略也。当依此知 又对法十四有四善巧。一成就有情善巧。谓四摄法。由摄受彼令处善巧。二圆满佛法善巧。谓惠波罗密。三速证通惠善巧。谓日夜六时发露诸恶随喜功德劝请诸佛回向善根。四道无断善巧。谓无住涅槃。由此数数究竟无断。周遍十方一切世界。随所应化示现一切佛菩萨行。
论。力有二种者。有云思择思惠。修习修惠。若尔后得何有思惠。唯无漏故 答有正思惟名思何失。
论。戒以受学等为体等者。又按文殊问经具明其相。今略引之。若以心分别人非人等男女非男女等。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若他物起盗想。若起妄语心。并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树叶皮汁以心欲取。若起歌舞作乐花香璎珞想。若起高广大床想。若起捉金银珍宝想。并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剃身毛。若翦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若起斩斫草木想。若起毁他名誉等想并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佛法僧物花香衣宝以脚践踏。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以脚践踏。并犯波逸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又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犯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见他物他乐种种服玩。诈现求利及说人罪过若起此想犯波罗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疏。亦不随眠流注相续者。虽不现起坏恶不舍结怨里心名随眠也。
疏。世法处有九种等者。问世法有八谓誉利称乐及苦等四。何故不言誉等四耶 答誉等可欣非是苦相故不言也。谓资具等性是坏法。复遇缘坏名坏法坏。此犹质在遇缘质尽名尽法尽 问坏.尽二与老.病.死三而有何别 答外内有异故分五种。
论。此说自性等者。问忍.精进等体非三业。如何今言说自性耶 答有义实非自性。而作用中三业殊胜。于眷属中对余劣者假名自性 详曰。忍及精进必有三业二行方成。故取三业亦何爽理。诸论多分说彼自性通三业故。
论。安住最胜等者。按对法十一但有五种。释论云。种性者谓菩萨法性。愿者谓菩提心。意乐者谓悲导心。事者谓舍诸所有。自体者谓身.语.意业。
论。巧便最胜者。即当摄论无分别智所摄受也。无性释云。谓三轮清净施者.受者.施物分别皆远离故。
论。由斯施等四句分别者。有三四句如疏所明。又按优婆塞戒经广作四句。施四句云。是施非度。谓声闻.缘觉.凡夫.外道.初二僧祇菩萨等施。度而非施。谓余五度。示度亦施。第三僧祇菩萨所施。非度非施。谓二乘等所修五度。余度四句准此可量 问经论何违 答经据任运进修不退增胜名度。论依具相通退.不退.加.无加行以立度名。望义不同故无违也。